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3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因为在二十年后,现在的列宁格勒新城以及一众苏联国内被中国翻新的城区也都面临着现代化改造。

  当时苏联老城区也要改造,改造的时候把苏联的设计团队和施工人员搞的头都痛了。因为大量的管道和线路都不堪现代化改造使用了。

  而当他们改造现在的中国翻新的新城区时,他们惊讶的发现了中国在二十年前就预留好了他们所需要改造的一切准备。

  为了苏联家庭留下了更富裕的电路升级空间,更多的线路入户需求,更大的且能适应抽油烟机的烟道设计等等。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当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翻新团队内,一名刚刚从大学毕业一年参加工作的室内线路设计师在用电脑读取了中国二十年前留下的软盘后。

  她惊叹的发出了各种脏话。

  “这他妈真的是二十年前的设计?!”

  “这他妈的甚至预留了电烤箱、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所有大电器一起使用的电路余裕?!”

  “这是什么神一样的管线预留?他们甚至还预留了可拆卸的检修口,可以将所有老旧线路全部抽调直接换新的?!”

  “不光楼房这么设计了,就连市政道路灯光下水道都这么设计了?!”

  “这他妈的……列宁格勒老城区的线路设计就是一坨大便。”

  这位女设计师连连发出惊叹的骂娘。

  而二十年后,如她这样亲切骂娘的设计师不师仅仅是她一个。是全苏联范围内,大面积出现的常规现象。

  于是在二十年后的苏联,他们真的在杂志上了文章《中国的良心,跨越二十年的升级》。

  文章里盛赞了中国二十年前修建各个苏联新城时下的功夫。

  没有修建那个毫无用处只会发臭的垃圾滑道,二十年前还有苏联人抱怨中国人这样不好。但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正确。现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用垃圾滑道了。

  而中国预留的检修口、线路管道升级的余量,这才是真正的良心。让二十年的老房子不用破坏任何结构就可以继续升级使用,不用担心脏乱且危险的明线,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大功率电器会因为电线粗细不够而带不动。

  中国人甚至在二十年前设计的房子上就留好了放置空调外机的地方。而那些办公大厦,他们甚至留好了二十年后安装冷气、新风管道的地方。

  本时空之中会不会有青岛下水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不好说,但是苏联确实真的开始流传着中国提前规划二十年的伟大传说。甚至二十年后苏联还有人专门写信邮寄礼物来中国,感谢当年修建这些房屋道路的中国工人和设计师们。

  而现在这批传说的缔造者们,其中的许多人都将开启自己的返乡之旅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 各自的

  对于很多来苏联的中国劳动来说,这三年是改变他们人生的三年。他们中的人很多都变了,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还有人物世面,各种其他方面。

  就像是来自彭家村的葛蛋和许大有两人,就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了。

  葛蛋现在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做葛丹了。因为葛蛋这个名字一听就不够洋气。不光是不洋气,听着还听难听的。

  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大名。

  只不过葛丹的人生前二十来年是从来都不在乎这件事罢了。

  他一直觉得就是个称呼而已,叫啥不一样啊。

  现在之所以要给自己改一个响亮的名字,自然也是有他的理由。

  “葛丹, 你真的不和我们回去?”许大有认真的看着葛丹问到:“这三年多,你也没有怎么花钱,存下来的钱也不少了。”

  “到时候回到村里,盖三间大瓦房可能不够,但是起一间大屋子肯定是够的。到时候我们俩一起盖房子。你帮我,我帮你。还能剩下不少钱呢。”

  许大有对着葛丹畅想着美好的生活,眼睛里都快闪出小星星了。

  “到时候房子起来了,剩下来的钱够你说一个好媳妇了。你现在会电焊还会轧钢机。到时候让支书给你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去淮南市里的建筑队搞个事情做。”

  “到时候你的日子不就过的飞起了?到时候你赚钱,你媳妇在家带孩子,你生俩,俩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日子多好啊。”在许大有的设想里,这样的日子已经是人生最圆满的状态了。

  一个温柔的媳妇,一双懂事的儿女,一间遮风避雨的大房子。不求多么的富贵,儿女双全,夫妻和睦,家有余粮。这便是富有余庆了。

  也是很多中国人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但是很显然,葛丹有自己的想法。他在听着许大有的话之后默不作声了许久,然后才开口。

  他用俄语说了一句:“人该为什么活着呢?”

  “啊?”许大有一脸懵逼:“葛丹,我知道你这两年有学习俄语,但是你别在我这里显摆好不。你之前追求那个苏联的女邮递员没成,你就变得怪怪的了。”

  葛丹听到许大有的话之后笑了起来:“大有哥,咱们的性格不一样。”

  “是不一样,你性格更跳脱一点。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许大有叹息了一声。

  “你又准备签订五年的合同,在苏联继续干活。听哥一句劝,这钱是赚不完的。人总要回家的不是?”

  “在苏联继续干五年,你人生大事都耽误了。你现在二十来岁,在干五年就三十了。到时候给你说媳妇都难了。三十岁的老光棍了。”

  面对许大有的话,葛丹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话去说。因为这三年多在苏联的经历,对来说真的是有很大的改变。

  从前葛丹困于彭家村一个小村落,心里能想到的大官就是村支书,镇长就是大的不得了的官了。

  能想到最好的职位就是能进淮南钢铁厂当钢铁工人。最好的吃食就是早上吃豆浆陪油条,中午晚上有白面馍馍夹肉。

  这就是葛丹的全部阅历,和他人生的全部经验。

  但是到了苏联,这三年一切都变了。

  在苏联这三年,苏联人在伙食上没有亏待过这些中国劳工。大肥肉管够,使劲的造。

  也别说中国劳工会吃腻,在工地上重度体力活干着,每天每顿都来大块二瘦八肥的红烧肉都能吃得下。而且还要更甜一点更咸一点才好。

  人这种生物,在吃饱之前所求的只有吃饱。而在吃饱了之后,才会有精力去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

  就像是葛丹,他原本只想求吃饱。但是真的吃饱了之后,就开始思考别的了。

  就像是许大有说的,他之前看中一个苏联的女邮递员。

  为此他甚至开始苦学俄语,希望能和那个女邮递员进行交流。

  但是葛丹显然还是不够热烈,他的俄语学的足够好了可以勉强对话了,想要和女邮递员搭讪。

  想和对方聊聊天。那个女邮递员也很经验,自己送信两年了,经常看见这个中国小伙。没有想到他居然会说俄语。

  女邮递员很热情的和他聊了几次天,两人甚至当上了朋友。然后女邮递员热情的邀请葛丹来参加自己下个月的婚礼。她说要是有个中国朋友来参加婚礼,肯定是很不错的体验。

  好吧,葛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人家都和男朋友谈了两年恋爱了。葛丹属于痴心妄想了,人家恋爱的时间和他学习俄语的时间一样长。

  而从那之后,葛丹就开始思考人生,自己应该做什么。

  人生到底是什么。是碌碌无为的吃饱饭过一辈子,还是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呢?

  人说,失恋会让人变成诗人。

  葛丹大概就是成为了另一种诗人。他觉得自己需要有一点新的追求。至于追求什么,他不知道。

  反正要追求一点东西。而这种追求,是他在彭家村无法完成的。

  所以他想要继续在苏联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工资更高。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多思考思考。他不想回农村简单的种地或者是在大队公社里工作。

  许大有劝说葛丹没有成功。许大有觉得葛丹这样留在苏联不好。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葛丹在国内也没什么亲人,他也没有非要回国的理由。

  事已至此,许大有也只能叹息一声了。

  而和葛丹一样,决定留下来继续工作的人也不少。这次要签订五年的工作协议了。他们真的要成为苏漂了。

  而许大有这样的人要回家了。葛丹最后一次和许大有进列宁格勒城的商场,采购各种苏联的特产准备带回家。

  有娃娃头的巧克力,有红星伏特加的烈酒。有苏联产的毛绒玩具和厚毛袜子和围巾等等。

  等到葛丹帮着许大有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之后,许大有不死心的继续问了一句:“葛丹,真的不回去了?”

  葛丹摇摇头:“不回去了。等我想清楚,我想要什么在回去吧。”

  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留下,有的人离开。

  有人踏上了归途的列车,有人选择继续前行。

第三百五十九章 明月弯弯照九州

  有的人选择走,有的人选择留下。葛丹留下了,许大有走了。和许大有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中国劳工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肯定不能说是什么错误。只能说是人各有志。

  从苏联回到中国的火车很慢、很慢,慢的需要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中国境内。

  但是又很快很快,快的感觉仅仅只是睡了几个大觉,就好像已经到了地方了。

  在北京,桂花正在帮着街道上的马大娘张罗着一桌好饭。

  因为马大娘的儿子要回来了,就应该在今天到的。马大娘早就把自己的老公和家里的几个小子吩咐去执行不同的任务了。

  有的人要负责去买鸡,有的人需要负责去买鱼,有的人则是负责去排队买细馅点心。

  没办法,这个时候很多东西都比较分散,必须要派不同的人去买才能够买到。

  就像是现在北京市区内想要供应活鱼也很难。物资条件不足,鱼大多数时候在菜市场都是死的。毕竟没有打氧机。

  想要买到还没有死断气的鱼,那就得去提早排队。

  肉也是一样。如黄维所说的一样,夏粮丰收之后,国家对粮食的管控也就放开了。

  现在市面上粮食可以开始正常交易。而不是凭着票证小额购买。

  这样一些肉食也开始上市,老百姓可以花钱买到肉。慢慢恢复到59年之前的状况。

  只不过现在毕竟才刚恢复肉食的供应,数量还有限需要提早排队提早抢。不然很有可能就是弄不到。

  其他的东西也大概是这个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一切是向好的发展。本时空中1962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看齐原时空7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了。至少在食品上差不多有这样的趋势了。

  物质从绝对稀缺变成相对稀缺。从所有品类稀缺到部分品类稀缺。这都是巨大的改善。

  而这也让马大娘可以收拾出一顿非常像样的伙食。有鱼有鸡,有豆腐。还有新鲜包的饺子。当然少不了老北京最爱的芝麻酱。对于北京人来说,芝麻酱简直就是万物起源。

  什么东西都能用芝麻酱来拌。芝麻酱拌大白菜都吃得津津有味,要是做法考究一点,用的料更多一点,在饭店里那就是乾隆白菜了。

  马大娘忙了一天,指挥的家里的老老少少把屋子又收拾了一遍。她自己吭哧吭哧的做了好多大儿子爱吃的菜。

  炸豆腐丸子,红烧鸡,红烧鱼,芝麻酱拌白菜,拍黄瓜,丝瓜豆腐汤,还有饺子。

  这些东西忙活好了的时候都已经到晚上了。

  马大娘家里还有两个更小的小子。三年过去了,最小的那一个小子今年也不过才读小学而已。这十岁的孩子看着桌上满满当当的菜,早就口水直流了。

  小家伙想要伸手偷偷的去桌上偷个炸豆腐丸子,先垫吧垫吧。因为老娘在炸豆腐丸子的时候,他可就一直盯着呢。

  虽然说炸豆腐丸子里面没有肉。但是油炸豆腐也是好吃的紧的东西。自己要是这个时候能偷吃一口,那可就太美了。

  就在小家伙偷偷的伸出自己的小爪子,想要从桌上偷颗豆腐丸子的时候,一双筷子啪的一声打在了他的手背上。

  抽的马家小子疼的龇牙咧嘴,整个人嚎叫一声的跳了起来。

  这筷子就是马家大娘打的。平时他最疼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是今天不一样。

  “马小明,一共26个豆腐丸子,我数了三遍了。你今天在你哥回来之前敢偷吃一颗,我把你打的爬不下床。”

  平时最疼小儿子的马大娘非常凶狠的吼了一声。

  把这孩子当场就吓哭了,哇的一声,哭得撕心裂肺。

  今天一直在帮忙的桂花赶忙过去,抱着孩子对马大娘说道:“姐,孩子偷吃个豆腐丸子,也没必要这么凶吧。”

  “平时他不懂事也就算了,今天他大哥要回来,怎么还能不懂事呢。他大哥这三年在外头可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哟……”

  和自己的大儿子已经三年没见面了。马大娘现在一提起自己的大儿子,她就忍不住眼泪稀里哗啦的流下来。

  平时虽然想到大儿子在外面非常的辛苦。但是马大娘也很少,哭得如此伤心。也许真的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要回来了。所以才触碰到自己心中的某个开关。

  人都说近乡情怯,可是乡情又如何不思人呢?

  马大娘在想着自己的大儿子。而刚从火车上下来的马洛又何尝不是有一种有激动就担忧的情绪呢。

  激动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家了。但是担忧呢?他说不上来。也许是因为情绪太复杂。

  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毕竟他在苏联这三年也是听到了国内受灾的消息。虽然说和自己家里通信的时候母亲一直说没事。

  但是就像马大娘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对自己报喜不报忧一样。

  马洛又何尝不是害怕家里人对自己报喜不报忧呢。双方都有自己的担忧,自己的害怕,自己的苦恼。

  当时间来到晚上6点,街道上胡同里已经飘来阵阵的饭菜香气时。马大娘紧张的在家中走来走去。

  “你说这个老马怎么接个孩子?现在还没回来呢。”

  “哎呀,现在还没回来,该不会是火车误点了吧。”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