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1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在日语中,教师、医生都被尊称为老师。

而吴斌即是医生又是教师,他自然是被这些村民极为尊重。当然除了治病救人,教导孩童们知识,吴斌还掌握着让这些日本渔民所不掌握的技术。

“安静一点,吴老师来了。”

原本吴斌没来之前,晒鱼场上还是很喧闹的。因为七豆渔村再加上临近两个渔村的人有好几百号呢。大家光是普通聊天,加起来的声音都是闹哄哄的。

就好像是有几千几万只蜜蜂在飞来飞去,听不清在说些什么,但是真的吵。

但是伴随着有人说吴老师来了,现场马上就很快安静了下来。只有一些孩子还在嬉闹,其他大人们都站起来对吴斌鞠躬。

"大家坐下吧。”吴斌走到放映机边上,对着众人说道。

在场众人才纷纷坐下,现场才开始慢慢有一些声音传来。

“吴老师,今天又放什么啊。"又渔民坐在自己的小板凳后,忍不住开口问道。

"上次吴老师您放的影片里,那个把海鱼抓到后,在近海养殖,养胖点,养到不易捕捉的季节的方法真好啊!就是近海的养殖排筏制造起来太贵了。"“我们三个村子也就我们村子有那么一个背风背浪的港湾。而且水深能够养殖。可惜造价太贵了。

只能养殖少量的鱼啊。但是也多亏了您啊,要是没有您的帮助,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村里怕是要饿死人了。

隔壁村的村长站起来向吴斌鞠躬后才开口说道。

鱼这种东西也是有季节性的。就像是狮鱼,它在冬季最贵,夏季则价格很一般。因为冬季,狮鱼会贴秋膘,脂肪加厚后会更好吃。

更不用说有的鱼是有鱼汛的。鱼汛时鱼价暴跌,等到鱼汛一过,只要等个半个月一个月,鱼价就会暴涨。

而这些技术是哪里来的呢?自然是吴斌现在所放映的电影里教来的。

怎么说呢,李锐觉得这个时代的电影、电视节目就该有教育意义。不同时代说不同的话。

五十年代,大家伙掌握的知识都不多,尤其是这些底层老百姓。知识被垄断的情况是极其严重的。从技术到学问,知识都是被垄断的。

而既然这样,李锐想起了历史上七八十年代之中放映员下乡放电影时都有一段贴片影片。大多数都是十几分钟的农业科教片。

李锐干脆扩展了一下,为什么农业只能做科教片呢?要知道李锐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看中央七套的《致富经》。

里面的农业故事虽然拍摄的有些套路化,但其实还蛮好看的。如果把技术和故事结合起来,拍成各种寓教于乐的片子不是更好?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李锐的想法或许有些大胆,但是看过两千多集《致富经》的李锐却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

于是在李锐的村村通喇叭的大工程后,就是农业电影制作工程。

而这则是让他整改过的上影有了用武之地。搞了鞍钢宪法,开始按照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拍摄电影,别的也许不行。但是拍摄这种纯套路化的电影可是太棒了。

别说审美疲劳的问题,李锐都能看两千多集《致富经》后才觉得腻味。

这个年代的农村老百姓不可能看个十几部农业电影就觉得腻味了。

这些电影大多是针对中国的情况拍摄的。但是也有能用在日本的部分。

毕竟中国沿海地区的很多农业知识和渔业知识也都可以用在日本。

这些日本渔民在第一次看到这种农业电影后,只觉得惊为天人。因为里面的很多知识是他们总结了很多代才慢慢掌握的。

而电影里则告诉了他们更优化的解决方法。

还有许多他们根本就不掌握的知识,包括一夜干的晾晒,虾酱的制作等等。

对于这些渔民来说,农业电影既好看又充满了知识和趣味。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东西。

大家对掌握了这些技术传播途径的吴斌也变的更加尊敬了。现在吴斌只要喊一句,三个渔村都是以他马首是瞻。连村长都没他管用了。

渔村之间的一些摩擦问题现在都是由吴斌来进行裁决了。

吴斌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祖国的好处。那种看不见但真的能摸得着的依靠,感觉真好。

即便是在遥远的异乡工作,也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而听着渔民的问话,吴斌笑了笑:“大家不都对中国感兴趣吗?现在我刚收到国内的一份影片,是关于中国国内的情况的。大家可以一起看看。”

现在七豆渔村,以及其他很多有着[吴斌]这样来自中国的赤脚医生+老师的村子和城市底层聚落都对中国有一种浓烈的兴趣。

日本对中国的感情是很扭曲的。犹记得日本黑船事件(贝 里开着美国舰船轰开日本门户)之后,日本的变革派,如坂本龙马、大久保之流。

他们最先想到是前往大清国看看,看看天朝上国是如何应对的。

那时候还有很多日本上层人士尊中国为长者之国。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用细说了,所有中国人都很清楚,不必展开表述。

而在这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尤其是中国建国后是什么样子。其实对日本底层老百姓来说是有神秘色彩的。

因为日本政府的宣传是中国被邪恶的马列份子控制,成为了一个人人都不得自由的邪恶国家。好像生活在那个国家就要死掉一样。

这就让很多日本人好奇了。我们都活得这么惨了,还能有比我们更惨的?我们怎么不信呢?

而如七豆渔村这样有吴斌这样赤脚医生的渔村更是不信政府的宣传。

如果中国真的和政府宣传的那么差,那么糟糕。他们是怎么打赢美国人的?

吴老师拿的那些包装上印刷着汉字的各种抗生素也不是假的啊。如果中国那么差,这些东西怎么来的?

还有他给大家放的电影,那也不是假的啊。

所以政府越是宣传,这些底层的日本渔民反而是越发的不信。

但是他们也不可能去中国,所以对中国的感知只能通过吴斌来。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而今天吴斌播放的影片则可以让他们拨开谜雾,看看中国的样貌了。

《建国五年小计》,一个对新中国建国五年来的全面回顾。

李锐主持拍摄剪辑的,中国国内那些为了国家建设而奋斗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们,因为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之中,他们也许并不能一窥自己贡献的全貌。所以这部纪录片需要给他们看看,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样子的成果。

而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则需要给他们看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到底走上一条怎么样的道路,取得怎样的一个成果。

说句不好听的话,李锐可能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中国人都更懂日本的民族特性。生于岛国灾难频发的文明,比任何民族和文明都更需要一种偶像寄托。

曾经他们的精神偶像是中国,后来是美国为首的西洋,再后来是明治天皇领导下的贵资阶级。

日本的民族特性就是如此,他们必须要跟着一个偶像去走。独立走?他们真的不会。

虽然说起来有些不好听,但是主管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李部长认为,是时候把中国的偶像地位拿回来了。

而当一首气势磅礴的宏大又欢快的《北京喜讯到边寨》交响乐响起时,七豆渔村的大人小孩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盯着那被支起来的放映幕布。

在一阵黑沉后,一座被白雪皑皑覆盖的城市出现在银幕上。

[哈尔滨,亚洲第一糖都]的旁白出现。

伴随着旁白一起出现的则是画面上数之不尽的糖果、糖浆、代可可脂巧克力。

吴斌分明听见好几个年轻的少年少女和孩童们吞咽口水的声音了。

第二百七十六章 何为甜?

经过四年的发展,哈尔滨的糖厂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不光是中国要解决人民的吃糖问题,苏联更要解决人民的吃糖问题。

中国还是优先解决咸(吃饱)的问题,然后才是甜(吃好) 的问题。

苏联已经是解决了咸的问题,主要需要解决甜的问题。所以对哈尔滨糖厂能生产大量的糖浆,他们的需求比中国还强。

不管是之前的赫鲁晓夫,还是现在主管这方面的苏联领导人,他们都对哈尔滨糖厂的支持不遗余力。

没办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尝到了来自中国的甜,苏联人民的胃口越来越大了。

这倒逼着苏联当局不得不更多的支持中国糖厂的生产。糖厂的发展对苏联可谓是从上到下都是受益的。

这一波下来哈尔滨的糖厂发展比原本计划的发展还要快。再加上到中期的时候又开设了中国商场,扩展了海外市场。

这就让糖厂的发展真的和坐火箭一样上去。

原本计划在1955年初,哈尔滨糖厂应该达到年产糖100万吨的规模。

但是实际上在1954年初,哈尔滨糖厂的规模已经在多次扩张之后达到了120万吨每年。已经成为了现如今亚洲最大的糖厂。

而除了哈尔滨之外,东北的长春、吉林也开始发展糖业。

东北现在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从苏联拉土豆过来,同时也开始大规模产粮了。因为苏联方面发现光从西伯利亚拉土豆过来已经无法满足了。

毕竟西伯利亚铁道的运力有限。但是可以拉拖拉机、收割机过来啊!中国自己的工业产能不足没关系啊,可以糖浆换机械啊!

东北是个非常适合耕种的土地。北大荒只要有大量的机械投入,那就是北大仓。

再加上从50年底就开始开发的大庆油田做支持,现在新中国已经有足够的石油能源供给东北农业大开发的机械使用了。

一火车一火车的糖果被拉走,一火车一火车的拖拉机被拉回来。

苏联人民自从吃了悠悠糖果之后,就对本国生产的糖果实在是不感冒了。毕竟鞋油味、蜡烛味、乃至猪肉味的糖果应该没有人喜欢吃吧?

而伴随着苏联人民日益高涨的对甜味的需求。以哈尔滨为首的中国糖业正在飞速发展。

而这一切都伴随着电影画面慢慢展开。

[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正是哈尔滨糖厂的出浆画面。晶莹剔透的糖浆在阳光下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伴随着电影旁白,出现一桶桶糖浆倒入生产车间的画面。

虽然是黑白电影,虽然只有画面,但是在银幕前的渔村渔民们仿佛都能闻到那股子香甜的滋味了。

工人们现在做的正是将糖浆加工成原始糖块的工作。哈尔滨生产的糖浆已经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亚洲、东欧、甚至是全世界品质最高的糖料。

“看啊,通过工厂设备的结晶处理,这些生产出来的就是我们日常常见的砂糖。”

在电影上,如白雪一般洁白的砂糖从生产线的一端出产。这下别说小孩子了,很多渔村里的大渔民都忍不住舔舌头。

"好多糖啊,肯定好甜好甜!”一个十岁的女孩坐在妈妈前面的小板凳上,她双手捧着脑袋,一双眼睛死死的盯着电影画面。

她伸出舌头在空气中舔了一下:“哎呀,好甜呐!”

“阿俊,你舔一下,好甜呐。”小女孩对在她身旁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说道,一边说还一边摇晃着小男孩的手臂。

名叫阿俊的小男孩也学着小女孩的模样,看着电影画面,伸出舌头在空气中舔了一下。

“好甜啊!是吴老师上次带来的糖果的味道。”阿俊附和着说道。

其实日本是个很嗜甜的民族,东北亚中日朝三国中,日本嗜甜第一。

但是日本却又是个很缺糖的国家,所以才有了当年长崎厨师用龙虾肉提取甜味,制作长崎蛋糕的传奇故事。

有人曾经质疑,中日之间的走私通道原本就很紧凑了。何必浪费空间走私这些东西呢?

但是身处日本的吴斌却真的感受到,一百公斤橘子、葡萄口味的果味冲剂对日本这些渔村渔民与底层老百姓造成的冲击力,远超过你给他们送一百公斤的炸药来。回就像是现在,当阿俊和小女孩提起上次的果味冲剂后。周边的日本渔民也忍不住开始回味那个味道了。

”是啊,那个的味道真好啊!”

“我第一次知道葡萄的味道呢!”

"是啊,橘子味还能那么甜呢!原来那么好喝的果汁是这么生产出来的啊。”

这些渔村的渔民们啧啧称奇。他们第一次看到糖料的生产。

除了制造普通的白砂糖之外,电影里还演示了悠悠糖果厂生产各种果味软糖、硬糖、酥糖的制作过程。

还有各种口味的代可可脂巧克力,那些满是动物形状的可爱巧克力。

而如果说电影里那些生产画面还只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话。

那么当电影画面切换到哈尔滨人民百货商场和东北农村过年大集市时,那日本的渔民们完全不淡定了。

当看着哈尔滨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专门开到农村去的年货大集上堆积如山的糖果,以及里三层外三层排队购买的中国老百姓们的时候。

有一名四十多岁的日本渔民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他们都能吃到那么好的糖吗? !”

第二百七十七章 人间烟火

这个四十来岁的渔民问出了在场所有人的疑问。

[他们可以吃这么多糖吗? ]

这可真的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啊!明明日本政府现在对中国的宣传可是各种贬低的。

尤其是朝鲜战争中国打赢了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外加日本和台湾伪军后,中国在亚洲的声望突然之间就暴涨了。

对于东亚各国来说,对中国这个国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第一,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东亚各国的文化中的很多传统就是源于中国或者是中国某些传统的变种。

第二,在一战后,许多国家都开始走上民族主义叙事的道路。以单一民族为主要叙事,在这种环境下就不可以承认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来自他国。否则自己的立身之本就有问题。

所以坑蒙拐骗偷都好,一定要把所有起源和文化说成自己的,否则自己的民族主义叙事的路子就走不下去。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