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既如此,那边暂且休息一下吧!”
于是,父子俩放下笔,各自活动了下筋骨,然后又喝了点茶。
那茶水入口,带着一丝甘甜,让人感到一阵舒畅。
但没过多久,两人又开始忙活起来。
他们重新坐在桌边,拿起笔,继续在那一张张大明国债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整整一个上午,总算是签完了这一千张大明国债。
其中朱慈烺大概只签了不到三百份,剩下的全部都是崇祯签的。
一来是因为崇祯写字的速度较快,二来是因为他的名字笔画少,写起来自然就快多了。
而等忙完这一切之后,朱慈烺和崇祯的手腕简直酸得抬都抬不起来了。
崇祯更是皱着眉头,不停地揉着手腕,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嘶嘶”的声音。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心中只觉得好笑。
因为眼下这一千张大明国债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大明国债会被送到皇宫里等者崇祯签字。
不过那个时候他可就不会帮忙了!
正当朱慈烺有些幸灾乐祸的时候,毫无征兆的,崇祯突然笑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哈.”
这笑声在殿内回荡开来,显得有些突兀。
朱慈烺顿时一脸懵逼,因为他不知道崇祯到底在笑什么。
但下一秒他就知道了。
只见崇祯笑着看着面前签了自己名字的一张张大明国债,那眼神里满是得意和满足的说道:
“这些便是七百五十万两银子了!”
那声音里带着几分自豪,仿佛看到了无数的财富在眼前闪烁。
反应过来之后,朱慈烺则是笑着应道:
“父王说的没错,这些便是七百五十万两银子了,儿臣有信心,最多不过三天,这些大明国债全部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
崇祯闻言,脸上再次露出一丝笑意,那笑意从嘴角渐渐蔓延开来,显然是发自肺腑。
刚才所有的负面情绪瞬间也都消失得干干净净,此刻的崇祯,心里想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
等父子二人忙完这一切之后,便到了中午。
周皇后这会儿也带着琪琪格和郑小妹回到了这边。
只见她们三人款款走来,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
正值中午,周皇后要留朱慈烺三人用膳,朱慈烺自然也不会拒绝。
不多时,那饭桌上便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众人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天,气氛十分融洽。
用完午膳之后,朱慈烺也就打算带着琪琪格和郑小妹回去东宫了。
“父皇、母后,要是没什么事的话儿臣就先回去了!”
崇祯和周皇后听到这话,自然也是点了点头。
紧接着,郑小妹和琪琪格也是行礼告辞。
看着朱慈烺带着郑小妹和琪琪格离开的身影,周皇后忍不住说道:
“陛下,你觉得琪琪格是不是和我们家烺儿蛮配的?”
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
崇祯听到这话,一边揉着还有些发酸的手腕,一边无奈的说道:
“想什么呢,她只是蒙古送来的人质而已,烺儿知道分寸,应该是不会对她动心的。”
周皇后则是依旧说道:
“这可说不准,正所谓日久生情,臣妾倒是觉得说不定烺儿会喜欢上她,到时候让她做个妃子也是可以的嘛。”
崇祯闻言只是摇了摇头,没有再反驳什么。
虽然琪琪格的身份有些特殊,但其实要是朱慈烺想把她纳为妃子的话,崇祯也不会说些什么。
毕竟大明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已经有纳过蒙古妃子的先例了,所以崇祯也没什么好反对的。
只是话说回来,大明的皇帝们可从来没有纳过蒙古公主为妃,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朱慈烺这也算是头一遭了。
想到这里,崇祯的眼神中不由得透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第303章 太子殿下,您好像越权了!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朱慈烺也没闲着,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过不了几天,京城应该就要下雪了。
在这寒冬腊月里,做好防寒工作那可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
毕竟小冰河时期的冬天可不是不容小视的,往年每到冬天的时候,京城里都会冻死不少人。
但既然他来了,就不会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乎,朱慈烺开始仔细检查各处的过冬准备情况。
这一番检查下来,结果着实让他很是满意。
京城各处的粮食、棉花、煤炭以及蜂窝煤的供应,基本上都十分充足。
就拿蜂窝煤来说吧,据统计在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京城的蜂窝煤都卖了几千万块了。
如今走进京城的大街小巷,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基本上都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储存了不下数百块蜂窝煤。
而且,蜂窝煤的销售还在有条不紊地正常进行着,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百姓们过冬的燃料问题算是有着落了。
除此之外,粮食的价钱也没有上涨,普通的大米基本上维持在三两银子一石,小麦的话大概是二两银子一石。
至于小米之类的杂粮价钱就更低了,价钱总体还算平稳。
除了燃料和粮食这些基本的生活物资,朱慈烺还特意去看了看那些用来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民的地方。
这些地方布置得倒也十分妥当,棉被、蜂窝煤早已备齐了。
虽说给这些人提供的吃食算不上多好,每天也就只有稀粥和咸菜,但好歹能让他们填饱肚子,不至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被活活饿死。
这对于这些人而言已经算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了。
毕竟要是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早就饿死或者冻死了!
朱慈烺不是不想给这些平民们吃得好一点,可要是伙食太好的话,那恐怕不出三天,这些收留流民的地方就要被各处的百姓给挤得满满当当,到时候局面可就难以控制了。
所以,目前也只能维持这样的状况,先保证这些人能活下去再说。
在忙完这些防寒和安置流民的事情之后,朱慈烺又马不停蹄地去视察了一下京城周围的所有驻军。
说来也巧,正好赶上一个月发饷的日子。
朱慈烺之前就制定好了规矩,每个月发饷的时候,他都要亲自带着银子为千户以上的官员发放饷银。
而因为这个月他不在京城,所以这件事情就由崇祯代劳了。
崇祯倒也不觉得麻烦,毕竟经过这么多事情他已经看明白了,如今只有牢牢地把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为重要的。
只要手里握着军队,那群文官们就不敢太过放肆,朝廷的大权才能稳稳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而言之,如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就等着顺利度过这个冬天了。
这天早上,朱慈烺用过早膳之后,户部尚书倪元璐就匆匆忙忙地赶来拜见他。
朱慈烺知道他是为了大明国债的事情来的,赶忙将人请进了书房。
倪元璐一进书房,便恭恭敬敬地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这是户部关于大明国债发行的章程,还请您过目一下。”
朱慈烺微微点了点头,随后伸手接过了奏疏。
他大概翻看了一下,首先看到的利息。
户部最终决定大明国债的利息为一分,也就是购买一万两银子的大明国债,一年之后连本带息是一万一千二百两银子!
这个利息在这个时候那可是相当的高了!
除此之外,奏疏上详细地记录了大明国债发行的各项细节和安排以及分配。
别以为大明国债只要印出来,然后直接推广就会有人争着抢着买,事实上事情压根不可能这么简单。
首先,这次要发行的可是三千万两的大明国债!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光是凭借京城一地的百姓、富商以及勋贵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国债。
所以必须要将这三千万两的大明国债分摊到全国各地。
具体哪个省份多一些,哪个省份少一些,这可都是需要经过仔细考量的,毕竟各地的经济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都不尽相同。
所以最近这两天时间,户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忙着这件事情。
经过一番仔细的研讨和规划,他们最终确定了分配方案。
其中,京城作为首都,因为官员和勋贵以及富商比较多,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分担了八百万两的额度。
另外,南京作为留都,虽然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所以分担六百万两的额度。
剩下的一千六百万两则根据各省份的具体情况分摊到各地,由各地官府负责进行推广。
当然,河南和陕西因为情况特殊,所以这次国债分配就直接越过了他们。
即便如此,户部还是决定单独给秦王划分一百万两银子的额度过去。
不过这笔银子就不必运到京城了,直接交给孙传庭就好,毕竟孙传庭在陕西也不容易,这笔银子就给他当做军费了。
由他来负责这笔银子的使用和监督。
除了秦王之外,各地的藩王多少也要分担一些,最低十万两银子,上不封顶。
不得不说,户部对于大明国债的分配还是十分合理的,既考虑到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又兼顾了各方的利益。
朱慈烺看完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
“不错,就这么办吧。”
倪元璐随即道:
“臣遵命!”
紧接着,倪元璐突然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说道:
“太子殿下,这件事情臣暂时还没有和内阁以及其他大臣商议过,臣觉得是不是应该和他们打个招呼?”
朱慈烺听到这话,点了点头道:
“理应如此,此事关系重大,确实需要通知一下内阁和其他大臣。”
想到这里,朱慈烺直接喊来马宝,吩咐道:
“派人去请内阁几位大臣、各部尚书、英国公、魏国公、武定侯、襄城伯、新建伯、嘉定伯等人到太极殿议事。”
马宝听到这话,赶忙答道:
“奴婢遵命。”
随后便退了下去。
在朱慈烺看来,既然这件事要告知内阁,那么索性就直接把六部尚书、内阁以及一些为首的勋贵全部都喊过来。
大家一起坐下来把事情摊开了说,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得更加周全。
当然,崇祯也不能忘,毕竟他是皇帝,这么大的事情,肯定得让他参与进来。
而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倪元璐却是满脸懵逼。
只见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把话说出口,只是眼神十分复杂。
为何他会有这般的反应呢?
因为就在刚刚,眼前这位太子爷貌似行使了本该不属于他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