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4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胡同里的街坊们看着光头胖子,有的人觉得眼熟,有的人觉得好奇。

  “诶?这是苏联人嘛?”

  “好像是,但是苏联人来我们胡同干嘛啊?咱们胡同又没啥大官。”

  “咋没大官呢?张福不是处级干部,副厂长吗?”

  “那也能算大官啊?行吧,就算是他有点级别,但是他和苏联人有什么关系啊。这苏联人还跑来参加他的酒席婚宴了?”

  “诶!等等,这光头胖子我好像有点眼熟,你们等等我翻翻报纸啊。”说着,这人就跑回家翻报纸了。

  然后不到三十秒他又冲了回来:“这人……这人不是赫鲁晓夫同志嘛!真人没有报纸照片上那么胖嘛!”

  “是苏联的赫鲁晓夫同志啊?他怎么来我们这犄角旮旯了。还真的是参加张福的婚宴了?”

  就在胡同里其他人讨论的时候,他们眼看着赫鲁晓夫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张福他们所在的院子里。

  原本院子里酒酣耳热的气氛瞬间被按下暂停键。尤其是老曹那一桌很多都是体制内的,他们一眼就认出了赫鲁晓夫。

  “那是赫鲁晓夫同志吧?”

  “他怎么来了?”

  就在大家窃窃私语的时候,赫鲁晓夫大步流星的走到张福那边,并且说到:“张福同志,我在春节联欢晚会是喝过你制造的奶茶,太好了,太适合我们苏联了。请你务必要把这么好的东西让我带去苏联啊!”

  就在赫鲁晓夫说完这话,张福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赫鲁晓夫一把握住张福的手。同时,一旁跟着赫鲁晓夫来的人也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了一个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幕。

第三百九十四章 宣传

  赫鲁晓夫来张福这里,当然不是为了参加婚礼混吃混喝什么的,虽然说赫鲁晓夫确实是一个很喜欢混吃混喝的家伙。

  但至少这一次不是。

  他这次是为了奶茶来的,而且这次他来张福家,还和张福热情握手什么的。其实都是有人安排的。

  毕竟炒作什么的,在中国可是有个人挺擅长的。

  其实吧,很多事情还真的是需要一个炒作一个由头才能够博一个关注。而炒作和营销这种事情,不能说没用,也不能说全是坏事。主要还是要把握一个度,不做过量营销,更不能做虚假炒作。

  就像是民国时期北平有一个饭馆叫同兴馆,当时在北平这个地方饭馆众多,他一个同兴馆压根算不得什么。但是人家管事的会奉迎啊。

  一次同兴馆来了大主顾,余叔岩收李少春为徒(两人皆为中国近代戏曲大家),当时齐白石做见证。饭馆老板知道齐白石年纪大了牙口不好。特意让后厨烧了一晚烩三丁,火腿、海参、鸡丁三丁齐烩。要做到酥而不烂、软而不遭。

  就齐白石那牙口,全桌最得意就这道菜。后厨专门烧了一碗给齐白石单独吃,齐白石拿馒头沾汤,吃的很是爽利。后来人家宴请齐白石,齐白石总会说去同兴馆吃烩三丁。

  之后同兴馆又借用京剧名家胡井伯收藏的二十四套全本《三国志》木雕版来翻刻,做成木模。这木模也不干别的,就专门用来蒸他们家的枣泥方谱与各色点心。

  枣泥方谱蒸好之后从木模子里取出,正面就是那《三国志》木雕画的画面。做的极为精致。胡井伯收藏的全本《三国志》木雕板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没见过。想要求一见,人家也未必愿意借。

  现在好了,同兴馆做了这套二十四全本《三国志》的点心谱之后,很多人为了看这木画都要来同兴馆吃饭了。

  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营销,因为做这事儿的人有这实力,能成。

  李锐要做的营销也就是如此罢了。

  当关于赫鲁晓夫在正月的北京踏雪寻茶(奶茶)的故事在李锐手上炮制出炉之后。

  还真别说,引起的效应还真大还真轰动。

  就像是远在莫斯科的尤金,他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和同事们一起吃饭一起看报纸的时候多在聊这事儿。

  “哦,又是碎肉炖豆子和土豆,真希望我们的食堂能学习学习,换一点新的菜色。”在吃饭的食堂,一个同事完全没有期待的看着自己餐盘里的食物。

  包括一小块奶酪,一大勺碎肉炖豆子,一拳头的盐水煮土豆还有几块大列巴。

  绿色蔬菜是不可能存在的,毕竟现在是冬天。冬天的俄罗斯想要吃到绿色蔬菜太奢侈了。就连碎肉炖豆子,那也是肉占了一半的量。因为这道菜里的豌豆可是在秋季的时候就收入冻库里,在冬天这豌豆已经算是绿色蔬菜了,即便它被炖的有些发黄绿色。

  “你要适应我们工厂。”已经当了几年组长的尤金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作为组长他需要自己这三十人一组的工人队保证生产力。

  “工作我还是挺适应的,就是伙食……哎。听说外面有一些工厂把食堂工作中的一部分外包给中国人去做了?”

  年轻人用一种颇为羡慕的口气说道:“我同学上班的那个厂,他们有一部分食品就是外包给中国人做,中国那个叫什么中央厨房的。”

  “他们食堂每顿饭都能提供三到六道菜。菜那可真棒啊。我昨天晚上去他家喝酒,他告诉我,他们的晚饭有奶油炖菜、番茄意面、咖喱土豆鸡。啧啧,我真想吃啊。”

  旁边有同事道:“那倒是好,可惜我们是吃不到。我们就只有这碎肉炖豆子。”

  说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抱怨一下自己的食堂了。

  元时空就是这样,苏联人自己的食堂不太行。苏联的地狱笑话:对于苏联的解体,苏联各大食堂有超过一半的责任。

  这些年,中国商场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张是有目共睹的。

  从最开始单纯的卖货,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扩张出来了更多的业务。

  既然卖货是服务业,商场里卖饭也是服务业,那么承包苏联的食堂搞中央厨房是不是也算服务业?

  也不要小看本时空新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

  和苏联谈中央厨房,谈食堂承包是有难度的。但是目前看起来还是可以推动,毕竟这也是个赚钱的行当。

  不少苏联的工人还希望中国这边去承包他们的食堂干呢。

  就像是尤金他们厂子一样,食堂的师傅实在是不会烧什么菜。到了冬天就是碎肉炖豆子、洋葱头、土豆炖肉什么的。

  一个星期重复的吃,如果没什么岔子的话,尤金觉得可能要吃一辈子。

  想到这里,他原本打算鼓励工友的话说不出来了。还是下了班去吃点好的吧。

  有人一边吃饭,一边看报纸。

  “哟,这是赫鲁晓夫同志啊。很久没看到他上报纸了呢。”看报纸的那位开口说到。

  这话引起了餐桌上众人的兴趣。因为关于赫鲁晓夫的起起伏伏,也算是苏联的一大谈资。毕竟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爱建政的太多了。

  赫鲁晓夫原本破有一种斯大林继承人的感觉,后来又被撤了,最后被拉回来但是又被剔出核心圈。

  这些话题足够他们谈论许久了。

  不过对所有苏联人来说,赫鲁晓夫还有一个重要的代表形象。那就是:糖。

  赫鲁晓夫一挥手,苏联人民从此过上了甜蜜的生活。从中国进口糖,促成中苏土豆换糖贸易、合作开始喜悦罐头厂、在苏联境内联合开设中苏合营汽水厂等等。这些都是被视作赫鲁晓夫的功劳。

  而现在,这位久不露面的赫鲁晓夫同志,他出现在了中国。而且还是大冬天的冒雪特别去找一个中国人。居然是为了求一个中国人把他的产品弄到苏联来。

  “这赫鲁晓夫同志不说他当官怎么样,但是他从中国搞来的食品是真的好吃啊。”尤金开口说了一句。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啊,是啊。我家现在很多零食都是中国生产的。”

  “我家有亲戚在东德。早年还有人从西德走私可口可乐和马氏糖果过来。这些年走私的越来越少了。相反,很多人从东德走私《游戏王》《三国杀》的正版卡片去西德卖呢。”

  “赫鲁晓夫同志都要去求人,你们看报纸上写了。赫鲁晓夫同志是参加了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上喝了张福同志生产发明的奶茶,觉得非常适合苏联,所以才特别去找张福同志,让中国的奶茶进入苏联啊。”

  “嘿嘿,能让赫鲁晓夫同志这么做,我突然对这玩意儿充满了兴趣了。”

第三百九十五章

  所谓的营销就是这么用的,赫鲁晓夫同志在大冬天的去找张福谈奶茶的事情。

  这颇有一种千金买马骨的味道。现在虽然说中国的奶茶还没有在苏联出现,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认定了。这玩意儿肯定很不错。

  因为别的不用说,赫鲁晓夫同志他是吃过见过的主。看看他们的身材就知道了。这些年可是没少吃。什么好吃的没吃过,什么好玩的没玩过。能让他特别去邀请的定然 是不错。

  所以即便是中国这边奶茶店还没有开到苏联那边去呢,苏联那边已经因为这篇关于赫鲁晓夫同志最新去向的报告而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奶茶这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未上先火了。

  而且这火还不仅仅是在苏联火起来,在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乃至于西德国之类的国家都开始有人讨论这事儿。

  毕竟赫鲁晓夫现在算是一个好吃好喝的代表。

  当然了,中国国内也是可以上的。只不过考虑到现在国内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所以大面积铺开鲜奶鲜茶的高档奶茶店是不可能的。

  专营用奶茶粉做奶茶的奶茶店可能也只能在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能开的起来。

  当然,像是香港之类的地方,那就不比说了,肯定是能开起来的。因为香港的茶餐厅早几年就有奶茶这种东西了。

  不过香港现在的奶茶还比较简单,就是拉茶加淡奶。正儿八经复杂的奶茶,香港现在还是没有的。

  而这样的宣传之下,其实很多人都在期待,奶茶到底是什么。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锐可是一直在宣传这个事情来着。

  毕竟张福那边的幸福食品厂其实早就已经做了转型的准备。那边食品厂早就准备好产线了。

  奶茶这玩意儿可是能带动不少的就业岗位呢。

  一个制造业的岗位,可以带动三到四个服务业产业的岗位。所以服务业是劳动岗位的蓄水池。而且服务业赚的也并不比制造也赚得少。

  不过不能舍本逐末,服务业需要依托在制造业上才能繁荣发展,不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不过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是被计划经济委员会提上日程了。

  毕竟制造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需要时间,提供的岗位数量也是有限,而新中国第一代的婴儿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新中国解放全国之后,开始大力发展民生。生活好多了,再加上天下也基本安定了。

  所以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激增,而且因为医疗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婴儿夭折率变低了。

  预计到了1968年,第一批婴儿潮成年的年轻人将有数千万。如果不解决就业问题,那么这些年轻人就要成为社会问题。

  李锐可是知道元时空之中的三次上山下乡看似是政治问题,实际上的内核是经济问题。因为城里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三次上山下乡让前前后后组织了千万年轻人去乡村,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在乡村找口饭吃,不要在城里饿死了。

  所以接下来,依靠于制造业而要扩展的服务业要开始搞起来了。

  就像是现在,国内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对国外输出劳动力的培训规程了。

  从苏联到日本,再到东德等等国家,现在国家已经很有经验了。

  今年是张家老二张禄高中毕业的年纪了。张禄的成绩一般,几次模拟考他的成绩都够不到大学的门槛。

  这也很正常,现在的大学还没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数量就那么多。这时候时大学生说一句天之骄子不足为过。

  张禄已经重读了一年了,但是考不上就是考不上。

  与其在死磕高考,不如考虑接下来做什么工作。毕竟他一个班上六十多个人,真正有把握考上大学也就两三个。

  高三下学期,其实学校的课程早就教完了。高三的学生们除了极少数能冲刺高考的还在努力之外,其他的都在考虑能不能找地方实习了。

  学校也乐意这样,其他没把握考大学的学生去实习,可以让老师的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个能考大学的学生上。

  所以当张禄被推荐去参加去苏联工作的实习培训时,张禄一点都不意外。

  “张禄,你的俄语学的好。所以相关部门的同志来我们学校招人,我首先就想到了你。”班主任笑吟吟的看着他:“这次去苏联工作,不是做工地类的。部门里的同志说了,你们高中毕业的学生,是当成实习干部培养的。听说是要扩展在苏联的服务行业。你考虑考虑,要不要去那工作。”

  对于张禄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好工作。相比于自己的大哥,张禄觉得自己天资平平,如果是大哥读高中的话,肯定是能考上大学吧。

  但是要让他再考一年的话,先不说学校那边能不能同意他在复读一年,再读一年在吃一年闲饭,已经成年的张禄自己都觉得不行。

  所以几乎没有考虑,张禄就点头说道:“老师,我可以去!”

  ……

  在东京,很多老百姓发现最近有不少店面在装修。

  商店街里开饭店的黑瞳家就发现商店街拐角的位置就在装修。

  黑瞳下午休息的时候环抱着双手在那看热闹。

  “哎呀,这门头修的这么高吗?看起来很厉害啊。”

  有隔壁商家过来说话:“黑瞳,这不会也是开饭店吧,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意啊?”

  黑瞳摆摆手:“这大小一看就不像是饭店,这个面积看着像是做关东煮或者是立食乌冬面的地方。和我不成竞争关系。”

  ……

  在莫斯科,尤金发现自己上班的路上,一些十字街头的店铺开始装修。

  有的时候他会停下来看两眼,他嘀咕道:“这边的新城,终于要建设新的商店了吗?希望能开些好吃的店。”

  ……

  在东柏林,已经成为车间副主任的威廉正在接自己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

  “爸爸,那是什么?”女儿奶声奶气的坐在车里指着外面说到。

  威廉道:“什么?”

  他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店面正在装修,而在装修的点面前贴着一张三米乘以两米的海报。

  海报上赫鲁晓夫同志兴高采烈的大笑着,他目光热烈的看向自己手上拿的东西——那是一杯名为奶茶的东西。

第三百九十六章 谋划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