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165章

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

第一百六十四章但募捐之事,恐非易事

  “李大人高见,但募捐之事,恐非易事。”工部尚书赵大人担忧道。

  李善长微微一笑,道:“赵大人放心,我自有办法。我会亲自前往江南,说服富商们慷慨解囊。至于百姓自救,我们可以组织他们修建水利,既解决了眼前的困境,又为将来预防水灾打下基础。”

  众臣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会议结束后,李善长再次踏上了前往江南的旅程。这一次,他的心中充满了更加沉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江南之地,依旧是繁华与富饶并存。李善长一到苏州,便马800不停蹄地拜访了当地的富商与乡绅。不同于上次的募捐,这一次,他不仅要说服他们捐款捐物,更要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赈灾不仅是朝廷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富有人士应尽的义务。

  “张员外,此次我前来,是为了江南百姓的生计而来。”李善长再次站在了张员外面前,语气诚恳而坚定,“今年多地洪涝成灾,百姓生活困苦,我知您心系国家,定能伸出援手。”.

  (cecg)张员外听后,面露犹豫之色。李善长见状,继续道:“张员外,您想想看,若是我们不及时赈灾,那些受灾的百姓将如何度日?他们或许会流离失所,或许会沦为盗匪,到那时,不仅国家动荡不安,您的生意也会受到影响。而如果我们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那么他们将会感激您,也会更加信任和支持您的生意。”

  张员外听后,沉思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李大人言之有理,老朽愿为赈灾出一份力。”

  在张员外的带动下,江南的富商们纷纷响应,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的百姓度过难关。同时,李善长还组织当地的工匠与百姓一起修建水利设施,增强了对洪水的防御能力。

  经过数月的努力,江南的赈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灾的百姓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与安置,社会秩序也逐渐恢复了稳定。而李善长的名字也在江南地区传为了佳话,被百姓们尊称为“活菩萨”。

  然而,对于李善长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他深知,大明王朝的未来还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返回京城的路上,李善长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相信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以及自己与众多同僚的共同努力下,大明王朝一定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

  回到京城后,李善长并未停下脚步休息。他立即向朱元璋汇报了江南赈灾的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建议。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对李善长的能力与忠诚给予了高度评价。

  .......................

第一百六十五章你果然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材

  “善长啊,你果然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材。”朱元璋拍着李善长的肩膀笑道,“有你这样的能臣辅佐我左右,我何愁大明不兴?”

  李善长连忙躬身行礼道:“陛下谬赞了。臣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本分而已。臣愿为陛下分忧解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听后更加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话锋一转道:“不过话说回来啊善长啊你现在虽然功勋卓著、位高权重但也不能因此就骄傲自满、懈怠了政务啊。”

  李善长连忙表示道:“陛下放心臣定当谨记陛下教诲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为大明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话锋再次一转道:“对了善长啊我听说你最近又在筹划一项新的改革措施是关于税收方面的?”

  李善长闻言心中一动知道这是朱元璋在考验自己于是连忙回答道:“回禀陛下臣确实在筹划一项关于税收方面的改革措施。”.

  朱元璋好奇地问道:“哦?说来听听。”

  李善长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陛下您也知道我大明王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税收制度却相对陈旧、繁琐导致税收效率低下、民怨沸腾。臣认为我们应该对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简化税收流程、降低税率、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加强税收监管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朱元璋听后眼睛一亮道:“好主意!这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啊!不过你可要想好了这项改革可是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的你可~要小心行事啊!”

  李善长连忙表示道:“陛下放心臣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定会小心行事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道:“好!那我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了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李善长连忙躬身行礼道:“臣遵旨!定当不负陛下所托!”

  ...

·· ····求鲜花·· ······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税收改革的筹备工作中去。他亲自走访各地了解民情民意;与户部官员们反复商讨改革方案;甚至不惜得罪一些权贵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与立场。

  经过数月的努力与筹备李善长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税收制度。这套制度简化了税收流程、降低了税率、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加强了税收监管、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它的出台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与赞扬;也为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 0 0

  然而,正如朱元璋所预料的那样,这项改革也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一些权贵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开始暗中阻挠与破坏改革的进行。他们或散布谣言、煽动民愤;或勾结官员、阻挠执行;或暴力反抗、试图颠覆政权。

  .........亏.

第一百六十六章他更加坚定地站在了改革的前线

  面对这些挑战与困难李善长并没有退缩或妥协。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深知只有坚持原则与立场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于是,他更加坚定地站在了改革的前线;与那些阻挠与破坏改革的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与较量。

  在这场斗争中,李善长不仅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八零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胸怀与气度。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冷静;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国为重的原则;始终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最终,在朱元璋的支持与帮助下;在李善长与众多同僚的共同努力下;税收改革终于取得了胜利并成功地在大明王朝推广开来。它的成功不仅为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而李善长也因为在这次改革中的卓越表现而赢得了更加广泛的赞誉与尊敬。他成为了大明王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与敬仰的楷模与榜样。

  ...

  ...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不仅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政治决策与改革措施;还亲自负责了多项重要的国家工程与项目。他的智慧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现;他的忠诚与奉献也得到了朱元璋及广大百姓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然而,对于李善长来说,这些荣誉与地位并不能让他满足或懈怠。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与谨慎的心;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也深知只有不断努力与奋斗才能为国家与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善长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大明王朝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也用自己的行动与事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 ....

  .....

  随着税收改革的成功实施,大明王朝的国库逐渐充盈,百姓的生活也日渐改善,朝野上下对李善长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李善长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逊谨慎,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思考着如何能让大明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一日,朱元璋在御书房内召见李善长,两人围坐在案几旁,桌上摊开着几幅地图和几卷奏章。朱元璋轻轻抚摸着地图上的山川2.6河流,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善长啊,你看这大明江山,虽已初定,但仍有诸多不安定因素。”朱元璋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北有蒙古余孽虎视眈眈,南有倭寇侵扰边境,加之各地民生尚待恢复,朕心中甚是不安啊。”.

第一百六十七章陛下所言极是,但臣以为

  李善长闻言,沉吟片刻,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臣以为,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至于蒙古余孽和倭寇之患,臣已有所筹谋。”

  “哦?说来听听。”朱元璋目光一亮,显然对李善长的计划颇感兴趣。

  “对于蒙古余孽,臣建议采取‘远交近攻’之策。我们可派遣使者前往蒙古各部,分化其势力,同时加强北方边防,修筑堡垒,训练精兵,以防不测。而对于倭寇之患,臣认24为应设立专门的海防机构,加强沿海巡逻,同时鼓励渔民出海捕鱼,增强海上实力,让倭寇无隙可乘。”李善长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听后,连连点头,赞许道:“善长之计,深得朕心。你即刻着手准备,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臣遵旨。”李善长躬身行礼,随后转身欲退。

  “等等。”朱元璋突然叫住了他,“还有一事,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陛下请讲。”李善长停下脚步,转过身来。

  “朕观朝中百官,虽不乏忠良之士,但亦有不少尸位素餐之徒。长此以往,必将贻害无穷。你身为百官之首,可有什么良策?”朱元璋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李善长闻言,心中暗自思量片刻,道:“陛下所忧,臣亦深知。臣以为,要整顿吏治,必先立规矩。我们可制定更为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定期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加强监察力度,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的言行举止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乱纪之徒,立即严惩不贷。”

  “好!好!”朱元璋听后,不禁拍案叫好,“善长啊,你果然是朕的肱骨之臣。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李善长再次躬身行礼,随后退出了御书房。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整顿吏治的工作中去。他亲自起草了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机构的设立方案,并亲自督促执行。在他的努力下,大明王朝的官场风气逐渐好转,官员们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正当李善长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悄然降临。

  一日,李善长正在府中处理公务,突然接到紧急军817报:北方边境的蒙古骑兵突然大举入侵,已连破数城,形势危急。

  李善长闻言,脸色大变,立即放下手中的笔,匆匆赶往皇宫向朱元璋汇报。

  “陛下!蒙古骑兵已突破边境防线,连破数城,请陛下速作决断!”李善长一进御书房便焦急地禀报道。

  ...................................

第一百六十八章 但他很快便恢复了冷静

  朱元璋闻言,脸色也是一沉,但他很快便恢复了冷静:“善长,你如何看待此事?”

  “陛下,蒙古骑兵此次入侵,显然是蓄谋已久。臣以为,我们应立即调集大军前往边境增援,同时加强后方防守以防蒙古骑兵绕道偷袭。”李善长迅速分析道。

  “好!你即刻传朕旨意下去让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将军率领大军前往边境增援务必守住防线!”朱元璋果断下令道。

  “遵旨!”李善长领命而去随即又返回御书房道,“陛下臣还有一事相求。”

  “何事?”朱元璋问道。

  “臣请陛下允许臣亲自前往边境督战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李善长目光坚定地说道。

  朱元璋闻言微微一愣随即点了点头道:“善长啊你有此决心朕甚感欣慰。但边境凶险你定要小心行事¨ˇ 。”

  “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李善长再次躬身行礼随后便匆匆离开了皇宫准备前往边境。

  ....

  边境之地风沙漫天战鼓轰鸣。李善长抵达前线时只见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将军正率领着大军与蒙古骑兵激烈交战。双方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

  “徐将军!常将军!”李善长策马来到阵前高声喊道,“本官奉陛下之命前来督战望二位将军务必坚守防线!”

  “李大人!”徐达和常遇春闻声望去见是李善长连忙停下战斗迎了上来,“大人您怎么亲自来了?”

  “边境告急我怎能坐视不管?”李善长语气坚定地说道,“二位将军可曾受伤?”

  “多谢大人关心末将等无碍。”徐达和常遇春纷纷表示道。

  “那就好。”李善长松了一口气随后又严肃地说道,“二位将军蒙古骑兵此次来势汹汹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要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等待时机反击。”

  “大人所言极是。”徐达和常遇春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三人便商议起了具体的战术布置。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伏击地点并设下了重重埋伏。

  不久之后蒙古骑兵果然再次发起了进攻。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一时间箭如雨下刀光剑影蒙古骑兵纷纷落马。经过一番激战蒙古骑兵终于被击退了。

  “¨~ 好!好!”李善长站在高处望着下方激烈的战场不禁拍手叫好,“二位将军果然英勇无双!”

  “多谢大人夸奖。”徐达和常遇春纷纷谦虚地表(钱得赵)示道。

  “不过蒙古骑兵虽然暂时退去但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李善长收起笑容正色道,“我们要趁胜追击一举将他们彻底击溃!”

  “末将等遵命!”徐达和常遇春纷纷领命而去随即又率领着大军追击而去。

  ......................

第一百六十九章但消息是从陛下身边传来的

  ...

  经过连续多日的激战蒙古骑兵终于被彻底击溃了。他们狼狈地逃回了草原再也不敢轻易进犯大明边境了。

  当李善长带着胜利的消息返回京城时整个京城都沸腾了。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朱元璋更是亲自出城迎接并给予了李善长极高的赞誉和奖赏。

  然而对于李善长来说这些赞誉和奖赏并不能让他满足或懈怠。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而已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等待着他去面对和克服。于是他便再次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去为国家的繁817荣和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继续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政务上也同样表现出色。他积极推动农业改革,提高粮食产量;他加强水利建设,防止水旱灾害;他重视教育文化,提倡尊师重道;他关心百姓疾苦,多次减免赋税……他的每一项举措都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赞赏。

  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和地位的不断提升,李善长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有人嫉妒他的才华和成就,暗中使绊子;有人觊觎他的权力和地位,企图取而代之;还有人因为政见不合而与他针锋相对……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李善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和难题;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奉献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信任。

  然而,就在李善长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

  (cecg)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李善长简朴的书房内,他正埋头于堆积如山的奏章中,眉头紧锁,似乎正思考着什么重大之事。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大人,不好了!”一名侍卫急匆匆地闯入,神色慌张,“宫中传来消息,说是有奸臣勾结外敌,意图谋反!”

  李善长闻言,手中的笔猛地一顿,墨汁溅落在纸上,形成一片污渍。他抬头望向侍卫,眼中闪过一抹凝重:“可知详情?”

  “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但消息是从陛下身边传来的,应不会有假。”侍卫焦急地回答道。

  李善长沉吟片刻,随即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襟:“备马,我要立即进宫面圣。”

  ...

  皇宫内,气氛紧张而压抑。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拜的一众朝臣。李善长匆匆步入大殿,行礼后直起身来,目光坚定地与朱元璋对视。

  ...................

第一百七十章“好!”朱元璋拍案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