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这一亿四千万两白银收上来之后,一部分要用作运输成本和弥补损耗,一部分则留在当地县衙以及各省份的国库,用于支付当地官员的俸禄以及充实当地粮仓的储备。
如此一来,最终能够运抵京城的,大概也就四千万两银子左右。
且其中还包含一部分粮食和各类实物,这是为了确保京城的物资充足与安定。
而且在明末这个时候,军队的粮草与军饷皆由朝廷统一采购调配。
也就是说这四千万两银子中,起码要有两千万两用作军费开支。
如此算来,最终能进入户部,用于皇宫日常开销以及百官俸禄发放的银子,可能还不到一千万两。
乍一看,这数额似乎有些少,但实际上,这还未将商税计算在内。
若是把商税一并算上,那朝廷的收入可就颇为可观了。
如今大明的商税税率简直堪称历史之最,每年预估能有四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其中盐税更是占据了近乎一半的份额。
这便意味着,只要大明往后不遭遇大规模的天灾人祸,田税基本上能够覆盖国家的各项支出,而商税则近乎纯利润。
不出意外的话,田税与商税相加,朝廷每年大致能有八千万两银子的稳定税收。
这一结果可是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们,经过好几天的严谨核算得出来的。
大明建国将近三百年,户部的官员们对这些税收事务可谓了如指掌,得出的结果自然不会有误。
当这具体的数额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似乎没想到一年的税收居然会有这么多。
就连平日里见多识广的内阁大臣们,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崇祯与朱慈烺同样被这数字惊到,顿时面露诧异之色。
毕竟这个数字确实是有点夸张了。
但更为关键的是,税收总额大幅增长了四倍,可老百姓的负担却实实在在地减轻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增的税收大多落在了那些士绅豪强的头上。
这些士绅豪强,占据了大明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以往却大多不用交税,如今新政推行,他们也必须依法纳税。
也就是说,受苦的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这些往日里逍遥自在的士绅豪强。
以往虽说大明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可实际征收下来,往往高达三十税五,算下来的话也和新的税收差不多了。
表面看来,这新的政策似乎并没有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里面可是包含了人头税、田赋、均徭银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税。
特别是人头税,这玩意儿从古至今都有,虽然朝廷一般规定是成年之后才会收取,但到了地方上之后基本上都是出生就会收取。
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年也就一钱银子,而这几乎都顶得上一亩地半年的税收了!
不得不说,清朝虽然是一个很让人唾弃的朝代,但雍正的这一国策却是实实在在的为普通的老百姓着想的。
朝堂上的大臣们,不少人本身就坐拥大量土地,对税收中的种种猫腻心知肚明。
可即便如此,面对如今这全新的税收数据与政策,他们依旧觉得难以置信。
崇祯更是激动得难以自已,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胡须,竟一下子揪下了一大把。
要知道这可是整整八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啊!
他以前就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这么多的银子!
想当初,国家每年的税收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万两,几乎没到年底就会全部花光。
以至于常常拿不出钱来给军队发饷、给百官发俸禄,为此他几乎愁白了头。
可如今因为这一系列改革之后,每年竟能有如此巨额的税收,且还不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这对于崇祯而言简直宛如梦幻。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商议完最终结果之后,内阁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崇祯,仿佛在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定夺。
毕竟事关重大,还是得由皇帝亲自点头之后,内阁和户部才能开始接下来的行动。
崇祯先是微微一怔,但很快回过神来,原本因激动而涨红的面色逐渐恢复平静。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澎湃,然后语气沉稳地说道:
“既如此,便这般定下来吧。”
“内阁即刻草拟圣旨,昭告天下国家新的税收政策。”
“除此之外,《大明日报》最近半个月的内容,全部围绕此事展开宣传,务必让天下百姓都知晓这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诸多好处。”
内阁大臣们与倪元璐赶忙起身,恭敬地行礼道:
“臣遵命!”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这件事情已经结束时,倪元璐突然眉头紧锁,神色忧虑地再次开口道:
“陛下,臣还有一言,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这会儿心情很是高兴,听到这话当下便道:
“爱卿有话便说!”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了倪元璐,似乎也好奇他接下来想要说什么。
随即,众人就听倪元璐说道:
“尽管朝廷如此大费周章地推广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可百姓无地可种的现状似乎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
“土地依旧大多集中在士绅豪强手中,且他们手中的地契等手续一应俱全,只要按时纳税,朝廷便不能强行将土地夺回。”
“如此一来,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依旧无地可耕,这又该如何是好?”
崇祯听闻此言,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又皱了起来,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因为他刚才还真没想到这点!
而在场的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们,脸色也都变得有些难看了起来。
因为他们名下也有很多的土地,少的数千亩、多的数万亩,且都已经补缴了欠税。
从律法上来说,朝廷确实不能对他们怎样。
可是倪元璐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是瞬间戳中了他们的痛点,也道出了众人心中最担忧的事情!
那就是朝廷会不会为了解决百姓无地可种的问题,直接强行抢夺他们手中的土地?
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可就要骂娘了.
崇祯也意识到了问题的棘手性,他本就是个爱面子、重声誉的人,人家既然都已依法交税,他又怎能光明正大地去抢夺土地?
若真如此,大明怕是瞬间就会陷入大乱之中。
想到此处,崇祯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向朱慈烺,期望从朱慈烺那里得到解决之道。
眼看着崇祯突然看向了朱慈烺,其他大臣的目光也都看向了朱慈烺,似乎在等待他的回答。
事实上,朱慈烺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咳咳
只见朱慈烺先是轻咳几声清了清嗓子,而后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
“关于此事,本宫其实早已考虑周全。”
“解决之道也并不复杂,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由朝廷出面,购置士绅豪强手中那些合法持有的土地,之后再将这些土地转售给普通百姓。”
“当然,本宫也知道普通百姓手头拮据,恐无足够银钱购置土地。”
“但这无妨,因为大明皇家银行可借银两给他们,助其完成土地购置。”
“至于利息,届时视具体情形而定,如果有必要的话利息可予免除,百姓仅需偿还本金便可。”
“举例而言,若一亩地售价为十两银子,一个百姓想要购置十亩土地,共计一百两银子。”
“那么大明皇家银行可以借给这个百姓这一百两银子用于购买土地,而这个百姓可分十年乃至二十年还清这笔银子。”
“倘若遭遇大灾之年,那么这期间的银子就会免除。”
“总归一句话,朝廷即便亏钱,也绝不能损害百姓分毫利益。”
众人听闻此言,纷纷点头,脸上满是赞同之色,同时暗自松了一口气。
毕竟买他们的土地总比抢他们的土地好的多了!
第247章 虽然宗室子弟确实都是废物,但这话你不能说出来啊!
突然就在这时,倪元璐忍不住开口问道:
“殿下,那另一方面又该如何着手?”
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第一个办法确实很好,但倪元璐总觉得第二个办法应该会更好。
朱慈烺抬手示意倪元璐稍安勿躁,随后这才继续说道:
“其二,究其根本,那些士绅豪强之所以死死霸占土地,无非是因为如今粮价高昂,有利可图罢了。”
“但倘若粮价不再那般高昂,他们自会逐渐舍弃手中多余土地。”
内阁大臣范景文听到这话,忍不住插话道:
“太子殿下,您这话固然在理,可究竟要如何才能让粮价降下来呢?”
“要知道大明的粮价已持续上涨数十年了,从未有过回落之势。”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道:
“范阁老说的没错,不过本宫自有办法,那便是持续从海外大量购买粮食。”
“想必诸位都已有所耳闻,今年郑家已经从海外运回了一批粮食,且今年入冬之前,还会有一批粮食运回大明。”
“虽说这两批粮食不算太多,难以对当下粮价造成显著冲击,但从明年起,朝廷定会加大采购力度。”
“今年运一千万石,明年便运两千万石,甚至三千万石,直至大明粮价彻底稳定下来。”
朱慈烺心中十分清楚,即便目前已经有了红薯和土豆,但因其口感始终不及大米和白面,且部分地区也不适宜种植,所以至少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大明还是会缺粮的。
故而每年从海外大量运送粮食至大明,便成了至关重要之事。
况且如今朝廷财库充盈,也并不在乎些许钱财损耗,哪怕因此亏钱也无妨,反正一切都是为了少饿死一些百姓。
伴随着朱慈烺把话说完,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众人似乎都在思索着这个计策是否可行。
虽然从海外大量购买便宜的粮食确实可以缓解国内的饥荒和抑制粮价上涨,可是粮食要是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毕竟谷贱伤农!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貌似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现在大名很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谷贱伤农?
还是先喂饱百姓再说吧!
大不了等到粮食的价钱稳定下来之后,再取消从海外运粮的行动也就是了。
这样想着,朱慈烺的这一计策自然赢得在场众人一致支持。
“太子殿下圣明,老臣佩服!”
“殿下真是聪慧果敢,臣自愧不如!”
“大明有殿下,真乃大明之幸,臣代天下百姓谢过殿下!”
一时间,几位大臣反而纷纷对朱慈烺拱手行礼,言语间尽是钦佩之情。
当然,有几个人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若朝廷真从海外大量运粮,那么大明国内的粮价势必下跌,届时损害的可是他们的利益,毕竟他们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朱慈烺的这个办法,无疑会导致他们手里的资产大幅缩水。
然而这终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身为内阁大臣,他们又怎好公然反对?
只能一个个恭维了起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更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太子殿下尽管放心,户部必定全力支持郑家从海外运粮一事,无论郑家运来多少粮食,户部定会如实结清货款,绝无拖欠!”
朱慈烺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
再看一旁的崇祯,也早已激动得难以自抑,因为崇祯也知道朱慈烺的这些办法要是能够顺利施行的话,那大明百姓可就真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