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77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因为中国需要和美国进行贸易,如果可以中国最希望获得的是美国的各种工业设备。倒不是说从苏联老大哥那边买不行,主要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苏联的产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已经开始起步的中国工业发展发。因为苏联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也需要用。苏联的工业产能在现在并没有多到溢出的情况。

  再加上现在苏联还是在斯大林的掌控下,制定计划经济发展,很多计划都订的很稳健。

  这就导致了中国这边因为这些年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已经为中国攫取到了第一桶金, 但是苏联计划经济下留给中国的工业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现在工业扩张的需求了。

  当然中国现在需求的不仅仅是机器,还有合格的工人等等。

  中国需要扩充工业产能,也需要为产能扩充后的商品找出路。老大哥是出路之一,通过香港把货物转出去也是一条路, 最好是能光明正大的把货物流进流出。甚至于苏联也有进出货物的需求。

  所以美国三名秘使带来的消息算是和中国现在的诉求不谋而合。

  只不过该怎么弄,那需要中国方面来好好计划。进行贸易,可不是让美国佬来倾销。毕竟中国现在可不是让美国人来搞贸易倾销来摧毁自己的产业。

  北京,中南海。

  “这美国佬啊,想的到是挺美的啊。"总理拿着江明传来的情报,他摇着头说道。

  在他的对面是主席,侧边则是刚刚被叫来的李锐。

  “还想要我们全面放开贸易,说什么这是建立中美新关系的重要桥梁。”

  “要我看这就是他们的痴心妄想,总想着世界按照他们的方式去运转。”主席听到总理的话之后,摇摇头评价道。

  在香港那边,美国派来的秘使和江明谈了一个晚上,其实说到底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国彻底开放贸易。

  这一波他们是武的不行来文的。如果中国真的完全开放自由贸易的话,那么很显然中国这边才刚刚兴起的产业,会瞬间被他们给弄垮的。

  “不过这一次美国佬到当真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了。“总理闻言笑了笑说道。

  “这次美国佬到是没有把话说得那么死。看起来他们也知道,我们不可能完全同意他们所谓的[自由贸易]的。”

  李锐翻看了资料后道:“既然如此,美国佬现在想要和我们开贸易渠道,那看起来他们是打算和我们比水磨工夫了。”

  “一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只要贸易通道打开,他们就有信心利用美国的产业优势一点点吃掉中国。

  李锐所说的话让主席和总理都点头。这是美国对中国(甚至是苏联)政策中的一环。

  能制定这种长达数十年计划的人在美国并不多,大多数美国政客都相对短视。他们只在乎自己在任上的那么几年,至于他们下台之后?当真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还真别说,即便是我们限制住和美国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种类。但是美国现在凭借着他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优势,他们还是对我们的产能形成碾压的。”

  “一旦放开一些贸易,日积月累之下国内会形成对美国贸易的依赖。毕竟有人会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嘛。“李锐嘴角带着讥讽的意味。

  “不过可惜啊,美国人的计策虽然是好,但是他们却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主席站了起来拍了拍李锐的肩膀:“他们不知道你,和你基地里的那些同志们。

  "现在总理已经打算让美国的秘使们来北京了。具体贸易什么,我们需要讨论,还需要和苏联老大哥一起商量。

  “目前中央内部,了解美国人想法,知道美国人做生意流程的,你算是一个内行。 而且你比其他同志有一点好, 你手够狠。”主席这话说得李锐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是夸他还是损他。

  “当然了,上次你和叶部长把给苏联的鱼子酱定价的事情不要再来一次了。 鱼子酱让利给苏联老大哥也就算了,算是中苏人民互惠互利。对于美国人,你只需要.. …… ”主席扬手做了一个宰杀年猪的动作。

  李锐心领神会。

  是啊,送上门来的肥羊,不宰就太浪费了。反正基辛格等人也没有抱什么好心思。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

  你们想要通过商品、贸易、文化来搞和平演变,那就来吧,算你们落到我李锐手里了。

第六十二章 无视的无力感

  雷尼尔踏上北上中国北京的火车时,他是激动的。只不过他很激动,但是他的两个伙伴却并不激动。

  杰森和丹尼尔用一种看白痴的眼神看着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坐火车去北京?你知道从广东到北京,有多远吗?我们可能要在火车上熬两天,甚至更久。”

  从北京到广州有两千多公里,在这个还没有高铁提速的时代,坐火车从广州到北京需要五十多个小时。倒不是说现在火车的时速只有四十多公里,而是现在还是蒸汽机车时代,到了一个大站就要给

  火车添加燃料,添加供水。

  还需要给火车进行简单的检查,有时候一个站台 上停靠一两个小时都是正常现象。

  和元时空后世那种,高铁进站就停几分钟,上下客之后立刻就走的速度完全不一样。

  而且现在坐火车也算不上什么享受。既不够平稳,也不够快速。但是作为三人组中的技术官员,却强烈要求乘坐火车前往北京。而不是中方提议的用飞机把他们运送过去。

  所以当时雷尼尔提出这个要求,并且对这个条件还非常强硬的坚持后,中方虽然不解,但是却没有在这件事上做过多的坚持。你们爱坐火车就坐火车吧。反正把我们方面的人安排过去看着你们就好

  了。

  “因为坐火车才能更好的观察到这个国家的虚实啊。“雷尼尔道:“别的东西都可以造假,他们能把铁路沿线的城市、乡村、还有那些上下车的乘客都造假吗?”

  “其实资料的收集从现在就要开始了啊。我们需要制定计划,该怎么和中国人谈,他们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可以提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收集的。” 雷尼尔非常严肃的说道。

  丹尼尔和杰森点点头,好吧,来自MIT的技术全才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只不过坐火车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中国方面安排了六个人陪同保护(监视)他们。一 起从广州上了火车,坐的是卧铺票。

  不过有一点,他们一行九人(三美国人,六中国陪同)虽然是坐了硬卧包厢,但是中方显然没有给他们把整一节火车厢都给他们。

  “毕竟火车是我们国家现在的重要交通工具,一节硬卧车厢从广州到北京,这上上下下的能运多少入呢。做好安保工作就好了。”这是组织上的原话。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中方对美国秘使等人有一种不重视的感觉。而且这种不重视的感觉要让美国人自己感受到。

  现在这些美国佬就感受到了。

  其实从这一刻开始,谈判已经开始了。

  “这火车火包间也太差了。"杰森皱起了眉头,他这眉头还没皱完呢。

  那边就有上车的乘客在后面喊道:“前面的让让,让让啊。东西很多呢。”

  杰森等人回头看去,是一些拎着大包小包的中国乘客。

  看着杰森等外国人回头,这些中国乘客也愣住了,随后才小声道:“哟, 外国人啊。同志,是苏联老大哥那边来的师傅、工程师、同志?”

  这人后面问的半句是向陪同杰森等人的中方人员问的。

  中方人员道:“还真不是,是美国佬。看了新闻吧,知道美国佬现在在亚洲,在国际上的形式不好吧。现在美国人来亚洲求和了。”

  一众乘客听闻后纷纷露出了[哦~] 的表情。

  “原来是美国……人啊。”原本在后面拿着行李,穿着某某化工二厂的乘客原本是打算说[美国鬼]的。

  但是当着人家的面,这位技术员生生的把[鬼]字吞了回去,切成了人字。还是必须要说,这位技术员挺有素质的。

  不过在路过的时候还深深的瞅了杰森等人几眼,嘴角还挂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笑意。

  其实这秘使团中的雷尼尔是懂中文的,他专门学过。但是他现在却并不想要和自己的两个同伴解释这些中国人在说什么。

  因为对这些美国人来说,他们发现了一些更[神奇] 的事情。

  那就是这些中国人看过自己这些美国人的时候,眼神中有好奇,也有厌恶,甚至有一 部分人直接无视他们。

  但是却并没有从这些中国人眼中看出类似于恐慌、崇拜之类的眼神。这在如今的亚洲是极为少见的。这几位也是在亚洲其他国家待过的,其他亚洲国家的黄种人看见白人后多是有一种惶恐和崇拜的。”

  不然也不会有类似于《西贡小姐》这样的片子出现,并且不光在美国,也在亚洲大行其道。甚至不少亚洲人还将其奉为经典爱情片。

  那种深植于文化意识之中的白人崇拜,或者说崇洋媚外,是现在几乎全亚洲国家都有的。尤其是那些遭受过白人殖民的国家更甚。

  这美国秘使团三入辗转过多个亚洲国家。早已习惯了那些黄种人眼中的害怕和崇拜,那种眼神让他们感觉极为良好。神明就该是让人又害怕又崇拜的。

  但是这些中国人虽然同为黄种人,但是他们看自己的眼神却显然和那些其他亚洲的黄种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平视的目光让杰森和丹尼尔有点不习惯不自在。

  如果是那些上位者精英也就罢了,为什么这些扛着行李,看起来本身就是普通工厂技术员的人也能如此?

  还有车上偶尔路过的学生,去外地探亲的大妈大婶,即便是看见了他们,但也只是偶尔露出诧异的目光罢了。随后便是各做各事。

  “中国好像有点不一样。“杰森低声的说道。

  雷尼尔看着窗外道:“是啊,你们看。那些水田已经收割完毕了,我看到了在乡间居然有一些现代化机器。”

  顺着雷尼尔手指的方向,杰森和丹尼尔分明看到了在一片尚算平整的土地上,一块块用田埂分割出来的水田已经被收割。乡间的道路上偶尔跑过三轮摩托车。

  这是闪电摩托车厂利用已经吃透了的250CC摩托引擎打造的农用三轮。速度不快,最大时速不超过四十公里,但是扭力更大,适合农村使用情况。

  这玩意儿为了符合中国现在的情况,摩托车厂也是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后兜底板都是用钢骨架再贴多层木板做出来。这样的制作方法就是为了减少钢材消耗,降低成本。舒适性就更加是没有了。

  这玩意儿是介于拖拉机和汽车之间的一种交通工具。现在和拖拉机起成为了农村之间交通运输重要的工具了。

  而且这玩意儿拉人要比拖拉机舒服多了,至少摩托车的引擎没有拖拉机那么吵人,速度也更快一点。

  “我以为中国人很穷的。从情报上来看,中国人均收入并不高。”看着窗外的拖拉机、三轮摩托这些东西。杰森有些喷啧称奇。

  现在的东亚国家,除了日本之外,基本上可以算是穷的惊天动地,穷的荡气回肠。

  日本能成为亚洲唯一工业化国家, 还是因为它发展的早,而且在一战、二战期间向全东亚吸血,才把自身给堆砌起来。

  其他的亚洲国家不用说了,他们去过的南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在农村不要说看到现代化的工业机械了,能保证家里每个人都有一条正儿八经的裤子穿就不错了。

  “这里的农人居然能开上三轮摩托和拖拉机?”丹尼尔惊了。他们自然不知道这些三轮摩托不是个人的,而是村集体所有,在农忙的时候为全村工作。

  而雷尼尔则在火车恰好与村道并行的时候,看见了驾驶着拖拉机的农人的穿着。

  “你们看看这些农人,居然不是穿编织袋。啧啧,而是正经的衣服,还是有颜色的。'

  雷尼尔的话说的好像有些瞧不起中国,但这就是现在亚洲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农人是连正经衣服都没有的。工业用剩下的编织袋都是好东西,改一改就能当衣服穿了。

  而驾驶着三轮车的广东农民虽然衣衫单薄,但却是正经的衣服。红白色的T恤和深蓝色的工装裤配合深蓝色的解放鞋。在十月份的广东穿这么一身,倒显得特别有精神。

  经过雷尼尔这么一说,杰森和丹尼尔也打量了一下车上的乘客。好像确实如此,虽然大多衣着简朴,有的还打着补丁。但是大多数人穿的却都还精神。

  雷尼尔靠在靠背上低声道: "这只能证明一点,新中国的化纤产业发展势头真的好啊。

  “还有他们的工业机械,发展的也比我们想的好啊。”

  另外两名美国人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发声。因为在他们隔壁还坐着中国的陪同人员呢。

  但是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些腹稿了。

  而伴随着火车的一路前进,他们在火车上经过了难熬的两日夜。

  当他们抵达中国的北京时,他们心中对中国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也上升到了顶点。

  因为走在路上,没有任何人在意他们这些美国人,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很少有多看他们一眼的。

  现在来北京留学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了,谁有空关心搭理三个不高不帅的老白男啊。

  那种被无视的感觉第一次让杰森等 人感到一种无力。而让他们无力感放大的则是在谈判前两日给他们安排的行程。

  即便是杰森也第一次生出一 种想法: 基辛格等高级智囊的策略真的能成功吗?

第六十三章 国际代购

  北京饭店。

  现在的北京饭店自然是远比不上元时空后世北京饭店那么雄伟。毕竟元时空的北京饭店也是经过多次重修,最后成为屹立在长安街边上的雄伟建筑。

  本时空的现在的北京饭店只有十六层高,不过已经是北京市内最好的酒店了。苏联每次外派重要官员来中国,中国都是在这里接待他们的。比如说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赫鲁晓夫。他每次来都是住北京饭店。

  不过这位现在虽然少来了中国,而且貌似和核心权力圈子有了一段距离,但是听说过的还行。至少比被斯大林强撸下台后消声觅迹过上了隐居生活的贝利亚要好。

  因为当初赫鲁晓夫和中国签订了大量的订单,并且给的条件都还挺不错的。要说还是赫鲁晓夫同志仗义啊。

  后来负责这方面业务的莫洛托夫同志只能算是萧规曹随了。而且后来莫洛托夫同志自己来中国谈业务之后,他就远不如赫鲁晓夫大方,经常是把各种利润算的挺死的。搞得商贸部的同志还经常怀念

  赫鲁晓夫同志在负责中苏贸易的日子。

  所以有的时候商贸部的同志去苏联办事,偶尔有机会见到赫鲁晓夫的时候,还会和赫鲁晓夫坐下拉拉家常聊聊天。对莫洛托夫同志就只能是公事公办了。

  话说回北京饭店,这栋十六层的楼里,杰森等人站在十二层的房间窗户边,看着长安街上来往的车辆,看着北京现在的模样。

  “这个国家给人的感觉真奇怪。” 雷尼尔拿着一杯速溶咖啡低声道:“明明感觉很落后,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有些很先进的地方。”

  “是啊,就像这咖啡,速溶的居然还不错。”丹尼尔喝了口咖啡后说道: "关键是我问了服务员,这咖啡居然是他们这里生产的,就在云南那边。他们生产这些咖啡,这个国家的人虽然不怎么嗜好这

  个,但是却可以出口到苏联去赚钱。这还是社会主义吗?

  “我听说苏联的商业搞得挺烂的。生产的东西虽然不少,但是适合普通平民的东西只能说将就。但是中国这边……丹尼尔又喝了口咖啡,然后摇摇头。

  杰森道:“但是这个国家还是穷的,基辛格先生希望先通过和中国进行商贸,让他们尝到甜头。然后在让其逐步放开外资进入他们的产业链之中。中国现在的发展还是很依靠外资进入的。"

  “我们的情报人员有收集到斯大林这两年越发不健康的消息。虽然没有办法判断真假,但是从现在苏联的情况来看,斯大林在有序的安排自己退位后的事情。”

  “大概率是莫洛托夫接班。但是莫洛托夫为人太过于谨慎。听说他和中国在外贸上搞得并不那么愉快。等到斯大林下去,莫洛托夫上台,他如果将自己的作风延续到领导国家上。那么中苏贸易怕是会

  收紧,到时候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那时我们顺水推舟,一切都好说了。

  杰森所说的中苏贸易收紧,当然不是说莫洛托夫会断掉中苏贸易,而是以他的性格,他是不可能让中国和现在这样赚到这么大的利润的。这就是他和赫鲁晓夫的区别。赫鲁晓夫相对贪婪好权,莫洛

  托夫清正廉洁。但是很难说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哪一个才是对中苏两国人民是最有益的。

  杰森继续道:“雷尼尔,你在这段时间编写一下中国方面的工业情况。他们肯定是不会允许我们对他们的工业产能摸底的,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还有从新闻收集的资料来自己分析了。”

  雷尼尔点点头。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