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8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想到这里,格鲁什科夫和季托夫看想了北京基站的负责人,也是四大去并网的总负责人陈明远。

  一个在外面的世界根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中国人,在格鲁什科夫和季托夫看来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人。

  他才刚刚四十岁,已经半头白发。穿着中山装,儒雅又威严。

  今天将是四大区第一次并网测试。

  他很严肃。

  季托夫从怀里掏出了锡制酒壶,里面装着伏特加。

  “陈,来一点?”

  陈明远看了眼季托夫,他摇摇头:“不用了。我们不习惯在这么重要的大事前喝酒。这酒留在最后喝吧。”

  季托夫摆摆手:“其实我也不习惯,是在你们东北的时候被那些军人们给灌的。那儿的冬天的寒夜可真冷啊……”

  陈明远的回忆也开始闪过那些寒冷的时刻

  那是在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叫做张安东的解放军营长带着中国军人们凿开坚硬的土层。然后将线缆慢慢的铺设下去。

  机器在干,人也在干。机器不够,军人上。

  一锄头一锄头,在坚实的大地上发出金石交击之声。

  那是在深冬的沈阳元件厂,室外零下三十度的气温下,车间屋顶已经挂满白霜,冰溜子连着一串。那个叫做张秀兰的操作员隔着显微镜调整镊子。

  睫毛煽动,呼吸微颤。她面前的三阶电路板上的三百个晶体管触点如同黑色芝麻,需要改装过的绣花针蘸着银浆逐个连接。

  当经历了七十九次失败,第八十次张秀兰成功的做出第一块合格三阶电路板时,张秀兰的右眼已经出现了雪花状盲点——那是连续十七小时凝视微型焊点的后遗症。流水线上堆满了报废的陶瓷基板,像极了松花江上碎裂的冰面。

  北京基站,地下十五米。距离第一次尝试并网倒计时一小时二十分。

  “华北主控平台准备完毕。”陈明元的声音在穹顶下激起轻微的回声。机房内,布满继电器的器墙壁传来咔哒咔哒声。如同千万只蟋蟀正在振翅。那是一个个节点开始通电运行的节奏。

  陈明远的手指在坐标输入板上微微发颤。透过布满荧光涂层的玻璃屏幕,他能看到华中区发来的调试信号正在绿色网格间跳动,像极了儿时在什刹海冰面上抽打的陀螺。

  "华中说他们的载波器已经预热完毕。"蹲在示波器前的小王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清亮,"就是电压表指针总在115到120伏之间晃悠。"

  陈明远没有抬头,继续调整着晶体管阵列的跳线。这些银色的金属小方块在顶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每根漆包线都经过大师傅们亲手测量缠绕。这种密集排布方式能让信号延迟降低37%。

  "给武汉回电,让他们把示波器的触发等级调到2.5伏。"他说着用铅笔在技术手册的空白处画了个波形示意图,"记得提醒他们检查同轴电缆的屏蔽层,长江边的湿气最爱往接头里钻。"

  话音刚落,通讯员就传来坏消息:“华中区水文传感器离线。”

  陈明元的后颈开始流淌汗珠,顺着他的脊背而下。他伸手去调整增益信号旋钮,无意间瞥见玻璃上的自己。

  穿着和父亲一样中山装白衬衫,只是胸前别的不是电工工作牌,而是一块由妻子改造的,由废弃电路板制作而成的银色电路板胸针。

  “启用备用信道。”他的声音通过缆线传志至长江边。

  长江岸边的女技术员声音清凉:“正在在切换,请求华北区开放第7—9频段。”

  “准许开放。”

  正面墙的示波器突然跳出整齐的正弦波,同时带着哈尔滨口音的大汉声音传来,似乎嘴巴里还夹杂着冰渣一般:“东北地区自检完成。冻土信号衰减补偿已经加载。”

  而华南方向却是迟迟没有动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因为广东方向今天有大风预警。陈明元担心有中继站受到影响。

  控制室西墙突然传来叮当脆响,十几个红绿指示灯同时开始闪烁。陈明远猛地站起来,后腰撞翻了搪瓷缸子,半杯凉透的高末茶叶水泼在水泥地上。华南区的凤凰山基站终于发来了握手信号,那些用特殊频段加密的脉冲,正在穿过南岭山脉的云层向北方奔涌。

  “大风预警解除,千名巡线工人出动,排除一切隐患。华南七十座中继站自检完毕,全部上线。”带着广东口音的报告声终于从华南线传来。

  长安街上,工人们正在给新架设的微波天线塔刷最后一遍防锈漆。十二米高的铝制抛物面像朵倒悬的银莲花,每个散热片缝隙里都凝结着晨露。陈明远想起上个月在天津港验收日本产晶振管时,老徐教授摸着箱子说:"这玩意儿的精密度,怕是能算出颐和园里到底有多少块砖。"

  "东北组的同志请求确认时钟脉冲。"戴着圆框眼镜的女报务员突然推开门,军绿色外套的袖口还沾着松香痕迹,"他们说哈尔滨的备用发电机震得厉害,怕影响时基校准。"

  陈明远快步走到墙角的电话会议设备前,六个黄铜插孔里已经接驳着四条跨省专线。当他按下哈尔滨线路的开关时,听筒里传来熟悉的东北腔:"咱这旮沓的磁环存储器倒是稳当,就是稳压器总哼唧,跟熊瞎子打呼噜似的。"

  四地技术员的笑声通过电流杂糅在一起。陈明远望着控制台中央的同步计时器,红色数码管显示距离预定并网时间还剩七分三十秒。他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影片里看到美国人的IBM 1401时,美国人的打孔卡带在月光下像条闪着银光的河。

  "启动二级稳压电路,用示波器第三通道监测纹波。"他对着话筒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英雄100钢笔,"如果三分钟后谐波失真率超过5%,就启用手摇发电机组。"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一分钟时,陈明远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华北区的信号塔开始发出蜜蜂振翅般的嗡鸣,这是八十四个磁控管同时工作的证明。华中区刚刚解决了接地不良的问题,华南区的技术人员正用粤语哼着《电子工人进行曲》的调子,而东北组的同志在反复确认着:"松花江畔的雾凇没结在馈线上吧?"

  "五、四、三……"四地的计数声通过电话线汇聚在北京的控制室。陈明远看到屏幕上的绿色光点突然开始疯狂闪烁,就像正月十五被孩子们抛向夜空的滴滴金。当"零"字响起的刹那,十二千字节的数据洪流穿过大江、翻过山灵、越过平原、划过雪山,它们奔流而来,浩浩汤汤。十二台电传打字机同时吐出纸带,那些带着锯齿边缘的白色长条如同新织的锦缎,缓缓铺满整个工作台。

  武汉的江涛,广州的季风,哈尔滨的冰晶,此刻都化成脉冲信号,在他眼前的显示器中流淌。

  "成功了!"小王突然指着主屏幕尖叫起来。在原本分割成四块的绿色网格中,一个完整的中国地图正由无数光点勾勒成型。广州发来的测试文件正在穿越京广线沿线的中继站,沈阳的实时气象数据首次无需经过人工转译就呈现在北京的控制台上。

  陈明远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突然模糊的镜片。他想起读书时学校里那台蒙着绸布的机械计算机,黄铜齿轮间还卡着半片象牙算珠。而现在,来自哈尔滨的电子脉冲正沿着他亲手设计的协议栈,在四块大区之间编织出看不见的经纬。

  窗外的暮色里,第一代互联网的星光正在世界之东冉冉升起。

第九十章 配合

  四区并网,这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个大事。在第一次并网测试结束之后,华北大区又和另外三大区进行了多次试验。

  十二千字节的传输速度有多快?如果是站在元时空后世的人来看,这个速度太慢太慢了。

  十二千字节每秒的传输速率连一个网页都打不开,连聊天软件都会变得极其卡顿,想要和朋友们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情包大战也只会变成一场酣畅淋漓的赤石。

  但那些都是元时空后世提升了网速后,各种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应用商们不断的增加额外的用户体验,所以才增加了大量的冗余。

  如果只是单纯的传送最初级的文本,十二千字节可以传送差不多一千五百个字符。也可以一秒钟的时间传递一张低质量的黑白图片。

  而这其实已经满足了最初级的网页构建的基础了。

  元时空后世的网页设计的花里胡哨,有各种特效,那确实是会花掉很多数据。

  但是如果只是在互联网建立的初期,就建设一种纯文本和基本图片构成的网站呢?

  这是可以构建,并且可以访问的了。

  最重要的是,已经可以做到远程的基本访问了。

  四大区合并网络之前,李锐就已经布局许久了。

  网咖的存在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培养大量的技术员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员都可以进入网咖的核心去学习。

  很多人是在各地的工人俱乐部学习电脑班的时候来培养。大学、大专、中专都有相关的专业。

  这都是要提前培养的。

  而这些培养也是有用的。因为这些人培养好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着各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把网页建设好,网络访问建设好。

  所以当主席和总理在六月份来到北京基地时,陈明远让主席和总理坐在一台电脑前。在简单的教了他们如何使用键盘和鼠标之后。

  他笑容满面的对着主席和总理说到:“主席,总理。现在你们可以尝试输入这些指令。就可以尝试访问了。”

  主席和总理是去过李锐的那个网咖的,其实对于网络并不稀奇。他们都在李锐的指点下尝试过沟通元时空的网络。

  但是那毕竟是另一个时空的东西,本时空的网络才是他们真正的重视的。

  所以在陈明远的指导下,主席输入了一个网址。那是上海纺织一厂的访问代码。

  “这是内部访问代码,需要内部权限和联网。从这里我们就能直接看到上海纺织一厂的内部生产量。”陈明远为主席他们介绍着。

  确实如陈明远所说,主席和总理他们直接能浏览到上海纺织一厂今日的实时产量,数据每十分钟更新一次。

  主席和总理都看的啧啧称奇。

  而李锐则是在一旁说道:“四大区的初步联网已经完成。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能实时监测联网工厂的每日产量,和库存。同时还可以查看到联网城市内的主要物资的消耗和库存。以及大型商场的消耗和库存。”

  “比如说哈尔滨的糖果厂,今日生产了二十吨糖果。我们可以监察四大区的主要百货大楼的糖果销售量。我们倒也不需要每个百货大楼都布置网点,因为我们现在的成本和技术做不到。但是可以在每个城市设立一个信息集中处理中心。由其进行反馈。”

  “以此来得知每个地区的需求。然后在根据此来调度。比如根据消费趋势,我们预测未来广州地区对糖的消耗量增加。所以我们可以对哈尔滨生产的糖进行调度,提前进入广州以备不时之需。”

  “同样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武汉钢铁厂的煤炭消耗量与钢铁消耗量。实时监测,然后实时的与铁道部门进行计划,进行更早的铁路运输规划。这些规划甚至可以提前一个月两个月。这样能减少铁路运力的因为调度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力不足。”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阳地区未来的走势,未来一个月汉阳可能有三十吨棉纱的缺口。我们可以提前做出反应……”

  李锐对主席和总理说着这些。主席和总理也是纷纷点头。

  主席更是呵呵笑的说道:“这倒是方便了管理了嘛。”

  其实真正方便管理的还不止这些。

  为了这次并网,李锐已经筹谋多年了。很多东西才刚刚浮出水面。关于人口户籍的管理监控,对于财产的登记,对于地方部门的监控等等。

  这些是在小会上才会讲的东西。李锐是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这些内容说出来的。

  当然,四大区并网之后,李锐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国的华东、华中和东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了。”

  这是在主席和总理他们参观完华北主基站后,李锐在私下里提出来的问题。

  因为本时空之中,中国没有和苏联闹掰,赫鲁晓夫也没有上台当老大。更没有在苏联那边挥舞着玉米棒子对中国进行战争威慑。

  所以中国没有进行元时空那样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这对于在中国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坏处就是中国没有搞三线建设,所以没有像是元时空那样,直接拉动三线的建设。毕竟当竟时产业分过去,那么铁路、道路都需要修建。还可以雇佣当地人口,解决一部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

  好处很简单,元时空之中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中国一边防备美国一边防备苏联。导致了东北中工业区,华东传统轻工业区都不敢过度发展。生怕战争一来,人家的飞机大炮坦克直接把这些工业区夷为平地。

  那样中国的战争潜力就全都丢了。

  所以三线建设、地下长城、备战备荒就都来了。

  国家必须从这些传统工业区中拆分一部分产能去相对更安全的内陆地区,乃至于山疙瘩里面进行建厂。

  比如说元时空的江西景德镇,就有从东北哈尔滨拆分来的汽车厂和直升机研究所。让这个江西的小城多了几千名东北工人在江西落了脚。元时空后世著名的昌河北斗星和武直十便是在此诞生。

  而这是发展的好的地方,毕竟景德镇是传统手工业城市,也有一定底蕴。

  另外一些直接迁入深山的工厂,在战争高压之下几乎没有正向收益。也就是说把它们安置去深山的耗费比它们在深山里能产出的受益更多。

  这也导致了后期这些厂房的大量荒废。在元时空就能看见,不管是云贵川还是在中原地区都有大量这样的厂区乃至于围绕着厂区展开的小镇被荒废。

  这从单纯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毕竟要分产能出去,要分产量出去,要分技术员工程师出去。

  而本时空之中,中国没有做这些。减少了这些支出,这些没有分薄的产业可以在本地发展的更好。

  再加本时空之中,中国的工业产品的销量极好,国内外的需求都拉动了。尤其是之前三年灾害前后,李锐他们拉动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劳工出国务工计划。

  当时是为了应对国内即将到来的粮慌。而现在,苏联那是真的尝到了雇佣中国工人的甜头了。

  他们雇佣着中国工人大量翻修苏联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住房。甚至打算在搞一些建筑奇观之类的玩意儿出来。

  中国工人也乐意多赚一些卢布。毕竟在苏联干活比在国内更多一点。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愿意在苏联继续干活。

  再加上如彭家镇那些出国务工人员回来后的榜样作用,出国务工成为了不少人的一个选择。苏联还解决了他们用工荒的问题。

  只不过这样一来,几个工业区开始不断的发展,他们本地的青年劳动力也被吸纳的七七八八了。

  现在中国承接了大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真的有一种成为全球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奶妈和后勤的趋势了。

  不补充劳动就业人口,那可是真的不行了。

  之前各地在搞就业岗位的时候,也不敢随意搞。更不敢盲目的产业扩张。

  而现在,所有的一切都联网了。一切都有了数据。

  这些数据大模型是陈景润、华罗庚在内的一众大数学家们配合着网咖里的工程师们一起搞出来的。

  结合元时空的数据参考,在摄入本时空的变量。整个国家的产业规划也就更加清晰明确了。

  所以当康生问李锐,贵州问题需要不需要协调的时候,李锐则是哈哈一笑:“我们会搞定的。不用顾虑,该杀杀该抓抓。云贵川的地区该处理的就处理,处理完了,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四大区该处理的也不少呢。不过现在他们都已经被彻底的掌握了资料。”

  “所以不用担心他们逃跑了。先把那些中西部的问题清理一遍。我们才可以继续推行我们接下来的网络进程。”

  康生得了准信,他一拍手道:“如此说来,我就有谱了。你们贵州的扶贫项目既然不会被我干预,那我就全力施为了!”

第九十一章 如同瘟神

  贵州,独山。

  苏大昌现在很难受,非常的难受。

  倒不是张祥打了他这事儿。毕竟他也算是敲了张祥的竹杠,要了一百五十块的赔偿呢。在这年头可不是小钱。足足是自己三个月的工资了。

  可以买不少的肉食和酒了,还能买几身不错的行头和皮鞋了。说起来还真的是不错了。

  而且自己被打了,还能正大光明的和厂里请个病假,十天半个月的没什么问题对吧。

  厂里要说自己怎么怎么的,自己在装病就是了。怎么?你们还能为难一个病号?

  这样自己这个月都不用上班,就能拿工资。这不是很好嘛~!

  如此一算,这一顿打挨的还挺值得的。

  只不过他这边才刚从医院出来呢,他就感觉到自己好像莫明明的被有些针对一样。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