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但是种田不需要那么多人手,看着我们村后山那个水池了吗?我记得那还是前清那会儿修的。
坏了三十多年了吧。集中人手在去修起来,那样我们村里另外的一半地也能成水浇地。”
“而且由李贵带领的农业组种地,修水池的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地撂荒。所有的地在村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会让谁家吃亏,谁家多占。”
“老娘们和彭梅花学着养兔子。把兔子集中起来养,着小册子里写了,集中养殖更容易有规模效应。就是要防病,要用药。我赶明儿就去县里问问兔子药多少钱。”
“你一家两家养兔子才能赚多少钱啊,集中起来一起养。妇女可以上山去打兔子爱吃的野菜野草来喂。人集中起来一起做,才能养的多!”
“还有我们村还有很多荒废的地,多年撂荒,完全可以再次开垦起来。开垦出来的是村里的公田,但是田里产出的粮食都归大家所有……”
彭学武提出了一个非常粗糙但是却有开创建设性的组织概念。
这不是由上面颁发行政命令,要求农村建设人民公社或者生产大队这样的组织,而是完全由基层干部切合实际出发,自我发动的一个组织。
这不是从上至下的变革,而是一场从下至上的变革。
不过农民有农民的狡猾,对于彭学武提出的这个粗糙的组织,有人问:“支书,这我们搞这个叫什么啊?”
“就叫……就叫彭家村农业生产互助队!”“支书,但是这工钱怎么算啊?”
彭学武哈哈一笑:“我学了个好办法,刚好解决这个问题。”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朝闻》这本杂志,他指着这书道:“里面有个故事,故事里有个马成才村长。他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啊,支书。”“自评公议!”“那是啥啊,村长。”
“想知道?想知道你们明天都来大堂给我来识字。我告诉你们什么叫自评公议,也给你们读些有意思,你们一定喜欢的故事!”
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民
自从彭学武在村里讲了要搞农业生产队的事情之后,彭家村的人就开始议论了。
当天晚上很多家庭都召开了家庭会议,在讨论这农业生产队到底值不值。
农业生产队不强制大家参加,愿意者就进来,不愿意也来也没关系。不过后山修水池是全村的事情,如果不参加生产队不帮修水池的人家料理土地的话,那么不参加生产队的家庭就要出一点粮食来补贴。
这事儿大家伙倒是都没什么意义。后山的水池其实大家老早就想修了。
后山水池修起来对全村都有利,挖开沟渠水可以直接通道村里,大家也不用去河边挑水。
这是所有人都收益的事情。只是从前一直没人牵头这件事。
小农经济的特性也注定了零散的农户是很难自发去一起做一件大事,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带头人。
所以修水池这件事村里是没什么问题。
养兔子也没问题。因为现在农村里的妇女并不是家中主要劳动力。
她们去帮彭梅花养兔子是可以的,彭梅花兔子养得好大家是看到的。女人要做的就是定期打扫兔子窝,去山里打野草野菜来喂兔子。
这相对来说工作量还好,并不算是特别大。而且兔毛的利益分配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大家也没太大意义。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土地上,很多人都眼馋李贵那种一亩地种出两百八十斤的产量,但是他们又下不定决心。
说到底还是怕分配不公平。有几家农户凑在一起商量,他们在讨论怎么分配的问题。
“大家一起干活,然后一起平分?”
“那不行啊,要是有人偷懒不干活,那我们干活的不就白忙活吗?”其实农民一点都不笨,他们的小算盘打的精明的很。
出工不出力,摸鱼混饭吃等等,他们早就知道。毕竟当年他们对抗地主的剥削,靠的就是这种方式。
所以大家的讨论都没有个结果,最后第二天还是乖乖的都去了村委的大堂,听听村支书怎么说的。
第二天村委大堂,彭学武笑呵呵的看着大家:“大家回去都讨论了吧,说说看大家的意见吧。”
村里有人说道:“村支书,你昨天说的那些提议是好,可是怎么分配啊?要是有人偷奸耍滑,这怎么分配啊。”
“对啊,村支书这怎么算啊?”彭学武看着大家伙,他笑着说:“这就是我说的自评公议(自报公议)了。”
“支书,啥叫自评公议啊?”
“嗯,就这么简单的说吧。大家伙每天都要一起干活对吧。种农活你干多少,他干多少,其实大家都能看得见,大家也都心里有数对吧。”
彭学武思考一下后整理语言说道。
“就打个比方来说吧,李贵忙了一年,他一亩地能收二百八十斤麦子。那么他每天干的活就相当于十分。你们就和他比,觉得比他干的多干得好的,你们就自己往上面加分。”
“你们觉得比他干的多一成,你们就加一分,多两成就加两分。相反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得自己干的不如他,那就减分。觉得少一成就见一分,少两成就少两分。”
彭学武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
但是又有村民说道:“那要是瞎报呢?明明干的不多,但是多报分呢?”
“这就要公议了。大家一个组出去的,别人干多少你们不看在眼里吗?比如说十个人一个小组,一起出去翻土。别人都翻了一亩地的土,就一个人翻了八分地的土,你们这不都能看见吗?”
“要有人作假,你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评分。”彭学武继续说道:“而且小组内的成员也别想着互相串通。小组是流动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交叉换人。每天小组根自己评分交到我这里。”
“每个小组都会划定好要完成的目标,小组和小组之间也要互相评分。”彭学武是照本宣科的将《马成才回乡记》中马成才对农业互助小组评分方式直接拿过来用了。
他只知道这种自评公议的方式很好,但是却没有想过为什么好。这是七十年代某大队书记想了很久,为了解决生产大队内人浮于事,所有人都在吃大锅饭又懒得干活而创造的一种方式。
看上去好像很复杂,但实际上只要运转起来其实很省事。
因为自评公议都在村民间自我解决了,并不需要增加村委的行政成本。
而且自评公议有一点非常切合人性,那就是人性都是自私的,都想要少干活多拿钱。
但是要是看见被人少干活多拿钱,那就会心理非常不公平。回想着把人拉踩下来。
至于所有人串通好一起多报?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每年生产的粮食就这么多,是有限的。
并不会因为你多报了分,粮食就会多起来。在资源并非无限的情况,串通多报就等于没报。
而且还有分组评分制度,进一步削弱了串通的可能。
这种制度的创立还是要从工业生产化上讲起。
在工业制度中可以将人的产值量化。一个工人今天生产了三百个笔筒,那么他就创造了三百个笔筒的价值。
这是明确可以计算的参数。可是在某些行业,比如说农业,你无法将一个人的工作全部量化。
比如说除草,你说除了一亩地,但是你草除没除干净呢?比如说翻土,你翻的够不够深呢?
这些都是短时间内看不出问题,只有等粮食收获后才能发现种植出了问题的。
而到时候追责有会变得很困难。
要是细化农业产业到每一个步骤价值多少分,那需要付出的行政成本是海量的。
而且计算必须要有一台相对先进(奔腾1级别)的电脑进行汇总计算和处理报表才能完成。
这在这个年代明显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不仅仅是农业无法准确的产值量化。
在科研领域也是如此。
比如说福特汽车在很长时间内对集团中的科研人员就是采取自报公议的方式评定奖金和薪酬的。
因为科研时间投入长,无法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统计出产值。
但是科研人员研发新的发动机、传动系统等等,这都是需要长时间的。
而在研发过程中谁的作用大,谁的作用小,谁在摸鱼,这都是很难管理的。
也许你看见一个科研人员天天加班,你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可是他加班也就是东摸摸西看看,感觉做了很多事,但实际上屁事没做。
单纯混加班费和奖金罢了。所以福特(包括很多当时的欧美公司)对技术科研人员都采取了这套自评公议的评分制度。
让员工之间自己打分,根据打分来发放奖金。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学,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自我维护的行为。
而当他们在这套系统中运行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他们只有最公正客观的为他人打分,自己的权益才不会受损。
这在心理学上还有另一个著名的理论“拿着刀的人最后吃”。
简单来说,六个人想吃蛋糕,但是却只有一个人有权力分蛋糕。他就是拿着刀的人。
如果他来分蛋糕,并且第一个吃。那么他无疑会拿走最大那块。但是假如他是最后一个选蛋糕的,那么他就会尽可能的把这个蛋糕做到六等分均分。
自评公议制度好吗?好。它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它也有自己的各种缺点,但是它已经超越其他制度许多了。
因为这世上本就不存在完美无缺的规章制度。
所有的制度都有缺点和漏洞。只看其缺点大还是优点大。自评公议制度它有缺点,但是相比于它的优点来说,缺点是可以容忍了。
而它被被废弃的最大原因是在于,这套制度让权力下放了!从前评分制度掌握在队长手里,队长在小本本上记着某某几分就能决定这家人到底能吃饱还是挨饿。
这就是队长的权力,他的小本本决定了你一家老少的生死,你能不巴结他吗?
在企业里也是如此,福特的老本在不使用这套制度之前,员工的薪水是根据他喜好来决定的。
他想要提拔谁、重用谁、喜欢谁,他就可以给对方开出高薪。这就是老板的权力,所以老板提出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员工敢说不吗?
而自评公议制度打破了这一铁律。
评分不再是队长在小本本上自己画道道了。
而是村民们自己评出来的,每个人都心里有数。员工们也是如此,工资高低是靠能力和努力与否,而不是对老板的溜须拍马。
它剥夺了队长、老板、人事、财务等等一系列人的权力。
所以它并不受欢迎。在苏联解体后,欧美企业迅速将这一政策冷藏,并且决定永远不会拿出来。
甚至将一切关于它的资料和故事都尽可能的删除。
所谓政治斗争无非两件事:一是用钱的权力,二是用人的权力。
这套制度极大的制约了老爷们的权力,它被废除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它被发明出来的本意是为了杜绝吃大锅饭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可是它却在无意中做到了还政于民!李锐自己操刀编写的《马成才回乡记》中提出这套制度,却故意没有解释这套制度的核心理论。
他就是要将这套理论留给如彭学武这样的基层干部拿去用的。
虽然这仅仅只是迈开了一小步,但是只要时间到了,它便可成星星之火。
革命只能从底层自发开始,革命的自我更新能力也只能来自于底层。
彭学武并不知道自己今天做的事情代表着什么,他只知道自己很开心。
因为村民们听完他的讲解后,纷纷表示这套制度公平,大家都不吃亏。
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拿得少。但同时也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集合起来一起干大事,比如修后山的水池,比如平整村里的烂路。
再比如为集中养殖兔子而一起搭建兔舍,等等等。
当场有百分之四十的村民表示愿意加入生产队。
剩下的百分之六十表示要回去考虑考虑。
彭学武不急,农村工作不能急。可以等他们自己想通,也可以自己给他们做工作,还可以等开春了让他们看到大家伙合理分配劳力后生产队的效率后之决定加入。
生产队的原则就是不强迫,不强求,来去自由。人看到了好处自然会留下来。
彭学武笑呵呵的看着村民:“好,这件事就先这么定了。今天你们是不是要和我学识字啊?看见李贵的麦子和彭梅花的兔子后,发现识字的好处了吧。”
场下的村民们都憨憨的笑了起来。
“好,今天教大家伙认识十个字。我也给你们念念有趣的故事。这次不是念新闻了,念新闻我也知道你们不爱听。我给你们读一个故事《王大爷进城奇遇记》。”
1951年1月的小雪分纷纷扬扬的洒在彭家村的大地上。
雪冰封了大地,挂满了枝头,天地间只余一片白茫茫。而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一场将影响全中国的巨大裂变正在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中瞧瞧的酝酿,其余波甚至将扩散至世界各地。
有人说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也有人说是历史创造了英雄。而在这一刻,历史的齿轮被人向前推动了一步,没用英雄,没有时势,有的只有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正在笑呵呵的听着村支书给他们讲故事。
他们在听着王大爷进城后的种种遭遇,他不认识自来水,以为水龙头某种神器,只要把水龙头插进墙里就能有水出来。
也不知道点灯是何物,还以为是雷电老爷下凡了。王大爷便是这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这些农民带入王大爷,伴随着彭学武的故事跟着王大爷在繁华的北平城里历险。
他们第一次听说那些神奇的东西,他们也跟着一惊一乍。
所以当后世的外国史学家研究这场巨大裂变的发源地时,他们不可置信发出惊叹:
“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是怎么完成这场伟大变革的。他们靠什么?!”
而中国的学者则淡淡的回应着他们两个字:“人民。”
第一百八十八章 热销与异议
《朝闻》的发行给向彭学武这样的农村干部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