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94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优秀的种子种植出来的水稻小麦不仅产量高,更重要的是抗倒伏、抗病抗虫能力更好、更加耐旱、也对极端气候适应能力更强等等。

这些对农业来说非常重要。不然一个黄叶病感染一下,能让一个村庄的农民体会到什么叫做颗粒无收的绝望。

农田疾病实在是太多了,后世各种农药可不仅仅是杀虫子的,还有专门为了植物治病的。

当然,理想的状态是提高农作物的本身抗病抗虫能力,以减少农药使用。

这就像是人一样,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来减少就医治病的问题。

网咖买了后世的良种,最大的问题就是直接用这些种子来培育下一代的话,它们的后代会不可逆的退化。(注:有的良种是不可繁殖已经做了基因绝育的,但是有的良种可以繁殖。)原本优势的高产、抗病虫害等等,只要多退化几代,那就和普通种子无异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央方面也只能采取广撒网的办法。

通过从每一代种植的水稻小麦中选取最优秀的,然后在优中选优,让良种稻米强强联合。

来延缓稻种 退化的时间。同时也积极研究自培育优良稻种的可能性。

现在已经七月了,到了早稻收割的时候了。袁隆平挽起裤脚看着丰收的农田,他心里是喜悦的。

这一片是他负责的试验田,前两天经过初步的估算,自己负责的这片试验田怕是能到亩产一千五百斤。 “袁技术员,你来了啊,咱们什么时候收稻子你说晚两天让稻子更成熟一点。我看这差不多啊了,这稻谷已经饱满的不行不行的。咱们快收割了吧不然过两天下雨了就糟蹋稻子了。”

在试验田边上,被请来帮着管理田地的当地老农看着丰收的稻田,只觉得心里痒痒。

五十岁的老农,种了一辈子的水稻,他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饱满挂穗这么多的水稻啊。

自从进入七月份水稻开始大熟的日子后……这个名叫老田的老农就把铺盖卷带到了试验田边上。

吃喝拉撒都在田边,吃饭直接让家里的婆娘给他送上来。 “袁技术员,割稻吧!”老田再次说道。

而把裤脚挽起来的袁隆平却道:“不急,今天我要把最后十几亩地在巡查一遍。谭胖公,帮我一起查一遍。” “行!”

谭胖公早就挽起裤脚带上草帽了。

只有老田和周围那些被农校请来的老农们看着这群农校出来的技术员不割稻子而着急。 “看那么多遍,看啥啊。这么好的稻子,再不割就晚了。”老田还在絮絮叨叨的。

他这些天不知道赶了多少次鸟,半夜多少次以为天要下雨而被惊醒。他看着下了农田的袁隆平和谭胖公,他还在一直碎碎念呢。

第七十六章 异株与菠萝

农校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和其他一些纯理论的学校不同,农校必须要让学生下到第一线去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

就像是袁隆平和谭胖公两人,七月份本该是他们三年级到四年级之间的最后一个暑假。

而到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就该毕业了。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他们的老师就开始然他们进入田间地头了。

农校学习必须要产学结合,不然就是瞎胡闹。

尤其是李锐带着网咖来了这个时空之后,给全中国的农校都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

不光唯独田间管理的,还有养殖、育苗、防病防害等等……

这些知识可是历史上的农业工作人员通过几十年积累才逐渐掌握的。

被李锐直接拿来用,可以说是相当开挂了。

不过虽然说农校和中国的农业科技已经在大跨步的前进了。

但是如同袁隆平这样的年轻人却依旧觉得不够,太慢了太慢了。

现在的他还不是那个笑眯眯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老爷爷,而是一个目光如火,身体矫健如猎豹一样的年轻人。

年轻人总是想要再快,更快,最快!中国人挨饿太久了。袁隆平和他的同学都是亲眼见过饿死人场景。 “千里饿浮,易子而食。”

袁隆平一边和谭胖公巡视他们两人一组负责的五亩水稻,一边说道:“孩子就是锅中的一块肉。”

谭胖公知道为什么袁隆平会突然聊这个。

因为前几日报纸报道了河南今年夏粮大丰收的消息。

袁隆平和学校里很多学生包括自己看到这个新闻后都潸然泪下。

因为就在河南夏粮大丰收的消息前,安江农校在内的国内各大高校都被主管文化教育工作的李部长搞了一次爱国教育。

不用走形式,李部长只是把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内容实打实的贴出来,刊印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去,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教育。 1942到1952,时间不过才过去十年,河南大饥荒的很多幸存者还健在呢。

不少高校的学生和老师甚至就是幸存者之一。

相比于其他学校仅仅是接受爱国教育不同……

如安江农校之类的农业学校的学生们在看过1942河南大饥荒的各种宣传图册、文字和影像资料后,他们身上更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

他们有一种必须要在自己这一代终结中国饥荒历史的历史使命感,年轻人中总是有人想要站出来当这个世界主角的。

李锐支持这些人这么做,只不过想要终结中国饥荒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要工农业紧密结合,将农业工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现代化。 在见浩大的历史潮流中,每一个农校生,每一个技术员都是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看谁能最先登达彼岸。

谭胖公听闻袁隆平的话,他背诵了一段古诗“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袁隆平听得谭胖公背诵的这一段古诗,整个人脸色都不好看了。 “菜人衰,菜人衰……哎!”

袁隆平不禁唉声叹气:“若中华大地上再次发生这人为鱼肉,生如两脚之羊,我便一头撞死在这大石头上,让饥民我之肉!”

谭胖公却道:“菜人之哀,乃时代之哀,隆平你的心事太重了。老师说过,你这样搞不好科研的。学农要把脚步放慢一点,心态放平一点。

就像我们现在在找优越种,看看能不能保持其后代不退化一样。这事儿不是咱么着急就行的,还要一点点运气。”

谭胖公的话还真没说错,生物学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天赋、一些努力、外加亿点点运气。

在历史上中诋毁袁隆平的人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诋毁袁隆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袁隆平运气好。

在野外发现了【野败】才成为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如果自己也发现了【野败】自己也能成。

不可否认袁隆平除了在科研方面的优秀之外,他的运气确实有亿点点强。

而这种强运很难解释,就想是谭胖公检查了很多遍都没有收获的田地……

就在今天准备收割的日子里被袁隆平发现了一些不对的苗头。 “这几株稻子是不是有些不一样?”

袁隆平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稻子。 “好像是有些不一样,更饱满更直挺一些。”

谭胖公道,但是他抬起头又大量了一下周围。

他有些怀疑道:“隆平,但是这种表象感觉是对比出来的。你看这亩地是自育第二代种,我们估算了,亩产只有七百斤左右。比前面那两亩预估算亩产一千五百斤的代种差距很大。” “这几株稻穗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和一代种没得比。”谭胖公这话也没说错,把一代种和二代自育种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几株 稻谷依旧是在衰退的。 “不一样,它们的衰退延缓了。其他稻穗都衰退了,它们延缓了就能说明问题。要么是它们产生了某些变化,要么是外界原因对其产生了某些刺激。”

袁隆平对着谭胖公道:“还记得我们新学的关于野外原始稻可能会对人工选育稻产生影响的文章吗?” “这亩地种的是北京那边送来的种子,编号天优001,从产能上来说不如他们送来的那个【超产一号】稻种。但是抗病虫害能力很强,今年隔壁几个村发了稻瘟病你还记得吗?”

谭胖公点头:“当然记得!还是我背着药箱和另外几个同学联合农技站的技术员一起去救的。要不是我们即时压制,怕是隔壁几个村要颗粒无收了。那冬天怕是会有人饿死。”

袁隆平点点头道:“对,那时候我和老师他们在保本村的这些试验田。其他田里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染病的迹象,还好即时压下去了。只有这个天优001没有出现稻瘟病的迹象。” “也许是田间管理做得好?”谭胖公道。

袁隆平看着这几株相对饱满的稻穗,他摇摇头:“第二代育种哪怕不能高产,要是能保持这样的抗病虫害能力,那也是极好的。有进一步优选的价值。谭胖公帮我一起移栽这几株水稻。” “行吧,那你等会儿自己和老师那儿去打报告。” “好。” “对了隆平,听说我们试验田要往南迁了。” “还往南?去哪儿啊?” “一开始是说想要去海南,那地方热,稻子掌控的好能一年三熟。能加快我们的研究时间。但是后来听说上面觉得海南现在的基础条件太差了,就不放我们过去。”

谭胖公一边帮忙移栽水稻一边说道。

袁隆平好奇:“那我们不去海南去哪儿?” “去广东。那边条件要好一点。我们有师兄已经去广东了,听说已经干出成绩了。”

谭胖公这话让袁隆平手上的活一愣,他道:“这么快就有师兄做出成绩了?我怎么没听说?” “嗨,不是种水稻的师兄。人家是种水果的师兄,在广东已经站稳脚跟了,我们要过去广东,说不定要师兄照应我们呢。”

袁隆平这才点点头:“哦,师兄种什么的?” “菠萝。”谭胖公道。 ……

广东,徐闻。张旺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菠萝已经开始头大。

而陪着他一起来的苏联人员则高兴的大呼小叫。 “亲爱的张,是菠萝!” “我知道,我知道。” “菠萝!” “我知道,你别在我眼前晃了,你想吃就自己削一个。” “这……真的可以吗?” “这里好几千斤呢,不少你一个大菠萝!”

第七十七章 四季果

说来很奇怪,高纬度的人对于热带水果有一种近乎痴迷的迷恋。

这或许就是越缺少什么就越想要什么吧。

苏联地处北寒带,还有一部分地区都可以划归进北极圈了。

苏联也不是说不产水果,这里盛产各种莓果。

蓝莓、树莓、李子还有苹果之类的他们的地界也是有生产的。

但这依旧是无法抵挡他们对热带水果的热情。

其实不仅仅十苏联人如此,历史上几十年后的冰岛、格陵兰、挪威、芬兰等等国家也是如此。

当走遍世界的中国人带着黄桃罐头在冰岛落地后,当地尝过这种黄桃罐头的本地人都爱的不行。

在这个时空中的苏联也是如此。苏联人热爱菠萝罐头,是那种充满热情的热爱。

在历史上中,一直到苏联和古巴搭上线,苏联才算是勉强解决了砂糖和菠萝的问题。

只是那个时候对苏联来说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巴太远了。苏联搞得经互会从古巴买糖和菠萝,其实本质上来说价格并不是那么的核算。

这个时空中事情的发展不一样了。自从中国开始在东北搞糖厂,给苏联带来大量的糖浆之后。

已经尝到甜蜜滋味的苏联,希望能从中国这边汲取更多的糖分。作为苏联厨房领导人的米高扬,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副食品改善苏联民生这一事实后,他也快速的调整了与中国的关系。

当年米高扬第一次去西柏坡见主席等人的时候他是带着高傲和施舍去的。

而当他在1950年底再次抽空去中国的时候,他脸上的高傲神情要少的多了。

他是以一种商量的语气和主席他们讨论 “中国拥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能不能为苏联种植热带水果?”

当时的主席和总理虽然对米高扬的来访有所猜测,但还是有些意外,苏联人千里迢迢来就为了一些热带水果?

但事实证明了,他们就为了一点热带水果。

苏联表示愿意支持中国在热带地区种植水果的项目。

只要水果质量好,苏联基本能包销。既然人家都这么诚心诚意了,主席和总理自然也不好驳斥人家的面子不是。

毕竟广东、广西的不少土地其实不太适合种田,但是拿来种水果却是不错的。

于是在米高扬的推动下,苏联方面以提供设备和机械……中国以生产出来的水果作为设备和机械的债务偿还。

苏联的这些机械作价有些贵,中国就把水果也作价贵一点抵掉,反正生意都是这么谈的。

像是广东徐闻地区,1926年就开始引进巴厘菠萝进行种植了。

算是中国早期的热带水果生产地之一有了苏联人的资源加持……广东当地主管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让徐闻地区放开手脚……调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校学生前来大量种植菠萝。

仅仅一个徐闻地区不产粮没什么,广东其他地区支持的起。但要是因为菠萝产能不够,没办法把苏联人赊账过来的罐头设备、农机、中小型化肥厂留在广东,那才是广东最大的损失呢。

而经过两年多的扩产,再加上网咖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后世的菠萝良种,徐闻菠萝经过多年的战乱和蛰伏,今日终于迎来一飞冲天的机会了。

农校毕业的张旺也没想到,自己等人按照上面配发的资料和新的菠萝种植法,居然真的实验成功了。

如今是七月,可自己满目望去却是一片菠萝海。

陪着自己一起来的苏联随行人员都疯了,他也不知道那儿找来了一把挺大的刀子,对着一个菠萝就是喀嚓来了一下子。

菠萝被破开了,他挑选的菠萝有点青,一看就知道不甜。

而且那苏联人员一口塞进嘴里被酸倒牙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菠萝却是酸。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苏联随行人员和张望的喜悦。

只是张旺喜悦的没有那么张狂罢了。 “张,来一口!”苏联同伴切了一块菠萝过来。

张旺一看就知道是生的酸的,但是他不在意,拿过来把自己酸了一个倒牙还在笑。 “没有想到你们居然真的能搞出全季菠萝,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来自苏联的伊万诺斯基对着张旺竖起大拇指。 “我也去热带国家见过,菠萝都是一二月份开花,四五月份就挂果了。你们居然真的做到了让菠萝在三四月份开花,六七月份结果。

伊万诺斯基不可置信的说着:“你们把这个叫做什么?”

张旺道:“三四月份的果子我们称呼为春果,现在要采摘的是夏果。等到七八月份新的一批植株开花了,那么十到十一月份就将成熟是秋果。” “再来就是在九月十月开花,在十二月至次年一月结果的冬天果……”

张旺看着菠萝海,他呢喃着。

他虽然也是这个巨大项目的参与者,但是一直到现在他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

徐闻菠萝项目因为有苏联大量的资金援助,所以成为了广东最大的外援项目。

全广东上上下下都盯着这个项目呢,生怕出纰漏。

但是现在在徐闻兢兢业业工作两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可以给大家教一个满意的答卷了。

四季挂果的菠萝植株目前还不算多,但是只要今年一切顺利,秋果正常结出。

么来年开始整个徐闻地区都将种植这种四季菠萝。 “我从前去过很多热带国家,我知道传统菠萝都是四五月份结果的。你们搞出这样的四季菠萝可太棒了,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菠萝可以食用。”

伊万诺斯基说着:“而且这对于我们工厂来说也是好事。不然每年都是在四五月份果子集中上市。即便是有冷库进行冷藏,工厂也需要在三四个月内将所有菠萝加工成罐头。” “这个时间点将会很忙很忙。而菠萝下市了,又没有其他水果接上来继续做水果罐头的话,那么工厂就要停产。

到时候每年几百上千个工人每年就工作三四个月,剩下八九个月要他们自己去外面找工作养活自己。” “这很不好啊。”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