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当兵娶婆娘,你混成皇帝? 第621章

作者:满洲里电鳗

  而与此同时,一道道来自吏部的任命文书。

  如同雪片一般,飞向了咸阳城内外的各个角落。

  一百零四名新科进士的去向,尘埃落定。

  有人欢喜,有人愁。

  那些策论主张仁政教化的学子,大多被授予了京官的职位,或是进入六部实习。

  或是下放到富庶的郡县担任佐官,前途一片光明。

  而那些在殿试上,大谈特谈如何利用藩属,如何以铁腕手段攫取利益的“鹰派”学子们。

  则无一例外,全部被外放。

  他们的任命,要么是前往刚刚成立的“殖民开拓司”。

  要么是直接作为使节团的副官,派驻鸟不拉屎的非洲和澳洲。

  这些任命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

  被外放的学子们,大多唉声叹气。

  觉得自己是时运不济,被发配边疆。

  而留在京城的,则弹冠相庆,庆幸自己领会了圣意。

  下午,状元府。

  齐松在张婶的院子里,摆下了一桌酒宴。

  宴请的,只有两个人。

  榜眼李才,探花诸葛辉。

  三位本届科举最耀眼的明星,此刻却境遇迥异。

  齐松入翰林院,兼任太子侍读,圣眷优渥,前途无量。

  李才被任命为“殖民开拓司”副使,不日就要启程。

  前往西域,负责统筹对非洲矿产的勘探与开采。

  诸葛辉则被任命为“大楚银行”的海外行总办,过几日便要随东海舰队的商船出海。

  前往澳洲,负责建立当地的金融体系。

  酒过三巡,齐松看着两位即将远行的好友,心中满是离愁别绪。

  “李兄,诸葛兄,此去山高路远,务必珍重。咸阳城里,小弟永远为二位温着一壶酒。”

  他举起酒杯,眼眶有些泛红。

  李才与诸葛辉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李才一饮而尽,抹了把嘴。

  脸上没有丝毫被“发配”的沮丧,反而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齐兄,你这话就见外了!你以为我们是去受苦的?我告诉你,我们是去建功立业的!”

  他站起身,指着西方的天空,唾沫横飞。

  “陛下给了我一支千人的勘探队,三百人的护卫队,还有调动西征军部分兵马的权力!”

  “那片黑色的土地上,遍地都是黄金和钻石!等着我去挖!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功业!我恨不得现在就插上翅膀飞过去!”

  诸葛辉也笑着摇了摇头,他端起酒杯。

  慢条斯理地说道:“齐兄,你守的是“道”,是为帝国固本。而我们,则是为帝国磨“器”,是为帝国拓疆。”

  “陛下之心,如浩瀚星海,我等不过是其中一颗星辰。你我各司其职,并无高下之分。”

  “待他日,我们带着无尽的财富与赫赫的功勋归来,再与你于这咸阳城中,痛饮三百杯!”

  两人一番话,说得齐松豁然开朗。

  豺狼与牧人,各司其职。

  他心中的那点离愁别绪,瞬间被一股豪情取代。

  “好!说得好!那小弟,便在咸阳,静候二位兄长,凯旋归来!”

  三人举杯相碰,一饮而尽。

  那晚,他们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

  从经世济民的抱负,谈到儿女情长的旖旎。

  李才与诸葛辉都喝得酩酊大醉,被仆役扶去客房歇息。

  齐松也喝得有些多了,脚步虚浮,眼前天旋地转。

  他摇摇晃晃地往自己的房间走,刚推开门。

  一个娇俏的身影便迎了上来,扶住了他。

  她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皂角清香。

  搀扶着齐松,将他扶到床边坐下。

  “齐大哥,你喝得太多了,我……我给你打水洗把脸。”

  王钗的脸颊在烛光下红得像要滴出血来,声音细弱。

  她转身要去打水,手腕却被一把抓住。

  齐松抬起头,双眼在酒精的催化下,亮得惊人。

  他看着眼前这个为他牵肠挂肚的姑娘,心中所有的情感。

  在这一刻如同决堤的洪水,再也无法抑制。

  “钗儿……”

  他低声唤着她的名字,用力一拉。

  王钗一声惊呼,跌入一个滚烫而坚实的怀抱。

  窗外,月上中天,夜色正浓。

  屋内的烛火,不知何时,悄然熄灭。

第71章 方鼎证婚!

  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屋内,齐松悠悠转醒。

  宿醉的头痛还未完全消散,鼻尖却传来一阵幽兰般的体香。

  他微微侧头。

  便看到一张恬静美好的睡颜近在咫尺。

  王钗长长的睫毛在晨光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嘴角还带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齐松的心瞬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柔情与满足填满。

  他小心翼翼地起身,生怕惊扰了梦中的佳人。

  穿戴整齐后。

  齐松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走出了状元府。

  今日,是他第一天去翰林院当值。

  翰林院,位于皇城东南角,与格物处遥遥相望。

  这里没有格物处那般戒备森严,却自有一股庄严肃穆的书卷气。

  齐松走进院门,便看到几位身穿儒袍的老者。

  正围在一棵古松下,对着一盘残局争论不休。

  一名小吏见他进来,连忙上前行礼。

  “可是齐状元?下官已在此恭候多时。方大人正在书阁等您。”

  “方大人?”

  “正是礼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方鼎,方大人。”

  齐松心头一震。

  连忙整理衣冠,随着小吏快步走向书阁。

  那可是前朝大乾的宰相,当世公认的大儒!

  其学识与名望。

  在天下读书人心中,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

  陛下竟然让他来掌管翰林院!

  推开厚重的书阁大门,一股浓郁的墨香与书卷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

  只见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却精神矍铄的老者。

  正站在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前,专注地翻阅着一卷古籍。

  他便是方鼎。

  听到脚步声,方鼎缓缓转过身。

  一双看似浑浊,实则清明无比的眼睛,落在了齐松身上。

  “你就是齐松?”

  “学生齐松,拜见方大人。”

  齐松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不必多礼。”

  方鼎摆了摆手,将手中的古籍放回书架,“你的策论,老夫看过了。”

  他缓步走到齐松面前,仔细地打量着这个年轻人。

  “以“道”与“器”论国之未来,立意高远,格局宏大。尤其是那句“天下将为一道”,深得老夫之心。”

  方鼎的脸上,露出了欣赏的笑意。

  “陛下将你点为状元,又让你入翰林院,可见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莫要辜负了这份圣恩。”

  “学生谨记大人教诲。”

  这一天,齐松便在方鼎的指点下,熟悉着翰林院的事务。

  编纂史书,整理典籍。

  为陛下起草一些无关紧要的诏令。

  工作清闲,却让齐松受益匪浅。

  方鼎的学识,渊博如海。

  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天文地理。

  他都能信手拈来,深入浅出。

  齐松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傍晚时分,当值的官员陆续离开。

  齐松收拾好案几,却没有立刻离去。

  他走到依旧在灯下看书的方鼎面前。

  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躬身下拜。

  “方大人,学生有一事相求。”

  方鼎抬起头。

  “学生……欲与城南王氏之女结为连理。斗胆……恳请方大人,能为学生做个证婚人。”

  齐松说完,紧张地看着方鼎,手心里全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