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243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再次看向朱慈烺的时候,他的神情尽显颓废和无奈。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吧!塔营子以后就归属大明了,希望大明可以遵守承诺,不会再让建奴入侵蒙古!”

  “另外关于赏银的事情,我需要考虑一下。”

  对于阿布奈的回答,朱慈烺并没有感到意外。

  因为他都已经把话说的那么明白了,阿布奈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退一万步说,即便阿布奈脑子犯抽,非要拿回塔营子,那么朱慈烺也不会拒绝。

  不过他可以保证的是,就在阿布奈拿回塔营子的当晚,就会有‘建奴’趁夜发动突袭,强行攻占塔营子!

  然后等阿布奈的兵马死的差不多了,明军就会‘及时赶到’,然后赶走这些‘建奴’从而攻占塔营子。

  直白点说,如果阿布奈不想体面的话,那么朱慈烺不介意帮阿布奈体面一下。

  但好在阿布奈还是想体面的,所以朱慈烺也就不需要再出手了。

  随即,朱慈烺微微一笑。

  “那本宫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说完这话,朱慈烺随后便迈着稳健的步伐离开了。

  然而前脚刚离开,朱慈烺随即迫不及待地对着一旁的方正化说道:

  “快让李若琏来见本宫。”

  说这话的时候,朱慈烺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在谋划着一件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多时,在另外一间房间中,朱慈烺见到了匆匆赶来的李若琏。

  李若琏刚准备行礼,就被朱慈烺快速伸手拦住了。

  随即朱慈烺快速吩咐道:

  “李若琏,马上派人带着三十万两银子去锦州,把这笔钱交给郑成功和张世泽,让他们用这笔银子收买阿布奈手下的蒙古将领。”

  “并且承诺,只要他们愿意归降大明,就给予他们官职和赏赐。”

  “总而言之,尽可能地吸纳这些蒙古骑兵归降大明。”

  李若琏听到这话,哪里不明白朱慈烺的意思?

  太子爷这是准备撬阿布奈的墙角啊?

  反应过来之后,李若琏赶忙应道:

  “臣遵命。”

  没过多久,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快速集结完毕,然后带着三十万的银子直奔义州城而去。

  看着这支队伍远去的身影,朱慈烺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那笑容里带着几分狡黠,又带着几分得意。

  他本来其实没想要去挖阿布奈墙角的,可就在刚刚看到阿布奈那犹豫的样子,他突然就有了这份心思。

  决定从阿布奈的骑兵中吸纳一些蒙古人来充实明军。

  明末这个时候,蒙古人其实对蒙古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毕竟蒙古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努尔哈赤给灭国了,这些蒙古人名义上也都是没有国家的人了。

  他们有些被建奴吸纳,成为了蒙八旗,有些被明军吸纳,成为了九边的边军。

  当然更多的还是重新回归了游牧生活,当起了普通的百姓。

  不过他们的日子一直都不好过。

  而在这个时候,只要朱慈烺愿意给予高官厚禄,那么他相信肯定会吸纳不少蒙古人前来投靠。

  毕竟在这次的战争中,大明可是打败了建奴,只要这些不傻,他们就知道该投靠谁。

  只是如此一来,等到阿布奈回去的时候,恐怕会被气得吐血吧?

  不过当然,这就不是朱慈烺该担心的事情了.

  当天晚上,义州城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夜色浓稠得化不开。

  阿布奈谢绝了朱慈烺为他安排好的房间,依旧来到了锦州城外,和自己的亲兵们住在营帐之中。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到稍微安心一些。

  此时,阿布奈独自待在营帐之中,营帐内的烛火在微风中不安地跳动,将他那略显落寞的身影在帐壁上拉扯得扭曲变形。

  这一夜,阿布奈就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连营帐的门都未曾踏出一步。

  可他的内心却如汹涌的波涛,一刻也无法平静。

  即便琪琪格想来见他,阿布奈也拒绝了。

  因为阿布奈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一次的抉择,关乎着整个蒙古的未来走向。

  是继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还是要真的‘臣服’于大明?

  阿布奈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在这漫长的黑夜里,他反复权衡着利弊。

  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长吁短叹,可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曙光悄然洒在营帐之上,他依旧没有找到那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而此时的他还浑然不知,就在这个无眠之夜,三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已经在锦衣卫的护送下悄然抵达义州城了。

  不久之后,这些银子就会被用来收买那些意志不坚定的蒙古将领,从而让他们投入大明的怀抱。

  而阿布奈至今还被蒙在鼓里,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不过这也不怪阿布奈。

  毕竟阿布奈怎么也不会想到,堂堂的大明太子,居然会在这个时候想要挖他的墙角吧?

  与此同时,辽东深处。

  皇太极率领着两万残兵败将,历经几日几夜的马不停蹄,终于抵达了盛京附近。

  这一路,他看着那些跟随自己出征时还意气风发的精锐将士,如今死伤大半,心中满是苦涩与不甘。

  回想起战场上那惨烈的一幕幕,皇太极的心中就像被千万根针扎着,让他疼痛难忍。

  这一路,他少说又吐了三次血,一次比一次更加严重。

  到了现在,他连骑马都做不到了,是被人用临时从途径的城中抢来的轿子抬着回来的。

  皇太极坐在轿子中,望着这支残军,心中一时间只觉得五味杂陈。

  曾经,他带着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出征,以为能为大清带来更大的辉煌!

  可谁又能想到呢?

  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

  难道上天真的不再眷顾大清了吗?

  皇太极心中轻叹一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皇太极毕竟是一代枭雄,即便身处这等绝境之中,他也能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一路上,他强打精神,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不断安抚着身旁的将领们。

  因为他知道此时的军心是大清能否继续存续下去的关键。

  打了败仗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若是剩下的将士再一蹶不振,那整个大清怕是真的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于是,皇太极在安慰将士们的同时,还将这场战争失败的所有责任毫不犹豫地揽到了他自己身上!

  简单来说,就是此次之所以会战败,皆因他这个主帅指挥不力,未能洞察明军的诡计,与所有的将士无关。

  将士们非但没有丝毫的过错,反而一个个都是有功之臣!

  而这所谓的‘功’,其实就是这些将士们护送他回到盛京而已!

  虽然有些牵强,但却没有人敢说些什么。

  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皇太极之所以要这么说,一来是为了稳定军心,让将士们不再为战败后的责罚而忧心忡忡,能够放下心中的包袱,重新振作起来。

  二来则是为了凝聚为数不多的人心,提前做好准备!

  毕竟皇太极心里明白,哪怕他都已经回到盛京了,但是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

  因为现在每天都有探子来报,说是祖大寿正带着十万大军向盛京逼近!

  这个消息就像一把高悬在皇太极头顶的利刃,随时都可能落下。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如何击退这十万明军、守住盛京,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

  在这期间,皇太极也没有忘记派人联系多尔衮、济尔哈朗以及阿济格。

  皇太极迫切地希望他们能带来一些好消息。

  他已经不奢望这几位兄弟能打胜仗了,只要他们能活着把那些兵马带回来,他就已经很满意了!

  可皇太极心里又很清楚,这大概率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战争,哪有不死人的?

  眼下他只希望死的人能少一些,不要和他一样差点全军覆没就行了

  只不过很明显,皇太极注定是要失望了。

  因为多尔衮早已经全军覆没了.

  另一边,祖大寿所率领的大军在行军途中宛如一头被束缚住的巨兽,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自出发以来,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可大军的行进路程却少得可怜。

  粗略一算,这三天的时间里仅仅前进了不到六十里。

  不过这可不是祖大寿的错!

  如果可以的话,祖大寿当然也希望尽快赶路,好完成收复失地的重任。

  但他压根就做不到!

  这是因为建奴在败退之时为了防止他们追击,施展了各种各样的手段。

  沿途,建奴都会大肆砍伐山林中的树木,然后将这些树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相互交错纠缠,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而途经大山之时,建奴又蓄意制造山石崩塌,导致大量的石块从山顶滚落,堆积在道路中央。

  有的石块甚至有房屋般大小,将道路彻底阻断。

  至于沿途的桥梁什么的,更是被建奴破坏的一干二净,有些地方甚至刻意连河道都给加宽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祖大寿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只能果断下令,让士兵们沿途清扫一切障碍、搭建各种桥梁。

  好在这次来的时候带来了不少民夫和辎重,这会也算是派上用场了。

  不过好在也是有好消息传来的。

  那就是根据探子打探到的消息,周围并未发现建奴的踪迹,并且皇太极已经率领残部到达盛京了!

  看来皇太极这次确实是被明军给打怕了,一心只想逃回盛京。

  这对祖大寿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毕竟,这一次出征他原本就没打算与建奴进行正面的交锋。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按照原计划,一步步收复那些被建奴侵占的失地。

  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不多时,前方的障碍清理完毕,大军再次开拔,向着辽东深处进发

  与此同时,大明水师这边。

  一切都在按照原本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就在昨天,曹变蛟所率领的关宁铁骑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然后踏上了返回大明的战船。

  随着战船缓缓驶离港口,不久后他们便会从天津登陆,然后回到京城。

  和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三万多的百姓。

  不过这三万多的百姓去的可不是京城,而是辽东!

  而这一次,郑芝龙并没有跟着一起回去,而是选择了留下来。

  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