作者:剑从天降
“就连禅让都要讲个三辞三让的,他们这一发请示你就急火火的应了,岂不是显得咱们太过急切,反倒落了下乘?”
万年闻言,脸颊微红,立刻领会了苏曜的意图,娇嗔地看了苏曜一眼:“夫君说的是,是妾身心急了。这‘天皇’尊号,非同小可,岂能一请便受?自当由群臣再三劝进,天下万民翘首以盼,方显天命所归,水到渠成。”
她随即唤来侍立在门外传讯而来的尚书郎,口述旨意,语气转为庄重沉稳:
“传朕旨意至洛阳:唐王殿下平定海东,功盖寰宇,万民景仰,朕心甚慰。然尊号之事,关乎国体礼法,不可轻决。着太傅卢植、骠骑将军袁绍还有侍中荀彧等公卿,广纳群议,详考古典,务求妥洽,以安社稷,以顺民心。议定之后,再行奏报。”
这道旨意看似将皮球又踢回给了洛阳朝臣,实则暗藏玄机。“功盖寰宇”、“万民景仰”已是定下基调,“详考古典”更是暗示要在故纸堆里找出“天皇”尊号的依据或类似先例,为其正名。
尤其是在圣旨最后,万年还漫不经心的又补了一条任命,即——扬州刺史卫明,升礼部尚书。至于原礼部尚书周忠,则转任工部尚书。
很快,这道旨意就由快马发出,直奔洛阳,当即就给朝堂一阵新的冲击。
太傅卢植与侍中荀彧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与一丝无奈。女帝旨意中“功盖寰宇”、“万民景仰”八字,几乎已是明示,而“详考古典”更是点明了方向——不是讨论该不该加尊号,而是要为这前所未有的“天皇”尊号找到合乎礼法的依据和辉煌的先例。这无疑是要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大臣,去完成一项“量身定制”的考据任务。
骠骑将军袁绍则心中暗喜,女帝点名让他参与议定,无疑是肯定了他此前在朝堂上力挺“天皇”尊号的立场,这让他在与新贵的交好中又占了一步先机。他立刻出列,声音洪亮:“陛下圣明!唐王殿下之功,确非寻常礼法可容。臣等必当竭尽全力,博览群书,考究古制,务使尊号之议,既合天心,亦顺民意,不负陛下与殿下重托!”他这话看似回应旨意,实则已将“天皇”尊号视为既定事实,讨论的只是如何使其“名正言顺”。
而原礼部尚书周忠,听到自己转任工部尚书之后,顿时是脸色煞白。他本想质问这是否陛下的本意,但很快就闭上了嘴,随即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工部虽看似与他的礼部同级,且掌天下工役、水利、器械制造等实务,权责亦重,但于他这等以经学传家、恪守礼法的老臣而言,离开清贵显要、掌管天下文教礼制的礼部,转而去负责那些“奇技淫巧”与土木工程,无疑是一种明升暗降,更是一种明确的信号——他的保守立场已不再适合主导即将到来的、颠覆传统的“天皇”尊号确立大典。陛下与唐王需要的是一个更能“体会圣意”、勇于“创新”的礼部尚书。
他瞥了一眼身旁那位因提出“天皇”尊号而新晋擢升的卫明,只见对方神色平静,坦然受之,眼中却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锐气。周忠心中了然,这朝堂的风向,是真的彻底变了。他最终只是躬身领旨,涩声道:“臣…周忠,领旨谢恩。”
新任礼部尚书卫明倒是宠辱不惊,出列躬身,谢恩后很快就以雷厉风行之势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
比如,他先是召集礼部各司郎中、员外郎,将女帝“详考古典”的旨意逐条拆解,明确分工:
“祠祭司需遍查《礼记》《尚书》中关于至尊尊号的记载,重点梳理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圣王的封号礼制;仪制司要汇总历代帝王加尊号的流程典故,尤其是汉武帝封禅、光武帝定中兴尊号的成例;精膳司与主客司暂协理文书,收集天下各州郡关于唐王功绩的奏报与万民请愿书——凡涉及唐王平定四夷、造福百姓的事迹,哪怕是乡野歌谣、民间碑刻,皆需收录归档!”
而接下来,他的任务还不至于朝廷之内,同时卫明也以礼部尚书的名义,广召天下群贤齐聚洛阳,共议“天皇”尊号之事,并且在报刊上包了头版,每期都连载关于“天皇”尊号考据的最新进展和各地“万民请愿”的热烈场面。
《大汉月报》的头版头条立刻被“天皇”尊号的相关内容占据。卫明亲自操刀,或授意心腹文人,撰写了一系列考据文章。这些文章引经据典,从《尚书·尧典》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到《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天皇大帝”星官的记载,再到谶纬书中模糊的“赤帝子”、“白帝子”传说,都被巧妙地与苏曜的功绩和“天皇”尊号联系起来,论证其“上应星宿,下合古训”的必然性与神圣性。
同时,报纸还用大量篇幅报道各地“自发”呈递的万民请愿书:幽州百姓感念唐王平定乌桓、公孙之乱,还边郡太平;徐州士绅称颂唐王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使仓廪充实;甚至远至交州,也有士人上书,言唐王声威远播,南海诸国望风归附……一桩桩,一件件,都被描绘成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铁证。
很快,就出现了无数洛阳百姓聚集宫门外,山呼“请加天皇尊号”的盛大场面。这一事件很快又通过画师绘制的现场图登上报纸,传遍天下,煽动性拉满。
在卫明的精心策划和袁绍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一股请求加尊号的舆论狂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州郡的官员、士绅乃至普通百姓,都通过《大汉月报》感受到了这股强大的风向,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纷纷上书表示支持,生怕落后一步。
而就在洛阳朝野为此事忙得热火朝天,舆论被炒得沸反盈天之时,苏曜却正带着万年和莎菲娅,优哉游哉地乘着格里芬,巡视他的“龙兴之地”太原。
他们俯瞰着下方熟悉的山水城郭,看着因他的到来而沸腾欢呼的并州军民,苏曜心中一时是感慨万千。
万年也是第一次来到这片她夫君崛起的土地,看的心神摇曳,莎菲娅虽然没那么多想法,但也对中原北地的风貌感到些许新奇。
他们偶尔落地,接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朝拜,苏曜甚至会与一些老卒或乡老闲聊几句,全然不似正处在帝国权力更迭风暴的中心
第1126章 吾皇万岁
又数日后。
终于,一份凝聚了洛阳朝堂“共识”、文辞华丽、考据“详实”的劝进表,以最隆重的仪仗,由三公九卿请来的代表们亲自护送,快马加鞭送至太原行在。
表文中,群臣极尽铺陈之能事,先是详述“考古典”之成果,论证“天皇”尊号乃“上合天象,下应古训”,继而大赞苏曜功业“超三皇而迈五帝”,最后代表百官万民,涕泣恳请陛下与唐王“体天心,顺民意,早正大号,以慰寰宇之望,定万世之基”。
苏曜与万年于太原晋阳宫正殿接见表文。万年看罢,做出一副深受感动的模样,对苏曜道:“夫君,群臣心意拳拳,万民望眼欲穿,天命如此,似不可再辞……”
苏曜则按照预定的剧本,沉吟片刻,方慨然叹道:“本王本欲逍遥山水,然既众意难违,天命攸归,为安社稷,顺民心,亦不敢再固辞矣。”
于是,万年当即颁下最终诏书,宣布顺应天命民心,接受群臣所请,尊唐王苏曜为“天皇”,并定下吉期,于洛阳南郊设坛祭天,举行盛大册封典礼。
诏书中再次明确:尊唐王苏曜为“天皇”,统天下兵马,掌礼乐征伐,教化蛮夷,位在诸王及皇帝上。
同时,原大汉女帝“万年”也被尊为“天后”,位与天皇同,且仍总揽大汉中枢政务,坐镇洛阳,统御华夏十四州与海东扶桑等地,掌生杀予夺、政令推行之权。
诏书中特别强调“天皇天后,夫妻一体,共承天命,同抚万民”,既确立苏曜“寰宇共主”的神性权威,又稳固万年“人间帝王”的实权地位,更以“夫妻共治”的形式,将帝国最高权力牢牢绑定在二人手中,彻底消解了此前朝野关于“权位归属”的所有疑虑。
诏书自太原发出,快马传向洛阳,再由《大汉月报》以“号外”形式传遍天下。
各州郡官署接诏后,皆率官吏百姓焚香跪拜,山呼“天皇万岁、天后万岁”;西域都护府、安息临时治所、贵霜女王萨米拉等驻地,亦在日后得信时纷纷举行祭天仪式,宣告“天皇”尊号通行四海;就连远在瀛洲郡的扶桑城,蒋钦也率三千将士与新附倭人一起,在博多湾海岸设坛,面对东方跪拜,将“天皇”之名,第一次刻进了这片新生疆土的记忆里。
洛阳城内,更是早已为册封大典做好万全准备。
卫明以礼部尚书之职总领大典筹备,从南郊祭天台的修筑,到仪仗卤簿的编排,再到百官朝服的定制,无不力求“上合古制,下显神威”。
那祭天台以黄土夯实,高九丈九尺,象征“九天之上,唯天皇独尊”;台周立九根盘龙石柱,柱身雕刻苏曜平定诸侯、西征安息贵霜、东定倭岛的功绩,每一根都由能工巧匠耗时月余雕琢而成。
那仪仗队伍更是绵延十里,除传统的金吾卫、羽林军外,还特意加入了百余名曾随苏曜南征北战的异族与游牧武士,他们身着本族服饰,手持异域兵器,既彰显“天皇”统御万邦的气度,也暗合“万国来朝”的盛景。
甚至,极为应景的,远在南洋的孙策也终于传来捷报。
在朝廷新锐水师和部分火药武器的加持下,他终于彻底解决了林邑国的问题,日南郡全境收复不说,他还打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擒杀扶南国前来支援林邑的王子及其麾下大将,斩首级数万,兵锋直逼扶南国都,打的扶南国上表称臣。
这一份捷报与扶南国的降表恰好于大典前送至洛阳,更为这盛事添上了一笔“四海宾服”的注脚。
吉期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洛阳南郊旌旗招展,鼓乐喧天,自三公九卿至地方州郡朝贺使,再到各国使节,共计数千人齐聚祭天台下,皆身着朝服,屏息以待。
辰时三刻,随着一声“天皇、天后驾到”的唱喏,九天之上突然传出一声响亮的啼鸣。
众人循声抬头,只见苍穹之上,一头通体鎏金的神鸟展开丈余巨翼,驮着两道身影自天际缓缓降落——正是身着天皇冕服的苏曜与天后祎衣的万年。
苏曜“天皇冕服”乃是洛阳城无数能工巧匠特制,并非传统帝王繁复厚重的玄色衮服,而是以象征火焰与力量的朱红为主色袍服之上,以金线缂丝绣出一条巨大的五爪金龙,龙首威严肃穆,自右肩盘绕而下,龙身蜿蜒,贯穿前后,龙爪遒劲,似欲破云而出,翱翔九天。
龙纹周围,辅以银线绣出的雷霆云纹,细看之下,云纹中竟隐隐有电光流转的纹路,与他手中那柄不时跃动细微电蛇的黄金权杖(因陀罗之怒改装了些装饰)遥相呼应。
就连冕服宽大的袖口与衣摆处,亦滚着深邃的玄边,上绣日月星辰、山河社稷的微小图案,寓意其权柄涵盖天地四方。阳光洒落,这身赤金龙纹袍仿佛自身在散发着淡淡的金辉,与他脚下神骏的金色格里芬融为一体,宛如天神临凡,威严、强大、神秘,带着股超越凡尘的神性光辉。
苏曜的“天皇冕服”如此,万年“天后祎衣”自然也毫不逊色。
万年头戴九龙四凤冠,珠翠环绕,正中一只金凤衔着硕大的东珠,展翅欲滴。凤冠之下,自她倾国倾城的容颜,此刻薄施粉黛,眉如远山,目若秋水,庄重典雅之中,亦不失几分少女的明媚。
她身着深青色的祎衣,更是由皇后最高等级的礼服装束改装,其上织绣着五彩凤纹,十二重衣的层次庄重而繁复,宽大的袖摆与曳地的裙裾无不彰显其母仪天下的风范。祎衣之外,万年还披着一层极薄的赤金色纱罗披帛,披帛上以暗纹绣着云海与瑞兽,随着高空的风轻轻飘动,颇有几分飘逸的仙气。
两人自高空缓缓降落,万年坐在苏曜身前,被他抱在怀里,也是双手优雅地交叠于身前,姿态端庄。
“臣等恭迎天皇、天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格里芬稳稳落在祭天台正前方的白玉基座上时,百官万民顿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声。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天皇,这个在曾经历史上由唐皇李治最先启用,与天后武则天共享的尊号,如今在这“东汉末年”的时空,被苏曜以无可匹敌的武力与威望率先攫取,赋予了全新的、至高无上的含义。
万年看着台下声浪如海,跪伏如潮的画面,心潮澎湃,暗想:
夫君如此功业与神威,前无古人,恐也将后无来者。这天皇一号,往后怕是再无人敢用,亦无人配用了。它将与夫君之名,一同铭刻于青史,光耀万古,成为这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至尊符号.
第1127章 再出玉门
且说中原这场规模宏大的大典盛况很快就通过《大汉月报》的连篇累牍和口耳相传,迅速飞遍了大汉疆域的每一个角落。
“天皇”与“天后”的尊号,以及那日南郊祭天台前神兽降临、万民跪拜的景象,也因此被赋予了无数神话色彩,深深烙印在时人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时代开启的鲜明印记。
不过大典之后,苏曜却并未在洛阳久留。对他而言,这样一个尊号的确立远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号角。
在解决了正统性的问题后,他终于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西征上面。
安息乃至罗马,这一次他决定一举荡平这最后的两个目标。
于是,在离开安息四个多月后。苏曜终于踏上了回返的旅程。
开元五年,五月初,洛阳宫门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
今日是天皇陛下正式启程西巡的日子,他将在这里骑乘格里芬出发,重返安息前线。
为此,天后万年与苏曜的嫔妃子女和满朝文武与全城百姓几乎全部都来到这里送行。
晨曦为宏伟的洛阳城墙镀上一层金边,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广场中央那傲然而立的金色神兽,以及它身旁那位玄甲红袍、背负金杵的身影。
没错,为了接下来便于战斗,苏曜自然不可能再穿戴那日祭天时的隆重冕服,而是换上了一身更利于征战的玄色龙纹铠甲。
苏曜目光扫过面前跪拜的百官与涌动的人潮,最终落在了人群最前方的万年身上。
万年今日也是未着朝服,而是穿了一身月白色的锦缎长裙,外罩一件淡粉色的纱罗披帛。许是怀有身孕的缘故,她的腰身比往日略粗了些,眉宇间少了几分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初为人母的柔和。
只见她一手牵着年幼的太子永平,一手轻轻抚着微微隆起的小腹,眼中虽含着不舍,却更多是对苏曜的信任与期许。她见苏曜望来,她强压下喉头的哽咽,微微颔首,用口型无声道:“夫君保重,早去早回。”
苏曜心中一暖,大步上前,先弯腰摸了摸太子永平的头顶。这小家伙已经四岁了,穿着一身小小的太子衮服,一脸仰慕的仰头看着自己威震天下的父皇,奶声奶气地学着周围大人的样子,笨拙地拱手:“父皇……万胜……”
苏曜哈哈大笑,一把将儿子抱起,在空中举了一下,引得小家伙发出一阵咯咯的笑声,冲淡了离别的愁绪。他将永平交还给身旁的乳母,然后走到万年面前,无视了周围无数道目光,伸手轻轻抚上她微隆的小腹,低声道:“保重身体,等我回来。”
万年脸颊微红,握住他的手,眼中水光潋滟:“嗯,妾身和孩子们,在洛阳等你凯旋。”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万里之外,刀兵无情,夫君定要……定要珍重自身。”
“放心。”苏曜自信一笑,“这天下,能伤你夫君的人,还没生出来呢。”
说罢,他后退一步,目光扫过万年身后的一众妃嫔——甄姜、蔡琰,崔莺,袁筱语等世家贵女与匈奴云公主,乌孙阿什丽公主,还有车师国的姐妹王女和莎菲娅等异族妃子一字排开。她们或怀抱襁褓,或手牵稚儿,或同样腹部微隆,此刻皆眼含关切与不舍地望着他。
苏曜对她们微微颔首,没有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即,他转身,目光变得锐利,扫过以卢植、荀彧、王允、袁绍等人为首的文武百官。
“朕西巡期间,国政诸事,悉由天后与三省共决!尔等需尽心辅佐,安定社稷,抚育万民,不可懈怠!”
“臣等遵旨!恭送天皇陛下,愿陛下武运昌隆,早日凯旋!”百官齐声应诺,声震云霄。
苏曜不再多言,对身旁的莎菲娅伸出手。少女今日也换上了一身便于骑乘的安息风格猎装,皮革与轻甲结合,勾勒出矫健的身姿,她深吸一口气,将手放入苏曜掌心。
苏曜揽住她的腰,身形一动,便轻飘飘跃上格里芬宽厚的背脊。狮鹫发出一声响彻云霄的清越长鸣,巨翼展开,扇动起强劲的气流,吹得下方旗帜猎猎作响,众人衣袂翻飞。
“走了!”
苏曜最后回望了一眼洛阳城,看了一眼他的妻子、儿女、臣民,然后一拍格里芬的脖颈。
巨翼鼓荡,格里芬四足发力,庞大的身躯腾空而起,载着两人直上青云。
“天皇万岁!”
“陛下万岁!”
下方,山呼海啸般的送别声再次响起,无数人跪伏在地,仰望着那道金色的身影越飞越高,最终化作一个小点,融入西方蔚蓝的天际,直至彻底消失不见……
万里征程,始于足下。而苏曜的征程,则在九天之上。
格里芬飞行速度极快,中原大地在脚下飞速后退。山川河流、城郭田野,如同棋盘上的纹路,清晰而又渺小。
莎菲娅紧紧抱着苏曜的腰,狂风吹得她几乎睁不开眼,心中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一丝忐忑。她即将重返故乡,却是以全新的、至高无上的身份——天皇的妃嫔,胜利者的眷属。
苏曜感受到她的紧张,大笑声穿透风声:“怕了?”
“才没有!”莎菲娅大声回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只是……风太大了!”
苏曜又是一阵爽朗大笑,操控格里芬稍稍降低了一些高度,速度却丝毫不减。
他们一路西行,过长安而不入,径直飞向玉门关。
数日后,当那道熟悉的雄关再次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关墙上的守军远远看到空中那道金光,立刻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是天皇陛下!陛下回来了!”
“快开关门!迎驾!”
侯成早已得到消息,率领全关将士在关外列队相迎。比起上次的震惊与惶恐,这次他们脸上只剩下无边的狂热与敬畏。
“末将侯成,恭迎天皇陛下!陛下万岁!”侯成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嘶哑。他身后,数千将士齐刷刷跪倒,甲胄碰撞之声如同雷鸣。
苏曜驾驭格里芬缓缓降落,看着侯成,笑道:“侯将军,守关辛苦。朕此番归来,可还要再射朕几箭?”
侯成吓得脸都白了,连连叩首:“末将不敢!末将万万不敢!昔日有眼无珠,冲撞圣驾,陛下恕罪!”
“起来吧,玩笑而已。”苏曜摆摆手,“朕交给你的事,办得如何了?”
侯成连忙起身,恭敬汇报:“回陛下!遵照您的旨意,西域开发公司已筹集最新一批粮草军械,共计大车三千辆,民夫万余人,由征西将军府派兵护送,十日前已先行出关西运!另,陇右、凉州征发的三万精锐,也已集结完毕,由都督吕布领衔,张郃、麹义二位将军统领,不日即可开拔!”
“好!”苏曜满意点头,“此次西征,朕要一举底定安息,扬威泰西!侯成,你也准备一下,点齐本部兵马,随大军一同出发。这玉门关,朕给你换个新人来守。”
侯成闻言,狂喜之情溢于言表,扑通一声又跪下了,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末将谢陛下天恩!末将必誓死效忠,为陛下前驱,万死不辞!”
第1128章 四面出击
在玉门关稍作休整,补充了格里芬所需的食水(主要是大量鲜肉)后,苏曜并未过多停留,再次启程。
飞出玉门关,便是茫茫戈壁与雪山。对于这条路线,苏曜与格里芬都已轻车熟路。他们沿着丝绸之路的轨迹,掠过敦煌、楼兰、龟兹、疏勒……每一次降低高度,都能引起下方城镇的轰动与跪拜。
越往西行,战争的氛围便越发浓厚。
沿途随处可见向西行进的军队辎重队伍,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汉军的赤旗与归附的羌人、匈奴、乌孙等部落的旗帜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庞大而多元的部队。
格里芬飞的很快,早早的超越了吕布和张郃等人统领的援军,苏曜也没指望这些人能参加接下来安息的大战,而是对他们另有安排。
上一篇:我,最强毒士,女帝直呼活阎王
下一篇:我的谍战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