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13章

作者:泡泡的猫

  吴英杰愤愤不平:“林兄,这次州解试,你一定要拿第一。”

  “免得这个武松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林震冷笑道:“我有家学渊源,他不过读书半年而已。”

  “这次州解试,我是必定第一的。”

  一群人跟在武松后面,快步走向官学。

  此时太阳初升,武松走到官学门口,上面张贴着考生的座位图。

  武松找到自己的座位后,目光扫视几张图,看到一个名字“何运贞”。

  在清河县时,知县张知白提醒过武松。

  在恩州府,有个厉害的秀才,名叫何运贞。

  应该就是这个人!

  无所谓,不管是谁,武松都要拿下第一名!

  看准了自己的座位,武松大步往里走。

  衙役在门口搜检,看考生是否有夹带小抄。

  搜身完毕,武松进入考场。

  一大排的瓦房,底下是一个个小隔间,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个马桶。

  武松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布包放在桌上。

  州解试总共考四场,分别是:大经、兼经、子史论、时务策。

  每天考一场,连续考四天。

  每场考试通常从早上卯时,考到下午申时。

  科举考试,不仅费脑力,也很费体力。

  八月的天气,在考场号房里待四天,身体不好的人撑不住。

  考生依次入场,很快到了卯时末,也就是上午九点左右,考场全面封锁。

  今天是第一场,考的是大经。

  州解试和县里的童子试不一样。

  童子试考的是诗赋、背诵,确定能识文断字、熟读经典。

  州解试开始,后面的省试、殿试,都以时政为主。

  也就是说,不考死记硬背,考的是理解圣人经典,把儒学经典、诸子百家用到政治上,如何用儒学经典治理天下。

  好比高考作文,给你一段话,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八百字作文。

  大经、兼经、子史论,都是这个类型。

  州学教授张端带着胥吏入场,试卷随即分发。

  第一科大经,试卷写着一句话: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何以证天道与人事相应。

  这句话出自《尚书·洪范》,意思很简单,天地阴阳五行和人有什么关系,和朝政有什么关系。

  就是怎么证明天道和人道的关联,也就是天人感应。

  武松微微一笑,这次州解试的第一名稳了。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后来被朝廷尊奉为经典官方学说。

  朱熹本身也被推崇,和孔子、孟子并列,称为朱子。

  甚至到了明朝,朱元璋还想认朱熹为先祖。

  朱熹是南宋人,此时还没有出生。

  正好,武松对朱熹的学说颇有研究。

  这次州解试,就用朱熹的理学答题,绝对劲爆!

  看了看对面的号房,考生刚开始苦思冥想,武松摇头叹笑:

  不好意思,这次我又是高射炮打蚊子。

  拿起竹筒,倒了一滩水在砚台,然后拿起墨条,慢条斯理研墨。

  武松甚至哼起了小曲儿。

  研墨完毕,武松摊开卷子,毛笔轻轻蘸了蘸墨水,提笔写下第一句话:

  存天理,灭人欲!

第10章 朱子理学,横扫一切

  四天的时间很快过去。

  四场考试:大经、兼经、子史论、时务策。

  武松全部用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主线作答,同时联系北宋的朝政。

  作为穿越者,武松对北宋的危险和弊病洞若观火。

  所以,不管是理论,还是时政,全都完美无缺。

  巡考的胥吏把卷子收好,然后全部糊名、封存,由主考官拿走。

  考场打开,武松缓步走出。

  吴英杰和林震从后面追上来,两人脸上皆有喜色。

  “武松,你考得如何?”

  吴英杰语气带着挑衅,武松停下来,反问道:

  “你考得如何?”

  吴英杰扯了扯身上的衣服,傲然道:

  “这次的大经是我熟知的,在家时,阿爹曾经说过。”

  “这么说,这次你能得解元?”

  吴英杰看了看林震,嘿嘿笑道:

  “不敢说解元,有林兄在,中举人自不是问题。”

  武松冷冷一笑:“当日在县里,你说若是我过了童子试,你便认我做干爹。”

  “如今两月过了,你何时喊我一句‘干爹’?”

  说起以前的事情,吴英杰觉得丢人,红着面皮道:

  “当日见你读书时间少,这次我必定是中的。”

  “这次州解试,只取10个举人,你武松断然中不了。”

  北宋科举竞争极其残酷,每个州都有举人名额,由朝廷根据各州总人口确定。

  大州人数多、小州人数少,就像高考的时候,每个省的录取名额不一样。

  恩州府作为一般的州,虽然考试人数有800多人,但录取名额只有10个。

  当真是百里挑一!

  武松淡淡一笑,转身就要走。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锦衣的男子走出来,几个仆人替他拿东西。

  见到林震,男子停下来,作揖道:

  “林震兄弟,考得如何?”

  “何兄,自是不敢与何兄相提并论。”

  武松猜测,此人就是知县张知白口中的何运贞。

  几个人说话,武松转身就走,不想多纠缠。

  何运贞却已经注意到武松,连忙搭话:

  “这位想必就是清河县武松兄弟。”

  武松无奈,停下来道:“正是,想必兄台是何运贞吧?”

  “不错,在下何运贞。”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

  何运贞展开折扇,呵呵笑道:“武松兄弟的《临江仙》拜读过,足以流传啊。”

  “些许诗赋罢了,不是科举正业。”

  北宋初期,科举还有关于诗赋的考核。

  但是,王安石变法后,废除了诗赋,只考经义、策论。

  目的是筛选出能做实事的人,不要吟诗作对的人。

  何运贞呵呵笑道:“武松兄弟说得对,文采再好,也和举业无关。”

  这是明摆着讽刺,取笑武松写的诗赋再好也没用。

  武松笑了笑,转身离开,懒得跟何运贞废话。

  望着武松离去,林震摇头冷笑道:

  “这个武松傲得很,路上与他搭话,却是个不理人的。”

  何运贞笑了笑,没有理会林震,带着仆人离开了。

  吴英杰低声问道:“林兄,这就是何公子?”

  “不错,他就是河东路转运使何正复的公子。”

  恩州府属于河东路管辖。

  恩州府相当于地级市,河东路相当于一个省。

  河东路有四个官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点常平。

  转运使负责一个省的财政、监察,相当于常务副省长兼任省纪委书记,权力很大。

  大名鼎鼎的包拯就曾经当过陕西转运使。

  何运贞的父亲是河东路转运使,妥妥的官二代!

  吴英杰羡慕地看着何运贞离去,心想如果自己是官二代就好了。

  林震也叹息道:“我原来不知道他也参加州解试,看来这解元,非他莫属。”

  北宋的科举很严厉,但权力总有干预的机会。

  何运贞作为河东路转运使的儿子,肯定占优势。

  官场之上,最讲究人情世故。

  不管吴英杰、林震怎么想,武松回到客店,潘金莲站在门口眼巴巴望着。

  本来,潘金莲想到考场门口迎接。

  武松怕招蜂引蝶,引得浮浪子骚扰,所以让潘金莲在客店等候。

  “官人,考得如何?”

  武松笑了笑,牵着潘金莲的手回到客房。

  饭菜已经准备好,潘金莲给武松倒了三碗酒,武松一口气喝完。

  吃过饭,潘金莲打来清水,给武松从头到脚洗漱。

  洗完后,潘金莲把门关好,乖乖躺在床上。

  潘金莲有些急不可耐:

  “官人几日不在,奴家夜夜失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