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25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比如说非美调查委员会的赫尔托斯,他看着电视里的内容,他的脸皮直跳。

美国二战宣传的什么王牌部队,英雄部队,在志愿军的镜头下被撵的和狗一样漫山遍野的跑。

美国人是要破大防的。

在中国的海明威看着这些内容他也是非常的尴尬,有一种说不出来,但是又很怪的味道。

第一,他不认为美国加入朝鲜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第二,他爱美国。这就让他很难受了。尤其是当画面里出现了美国军队为了逃跑,朝着英国军队头上打照明弹的骚操作之后。

别说海明威绷不住了,之前在东柏林参加中国百货展览会的一群英国商人那是更绷不住了。

就美国人这德性,咱大英帝国居然还要一起维护美国利益,这群英国商人也是恶心坏了。

而当镜头转到志愿军的时候,如李锐所说的,他要向这个世界揭示志愿军为何强大。

镜头里,一支二线修整的志愿军部队正驻扎在朝鲜的一个村庄里。

村庄不大,大概也就三百多号人。

志愿军有一个营从前线退下来进行修整。

这个村庄已经颇为破败了,遭受过美国大兵的过境,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家里稍微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吃的喝的也都没了。

营里的一个连长带着一百多号士兵在村子里的空地站着。

“老乡们,我们是志愿军,从中国来的。来朝鲜是帮你们打美国鬼子的,你们不要怕。我们不是韩国伪军部队。”

连长的话被队里一个朝鲜族战士翻译给村子里的老百姓听。

“我们就驻扎在村子外面,你们村子里有什么困难就和我们说。我们会在这修整几天,有什么要帮忙的,老乡们可以开口。”

朝鲜的老百姓听到这些话,才怯生生的从破败的家中走出来。

他们看着这群志愿军士兵在村外安营扎寨,生火做饭。这些士兵没有打扰他们,也没有进村子里,完全秋毫无犯。

这样,这群老百姓才相信他们真的是从中国来的同志。

村里的村长号召村子里的村民把家里还剩下的一些粮食捐出来劳军。

当志愿军看着这群瘦弱的朝鲜老百姓扛着十几袋粮食来营地门口,局促不安的站在那儿时。

营长连忙出面道:“老乡啊,咱们志愿军不用你们劳军啊。你们苦啊,咱们一路上都看到了。南边的伪军和美国鬼子把你们祸害惨了。咱现在帮你们朝鲜把他们打回去。”

“你们再等等,打赢了日子就好过了。这些粮食你们先拿回去,咱不要啊。”

志愿军不收朝鲜老百姓的粮食,而朝鲜的老百姓却非要将粮食送过来,哪怕他们自己都不怎么够吃。

因为朝鲜的老百姓想的事情也很简单,中国志愿军是一群外国人,现在却是在为自己国家的独立而战。

自己能坐视不理吗?在镜头下,欧洲观众看到了一副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军民鱼水情”。

嗯,是的。欧洲很多观众真的很难理解。在二战的时候,是有一些欧洲的游击队和老百姓有鱼水情。

但那基本上是基于游击队就是在家乡附近打游击抵抗纳粹。

对家乡是有感情的,所以不会祸害老百姓。

老百姓也因为这些游击队的小伙子全是本乡本土的子弟,所以愿意提供各种帮助。

但是美国佬登陆欧洲后你和我说“军民鱼水情”?

欧洲人民真的会谢。这么一对比,大家伙就感觉出不对的地方来了。尤其是不仅仅是这个营,还有拍摄的其他地方。

在后方修整的志愿军,如果是组扎在村庄附近。如果他们有空,他们甚至会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去修补那些被轰炸过的房屋,帮他们重建家园。

还有的部队明明应该是在后方休息的。

但是有的志愿军士兵休息的时候还会跑去帮朝鲜老百姓种地。

还有镜头里,政委指导员的政工干部为战士们讲为何而战。

这些东西,李锐是一点都不藏着掖着,全都教出去了,你们学,都可以学。

学不学的会,学不学的好,那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而这些东西到底在外面有多少人会有所感触,那就不好说了。因为欧洲情况和亚洲不一样,李锐不指望欧洲观众能全都共情亚洲人民的悲欢,但是能有一个两个也是好的。

当然,还有拉踩欧美产品还在继续。当第三次战役结束,联合国军损失的兵力数已经多达数万人之多,美军在朝鲜一半的陆军都被消灭(或俘虏)后。

志愿军也迎来了他们的庆功宴。

拍摄于河北罐头食品厂的内容算是把欧洲人给震撼了一把。

画外音道:“为了解决部队在外作战的特种需求,新中国中央领导人决定研发新的罐头食品。”

“传统罐头食品虽然能满足基本口粮。可是在部队取得大胜需要庆功宴时,显然过于寒酸了。”

伴随着画外音出现在画面里的是一盘色泽油亮,一看就非常有食欲的红烧牛肉。

“为志愿军战士们提供更好的伙食保障,是保证他们战斗力的重要一环。”

第三百六十六章 都被踩爆了

美食视频应该怎么拍?

如何把罐头的生产都拍摄成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节目?

这次中国人的视频教给了全世界。当《劳作的春夏秋》BGM响起的时候,这富有中国韵味的音乐瞬间抓住了电视机前一众观众的耳朵。

(老规矩,息壤段评配音有BGM)曲调有一种繁忙但又轻快,一切井井有序的感觉。

如果有后世中国人在的话,只要听一耳朵就立刻会觉得DNA动了。

因为《劳作的春夏秋》便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音乐之一。“孙长路是罐头厂的一名老师傅,今天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准备一件大事。”

伴随着画外音那充满磁性的低沉嗓音响起,一切的一切那么熟悉。

“那就是厂里全新的生产线正准备投产。孙长路师傅已经在罐头加工行业工作了超过十年。

从前的他在上海的一家罐头厂工作。“最近因为河北新的罐头厂投建,需要技术骨干才把他调过来。镜头里孙长路师傅看着三四十岁的模样,目光炯炯有神,穿着一身深蓝色工装的他和他的工友们一脸严肃的走进新的车间。) “新的产品线对孙长路师傅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从前从来都没有制作过这样的罐头。”

画外音低沉磁性的嗓音介绍到。

“因为这条新的产品线生产的并不是传统的午餐肉罐头或者香肠罐头。而是一种全新的罐头。”

画外音刚介绍完,画面无缝转接到孙长路师傅身上。

孙长路师傅站在窗明器净的厂房里,凝望着机器用浓重的带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也没做过这种罐头。别说做了,听都没听过。“不光我没听过,我的同事都没听过。”

孙长路师傅笑着歪着脑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呢。午餐肉罐头我们知道的。把肉打碎,加淀粉加七七八八的好多东西进去,做成一个个块块的。

其实吃起来和真的肉差很远的呢!

孙长路师傅一边说,一边拍着车间里崭新的生产设备道:“可是这次说是要把正经的菜装进罐头,这事儿咱真的没做过啊。”

伴随着孙长路师傅的话,画面开始变化,画外音介绍道:“传统午餐肉罐头多采用绞肉制作。好处是使用绞肉混合淀粉制作的肉罐头,价格更加低廉,生产工艺更简单。

但是坏处是这种罐头的生产,一旦监管不力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时候节目上开始播放之前观众朋友们都看过的《揭秘》里面的画面了。那些肮脏的肉被堆放在地上,污水肆意横流的厂房等等。) 这些画面和中国罐头厂那种干净的车间一比,简直是有如云泥之别。

拉踩嘛,就是要这样用力。要是不用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还以为我们不会呢。

来,用力拉踩,每段都踩一脚。这种画面反复出现,就是莫名的暗示观众,欧美生产的那种罐头就是没有监管,而且产品力很差。

就在这些恶心的画面冲击着众人的时候,画面再一切,换到了中国的工厂。

一个更小的房间里,孙长路师傅和一群人正在围观一名大厨正在精心烹饪一道红烧牛肉。

肥厚的牛腩肉铺在案板上,穿着干净厨师服的大师傅手起刀落,刀光闪现处牛肉被分割成一寸见方大小均匀的肉块。

伴随着《水与火的艺术》的BGM,在这刀光剑影之间自有一番真功夫让人领略。

(此处有BGM) 做菜的鲁师傅是北京八大楼的大师傅,料理食材忙中有序,杂而不乱。

火力四射的灶台上架上一口铁锅,煮上一锅开水,牛肉飞水是去除杂味的关键。

而去除了血水的牛肉放在一旁备用,等待着它的将是一场火焰的艺术,它将在这场洗礼中被赋予新的意义。

滚烫的火舌将铁锅也烧热的滚烫,菜籽油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油温恰到好处时辛香料下入油锅爆出香味,紧跟着一起下锅的便是飞好水的牛肉和鲁师傅自己调制的酱汁。

在温度的催化下,牛肉的香味、酱的香味、辛香料的香味交织在一起,复杂而和谐。

烈火催动之下,铁锅内的牛肉咕嘟冒泡。

每一个爆裂的气泡都在肆无忌惮的宣泄出它们蕴藏的香味。;光是看这个画面,就已经让人食指大动了。

在莫斯科看电视的尤金一家都饿了。“妈,家里还有香肠吗?没香肠的话,有奶酪也行啊。”

尤金吞了吞口水,电视上演出的画面都让他馋了。

尤金家香肠不多,但是奶酪还是有的。

尤金一家切了些奶酪一边干吃一边看电视。

东柏林的酒吧里,看着电视的酒客们吞咽着口水,再给自己灌一口酒。

但是总觉的差点味道,让酒保来些花生下酒,但是却有一种越吃越空虚的感觉。

尤其是当色泽红亮的牛肉出锅,孙长路师傅和他的工友们一人一筷子夹着牛肉吃时那种满嘴牛肉,嘴里还冒着热气的画面,那种畅快淋漓的满足感是最吸引人的。

“可恶啊,我也好想吃啊!”看着电视里那些中国工人大快朵颐的快乐,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电视里,孙长路师傅等人吃的心满意足,画外音道:“这就是孙长路师傅等人所面对的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制作罐头。而是将鲁师傅这样烹饪出来的菜肴压缩进罐头内。”

“这不仅仅是对厨艺和调味料的考验,同样也是对中国食品工业的考验。”

《微观的世界》BGM响起,画面切换到了一个像是实验室一样的地方。

(此处有BGM)“制作这样的罐头,不仅仅需要孙师傅这样的工人,鲁师傅这样的大厨,还需要王教授这样的科学家。

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将中国的美食以现代化的方式保存起来,运送到万里之遥的朝鲜。”

伴随着画外音的介绍,大家看见的是在这实验室一样的地方,王教授和相关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的尝试。

在这种看上去就像是高级科研场所的地方,一群穿着白大褂打扮整齐就连头发都一丝不苟的人反复做着各种试验,以便将鲁师傅的菜肴最完美的还原进罐头内。

音乐、画面、剪辑、节奏,无形之中串起了一条线。,?鲁师傅和徒弟们在灶台的火焰前交织着水与火的艺术,孙长路师傅和工友们工厂里演奏的是现代化的序曲,王教授和科研人员则在实验室里将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一起。

三个画面,三个时空,交融又和谐。大家一起为同一件事而努力。当一扇扇牛肉被送进干净的工厂,经过各项卫生处理洗干净切割好。

再经过干净的机器和运输带,经历一层层的调理。当它们成为罐头时,所有观众居然有一种“真不容易啊,居然真的能成功”的感觉。

出罐头那天,王教授、鲁师傅都来了。

当第一个罐头下了生产线时,鲁师傅既兴奋又不安,他忐忑的问着王教授:“成了吗?”

王教授点点头:“成了。”

孙长路师傅拿了一个罐头过来:“王教授,鲁师傅你们是最后的质检员。看看,我们生产的罐头有没有问题?”

罐头盖子被打开,大块大块的牛肉浸润在油香四溢的汤里,稍微加热香气扑面而来。

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鲁师傅脸上的幸福之色溢于言表,吃完后他闭着眼睛半晌才猛然睁开道:“好!”

王教授和孙师傅也尝了一口,两人都竖起大拇指:“好!”

画面一转,一批批的罐头开始在流水线上开始大量生产,《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作为背景音乐播出。

壮阔的音乐一出,一种劳动收获的喜悦不言自明。(此处也有BGM)而这些罐头伴随着颠簸的镜头一路向北,它们将登上火车,坐上汽车,翻山越岭人背马驼。

最终和它们的同伴一起被送到志愿军战士的手中,成为温暖志愿军战士的美味佳肴。

当《舌尖上的中国》响起时,是志愿军一张张的笑脸,是他们庆功宴上丰富的饮食。

是他们战胜敌人后的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段评有BGM)这一段影像在欧洲播出,不是广告却胜过所有的广告。

志愿军在前线大口吃着这些肉罐头时的那种满足感不是假的。

因为里面的影像和镜头语言无不向观众传达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的罐头产品是高端的,是不同于欧美同行的产品。

欧美的午餐肉罐头,仅仅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工业食品。

而中国的罐头却把大酒店里的菜肴浓缩进了罐头。

一个只是专门为了罐头而诞生的食品,不管好吃不好吃只是为了方便。

而另一个则是克服种种困难将传统美食放入罐头。

这些内容都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给了观众,这就是不是拉踩胜过拉踩,于无声处踩爆对手。

这已经不是电视媒体对传统纸媒的降维打击了,对同样的电视媒体来说也是降维打击。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