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满洲里电鳗
赵锋的声音,冰冷得不带一丝感情。
黑影再次融入黑暗。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李虎四人站在殿下,连大气都不敢喘。
他们知道,皇帝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正酝酿着滔天的怒火。
锦衣卫的效率,远比想象中更恐怖。
不过半炷香的功夫,江森便再次出现,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卷宗。
赵锋一把抓过,飞快地翻阅起来。
卷宗上的内容,比那商人口中所说的,更加触目惊心。
琅琊郡郡试录取的百名考生中,六十三人与诸葛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而卷宗的后半部分,更是列举了其他几个郡的情况。
譬如凌仓的故乡淮阳郡。
凌氏一族及其附庸,占据了二十七个名额。
譬如李伯智的家乡历阳郡,李氏虽非大族。
但与他沾亲带故的几家,也出了七八个上榜的。
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那些最早追随赵锋,或者在地方上颇有声望的家族,在此次科举中,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卷宗的最后。
附上了几份琅琊郡考生的答卷影印本。
字迹工整,引经据典,策论部分更是对朝廷的新政理解得极为透彻。
尤其是理科的答卷,那些复杂的算学和格物题目。
解法清晰,思路严谨。
没有舞弊,没有泄题。
他们,就是靠着硬实力考上的。
赵锋将卷宗重重地摔在龙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都看看吧。”
他抬起头,目光如刀,扫过下方的李伯智和夏侯昱。
“两位爱卿,有何高见?”
李伯智躬身拾起卷宗,仔细看过后,发出一声长叹。
“陛下,此事……臣以为,无解。”
他苦涩地说道:“科举的流程,由臣与礼部诸公亲自制定,层层把关,断无泄题的可能。问题就出在……先机。”
“如诸葛氏这般,早在陛下初定九江郡时,便举族来投。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陛下您对新学的重视,提前一两年便开始让族中子弟转学格物、算学之道。而天下的寒门士子,却是在三个月前,朝廷颁布科举令时,才仓促应对。”
“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的竞争。”
李伯智的声音沉重,“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是他们用眼光和资源,换来的堂堂正正的胜利。”
赵锋冷笑一声,“用特权换来的胜利,也配叫胜利?”
夏侯昱上前一步,眼中闪过一丝毒辣的光芒。
“陛下,臣有一计,或可解燃眉之急。”
“臣以为,可为各郡的世家子弟,设定一个录取比例。譬如,任何一族,在郡试上榜的名额,不得超过总名额的一成。超出部分,即便才学再高,亦不予录取。如此,既能保证寒门有出头之日,也能敲打一下那些日益坐大的家族,以示皇恩浩荡,雨露均沾。”
他这法子,不可谓不毒。
直接从规则上,限制了世家的发展。
不等赵锋开口,一旁的凌仓便立刻出声反对。
“夏侯军师此言差矣!我大楚立国,陛下设科举,为的是广纳天下英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若只因出身,便限制其名额,与前朝的九品中正制,又有何异?”
“若一族之内,真有二十名经天纬地之才,却因这“一成”的限制,便要硬生生刷掉十八人,岂非是我大楚的巨大损失?长此以往,世家必然心生怨怼,藏匿人才,于国无益!”
凌仓的话,掷地有声。
李虎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头大。
他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说道:“依俺看,哪有那么麻烦!谁敢占着茅坑不拉屎,全都杀了,不就省事了!”
“你个憨货,给朕闭嘴!”
赵锋被他气笑了:“再多说一句,就去伙房劈一个月柴火!”
李虎脖子一缩,不敢再言语。
大殿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夏侯昱的法子,能解一时之弊。
却动摇了科举“唯才是举”的根本。
凌仓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却无法解决眼前寒门与世家之间巨大的鸿沟。
这成了一个两难的死局。
赵锋缓缓站起身,走到那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
他的目光,从东方的澳洲,移到西方的非洲。
最后落回了大楚那片广袤的疆土之上。
“朕设科举,为的是给帝国输送新鲜血液,是给天下所有心怀抱负之人,一个向上的阶梯。朕要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新的,板结的阶层。”
他转过身,看着殿下争论不休的四人。
“夏侯昱的法子,是削足适履,乃是下策,不可取。”
“但眼下的局面,若不加以干预,寒门再无出头之日,科举便会沦为世家的自留地,朕的初衷,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帝的最终决断。
赵锋沉默了许久,忽然笑了。
“想不出来,就先别想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李伯智手中的卷宗上。
落在了“琅琊郡”和“诸葛晦”那几个字上。
“诸葛晦,是朕亲手从一介白衣,提拔到九江郡丞,再到如今的朝中重臣。朕信他的才,也信他的忠。”
“既然这麻烦是他诸葛家惹出来的,那这解决之道,便让他自己来想。”
赵锋的眼中,闪烁着帝王独有的,洞悉人心的光芒。
“传朕旨意,明日早朝,宣诸葛晦入殿。”
“朕倒要亲自问问他,他这个琅琊郡出来的新贵,面对宗族之情与天子之恩,面对家族的未来与帝国的法度。” “他,该如何抉择!”
“这,既是朕给他的难题,也是朕给他的机会。”
第47章 朕问你们!
翌日,麒麟殿。
天光微亮,晨钟敲响。
文武百官身着品阶分明的朝服,鱼贯而入。
整个大殿的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
一种无形的压抑,自龙椅的方向弥漫开来。
让每一个踏入殿中的官员,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收敛了心神。
李伯智位列文臣之首,他身后是智计百出的夏侯昱。
再之后,便是黄枭与尤用这两位远在海外,以军师之职遥领文官序列的功臣虚位。
而第五人,便是诸葛晦。
他身着三品大员的紫色朝服,面容俊朗,神情沉静。
自九江郡丞一职开始,他凭借着卓越的治理之才,一步步走入帝国的权力中枢。
赵锋让他历练各方,最终调入咸阳,委以重任。
满朝文武都看得分明,待李伯智与夏侯昱这一代功臣老去。
这位年轻的诸葛大人,便是未来大楚文官集团的擎天玉柱。
可今日,诸葛晦却感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他能清晰地察觉到,数道隐晦的目光,正有意无意地落在他身上。
赵锋身着十二章纹冕服,端坐于龙椅之上。
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安静地垂着眼。
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发出“哒、哒”的轻响。
每一下,都像是敲在所有人的心口上。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内侍尖锐的唱喏声刚刚响起。
赵锋的手指,停下了。
他缓缓抬起眼。
目光扫过阶下百官,最后定格在李伯智的脸上。
“昨日,朕出宫,在朱雀大街的酒楼里,听了个有趣的故事。”
赵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他将那琅琊商人的话。
一字不差地,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复述了一遍。
从诸葛家两脉合一,到琅琊郡试百人名额独占六十三席。
从“神通广大,提前漏题”,到“手眼通天,早知考题”。
最后,是那句诛心之言。
“……科举?哼,不过是给咱们这些泥腿子画的一张大饼罢了!”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
整个麒麟殿,仿佛被投下了一颗惊雷!
以李伯智为首,所有文官。
无论出身世家还是寒门,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坚硬的金砖地面,发出一片沉闷的巨响。
“陛下!臣等有罪!”
“陛下息怒!”
惊恐的呼喊声响成一片。
谁也没想到,皇帝微服私访,竟听到了如此动摇国本的民怨!
科举,是陛下钦定的国策!
是帝国选拔人才的根本!
如今却在民间,被说成是世家大族的“自留地”,是画给百姓的“大饼”!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