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风水师 第160章

作者:道之光

  他疑惑道:“如果奉献,或者说布施,能够得到更多的财富,那为什么,只有犹太人最有钱?

  其他的教派,不也遵守十一奉献吗?

  佛教和道教,不也讲布施吗?

  为什么他们,没有发大财?

  而只有犹太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呢?”

  比利牧师没着急开口。

  于是,大家便看向了我。

  我简单的说道:“《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佛所行赞》讲:钱财非常宝。

  意思是说,钱不是永恒的宝贝。

  金多乱人心。

  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神。

  从商道,到佛道。

  他捐赠了全部的股份。

  而且,带领日航从亏损回到500强时,他拿的是0薪水。

  《太平广记》里,也记录过不少点石成金的故事,一旦贪心,就成了祸事。

  儒、释、道都认为,财多伤人,多舍养身。”

  比利牧师这时,又轻轻的念诵起了一段段的经文,道:“向穷人施舍,是借贷于上主;对他的功德,上主必要报答。

  有人慷慨好施,反更富有;有人过于吝啬,反更贫穷。

  慈善为怀的人,必得富裕;施惠于人的人,必蒙施惠。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

  变卖你所有的,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

  耶稣说过:施比受更为有福。”

  听到这里时,我心中暗惊了一下。

  基督教也不提倡“积攒财宝在地上”?

  难道神也认为,财大伤身吗?

  那……犹太人掌握着大量的财富,符合神的旨意吗?

  我心中冒出了很多的想法。

  在告别的时候,大家真诚的跟比利牧师道谢。

  我也感觉收获良多。

  我急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慢慢的再理顺一下脑海中新涌入的内容。

  比利牧师用他那柔和的嗓音念诵出来的经文,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

  伴随着的,还有佛经、道经和儒家经典。

  以前看过的那些书,只是看过,并没有太多的感悟。

  此时,竟然都跳了出来,不断的在我眼前回旋着。

  “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元之灵,天之灵也。”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是谁,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

  神?佛?元灵?心?魂?胎元?元神?还是梵天?

  (篇外:我又倒回去看了一下书评,高人很多。

  我把截图放在作者有话说里面了。

  王阳明讲:人人都是圣人。

  每个人,都是自带灵性的。)

第301章 天地之主

  神的灵,是不是我们说的神灵?

  天之灵,是不是我们说的“在天之灵”?

  《道德经》讲:“……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太上常说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故曰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是天地之母。

  神,创造了宇宙。

  那神,是不是也是天地之母?

  我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我们的里面。

  是不是说,天地之母,住在我们的里面?

  王阳明说: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为什么是天地万物之主?

  是不是因为,心藏神?

  心里藏的那个神,又是哪个神?

  是不是天地之母的那个神,才配称之为,万物之主?

  我感觉,好像离谜底越来越近了。

  以前看书,“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翻译为,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性。

  属于唯心主义。

  我一直很奇怪,闭上眼睛,看不见桌子,难道就会以为桌子凭空消失了?

  什么样的神经病,才能说出这么傻的话?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这属于翻译上的问题。

  这就好比说塞翁失马。

  善术者,看见儿子腿断了,说这未必是件坏事儿啊!

  如果这个善术者,能预测未来,一切都说的通。

  如果善术者,翻译成擅长马术的人。

  擅长骑马的人说出这种不合逻辑的话,听起来像不像精神不正常?

  看书,要看原文。

  翻译出来的内容,会把人带到沟里去。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比利牧师说话时,会经常直接引用经书里的章句了。

  哪怕跟口语的用词有差距,哪怕听起来怪怪的,但至少表达的是原意。

  一旦用自己的理解,做了翻译,很可能就走味儿了。

  所以,从那以后,我也生出了深深地敬畏之心。

  引经据典时,尽量会写上原文。

  我的翻译,只是我的理解,哪怕描述的不精准,至少还有原文在,不影响“道”意的传达。

  当能打破翻译的假象,打破语言的局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儒、释、道、和天主,都在努力的用着不同的词句,描述着“天地万物之主”。

  更神奇的是,这个天地万物之主,住在我们的心里面!

  如此,我们才可以配得上《礼记》的那句:“人者,天地之心也。”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有神论还是无神论,都讲“有求必应”吧。

  因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

  所以,心想——事能成。

  用的就是,王阳明说的那颗心——天地万物之主。

  那自然就会,有求必应。

  同样是这颗心,关键要看怎么用。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焦点效应。

  是指人们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周围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还有个词,叫聚光灯效应。

  是指当人在面对一些尴尬境遇的时候,总会将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

  社交恐惧症,大部分来源于此。

  这就是心的错觉。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谁有空关注你,笑话你。

  这种非理性的恐惧,就是潜意识。

  大概就是,当“天地之主”习惯了。

  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看的很重要。

  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第302章 天道地道人道

  我们是天地之主,难道其他人就不是吗?

  大家都关心的是他们自己,不会有太多人在关注我们。

  做自己就好,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别人对我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

  有,也无所谓啊。

  毕竟我们也是天地之主,谁怕谁啊?

  《心经》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意思是说,心中没有牵挂,人生就没有恐惧。

  《论语》也讲,无欲则刚。

  意思是,我什么都不在乎,还怕他个球。

  如果怕,那是因为心被情绪所绑架。

  灵性大师麦克辛格在《臣服实验》里说过:各种想法、情绪……吸引着你的意识,你已经完全被控制了。

  解决的办法是:静坐在那儿,旁观自己的意识。

  当“天地之主”的那颗心,可以旁观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也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意思是,不用经过大脑考虑,直接就能知道的,就是良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