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6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看完这则小故事,彭学武感觉自己脑海豁然开朗,很多自己想不到解决的事情,现在自己好像都能解决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 卑贱者最聪明

彭学武看的故事叫做《马成才回乡记》,写的就是一名退伍转业的战士回到家乡后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

这故事里的第一集讲的就是马成才回到家乡后帮着村民们分地的故事,故事里发生的那些分地时候的烂事,彭学武看着太有感触了。

因为和自己分地的时候几乎一摸一样。

大家都想要水浇地,可是水浇地就那么点,怎么够分呢?谁都想要肥田,不想要瘦地。

所以马成才以抽肥补瘦的方式完成分地,让村民们心悦诚服。这也是彭学武用的方式,这个方式还是自己在军队搞生产的时候从教导员身上学来的。

而分了地之后马成才又面临新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将土地更好的利用起来。

马成才遇到的问题几乎与彭学武一模一样,那就是村子里有的人因为各种原因穷的连开垦土地的基本资金都没有了。

这怎么办?马成才注意到村子里有一些劳动力衰退的老人。

因为新中国分地是均分,按人头算的。老弱妇孺都有。尤其是因为连年的战争,村子里有很多失去孩子的老人。

这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不仅有失去孩子的老人,还有因为战争和灾祸失去劳动力,或者断手断脚的人。

这些人就算是分地给他们,他们又能有什么用呢?他们的土地利用不起来,自己无法开垦。

最后不还是要饿死吗?马成才不许这种事发生,于是乎找到村里那些穷的连开垦土地的钱都没有的村民,把他们和那些失去劳动力的村民结合起来。

几家联合起来一起做帮扶,以村委的信用作为担保,向其他村民借了一部分种植和租借农具。

来年由这些互助小组生产出来的粮食进行归还。

这篇故事里还详细描写了其中的租借利息,收获的分配问题等等。

这篇故事以一个村长马成才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它是一篇故事,更是一篇教案。但它不是生硬的给人说教和讲政策,而是把一切都融入到了故事里。

故事里塑造了一个机制果敢的解放军退伍军人、新中国村长马成才的形象。

看完这篇故事之后,彭学武立刻有了各种想法。自己回到村子里之后,立刻把村子里几个和葛蛋一样比较穷,但是还年轻的村民集合起来。

然后又把村中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也集合起来。

他把村民互助小组的事情和两边讲了一遍,说真的两边都心动了。这年头的人其实老的很快,四十多岁的农民看着已经和后世六十多一样了。

满头白发,牙齿松动,力气也不如年轻的时候了。耕地是一个辛苦活,照料庄稼可不轻松。

上了年纪了,劳动力衰退,而且做事也不如年轻时候细致了。所以去年村里虽然说没饿死人,但是彭学武进行统计的时候也算过了。

年纪大的村民每亩地的收成要比年轻人少几十斤。

不是他们不会种地,而是体力不行了。而如同葛蛋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膀子力气。

但是种地技术不行,而且穷的连开垦的钱都没有。

在让葛蛋等村里没钱开垦土地的年轻人和村里劳动力衰退的老人结成帮助小组之后。

彭学武晚上躺在床上就在想:“要我是马成才的话,我能想到什么办法让村里致富吗?”

他半夜横竖睡不着,爬起来点亮油灯,把《朝闻》又拿出来开始翻阅。

他想从这些质朴的故事中吸取一些经验,获得一些想法。

这一看便是到了大半夜才重新上床睡觉。

而隔天下午,彭学武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家里能当家做主的全都来村委大堂开会。

“今天把大家叫来呢,也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趁着农闲和大家一起商量点事儿。”

在村委大堂里,彭学武双手叉腰脸上带着兴奋的说着。

“我就在这里问一下大家伙,去年粮食收成好吗?!”听到彭学武这么问,台下的村民们此起彼伏的开始回答。

“支书,你这不是白问嘛。去年满坑满谷的粮食你没看见啊!”“对啊,支书你这是明知故问呢。”

“反正今年是不用怎么挨饿了!”大家笑的都很开心。

现在大家的需求都很低,只要吃饱饭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彭学武连连点头感慨道:“是啊,大家伙说说,我们村子里去年有没有饿死人,冻死人?”

“没有!”村民们异口同声。

“县里缴粮,有没有和民国时候一样敲诈你们?”“没有!”村民还是异口同声。

“大家伙是现在好还是从前好?”这话不需要问,村民们响应道:“当然是现在好了!”

“那我问你们,现在这么好是为什么?”彭学武这话问出去后村民们想了几秒钟。

然后就有人高喊道:“当然是因为毛主席和新中国!要在民国,我们哪年不饿死人啊?!”

“对啊,要感谢毛主席的领导和国家的分地!”“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村民们议论纷纷,彭学武压了压手,示意大家安静一下。

“大家觉得现在的日子好不好?”村民们纷纷说道:“当然好,比从前那是好多了。”

但是彭学武却摇摇头说道:“但是毛主席元旦发表讲话,认为我们过得还不够好。我们国家还有好多人在挨饿,在受冻。大家吃不起肉,穿不起新衣服。”

村民们听到这话,有人发出感叹:“哎呀妈呀,毛主席这是想让大家伙都过上地主老财的日子啊。咱们可没这个福气。”

这话引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也有村民说:“这才是毛主席为我们着想呢。想着我们也能过上好日子。”

“对,对。”彭学武继续说道:“毛主席说了,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共同富裕。啥叫共同富裕?就是大家都能顿顿吃上白馍馍。

你不能看着旁边的人吃啃窝头还不帮人一把,更不能看人活活饿死,大家伙说对吗?!”

农民有农民的狡猾,但是也有农民的朴实。

对于彭学武所说的话,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彭学武继续说道:“村里的葛蛋,还有彭章、彭成、江海……等十七个年轻人的情况你们都是知道的。穷,穷的连开垦的钱都没有了。”

“于是我打算让他们和李金素、彭磊、彭发财、彭有福……等人结成村民互助小组。”

彭学武将村民互助小组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引得村民们纷纷赞同。

“这是好事啊。”“有事做,就省的这群人在村里闲溜达了。”“村委担保借种子的话,也行。”

台下的村民议论纷纷,而台上的彭学武却继续说道:“我给他们搞村民互助小组。但是我昨天晚上翻来覆去的想,觉得不对。”

“彭老四,你站起来。”彭学武叫了个村民站起来。

瘦瘦巴巴的彭老四站起来指着自己的鼻子:“村支书,你叫我啊?”

“对,你家去年种了什么,亩产多少?”

“我家去年种的是小麦,我家三口人,一共九亩地。都种了麦子,每亩地算下来是收了二百斤麦子。”彭老四说道。

彭学武点点头,让彭老四坐下。

然后又点名道:“李贵,你站起来说一下,你去年的收成。”

李贵看着也没比彭老四壮多少,但是整个人精神头却好得多。

他一脸骄傲的说道:“我家也是三口人,和彭老四一样,算是半水浇地。也种了麦子,每亩地收了二百八十斤麦子!”

李贵得意的曝出这个数,村里其他一些种麦子的人眼睛都直了。

“李贵,你怎么种到的?”“这也行啊?”

“割麦割麦,不过三百。李贵,你是顶着天了啊!”众人又是羡慕又是钦佩。

彭学武笑道:“李贵我来问你,你是比别人多用化肥了?”

“没有。我哪有钱多买化肥啊。”“那你是偷捡人家的牛粪了?”

“村支书,你这人就喜欢瞎说。谁偷人家牛粪啊!”李贵哈哈的笑着。

“那李贵你是怎么种的比人家好的?”李贵笑着说道:“我去请教县里的技术员了呗!人家比我们会种地,我按照他教我的法子伺候耕地,就是比从前能多来。他还给了我本小册子呢,我就按照他的小册子种的。”

李贵是村里少数愿意识字的成年人,一年下来跟着彭学武这里也学了五百多个常用字。

这本农业小册子里的字他差不多能认识一多半,少部分不认识的通过上下句也能猜出来。

猜不出来的就请教彭学武。村里其他人听到这话纷纷开始议论。

“还有这事啊?”“这小册子我不识字,也看不懂啊。”

“每亩地多八十斤小麦啊!九亩地就是多……多……多好多麦子啊!”摆着指头也没能算清其中到底多多少的村民只能这么感慨。

而这还没完,彭学武又点名另一人:“彭梅花,把你样的长毛兔给大伙看看。”

早就打过招呼的彭梅花兴冲冲的把自己家养的六只长毛兔带了过来。

这兔子一拿出来大家就发现不对。

“这兔子怎么长得毛比我们家长那么多啊。”

“是啊,看着也精神。我们那个到了冬天就蔫了吧唧的。”“这兔子养得好啊。”

彭学武对彭梅花说道:“你介绍一下你怎么养兔子的吧。”

彭梅花展颜一笑:“好,支书。其实我也是养兔子前去了县里的农技站,问了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怎么养兔子的。然后我自己也观察,这兔子怎么养才好养。”

“我按照农技站工作人员给我的养殖手册来养,然后注意通风。适当的给兔子活动的空间,它们就长得又快又好了。”

彭梅花脸上红红的,显得很激动。

彭学武带头鼓掌:“好!李贵和彭梅花种的粮食,养的兔子好不好?”

“好!”村民们回应。

但是又有人说道:“村长,那我现在跟你学识字来得及不?”

“时间不够吧,要学多久啊。”

“哎,我真蠢,怎么就没想着去农技站问一问呢?”

“你哪里敢去,你看人家是管家单位,去的都不敢去吧。”“你敢,我怎么没见你去啊!”

“你是要找打是吧!”村民里有人差点吵起来动手,还好被周围人及时制止了。

彭学武也对两人进行了批评,然后对村民们说:“各位,各位,想学字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给葛蛋他们安排互助组的时候就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个更大的互助组呢。我看人家工厂里都能搞分件生产。做车床的做车床,做钳工的做钳工。为什么我们不行呢?”

彭学武用从《朝闻》里看来的故事,和他自己领悟的道理开始了一场粗犷但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极具意义的改革。

他现在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会对后续的中国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变化。

“工人可以分工,为什么农民不可以?”彭学武叉着腰说道:“就比如说种田好了,有人会种,有人不会种。都是一样的田,都是一样的化肥,凭什么有人就多收粮食呢?你们不想多收粮食?”

“想!”村民们齐齐回答。

“养兔子也是,人家收购站说了,兔毛越长越多越值钱。你们不想多卖点兔毛给家里人扯两块布,过年做新衣裳穿?”

“想!”村民们叫的更大声了。

彭学武叉着腰:“想,那就要做。毛主席说了,我们要共同富裕。城市要富裕,农村也要富裕!我就想着,我们去年没饿死人了。

但是这不够,这就是个及格线,这不是我彭学武的作风。我在部队里打仗都是冲在第一线的,打最硬的仗的!”

“我们县是安徽最穷的县,我们村是我们县里最穷的村。除了饿不死人,我们一无是处!我就问你你们,有多少人家的孩子说不上媳妇?听见我们彭家村就跑了?”

村民们低下头,彭学武的话戳到大家的肺管子了。

“我们为什么穷?我们凭什么穷?我们比其他人是少了个脑子还是多了个瘤子啊?”

“我们村里是没饿死人,可是我们村连头年猪都没养,为什么?养不起呗!今年过年,富裕的村里杀了年猪,大家有肉吃。我们村里没饿死人,但是肉味是一点都闻不见!”

“我就问大家伙,想不想吃肉?!”“想!”村民们的叫声如山呼海啸。

“那大家愿不愿意听我出的主意?”彭学武大声的喊道。

“支书,你是解放军,打过鬼子打过伪军。我们村里都是你带着战士来解放的,我们不听你的听谁的?”

彭梅花钦佩的看着彭学武道。

她的话也引起了其他村民的赞同:“对,我们不听支书的,听谁的?!”

“好,那要听我的,我这里有个法子。把全村的壮劳力都集中起来,会种田的跟着李贵学种田。让家家户户都跟着多收麦子。”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