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49章

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这李善长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竟然敢让皇上和皇后在他的府邸里面用膳,难道就不怕有人动手脚不成?更重要的是,陛下和娘娘都是万金之躯,又怎么可能会在外面用膳。

  此时他正准备上前劝阻,就听到朱元璋说道。

  “那是再好不过,早就听说百室你最擅长做各种吃食,甚至还自己下厨,既然如此,朕就不客气了!”

·· ····求鲜花·· ······

  “伯温你也在这一起吧,回头我让人去将天德也叫过来!”

  刘伯温听到这话极为意外更为震惊的是韩国宫镜燃自己亲自下厨。

  他们两个人所在的家族虽然不是什么世家豪门,但是在当地也是极有名望的。

  从小哪里进入厨房这样的地方谁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想不到这李善长竟然还留着这样一手。

  此时他心中有一些忐忑,看着面前的朱元璋说道。

  “还请陛下恕罪,臣不敢与陛下同案而食!”

  “如今这御史台当中还有不少的事情未曾处理,臣请告退!”

.... ..... ...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心中极为不悦。

  这个刘伯温当真是可恶,莫非是自己给了他脸不成,竟然敢拒绝,是个人都能够听出来回御史台中做事儿这只不过是推脱罢了。

  好一个刘伯温,竟然敢不给自己面子,当真是看不起咱不成。

  李善长等人心中极为无奈。

  在朱元璋眼中,刘伯温极富才华,但是为人性格极高。

  而朱元璋只不过是平民乞丐出身,哪能有什么学问,刘伯温这样完全就是不将自己放在眼里,当真是可恶。

  而刘伯温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他并非淮西人,和朱元璋也扯不上什么关系,相反浙东学派和朱元璋的关系可好不到哪里去。

  再加上他觉得朱元璋和刘邦一样,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之人。

  万一哪天惹得朱元璋不高兴,自己想要全身而退,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

  君臣之间应当重视礼节,所以那些不合规矩的事情他全部都推辞,以防止被人抓到把柄。

  李善长只感觉一阵头疼。

  好歹这两人都是在整个大明顶尖的一部分人。

  这想法当真是难以形容。

  就像是一个公司,老板主动拉关系和员工打成一片,这本没有什么,只要在工作的时候分清主次,这样做只会让两者的关系更好亏.

第八十六章 土地兼并问题

  第八十六章土地兼并问题

  刘伯温属于那一种除了正常工作之外,其他任何的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以免给人留下来把柄的。

  这两种性格能够相处到一起就怪了。

  也难怪以刘伯温的能力和功劳,开国之时只是得到了一个伯爵。

  “刘大人,你这就不对了,陛下所说的话那就是圣旨,更何况在这韩国公府吃的也是我家的饭!”

  “御史台里面的事情交给那些御史去做就行了,总不能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这一个御史中丞过问!”

  “淮西也好,浙东也好,全部都是我大明的一部分,难道还要分什么你我?”.

  刘伯温听到这一番话之后,立刻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是什么,难道这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想“七五三”岔了。

  想到这一个地方之后,他看着面前的朱元璋说道。

  “多谢陛下,那么老臣就不推辞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满意地点了点头,反正又不是花自己的钱,又不是吃自己的饭。

  借着李善长的凡来拉拢一下这些大臣还是有必要的。

  只是刘伯温有的时候实在是太不给自己面子。

  如今看来这老家伙也并不是那样假正经。

  马皇后看到这一幕满意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和刘伯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怎么样,这也是一个让他头疼的事情。

  但是如何让这两人重归于好,可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即便是他也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

  李善长的这一个办法,虽然说短时间之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效果,但是至少可以让这两人消除芥蒂,至于之后是什么样子,还是慢慢看吧。

  等到满皇后离开之后,这时朱元璋目光紧盯着李善长。

  “行了,这个地方没有外人,就咱们几个,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吧,别藏着掖着!”

  朱元璋瞪了一眼,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

  毛骧立刻将这所有的闲杂人等全部都给清理干净,然后命令手底下锦衣卫的人守在外面,不让别人靠近。

  如今偌大的池塘旁边就只剩下朱元璋,朱标,李善长和刘伯温四人。

  看到这样的阵仗,李善长心中一阵无语。

  如果仅仅只是刘伯温和太子朱标两个人在这一个地方就不用这么麻烦。

  谁能想到朱元璋也会来到这一个地方,看来今天不漏点什么东西是没有办法善罢甘休了。

  想到这一个地方之后,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如今大明刚刚建立许多的问题没有凸显出来,但是用不了几袋也会非常的严重!”

  “当然这些也只是老夫的一些推测,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

  “土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极为重要,而每一个王朝的兴替,大多数都是因为土地问题,仔细想一想,自古以来这么多的王朝,霸秦强汉盛唐富宋,他们都曾强盛一时,甚至有一些王朝巅峰的时候,比起我们大明也要强大许多,可是就是这些强大的存在却没有一个王朝熬过三百年!”

  众人听到这话一片哗然。

  既然仔细一想想不由得冷汗直流好像也确实是如此。

  秦朝不必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汉朝两汉虽然说是四百年,但是中间出现了一个王莽,将它折成两半。

  如果没有汉光武帝的出现恐怕这大概也就两百年的时间。

  后面无论是晋朝隋朝还是升级一时的唐朝都是如此。

  再往后的宋朝,元朝也是。

  朱元璋听到这话之后,不由得冷汗直流。

  他可是想要让自己大明万代不移,难不成自己大明也会像这其他的王朝一样超不过三百年。

  一旁的刘伯温皱了皱眉头。

  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不过现在仔细一想好像也确实是如此。

  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王朝超过三百年,这事情确实是有一些诡异了。

  难道真的有什么人在操纵着这些。

  指定这是他看着李善长说道。

  “韩国公据我所知,这些朝代曾经都曾强极一时,然而内部后期多昏君也正是如此才走向了穷途末路!”

  “若是我大明好好治理世世代代都有明君的话,竟然会使得我大明繁荣昌盛,万代不移!”

  李善长笑了笑,目光紧盯着刘伯温.. ....

  “青田先生看到的,不过是表面罢了,事实上,昏君虽然多,但也并非完全是这个道理,其根本原因还是土地问题!”

  众人很是疑惑,一个王朝的三百年定律和土地有何关联。

  这时李善长将目光看向了太子朱标。

  “太子殿下,若是你是一名寒门子弟,如果有一天能够高中,家资阔绰了一些,你会拿这些钱来干什么?”

  太子朱标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说道。

  “当然是拿这些钱用来买地,有了土地便有了依靠,以后的子孙后代也可以借此耕读传家,到时候子孙后代也能够继续繁荣昌盛下去!”

  刘伯温听到这话之后点了点头,大多数的家族也都会这么选择。

  然而这时李善长却笑着说道。

  “太子殿下说得对,大多数的家族都会这么选择,甚至那些家资丰厚的家族也是如此,他们有土地之后,想的就是得到更多的土地,但是我大明内部统计的数量总量是不变的他们多得到一些土地,也就意味着一些人会少得到一些土地!”

  “要是公平买卖还好一些甚至有些人会趁此2.6机会强买强卖,生出不少的事端,不管是哪一种,所有人所围绕着的都是土地兼并!”

  刘伯温听到这话心中极为疑惑。

  “可是就算是这样又能怎么样,土地的总数是不变的,这对于我大明的赋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李善长摇了摇头。

  “看似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影响极大,当大多数的土地都到达了那些官僚士绅和世家大族的手中,而他们也不想交这么高额的税赋,就会想方设法地隐瞒土地或者是偷税漏税!”

  “这些都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在地方上天高皇帝远,与当地的官员联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将这多出来的赋税加到那些平民百姓的手中,也未尝不可!”.

第八十七章 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第八十七章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众人听到之后皱了皱眉头,仔细想想好像也确实是如此,表面上看大明的赋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实际上,瞒报的数量可不在一个少数。

  这时李善长又继续说道。

  “陛下为了鼓励读书人读书,甚至给读书人进行一定量的免税!”

  “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试想一下,那些能够进行科举考试的,基本上都是家中有一些家资,而他们不需要收税刚开始的时候百姓所需要承担的赋税不是特别高,那时候他们还能够负担得起!”

  “可是一旦到了灾年,或者是需要大量的钱财后世的,君王没有办法只能增加税赋!”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所需要交的赋税会变得越来越高,一些承担不起的只能够将自己的土地卖掉或者是将土地送到那些读书人的名下,成为这些读书人的佃户,以此来进行免税!”

  “科举考试年年进行,现在虽然没有这么多的读书人,但是经过十24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百年之后又是什么样的一片光景!”.

  既然听到这话,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仔细想想好像也确实是如此。

  百姓们种地却没有多少的粮食那么能够缴税的人就寥寥无几。

  而收不上来赋税,就只能够想方设法地加税,这样下去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刘伯温听到这一番话之后,不由得满头大汗,如果这么臆想的话,导致这样事情发生的竟然是乡绅体系和这些世家大族。

  要知道他们家族也是既得利益者,如果此时朱元璋有什么想法的话,要是对他们动手可就麻烦了。

  “而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甚至是交不起赋税的,自然会生出不满,必然会使得天下大乱,朝廷有足够的力量,镇压倒是。

  能够平息,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结果怎样可想而知!”

  “王朝末年百姓起义的事情绝不在一个少数!”

  众人听到这番话,一阵沉默。

  本身给读书人免税倒是一件好事,可是现在想来竟然埋下了如此祸根。

  刘伯温还有一些不太死心。

  “总不能不让他们买卖土地不成?这些都是他们民间的行为,你情我愿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那照韩国公所说,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解决!”

  此时李善长看着他们说道。

  “最合适的处理办法便是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

  “摊丁入亩,顾名思义,按照人口的多少来决定拥有土地的数量,这样便可以避免了世家大族所拥有的土地数量过多,导致百姓失去土地!”

  “当然土地的数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向外进行开拓,以使得土地的数量增加!”

  “如今我大明开国,历经多年战乱百姓的数量锐减,所以各地都有着不少的土地,所以这种情况还没有凸显出来,可是等到三代之后,我大明又有多少的百姓到那个时候土地的数量可还够?”

  众人摇了摇头,即便是有土豆这样的高产作物,也未必能够解决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