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903章

作者:剑从天降

  “殿下已收倭岛,裂九州岛为瀛洲郡,归海东州辖制;留蒋钦为扶桑中郎将,领兵三千筑城屯守;另敕封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仍领本州,然须受汉官节制,遣子入洛学习……”

  一条条战报,犹如惊雷,炸的议事堂中鸦雀无声。

  先前那些还在私下议论“唐王不务正业,轻挑无道”的官员,此刻只觉得脸颊火辣,无地自容。

  这哪里是误事?这分明是开疆拓土,立不世之功!

  毕竟,谁能想到呢?

  征伐、破国、擒王、设郡……这一连串足以载入史册的功业,竟在短短月余之间,由一人主导完成!而且是在远离中原的海东蛮荒之地!

  甚至,如果消息所言不错的,在不久之后,还会有一艘满载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硫磺的宝船,在长江口登陆,将唐王殿下海东之行的丰厚实利,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心存疑虑者眼前!

  王凌的声音因激动而愈发高亢,他环视全场,目光灼灼:

  “此非仅武功之盛,更是教化四夷的文治之昌!殿下于倭岛立威布德,令蛮夷慑服,开疆拓土,设郡移民,使我大汉声威远播沧海之东!其功业之伟,亘古未有!”

  他深吸一口气,最终掷地有声地抛出结论:

  “试问,古之周公、伊尹,焉能及此?霍光、王莽,又何足道哉?!唐王殿下之功,已远超人臣之极!若仍拘泥于旧制,不予殊礼,岂非寒天下将士之心,悖万民景仰之意?!”

  这番话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议事堂内激起千层浪。

  原本还有些犹豫、或持传统礼法观念的官员,在如此煌煌功业与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再也无法反驳。事实胜于雄辩,苏曜的功绩和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试图用旧有框架去约束他的行为,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笑。

  而这时,在半月前就已回到洛阳述职同时参与大议礼的扬州刺史卫明站了出来,扔出了一个重磅的提议。

  即——请加唐王尊号为天皇!

第1123章 超圣

  “什么?!”

  “竟然说是天皇???”

  “你,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本来嘛,面对苏曜这一波又一波无可置疑的武功,就连刘虞和刘表这等宗室保皇的死忠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无法再压制朝野之间的呼声,要被迫承认唐王与帝同尊的地位了。

  然而,让他们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一向被视为唐王心腹的扬州刺史卫明,竟然在这个关头给他们扔了个重磅炸弹.

  “卫刺史疯了不成?!”太常寺卿刘虞气的是胡子乱抖,“天皇之号,上古未有!自三皇五帝至于秦汉,唯天子称‘皇’称‘帝’,藩王虽尊,亦不过‘王’‘公’之爵!此号一出,莫说与帝同尊,你这是要颠倒纲常,居皇帝之上啊!”

  议事堂内死一般的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卫明身上。就连一向支持苏曜的荀彧和卢植等人也面露惊愕,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提议震住了。

  “刘太常所言有理。”

  侍中荀彧犹豫再三后口:“天皇二字分量太重,自三皇五帝,乃至秦皇汉武,唯受命于天、统御四海者方可称‘皇’!唐王功高,加九锡、冕十二旒,位在诸侯王上,与帝同尊已是旷古殊荣。若再加天皇号.刺史又欲置陛下于何地也?”

  卫明却神色不变,他整了整衣冠,从容出列,向御座上的万年女帝(虽女帝未临朝,但礼仪不可废)和代表唐王的空位方向各施一礼,然后才面向群臣,尤其是主持朝议的太傅卢植,侃侃谈道:

  “文若先生、刘太常此言,某不敢苟同。诸位只知‘皇’为天子专属,却忘了‘天皇’二字的本意。”

  他抬手指向殿外,仿佛能透过宫墙看到洛阳城外那些跪拜苏曜的百姓,看到海东之地供奉的“赤袍神”画像:

  “唐王殿下何许人也?骑狮鹫而巡九天,执金杵而御雷霆,平诸侯之乱以安我中土,破贵霜、安息而扬汉威西域,定三韩、服倭岛拓海疆万里。此等功绩,非‘人臣’所能概括;此等神异,非‘王侯’所能匹配!”

  “昔日大禹治水,救万民于洪涛,万民尊其为‘夏后’;商汤放桀,解天下于倒悬,诸侯奉其为‘武王’。殿下今日之功,远超禹汤——他不仅平定乱世,更将我汉家文明播撒至沧海之外,让蛮夷知礼仪、化蛮荒为膏腴。此等伟业,若仅以‘王’爵相称,岂止是寒将士之心?更是违逆天命、辜负万民!”

  “你,你竟敢把唐王也三代相比?”

  礼部尚书周忠大为震惊。

  要知道,夏商周三代的开创之君,在儒家经典中均已被奉为圣王,其地位近乎神化。

  三代之业,那是每一个儒生毕生的向往与追求,卫明此举,无疑是将苏曜抬到了与上古圣王并肩的高度!

  这简直是荒谬离谱。

  但,似乎是受到了卫明的启发,刚刚一直沉默观望的骠骑将军袁绍,突然站出来声援,火上浇油说:

  “周尚书此言差矣,依袁某看,唐王之功业、之神异,早已超迈三代圣王!”

  袁绍声音陡然拔高,字字铿锵,环首群臣道:

  “昔大禹治水,止祸于中原;商汤放桀,定鼎于九州。可殿下呢?他跨昆仑而平贵霜,临安息而擒其王,渡沧海又收三韩、定倭岛——昔日圣王未及之地,皆为我汉家疆土;圣王未化之蛮夷,皆奉我汉家正朔!此非‘超圣’,何为‘超圣’?”

  “袁本初,你!”

  刘虞刚想要怒喷袁绍,卫明就踏前一步,盯着他的眼睛诘问曰:

  “刘太常,汝言‘天皇’颠倒纲常,但汝可敢睁眼看看洛阳城外!百姓见殿下神兽巡天,无不伏地叩拜,呼其‘神王’;西域胡商服其伟业,唤其‘圣主’尊其为‘万王之王’,就连海东诸部,也传画殿下赤袍持杵之像,日夜焚香,将其奉为‘天神’。此乃民心所向,天命所归!殿下本就非寻常人臣,若强以‘王爵’束缚,才是违逆天命,拂逆万民!”

  “你,你们,你们这是妖言惑众!”

  刘虞气得手指发抖,却一时找不出反驳的话来。

  他很清楚,卫明和袁绍说的是实情,苏曜骑狮鹫、御雷霆的事迹早已传遍天下,《大汉月报》连连发表特刊,每期连载其功业,洛阳街头巷尾,连孩童都唱着唐王腾云驾雾,平定四夷八荒的歌谣,民心向背,早已不是礼法能轻易扭转的。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身着铠甲的校尉捧着锦盒快步而入,单膝跪地:

  “启禀太傅、骠骑将军,诸位大人!海东州田畴刺史急报,瀛洲郡(九州岛)首批矿产已运抵青徐港,计黄金二百斤、硫磺五百斤,白银一千斤,另有三韩与倭岛诸部献上的贡品若干,田刺史特命末将将矿样与贡单呈递京师!”

  锦盒打开,金灿灿的金块、白花花的银锭在殿内烛火下泛着耀眼的光,那沉甸甸的分量,瞬间让原本还在纠结“礼法”的官员们噤了声。

  黄金白银是硬通货,硫磺是炼制火药的关键原料——这些东西,是支撑大汉西征、稳固内政的命脉!而这一切,都是苏曜平定倭岛带来的实利!

  “诸位看到了吗?”卫明指着锦盒中的矿产,声音带着几分激昂,“这便是殿下给大汉带来的好处!若非殿下雷霆扫平狗奴国,设郡管辖,这些宝藏仍埋在蛮荒之地,这些蛮夷仍在自相残杀!如今,瀛洲郡成了我大汉的‘金山’,海东成了我大汉的‘海疆’——这样的功绩,难道不配一个‘天皇’尊号?”

  一直沉默的太傅卢植终于开口,他轻抚长须,目光扫过殿内众人,缓缓开口:

  “卫刺史所言,亦有几分道理。唐王功高盖世,民心归附,若仅以‘王’爵相待,确有不妥。然‘天皇’二字,意义太重,非我等所能决定。”

  “依我看,咱们还是把意见上书陛下和唐王,请君圣裁吧。”

  卢植话音落下,殿内针落可闻。

  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傅,最终将皮球踢回给了苏曜和万年女帝本人。

  这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蕴含深意——既避免了朝臣在此事上彻底撕裂,又将最终决定权交给了真正有能力、也有资格做出决断的人,同时也是一种对苏曜和女帝关系的微妙试探

  毕竟,现在谁都知道唐王神兽一日千里,但他们偏偏却没直接回来,停到了河内,给这边传讯说什么不日还朝。

  难道那河内还能比洛阳好了?连个正经的行宫都没有,显然是在观望洛阳的情况嘛。

  于是乎,很快朝廷就统一了意见,一封封请旨问安的书信就这样如雪片般飞往河内。

第1124章 寰宇共主

  次日,河内郡守府,艳阳高照。

  苏曜伸着拦腰,自房间中走出时,就见郡长牵招早已等候在门口,恭敬的献上了洛阳城送来的快报。

  苏曜接过牵招呈上的厚厚一叠文书,快速浏览着洛阳传来的朝议纪要。当他看到“天皇”尊号的提议时顿时目光一滞。

  怎么会是这玩意?我不就跑了倭岛一趟么。

  第一时间,苏曜脑海中闪过的就是小鬼子王室的那些抽象分子。

  不过一瞬间,苏曜就回过神来,这称号纯粹是被鬼子偷走搞烂了——最初称天皇的那可是唐高宗李治,跟倭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接着,苏曜的目光很快就被袁绍和卫明那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吸引,嘴角不由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这些家伙,倒是挺会搞事情。”苏曜轻笑一声,回身走进屋内,将文书递给正由侍女梳理长发的万年公主:

  “陛下也看看吧,咱们的臣子们可真是讨论出了个不得了的东西。”

  万年接过文书,细细读来,目光扫过“天皇”二字时,指尖微微一顿,随即抬眸看向苏曜,目光中带着丝复杂的情绪:

  “这卫先生和袁本初把夫君捧得超迈三代,可真是胆子不小,刘太常他们怕是要气炸了吧,朕都能想到朝堂上的火爆样”

  万年放下文书,轻轻一叹又打趣说:“夫君倒也沉得住气,明知洛阳一团乱麻,却偏带着朕坐守河内,等着他们吵出个结果。妾身倒是没想到,这权谋的手段,夫君现在也是如火纯青了。”

  万年公主的话语中虽然带着丝调侃,但眉眼中的忧虑却也是一闪而过。

  她如何不知“天皇”这个尊号的分量?

  这已经不是与“天子”平起平坐的问题了,而是直接超越了“天子”的地位。这绝非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关乎帝国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根本问题。

  苏曜闻言,哈哈一笑,走到万年身后,接过侍女手中的玉梳,亲自为她梳理那一头如瀑青丝,动作轻柔中带着几分生涩:

  “他们怎么想我不在乎,我只关心女皇陛下的想法。”

  万年身子突然一顿,她抬起头来,深深的望着苏曜的眼睛,片刻后,她握住苏曜的手,站起身来,盈盈下拜一气呵成:

  “夫君民心所向,妾身愿意禅让。”

  “陛下?!”侍女们顿时发出一阵阵惊呼。

  苏曜看着突然下拜的万年,以及周围惊慌失措的侍女,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疼惜。不过他并未立刻去扶,而是任由万年保持着这个姿态,说:

  “陛下,你这是做什么?起来。”

  “夫君,”万年抬起头,深吸口气道,“妾身是认真的。自父皇蒙尘,汉室倾颓,若无夫君力挽狂澜,扫平群雄,莫说这帝位,便是妾身与这天下百姓,恐早已不知沦落何等境地。夫君之功,上超三代,下盖寰宇,非人臣所能酬。如今民心所向,天命在夫君,妾身岂敢因一己之名位,而逆天违众?这皇帝之位,理应由夫君……”

  “糊涂!”

  苏曜打断了她的话,终于伸手,一把将万年拉起,揽入怀中,丝毫不顾周围侍女们低垂的头颅和泛红的脸颊。

  苏曜低头看着怀中的可人儿,又是心疼又是生气道:

  “我苏曜若要这帝位,何须等到今日?当初在洛阳,我便有无数次机会可以黄袍加身,但我没有。为何?因为我苏曜争的是天下,是四海臣服,是万邦来朝,是让我汉家文明光耀寰宇,而非区区一个中原皇帝的虚名!”

  他扶着万年的肩膀,让她直视自己的眼睛:“你记住,你是我的妻子,是我亲手扶上帝位、公告天下的女帝!只要我苏曜在一日,这大汉的皇帝就永远是你!无人可以取代,包括我自己。”

  苏曜的话让万年眼中泛起泪光。

  她非常感动苏曜的回护,但心里其实很清楚,如今是时候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她继位以来朝堂发生的无数次争执与矛盾都与他们如今这尴尬的地位相关。

  尤其是苏曜西征后,朝中流言蜚语更是甚嚣尘上,她虽然立了太子,也很难打消所有人的疑虑。

  唐王太强了,没有人不恐惧他的地位。

  这样的内耗对朝廷绝对不是好事,也不可能长久。

  故而万年其实一直都在心中作着准备,等待着这一天,如今看到苏曜主动推动舆论的发展,她就知道时候到了。

  虽然对于这权利和地位,她确实有些不舍,对于刘氏江山改姓,她也很有些自责。

  但她很清楚,这以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她这位夫君早就超越了人的范畴,乃是天上之仙。

  既然天命不可违,她何不大度一点,顺应改变,尽可能少给天下些动荡,也让刘氏宗亲少些伤亡。

  万年泪眼婆娑:“夫君,天命难违,民心所向,这‘天皇’之号……”

  “他们敢提那我当然敢接!”苏曜微微一笑,摸着万年的脸颊,笑容中带着睥睨天下的自信,“但这‘天皇’,非是要取代你的‘天子’和皇帝。”

  紧接着,苏曜拉着万年走到窗前,指着窗外广阔的天空和大地:

  “你看,这苍天之下,厚土之上,寰宇之广,远超你我脚下这中原一隅。我的战场,是整个天下!我要让贵霜、安息、罗马,乃至更遥远的未知之地,都扬起大汉的旗帜,传颂你我的名号。”

  他回身,目光灼灼:“‘天皇’,可为我之尊号,代表我统御八荒、至高无上的权威与伟业,是万王之王,是寰宇共主,是普天之下唯一的主,是天神在地上的代言。而‘天子’,仍是你,是你统御华夏、治理万民的人间帝王身份。你我夫妻一体,我为‘天皇’,你即为‘天后’,仍兼大汉皇帝之位,代我执掌中原,总理人间政务。如此,神权与皇权并立,并行不悖,既可酬我之功,又不废你之位,更可安天下之心。你以为如何?”

  苏曜的话语如同惊雷,在万年心中炸开,瞬间驱散了所有的迷雾与焦虑。她从未想过,这个尊号竟可以如此解释,权力竟可以如此安排!

  “天皇……天后……”万年喃喃自语,眼中光芒越来越盛。

  她一下就发现了苏曜这个提议巧妙至极:

  “天皇”尊号彰显其超越凡俗、堪为神祇的功绩与地位,满足天下臣民的景仰与舆论压力,同时也将他个人的权威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几乎与“天”等同的高度,凌驾于一切世俗王权之上,是万王之王,是皇上之皇。

  而“天后”之号,既明确了自己作为天皇正妻的至高地位,又保留了她“天子”的身份和皇帝的实际权力,继续统御大汉朝廷,治理华夏疆土。这并非禅让,而是升格,是在原有的权力架构上,增加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象征性与神性结合的至尊位置。

  如此一来,既无需动摇汉室正统,又彻底解决了苏曜功高震主、名器不足以酬功的问题,还将两人的关系通过尊号更加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共同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象征。

  “夫君.此策,此策甚妙啊!”万年激动地抓住苏曜的手,声音都有些颤抖,“如此一来,礼法可安,功臣可酬,天下可定!只是,只是这天皇怎么看都有些虚缈,岂不是委屈了夫君.”

  她想到苏曜将居于那至高无上、却可能更超然物外的“天皇”之位,而自己仍掌实权,总觉得有些不安。

  “委屈?”苏曜朗声大笑,“这天下都是咱们家的,有什么委屈?我说过,琐碎政事你来处理,我懒得管,乐得清闲,只管开疆拓土、征讨不臣便是。如今有了这‘天皇’名号,更是名正言顺,将来我率大军西征,或是乘格里芬巡幸四方,谁还敢说半个不字?”

  万年闻言,破涕为笑,眼中最后一丝阴霾也彻底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明亮与坚定。她紧紧回握住苏曜的手,用力点头:

  “妾身明白了!就依夫君所言!朕这便拟旨,召集群臣,共议上‘天皇’尊号之大典!”

第1125章 大儒辩经

  眼见万年急火火的叫人来拟旨,苏曜莞尔一笑,揽住了她的肩膀说:“且不急在这一时的。旨意可先发往洛阳,但不用说那么明白,给他们点暗示,把气氛先炒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