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112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刘二牛听完直接闷声道:“这就是个祸害啊!要不是支书的侄子,早就该把他赶走了!”

  “你傻啊!”刘二牛的媳妇掐了他一下:“人家葛丹是真的有钱,你看不出来啊?人家的吃穿用度,咱们家十年都凑不出来啊。你不是和山杠爷的关系好嘛。你去人家那里问问啊。”

  “问问看人家葛丹是干什么的。看看人家那里还有没有工作招人啊!”

  媳妇这么说道。

  这些天,大家都知道葛丹有钱,但是别人问葛丹干啥的,怎么赚钱的。葛丹却是说都不说,一副生怕自己赚钱的路子被人给学去了样子。

  “不去,不去。”

  “不去干嘛!咱家儿子就是想要多赚钱,你不想穿新衣服?你不想顿顿吃肉?”

  刘二牛漠然无语。

  最后只能在媳妇的催促下前往山杠爷的家。

  作为村支书,山杠爷现在很高兴。因为葛丹来了之后,已经有很多山民出现了意动。

  当刘二牛来的时候,山杠爷一点都不意外。他是今天来的第十五个山民了。

  “老支书。吃了没,我家婆娘腌的辣鱼,你尝尝不?”为了打听消息,刘二牛家是破费了。

  山杠爷微微一笑:“哦,大刘啊。你来就来了,还带东西干嘛啊。来坐。”

  对于刘二牛家的辣鱼,山杠爷是看都不看一眼,一副完全看不上的表情。山杠爷低头看着自己手上的相册很入神。

  是啊,是该看不上了。刘二牛分明看见老支书家的柜子里现在放满了各种罐头。

  山杠爷的茶缸里飘着一种他没见过的饮料,很香很香。

  “尝尝?”山杠爷看着刘二牛的模样,已经知道他有些心动了。

  所以在简单的询问之后,直接从自己的茶缸里给刘二牛倒了一杯奶茶给他。

  这种粉末冲剂,山杠爷也是第一尝到。要不是葛丹来这边帮忙,他也吃不到。

  第一次喝的时候,山杠爷也是很震惊。

  浓郁的奶味、茶味,还有甜味。

  人都爱甜,尤其是这种没什么东西吃的地方,甜味就更是少有了。

  刘二牛小心尝了一口,随即就把自己面前的正正一杯一口干了。

  “这真好喝啊。好甜啊。”刘二牛恭维道,山杠爷笑笑不说话。

  刘二牛又试探的说道:“老支书,你以后享福了啊。你侄子以后要接你去养老哦!”

  “是啊。”山杠爷放下手中的相册说道:“再过几年,我退休了。我就不在这山寨待着了。直接去葛丹他们那边养老。每个星期都能吃到新鲜的鱼和肉。你瞅瞅我这身上的衣服。”

  山杠爷炫耀的给刘二牛看了看自己身上披着的新衣服。是一件摇粒绒的秋冬衣。

  不适合现在穿,现在有点热。但是很适合现在炫耀。

  “瞧见没,以后每个冬天,我都能有新的这衣服穿。比棉袄还保暖呢。再过五年啊,我就直接走咯!”山杠爷一副自己也要去享福的模样。

  这下直接让刘二牛慌了:“老……老支书,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

  “嗨,你们该咋办咋办嘛。你不是最爱吃辣椒蘸土豆吗?你继续吃呗。反正土豆有的是,你能吃到死。”山杠爷可是太会和这种山民打交道了。

  刘二牛更慌了,不是啊老支书,你不是这样的啊。你这享福去了?你真去享福啊?不陪我们吃土豆了?你每星期都有大鱼大肉吃,不管我们了?

  刘二牛看了眼山杠爷手上的相册,那分明是葛丹在苏联和彭家镇拍摄的一些相片。

  相片里面葛丹都穿着漂亮的衣服,不仅仅是这棕色夹克,他还有好多不同的漂亮衣服呢!

  不光他穿的好看,他照片里的其他人也穿的好看啊!怎么能这样?怎么相片里的人衣服都没补丁呢?

  怎么还有吃大席的照片啊?怎么大桌子上都是鸡鸭鱼肉啊?怎么照片还是彩色的啊!

  刘二牛感觉自己快要疯了。嫉妒疯了。

  他道:“老支书,你这侄子葛丹到底是干嘛的啊?”

  “他?城市里的工人呗。”山杠爷道:“不过你们又不想去当,无所谓了。你继续挖土豆吃就好了,别的和你也没关系。”

  “你家大壮挖土豆也是一把好手。以后一定有你土豆吃的。”

  “反正你不是表态过,要死在这刘家寨吗?你坚持,我收拾收拾以后就走了。”

  ……

  刘二牛不知道自己怎么走出山杠爷的家的。但是他走出来被山风一吹,整个人才清醒过来。

  “老支书!老支书!带带我!我一家也要走啊!求你了,老支书,看在大家这么多年的交情上,我跪下来求你了,老支书,帮帮我们吧!”

  刘二牛瞬间想清楚很多事情,直接跑回来,跪在了老支书的面亲框框磕头来着。

  山杠爷微笑,行了,山寨里的这些家伙,一个个的都给整治的差不多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 移民计划的开始

  山杠爷也是太了解自己下面的这些村民了。

  一个个都是属倔驴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要让他们做成什么事情,尤其是那些不在他们认知内的事情,就是需要花大力气的。

  当年解放贵州的时候,山杠爷就是在这里工作,因为他就是本地人。

  当时刘家寨和周围几个村寨还属于一个土司老爷家族管理。

  一部分人脑海之中还残留着很深的奴隶思想呢。

  说句不好听但是又很现实的话,当时山杠爷可是一边教育一边打,边说边打,才把刘家寨这里的几百号人教育的初具人形。

  真不开玩笑,真的是初具人形。之前这里的人活得的动物差不多。也许山杠爷也是对【新中国把鬼变成人】最有感触的群体之一。

  因为就是他自己一点点把这片山寨的人变成一个人的。

  所以山寨里不论男女老少,见了他都称呼他为【爷】。这是一种尊敬。

  为此,他也付出了自己半生。而现在他还有七八年就要退休了,中央组织上要搞扶贫。这破落的山寨村子将迎来新的曙光。

  山杠爷想的也就很简单。在自己退休前最后拼一把。

  把整个村子带出去。只有走出去了,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葛丹在这里待了几天,他看着山杠爷一点点的敲打着村里的这些山民。

  等到夜色深沉的时候,山杠爷还没睡。他抽着旱烟袋,就着油灯的灯光看着山寨里的村民名单,他的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山杠爷,还不睡呢。”葛丹靠在山杠爷的门口,看着才五十来岁,但是模样却像是六十多岁老人的山杠爷。

  山杠爷吸了口咽:“快了,快了。葛丹啊,这些天辛苦你了。还陪我演个戏。而且你还破费了,花了这么多钱,买了这么多东西来。我这……”

  说着,山杠爷就从抽屉里抽出了一个手绢包着的小包。葛丹立刻知道山杠爷想要干嘛了,他快步上前,直接按住了山杠爷的手。

  “您可别拿钱给我。我和村里的那些年轻人说的话可不是假的。我一个月真的能赚一两百块。您这虽然是在山里当支书,但是工资不高吧。”

  “这钱您还是留着吧。”葛丹年轻力壮的,山杠爷想要把钱拿出来的行动根本无法完成。

  “哎,你这……”

  “您把钱留着吧。以后搬出去,花钱的地方就多了。我是很佩服向您这样的基层干部的。向我在彭家镇的老叔彭学武一样,你们都是为了村民一心付出的。”

  葛丹这话说得是情真意切。

  山杠爷听到这话,又翻开了葛丹带来的那个相册。里面又很多他在彭家镇、彭家村拍摄的照片。

  照片里面的彭家镇显得很繁华热闹。

  镇上的老百姓们的精神面貌也比刘家寨的强多少倍。

  山杠爷摸着照片道:“刘家寨以后也能和你们彭家镇一样就好了……”

  “一定可以的。”葛丹接着话茬,斩钉截铁的说道:“一定可以的,山老叔。我相信可以的。你为刘家寨这么努力,还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国家也要对你们这进行扶贫。以后日子一定会好的。”

  山杠爷笑了:“葛丹啊,你也是去了苏联工作这么多年的人了。你也是有见识的。那你和老叔好好的说说苏联。报纸上和新闻里的苏联,和你去的苏联一样不。是咱们的好大哥不?”

  山杠爷问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中国人现在很好奇的问题。

  而对于葛丹来说,也许他是最好的回答者之一。

  因为在苏联工作多年,尤其是近些年和苏联人接触的更多了。

  所以相比于很多国人来说,他已经对苏联彻底祛魅了。

  他能以一个普通在苏联务工的中国工人视角,来看看苏联到底是怎么样的了。

  “苏联啊,好。但是也没那么好。”葛丹坐在山杠爷的身边,说着他认识中的苏联。

  葛丹认识中的苏联,确实没有了那么多的滤镜。

  和苏联人接触久了,发现苏联人也就那个样子。一个鼻子两个耳朵,还能咋的?

  “苏联人也不是都聪明,其实还是因为他们学校多,接受教育好。我们学校多了之后,我们的下一辈也会聪明的。”

  “我发现,苏联人也不都是高高壮壮的。有的老一辈的苏联人也挺矮小的。所以啊,还是因为吃的好。”

  “苏联人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对中国人好的。有的苏联人可坏了,非常看不起我们中国人的。但是有的苏联人确实是兄弟。还是我们要自强啊。”

  “苏联的生活用品一塌糊涂,要是没有我们中国给他们供货,我觉得苏联的那些工人能闹翻天……”

  葛丹絮絮叨叨的说着他的见闻,山杠爷在他的见闻,和他认知的苏联故事中慢慢睡去。

  葛丹给这个为了山寨贡献了十五年的老支书披上了薄被。

  在未来的十年,山杠爷还是会和刘家寨捆绑在一起。这是他的心血。

  葛丹认为刘家寨能脱贫,不是虚言。因为有老支书这样的基层干部,有能力有本事,他一定能带着这里的山民找到出路的。

  等到老支书卸下重下担了,确实可以邀请他去自己那住一段时间。

  葛丹如此想着,也慢慢进入梦乡。

  当葛丹的任务完成,山杠爷完成对山民的敲打之后,也是葛丹离开的时候了。

  来的时候葛丹背着一个大包。走的时候却轻装上阵,东西都留给山杠爷了。就带了一些山杠爷送他的山货特产。

  “葛丹哥,再见!”

  “有空再来啊!”

  这几天的时间,葛丹已经成为了刘家寨里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了。他走的时候,很多人来送。还有一些女孩子家家,心里才刚生起来的情愫,现在已经破碎了一地。

  葛丹挥挥手:“走了,各位。下次再见你们的时候,我希望你们家家户户都能拿的出饮料可乐来招待我。到时候我和你们一起用着大收音机,一边播音乐,一边跳舞。”

  “大壮你以后也能穿上皮夹克。二丫,你以后肯定能穿上你喜欢的连衣裙。还有你们几个小萝卜头,我下次见你们的时候,咱们肯定能在炸鸡店里一起吃炸鸡,你们和我聊工厂里上班有多辛苦了!哈哈哈哈!”

  葛丹挥一挥衣袖,潇洒的走了。

  他的出现和离开都很突然,但是缺给贵州山区这犄角旮旯的刘家寨寨民们推开了一扇窗户。

  一扇窥探外界的窗户。从一个人,窥见外界世界的广袤无垠。

  人生原来真的不只有低头挖土豆,他们生活在山区的老百姓也能抬头看天。

  或许有朝一日,他们会和葛丹给他们说得故事里的人物一样。一起在贵州仰望天空,直视星海。

  在葛丹离开后的三天,山杠爷带着刘家寨全村五百三十五名村民的签字(或手印)来到县城。

  刘家寨整体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五百多人将要彻底远离故土。前往对他们来说未知的地方。

  在贵州、在四川、在云南、广西。在中国茫茫多的地区。一座座村寨开始了整体迁移计划。

  这场持续近二十五年,牵扯人口多达一千三百万的扶贫与迁移计划开始了。

  二十世纪最宏大的移民计划在1964年拉开了帷幕的一角。

第一百三十九章 电线厂

  对于刘家寨和类似的地方来说,他们的迁移和扶贫计划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易地扶贫,要知识扶贫,要志气扶贫,要结构产业扶贫等等。

  社会主义中国开始转动全身上下每一个精密的零件,为了生活在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着考量。

  也许真的会有社会主义巨婴的出现。但是共产党人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扶贫。

  最重要的是在扶贫的过程之中,解决这些巨婴的问题。

  就像是彭家镇一样。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