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第三百零五章 冲击力
皮耶尔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作为前法国士兵、碧瞳战俘营战俘、现在的法国流行乐歌手,他真的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相比于战俘营里的其他一些战俘来说,自己真的是混的很不错了。
在战俘营里虽然美国战俘是最让人讨厌的一群人,但是在后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很多美国战俘还是可以处成朋友的。
就像是皮耶尔就和一个美国战俘处成了朋友。
他们到现在还有来往,每一两个月会有一封电报来进行交流。
这个年代的通讯没有后世网络时代便捷,但奇怪的是这个年代的友谊却很牢固,很多人明明一年才通信十几封,却能成为最真挚的朋友。
信里自己的美国朋友一直在抱怨自己回到美国之后的日子过的简直一团糟。
首先就是在战俘营里管教们说的一切都实现了。美国真的对这些战俘实行了非常严酷的管控政策。
皮耶尔注意到他用的词是[严酷] 。这就意味着形式很严峻了。
因为在战俘营里,管教曾经给战俘们说过他们回去之后会经历过最糟糕的情况。
[你们会被反复审查,你们可能找不到工作,你们的家人会被FBI反复骚扰。你们可以尽可能的配合他们的检查,但是这可能对你们的处境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最好的情况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消失。现在或许不该叫麦卡锡主义,而是叫赫克托尔主义了。
美国新任的法务部长比麦卡锡还要难缠。]
[总之,一切都要忍耐,也许过几年一切会好起来,也许不……皮耶尔想到管教们说的话,就忍不住为自己战俘营的同伴们感到叹息。还好现在法国没有什么反,共倾向。
不然自己会如何呢?
真不好说。
皮耶尔想要给自己的这位朋友打点钱过去帮助对方一下,但是对方却直接拒绝了他的这个想法。
[亲爱的皮耶尔,请不要做这种事情。你已经被美国列为恐怖的统共份子了。如果你给我钱的话,那些FBI会对我进行更加严格的检查的。]
朋友传来的消息是真的不太好。就连钱都不敢收,看起来美国是真的太糟糕了。
相比来说自己实在是太好啦。现在自己甚至开始录制唱片,在法国各地演出,真的成了一名歌手了。
从战俘营里学习的各种音乐知识也帮了他大忙。皮耶尔甚至开始创作摇滚乐了。
他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在欧洲卖的还挺不错。没有采用传统的黑胶录制,而是在东柏林录制了最先进的磁带。
一年时间在欧洲卖 了三万多份磁带出去。
听起来好像不多,但是考虑到现在磁带机的市场占有率和过于高端的市场定价,其实这个销量已经不很错了。
今年开始,磁带机的价格稍微松动了一点。中国推出了不那么便携,造型也相对丑一点但是价格更便宜一点的磁带机。
中国方面感觉有高人指点一样,在随身听和磁带播放机领域开始猛烈发力。
开始定制高中低端不同的市场产品,家用机和便携机都是如此。
高端机颜值更高,而且搭配更好的耳机,以及据说有更好听感的播放磁头等等。
毕竟音乐这东西很主观,别说五十年代了,就是七十年后这都是个很主观的东西。
各种运放,解码甚至就连线材、脚钉都能做产品细分。
后世网友调笑说:火电听音乐暖,水电音乐清澈什么的,就是因为音频市场水太深了。
现在中国抢先进入这个市场,当然要抢这个市场的主动权。现在处于垄断阶段,不把市场话语权拿到手。上就太浪费了。
皮耶尔的专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他的发行公司觉得两年内,他的首张专辑销量能突破十万。
那就是个了不起的数字了。
要知道黑胶唱片基本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甚至连三万张的销量都很难。因为黑胶从制作到运输很麻烦。唱机也一点都不便宜。
“要我说,中国根本不可能和那些英国报纸上说的一样,把灾民置之不理的。还说几百几千万人死亡什么的。”在沙龙里皮耶尔正在和自己战俘营里的战友们聚会。
并且忍不住进行疯狂的吐槽。
“我都不知道这些欧洲的媒体在干什么。他们真的是凭空捏造一切吗?我从前觉得碧瞳的管教们说的东西太离谱了,但是我现在觉得他们说的太保守了。”
皮耶尔和他的十几名战俘朋友们都不相信欧洲媒体写的那些鬼话。
因为他们在战俘营三年了,在战俘营所经历的一切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和中国人。
而不是报纸上的瞎胡扯。
但是在这座巴黎的沙龙俱乐部里,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这种想法的。
这间名叫自由玫瑰的沙龙在巴黎也算是小有名气。现在所谓的沙龙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贵妇们所举办的沙龙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现在的沙龙可以理解成一种高档的酒吧+咖啡厅的综合体。
这里提供更加舒适的座位、轻柔的音乐、更好的酒水和咖啡,以及一些制作精美的甜食和简餐等。
大圆环形式的沙发可以给客人提供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之所以没有全封闭是因为很多人来沙龙是来交朋友扩展人脉的。
全封闭了,大家怎么交友呢?
像是皮耶尔这种在法国乃至欧洲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是沙龙最喜欢的客人了。因为沙龙里有不少贵妇、少女对外貌品相出众的皮耶尔充满兴趣。
他要来了,肯定是能拉动店里消费的。所以沙龙都是把皮耶尔安排在比较好的位置,并且皮耶尔想要带自己的那些[穷朋友]来沙龙,沙龙老板也同意了。不然这些[穷朋友]他们沙龙是不接待的。
皮耶尔和他的战俘朋友们在沙龙里吐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他们没有刻意压低音量,反正CIA都从法国撤退了退,怕什么。还是他们杀的呢。
不过他们这样的吐槽显然引起了沙龙里其他一些客人的不满。
就像是在他们旁边的圆环沙发里,就有几名正在和法国人谈生意的英国商人就走了过来。
当皮耶尔说道:“尤其是BBC,我都不知道他们在报道什么。还专门做电视节目,说什么中国已经淹死上千万人了。简直可笑!”
那名英国商人用一种不善的语气插话道:“不知道这位法国小歌星怎么发出如此高论。你难道还能认为有什么媒体比BBC更加客观吗?”
几名英国人显得非常傲慢:“BBC、卫报、泰晤士日报还不够客观吗?而且你居然说我们英国污蔑中国?有必要吗?难道你们没看到我们的商人捐助了多少钱给中国吗? "“你们在这污蔑我们的报纸和媒体有意思吗?”看起来这位英国商人也是颇为爱国的那种。
就在皮耶尔皱起眉头想要反驳一下这位英国人的时候, 沙龙的服务员将今天的报纸拿进沙龙。
但是看着针锋相对的两人,服务员有些进退两难。因为他们两人正站在路当间。
“那个……两位……能让一 下吗?”服务员有些弱弱的说。
皮耶尔皱皱眉,想要让开一条道。
他看了眼服务员,他突然注意到了服务员手上的报纸。
“嗯?这份报纸我看看。”
皮耶尔拿起了服务员手上的一份法国青年报。
只见头版头条正赫然的写着《中国水灾》。
而头版用了一副巨大的照片,首版和末版的折叠报纸打开形成了一个四开的版面照片,照片正是无数解放军战士堵住大坝缺口的照片。
皮耶尔没说什么,他只是将这张巨大的照片放在了英国商人的面前。
照片上解放军用血肉之躯堵塞住了洪水,在他们的眼神中只有坚毅。
他们仿佛用人力形成了一道钢铁大坝。
新闻的副标题写在了这张大照片的左下角:人力能抗住洪水吗?能!
当法国众多书报亭将这份报纸放上货架,无数法国人看见了这份报纸后都掏钱购买了。
因为这副照片太有冲击力了。就连很多其他外国媒体同行都买了一份。
而就在当天晚上,皮耶尔在法国的一个俱乐部里举行了一场一千人左右的小型音乐会,在现场上他特别花了十分钟展示这张报纸,讲解新闻和他所了解的中国。
而这副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很快传遍了欧洲。当这照片和报道传遍欧洲的时候,有一些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这样,我们要不要捐点钱呢?
第三百零六章 莫名的感情
捐钱?那是可不可能捐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给中国国人捐钱啊。
我们可是天神的选民,而中国人可是天神的弃子。他们甚至都不信仰天主,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捐钱?不可能的。
当欧洲有人看了塞宾的报道,开始对中国人产生同情,甚至打算给中国人捐钱的时候,很快就有人跳出来反对。甚至要求去查这些提议捐款者的上三代。
并且言之凿凿的说,这些家伙肯定是通共份子云云。
不过现在欧洲的反共思想还不怎么重,即便是通共了,所面临的问题也比美国轻多了。
当然欧洲这帮人叫着捐款,真的捐钱的还是少。毕竟善财难舍。
但是又一波人是真的打算捐钱了。那就是苏联的一帮人,还真的开始搞集资捐款的事情了。
在莫斯科旁边的卫星城茹科夫斯基的空军工程学校内,正在学校里学习了四年的孙家栋收获了一个好消息。(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要读七年) 他在今年总学年的评比。上获得了全年级最优。他的画像挂在了他们所在年级的走廊上。并且他还被授予了斯大林金质奖章。
这可是所有留苏学生都渴望的最高荣誉。不说他们了,就连学校里的其他学生都极度眼馋。
就连关系好的同学都有一种[看 见兄弟得奖,不如杀了我吧! ]的感觉。那些和他关系不好的同学就更别提了。
说话都是酸溜溜的,就像是杨梅吃多了一样。
不过对于这些话,孙家栋只当没听到。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关心。
中国大水也牵动着这些留学生的心。
就在孙家栋和黄志明等人想着能不能从自己的生活费上省一点下来,捐给灾区老百姓的时候。
他的同学安德烈等人组织了起来,学校里的大家伙你十卢布,我七卢布的,一起凑了几千卢布出来。
让孙家栋和黄志明拿去捐给中国灾区的百姓。
这让孙家栋和黄志明不好意思了。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是家庭收入普通的工人家庭或农民家庭,大家都没什么钱的。
虽然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算是一个军办学校,不太需要学生在学校里花费什么钱。
但是手。上留点钱傍身总是好的。毕竟周末出去搞对象不能只压马路吧。邀请城里护士学校的姑娘出来,最少逛街的时候买一根冰棒吧。
不然实在是太寒酸了。
所以孙家栋拿着钱的时候对安德烈说道:“安德烈,你这钱我们不能收啊。你看你,谈对象谈一个黄一个,黄一个换一个。你的终身大事能落下啊。你还要留着钱请女生吃冰激凌呢凌。"安德烈黑着脸给孙家栋一记电炮飞脚,还好孙家栋反应快,躲开了。
结果踢到了旁边看热闹的黄志明屁股上。
“安德烈,你真踢啊!疼死我了! "黄志明摸着自己被踹中的屁股。
"哼。” 安德烈没有理会倒霉的黄志明,他转过头对孙家栋说道: "这些钱也不是白捐的,同学们有个小小的要求。
"说,我能办到都行。“孙家栋拍胸口道。
“你肯定能办到。把你的斯大林金质奖章交出来。”
"啊?!”
"同学们要拿去拍照合影。每个人都要。”
……行吧。”
为了祖国,孙家栋贡献了自己的斯大林金质奖章。让自己学校里的学生们都戴在胸口上拍照。
多年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某级学生全员都佩戴斯大林金质奖章的传言在苏联莫斯科一直经久不衰。
而在苏联以及苏联加盟国内,愿意给中国捐款的人还真的不少。
不管是波兰、捷克、还是东德或是其他的加盟国。就连现在和苏联关系很微妙的南斯拉夫都表示愿意对中国进行捐款。
不仅仅是政府的,还有民间的。
当中国驻外的大使接待了好几波民间捐款的人士之后,他们都忍不住拍了拍脑袋。
这些民间人士的捐款数额一般都很小。往往是以学校或者工厂为单位,凑个几千卢布出来就不错了。
但是这不是钱的事情。如果说国家对国家的捐款是出于政治任务的话。
那么人民之间的捐款,那就不一样了。个人捐款大多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而这些个人情感色彩是弥足珍贵的。所谓的两国民间友谊,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东西来维持的。
而那些外交大使们询问这些民间捐助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也颇让人意外。
“啊,我正在看的漫画的作者老家就是江西的。他在漫画后面的四格作者漫画里介绍了他家乡受灾的状况。我觉得他太辛苦了,虽然我不知道中国江西在哪里,但是这十五卢布的捐款请务必捐给江西。"
“我为什么捐款?唔,因为我蛮喜欢那部乡土情景喜剧《湖边人家二三事》的。太搞笑了,是我这些年最喜欢的喜剧。听说这次水灾也淹到了拍摄这部情景喜剧的地方。太遗憾了,希望能早日恢复,我还在期待下一部呢。这里是三十马克,请收下吧。”
“我?我喜欢红色乐队和传奇乐队。他们在电台的节目唱歌的时候说了这些事情,我觉得有必要帮助一下灾民。
来捐款的人说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其中很多的理由都是因为通过这些年的文宣,开始莫名的对中国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丝情愫。
很奇怪,这让现在的外交人员有些难理解。因为按照传统的外交思路,想要建立民间友谊,那么多半是要援助对方铁路、医院、公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