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85章

作者:泡泡的猫

  朝奉本来是一种官名,后来逐渐用于富豪、店主的尊称。

  称呼李朝奉=称呼李老板。

  “武省元里面请。”

  李庸带路,武松进入书店后院。

  李庸是个商人,但因为卖书,而且是汴梁最大的书商,时常与文人墨客往来。

  所以后院做得十分雅致,墙上挂着书画,架子上摆着书籍。

  坐下后,仆人奉茶。

  两人对坐,李庸说道:

  “武省元的《传习录》别出一格,格物致知之说已经风靡士林,都说武省元是当代大儒。”

  “那些个不认得武省元的,还以为武省元已经年过花甲。”

  武松笑道:“学问须时间磨砺,也须天赋。”

  “我有些许天赋而已,所以醒悟早些。”

  李庸敬佩道:“武省元谦虚了,不到20的年纪,便能有此参悟,已是一代大儒!”

  客套完毕,武松直接说此行目的。

  “李朝奉是汴京最大的书商,我有一本新书,想卖与你。”

  李庸听闻,喜从天降,起身拜道:

  “武省元不弃,小可先行谢过。”

  武松现在是最热门的人,他的书只要刊印,一定大卖。

  《传习录》虽然让他首发,但版权费归国子监,他赚的不多。

  这也是武松不爽的原因,《传习录》卖得那么火,自己却没有赚到钱,一个铜板都没有赚到。

  所以,武松写完《三国演义》,自己找书商出版,收取版权费。

  “不知武省元有何大作?”

  李庸很期待,他以为武松又写了《传习录》那样的书。

  武松从布包里拿出厚厚一沓手稿,放在桌上。

  真的是厚厚一沓。

  三国演义60多万字,全部用毛笔手写,可以想象有多厚。

  见到手稿的一瞬间,李庸愣了一下,然后快速捧在膝盖上。

  封面写着《三国演义》。

  “噫?不是儒学吗?”

  李庸有些失望。

  武松是儒学大师,他想要阳明心学的书。

  “李朝奉且看看。”

  武松知道李庸想错了,只是淡淡一笑。

  李庸试着翻开第一页,写着: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开篇是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李庸看完这首词,抬头问道:

  “我记得这首词是武省元所写吧?”

  武松有些好奇,问道:

  “李朝奉居然知道?”

  李庸呵呵笑道:“武省元太谦虚了,你的《临江仙》可是广为流传。”

  说罢,李庸继续往下看正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顺着书稿往下看,李庸渐渐入迷,不觉过了一个时辰。

  直到眼睛看得发酸,李庸才直起身子,惊叹道:

  “武省元真乃...真乃..真乃天生才华!”

  “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绝艳之作,从未有人写过这样的书。”

  “这书我要了,我要了,请武省元定要给我!”

  李庸激动得有些颤抖。

  身为大宋最大的书商,李庸一眼就知道什么书能大卖。

  这部《三国演义》写得极为精彩,不仅如此,这种写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可以想象,《三国演义》出版后,一定会有跟风的作品。

  什么《秦汉演义》《隋唐演义》...必定随之而来。

  他已经想好了,如果武松不写,那就让手下那些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体例写书。

  这次要赚翻了!

  “武省元...这书..您要多少银子?”

  李庸瞪大了眼睛。

  这本书太好了,他觉得武松会开出天价!

  “我不收稿费,我与你分成,卖出的书,你我二八分账,我八你二,如何?”

  李庸愣了一下,他想一笔买断。

  而且,二八分账,太亏了。

  “武省元,二八分账...我亏呀。”

  “三七分账,你若不答应,我自找别处刊印。”

  李庸紧紧攥着稿子,心里天人战斗。

  三七分账,大头被武松拿走了。

  可是,如果他不答应,武松必定找别人合作...

  进嘴的肥肉,自然不能跑了。

  李庸咬咬牙,说道:

  “好,三七分账!”

  “爽快!不打扰了。”

  武松笑呵呵起身离开。

  武松不担心李庸赖账,因为自己马上就是状元,以后权倾天下,李庸不敢赖账。

  武松回客店休息,马上就要殿试了。

  李庸捧着厚厚的手稿,找到手下刻印书籍的,交代马上开始刊印。

  手下看着厚厚一沓手稿,疑惑道:

  “东家,这...也太多了。”

  “莫要放屁,老子让你刊印,你便刊印,此书必将让我的书肆名扬天下!”

  李庸非常确定,《三国演义》必将爆火,他的书店将名扬天下!

  “对了,把我的名字,署名到第二。”

  “啊?这是...武省元的书吧。”

  “老子自然知道是武省元的书,把我的名字列在武省元后头!”

  虽然是书商老板,李庸也有一个名垂青史的梦。

  靠着这本书,只要署名,一定可以流芳后世。

  手下不敢忤逆,把李庸的名字列在武松之后。

  《三国演义》成了武松、李庸合著。

第81章 殿试开始,徽宗出题

  省试一个月后,就是殿试。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科举考试。

  宋代的殿试开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目的是防止官僚贵族弄权舞弊,卷子由皇帝亲自过目排名。

  当然,宋太祖赵匡胤这样做,也是为了打击权贵,让所有进士及第的考生成为“天子门生”。

  从此以后,所有进士及第的官员,都可以说皇帝的学生。

  所谓天地君亲师。

  皇帝既是君,也是师!

  省试属于选拔考试,8千多人参加考试,录取进士只有3百人。

  而殿试不一样,殿试不再淘汰,只分名次,然后根据名次决定官职和以后的发展。

  时间很快过了一个月。

  一大早,客店的老板在楼下敲锣,挨个房间敲门,提醒大家参加殿试,不要迟到了。

  武松起床,洗漱完毕,换好衣服。

  楼下准备了状元宴,是客店老板免费给参加殿试考生的。

  参加殿试的都是准进士,以后都是朝廷官员,免费给一顿早餐,早结善缘。

  武松捡了肉包子吃个浑饱,又喝了两大碗茶。

  殿试持续一天,不能提前交卷。

  考场只提供茶水,不给食物,所以要吃饱。

  吃饱后,武松大步走向皇宫。

  殿试的地点在集英殿,在皇宫里面。

  抵达宫门口时,何运贞、林震都在,欧阳雄、陈欢、王禄一帮人也在。

  见到武松,欧阳雄、陈欢几人恭敬行礼:

  就连高傲的王禄也对着武松行了一礼:

  “武兄弟。”

  武松对着三人微微点头,算是回礼。

  《传习录》出版后,武松在士林中的地位很高,已经是半神的存在。

  “哥哥今日必中状元。”

  何运贞笑呵呵牵着武松的手,紧紧跟在身边,以此显示自己和武松亲近。

  林震也凑过来,显示自己和武松很熟,地位不一样。

  贡士齐聚,宦官带着禁军到了门口。

  “圣上有旨,请诸位贡士入殿。”

  说罢,宦官引路,禁军两边列队,三百贡士往里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