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77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中国内部的情况我们还不是很清楚。毕竟这竟里有什么,没什么还需要我们来探查。"杰森道。

  “但是最好是能让我们的商品充斥进入中国人的方方面面,让他们离不开我们的商品。这样一来,白宫方面的策略就更好做了。

  就在几人讨论的时候,房门被敲响了。

  “请进。”

  “诸位,不是想要去看看北京的市井吗?我已经帮诸位安排好了。"来的人是他们的翻译兼导游小刘。

  王府井大街,这条元时空后世被人戏称为北京人绝对不逛的商业一条街。现在却是本时空之中北京人必逛的一条街了。

  因为去年新开业的第一百货大楼开在这。

  不仅仅是北京的老百姓在这里逛,来这里买东西……

  “安东,快点,快点。"在第一百货大楼前,来自苏联的留学生小团队正汇聚在第一百货大楼前。

  这支留学时团队大概十余人,是作为交流生来中国的。现在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日渐深刻。元时空之中可没有这么多留学生来中国留学。

  但是现在全社会主义国家的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却不少,加起来能有几千人了。

  主要学习的是艺术类,现代传媒,影视等。没办法,李锐搞得那些玩意儿实在是影响力太大了,想要假装不知道都不行。

  搞得这方面的留学生特别多。现在的北京也没有元时空后世那么大,还没什么二环三环。元时空三环的位置,现在都是大片的农田,都属于城市郊区。

  城市人口也不多,所以这几千留学生丢在这北京市区里,再加上其他使领馆人员,北京现在的外国人口密度显得特别高。

  所以一开始北京市民对这些外国人还充满好奇,但是看久了之后也就那样。

  尤其是当这些外国人也跑来中国搞各种国际代购,和他们一起排队抢购中国商品之后,北京的老百姓也就只当是平常人了。只有一些特别帅的男生,特别漂亮的女生,或者个子特别高的那种人会吸

  引到注意力。其他的压根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反而有些烦这些人有可能抢购自己想要的商品。

  就像是杰森等人才刚进入第一百货大楼,就看见这群十几名留学生小团体冲进百货大楼。

  当先一人进来的时候还分配任务来着:“安东, 你去糖果区。把单子上的糖果都买了。

  “维尼亚,去手表区。我们所有的票都在你那了,我们国内亲戚的手表都靠你了。”

  “再来几个男的,和我去搬电视。我们还有半个月就要回苏联了。我们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都搬运回去了。我们的家人还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呢。”

  一群年轻的苏联留学生们发出一声:“乌拉!”

  就好似要打一场攻坚仗一样。这把杰森等人看的一愣一愣的。

第六十四章 感觉没用

  这帮子苏联留学生可是把代购当成打仗一样。

  因为新中国经过这六年的发展,全国上下一心,再加上李锐带来的网咖有了很多黑箱科技,补足了很多领域关键技术的缺失,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中国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有些怪异的程度。有的地方还落后,但是有的地方又特别的先进。

  当然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并不能清楚的感觉到这其中的细细门]道。毕竟他们也没办法看全国工业总览。

  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那就是市面上真的繁华了起来。

  本时空的新中国没有请苏联专家来帮我们制定五年计划,而是由网咖提供技术资料,召集一帮子国内自 己的各方面学者,搞了小步快跑的三年计划。每三年在各行各业都有小幅度提升。

  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最准确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中国,物资商品从建国时期的[绝对稀缺]变成了[相对稀缺]。

  虽然还是[稀缺],但是绝对和相对差距可是太大了。

  建国前,中国每年在糖类上的缺口巨大,1949年, 年全国产糖不足二十万吨。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几十万吨的糖来满足国内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导致大量的民生、工业原料无法进入中国。

  糖类的供应一瞬间就变得异 常紧张。而同时紧张的不仅仅是糖类、还有布匹、橡胶、石油、钢铁等等。

  而之后看似不起眼,但是却能卡着中国脖子的各种基础工业产品也让人挠头。

  比如说橡胶后续生产的轮胎,这玩意儿在元时空的中国可真的是让国内科学家头疼了许久。

  制造轮胎这玩意儿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并不是熔炼了橡胶做成轮胎就行的。其中有很多配方的,怎么让轮胎耐磨,怎么让轮胎具有更好的排水性、抓地力等等。

  还有重型卡车的负重轮怎么做,高速汽车的性能轮胎怎么做。这里面都是技术。

  还有漆包线,这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技术的东西,却能卡的新中国在生产电器时欲仙欲死。

  类似的还有灯泡内用的钨丝等等。

  可以说从清朝到民国近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拖欠的技术科目太多了。现在债全都积在了新中国,要新中国一口气全还上去。

  这才有毛主席说的:我们国家还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几百年前。

  元时空之中,新中国即便是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有那么多爱国科学家和不惜奉献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员。依旧是难以填补这些技术空白。

  本时空这点要好多了,有了网咖带来技术之后,很多技术就是窗户纸,还给了科研人员一根棍棍,让他们随意捅破。

  于是乎,北京的第一百 货显现处远超元时空的繁华。

  上下五层,数万平米的面积。

  从第一层的民生用品,一直到第五层的五金工具和小型工业产品,应有尽有。

  这里不光有北京市民,还有很多华北其他地区来的采购员。

  对于这些采购员来说,这里就像是一个永不落幕的大集一样。现在信息交流还不够顺畅,只能在十来个大城市来修建大型商场,以此来展现目前全国工业的产品。

  安东等留学生分头行动。安东跑去排队买糖果,现在卖糖果零食的柜台比一年前变多了,口味又多了几种。

  在1954年,仅仅是哈尔滨糖厂就突破了年产糖一百万吨的记录。到了今年,仅仅是哈尔滨一地的年产糖量就突破了一百一十五万吨。

  哈尔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洲糖都。

  全中国,因为化肥、良种、科学种植、还有几乎全国人民都投入的全民水利工程等等因素,国内的粮食生产也在有条不紊上涨。

  在粮食日渐能慢慢满足人民需求的情况下,糖的生产也越来越多。全中国的糖产量在1955年应该能突破一百七十万吨的大关。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之下,导致了现在中国的副食品产业也比元时空繁盛太多了。

  即便那些膨化食品、糖类食品,还有那些小糕点也并不是大家每天都可以吃的。

  但是如果家里是双职工,而且家里孩子少没有太大负担的话,每个月买上一罐点心或糖(五百克)放着慢慢吃,对很多市民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所以安东需要和北京市民一起排队买糖买零食。

  “您好,我要这,这,..轮到安东的时候,他用着在北京学的半地道的北京话指着柜台里面的糖果零食,表示这些都要。

  而除了抢购这些在苏联很受欢迎的糖果副食品之外,还有就是在二楼的各种衣服鞋袜了。

  “最新上市的摇粒绒保暖服,这一件抵得 上家里的一件棉衣叻!”十月底的北京已经开始卖冬装了,这倒是不奇怪。毕竟北京到十月底已经开始冷了起来。十一月份要是下场大雨刮个大风,那就凉的和冬天一样了。

  纺织业,是网咖重点支援的项目。李锐搞了那么多事情,还从杜邦搞来那么多化纤设备。为的就是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

  毕竟中国人口众多,就算是把全中国可以种植的土地都种上棉花,都不满足中国人的穿衣需求的。只能是大家都将就将就。冬天衣服不够保暖,会受冻。 这几乎是这个时代中国人都要忍受的一关。

  不说远的,就说河北吧。现在很多老百姓家里就一两件厚实的棉衣,家里谁要出门谁穿。

  传统相声里有一段《扒马褂》,讲的就是贪小便宜的市井小民借了朋友的马褂不愿意还的故事。穿衣是刚需,谁多一件,谁少一件,在这年头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化纤服装,棉纺、晴纶、绵纶、涤纶,还有摇粒绒这些都是重点研究项目。

  现在第一批摇粒绒材料的衣服赶在1955年寒冬之前上市了。虽然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但却已经起步了。

  有苏联留学生尝试穿了一下商场里的摇粒绒保暖服,外面在套一件防风面料的外套,整个人瞬间就感觉热出汗了。

  “这个好,当内衬穿比毛线衣还保暖!“那些留学生中有 人排队,开始和北京市民一起购买这些摇粒绒的保暖衣。

  而到了三楼,日化用品也是抢购的对象。

  “新出的柠檬香味的洗发水,还有玫瑰花香味的香皂,以及带有茉莉花香味的洗衣粉,我们统统都要买!”

  留学生们需要给家里代购的东西太多了。

  而更上面那些手表、电视等大件,虽然不需要排队,但其实购买的市民也不少。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有很强的存钱节省的意识,而且除了吃穿之外,其他的开销其实偏少。在加上金陵电视厂一个劲的想办法减少成本。

  那个超级便宜的[人民款]黑白电视机正在慢慢的走进千家万户。

  杰森等美国秘使偷偷看着这些苏联留学生在中国搞的这个国际大采购。

  雷尼尔拿出手帕擦了擦额角的汗水,然后低声的对自己的两位同伴说道:“两位,事情好像有点偏差啊。为什么我感觉,我们的商品在中国好像没有多大的市场呢?基辛格阁下和其他智囊团成员制定

  的规划真的有用吗?

  杰森和丹尼尔现在也闭上了嘴巴,他们也不知该怎么回应了。

第六十五章 不求人

  “这帮子美国人应该看到了我们的百货大楼吧。"李 锐正在整理资料。

  也不知道是不是组织上考验他,这次对美国秘使的谈判,中央决定交给他来处理。

  李锐这些年也是处理过不少外贸和外交事宜的。不过那都是集中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兄弟国家。

  对于美国佬,虽然后世看的资料很多,但是本时空之中还是头一次, 需要多做一些功课。

  李锐的副手李来福道:“部长,那些美国人看到了。"

  这位李来福最早是去山海关汽水厂搞公私合营的成员,后来因为山海关汽水搞得好,又被调了回来。现在也算是李锐重要的副手之一。

  “部长,美国人能生产的产品其实我们大多也能生产。有的我们不能生产的民生产品,在我们国内也不一定算是刚需产品。现在这些美国人看了第一百 货大楼之后,他们还会想要和我们谈吗?'

  李锐放下文件,揉了揉自己略微有些发胀的眼睛后说道:“谈,肯定要谈的。美国佬的打算其实还蛮明显的。即便是我们可以生产这些商品,但是我们的产能未必足够。再加上他们可以做补贴和倾销啊

  李锐如此说道:“现在的美国,只要基辛格、尼克松等人把国内势力捋顺,他们上下一条心是不难的。毕竟我们的攻势太强了。社会主义的威胁太大了,在外部的刺激下他们是很容易团结的。”

  这也不知道算是好事还是坏事。本时空之中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攻势太强,反而能刺激着美国国内的各方势力现在更容易抱在一起。

  有基辛格这样的人物操刀,把他们的力量集合起来,那也是相当的可怕。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美国方面坚持执行这个策略。他们完全可以做出口补贴。以本伤人不过是资本主义战术中常见的一环。以美国的体量来说,如果我们全面放开本国市场。他们以本伤人,只需要

  三年乃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冲烂我们国内刚刚起步的各项工业。

  李来福点点头:“部长说的不错,虽然我们国内看似一切欣欣向荣,但是总体体量还是不够的。要是再有个二十年三十年发展,美国佬要开放全自由市场,那我们倒是迫不及待呢。”

  李锐闻言哈哈一笑:“哈哈哈!到那个时候就是美国佬不想要开放市场了。到时候怕是我们要用坚船利炮来轰开他们自由市场的大门呢。”

  李来福听到李锐打趣的说法,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不过部长,既然这样,我们还要和美国人谈什么呢?

  李锐道:“当然是要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咯。那些又贵又不好的商品,我们未必需要。即便是他们搞补贴,把价格压下来。那也是糖衣炮弹。”

  “但是有的东西我们却是可以用得上,比如说他们的生产设备,如果他们愿意出口化肥、橡胶、化纤原料这些那当然是最好的咯!

  李锐呵呵笑道。美国人想要用他们的产品冲击中国市场。可是中国是可以完全不接招的。

  带这些美国秘使去百货大楼转转就是告诉他们:我们不缺你们那些玩意儿。

  你们能搞来,那也只是锦上添花。我国老百姓也不一定能买得起你们那正宗的美国货。

  你们要是不愿意卖我们想要的东西,那我们自然也就没什么好聊的。

  而到了谈判当天,当美国秘使三人见到李锐之后,先是感叹于这个弄得整个美国都将其当作头号敌人的人是如此年轻。

  之后又被李锐提出的贸易条件噎的不清。

  “我们愿意采购贵方的化肥、橡胶、轮胎、五金标准件等几十个大类,数百种商品。我方的诚意很足了。

  李锐笑着拿出了一份清单,上面写着中美通商可以购买的东西,还有中国向美国卖的东西。

  这清单一看,好嘛!要是真的按照这上面做买卖,杰森觉得自己三人肯定能评上一个[里通外国]的罪名。

  清单上面,中国全都是向美国买各种工业基础件,以及生产类设备。

  而中国看向美国卖的都是啥?彩色电视机,信号交换机,随身听、半导体、录像机、洗发水、香水等等几十个大类数百种商品。

  妈的!你们中国人剪刀差要剪到我们美国人头上了?!

  “你们中国人毫无诚意!”杰森看到这份清单之后直接拍桌子。

  李锐不急不缓:“哦,那你们走啊。

  杰森、丹尼尔、雷尼尔:????

  李锐:“我帮你们安排明天回广州的车票,你们从香港来,就从香港走吧。”说着,李锐开始收东西。

  一群跟着李锐来谈判的中方 人员虽然不清楚李锐这是什么谈判技巧,但是既然部长都收东西了。咱们也一起收吧。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