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既然不能拿建奴做文章,他们便将目光转向了日本。
反正近些年来,日本确实一直在侵扰朝鲜和大明沿海地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犹如禽兽。
秉持着帮助朝鲜抵抗日本的名义往朝鲜驻兵,如此一来,谁也无法说三道四。
就算建奴知道了大明的真实意图,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指责。
因为日本骚扰朝鲜沿海地区这件事,建奴也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们本来就将朝鲜当作和日本的缓冲地带,根本就没心思去帮朝鲜对付日本。
而这,恰恰给了大明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顺利地在朝鲜驻军,实现对抗建奴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在听到这话的时候,众臣的反应也有些不太一样。
有些人一早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只是在心中暗笑。
有的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觉得朝鲜真不要脸,明明都已经不是大明的藩属国了,怎么还求着大明帮忙打日本?
要知道之前万历年间的时候,大明可是帮助过他们打败了日本,可他们最后还不是成了建奴的藩属国?
简直堪称背信弃义!
虽然这其中并不是朝鲜愿意的,但事实就是事实。
不过但这件事情是内阁提出来的,而且内阁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们这些人也不好再说些什么。
紧接着,内阁的其他几位大臣和兵部尚书李邦华也站了出来,纷纷表示支持此事。
也看着时机差不多了,崇祯假装稍微思索了一下之后便说道:
“诸位爱卿说的没错,虽然朝鲜名义上已经不是大明的藩属国了,但毕竟在之前他们确实忠心于大明,而且他们之所以臣服建奴确实也是被迫的,既然如此,朕决定派兵支援朝鲜,在朝鲜驻兵用来抵抗日本。”
听到这话,内阁大臣们赶忙躬身道:
“陛下圣明。”
紧接着其他臣子也都纷纷附和。
“陛下圣明。”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又开口说道:
“除此之外,朕今日还有一件事情要宣布。”
众人听到这话,赶忙安静下来,等待着崇祯接下来的话。
只听崇祯继续说道:
“朕近日来,时不时总会想起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被袁崇焕冤杀的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朕之前杀袁崇焕的时候,本来就想要为毛文龙平反,只是当时诸事缠身,大明岌岌可危,所以这件事情也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直到之前辽东大胜,朕突然又想到了毛文龙,朕觉得不应该让如此忠臣蒙冤,所以想要为毛文龙平反,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听到这话的时候,朝堂之上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知道内情的人自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而一些不知道内情的人却是瞬间面面相觑。
要知道毛文龙都已经死十五年了,怎么好端端的突然就要为他平反了?
但也有一些聪明的人猜到了为毛文龙平反的事情应该和这次往朝鲜驻兵的事情有关。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事先安排好的几个大臣突然站了出来。
“陛下圣明,臣认为理应如此。”
“当年毛文龙驻兵海外,却一直为大明殚精竭虑,牵制建奴后方大军。”
“毛文龙在世时,建奴的大军根本不敢全力进攻大明,唯恐后方被毛文龙偷袭。”
“可是那袁崇焕居然擅自擅杀毛文龙,实乃罪大恶极,也就是他如今死了,他要是不死的话,便应该让他诛灭九族。”
“故此,臣认为应该为毛文龙平反!”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臣子站了出来,纷纷支持为毛文龙平反,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武将。
武将们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文龙当年确实是被冤杀的,所以就应该平反。
而且这样一来的话,也可以加重武将在朝堂的地位,这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事情。
只不过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臣子站出来,已经死了许久的袁崇焕又被拉出来“鞭尸”了!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袁崇焕确实是该死呢?
也看着气氛差不多了,崇祯这次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随后眼神示意了一下一旁的王承恩。
王承恩瞬间明白过来,随后高声喊道:
“宣毛承祚、毛承禄、毛有杰觐见。”
随即,毛文龙的三个儿子便来到了大殿,然后恭敬的下跪磕头。
“臣毛承祚,参见陛下!”
“臣毛承禄,参见陛下!”
“臣毛有杰参见陛下!”
崇祯看着眼前毛文龙的三个儿子,先是微微叹了口气,然后这才说道:
“当年虽说是袁崇焕擅自杀了你们的父亲,但朕没有及时为他平反,说来也是朕愧对你们的父亲。”
“不过今日,朕要为他平反!”
毛文龙的三个儿子听到这话,瞬间便一脸感动的再次拜谢道:
“多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没有再说话,只是对着王承恩挥了挥手,王承恩瞬间会意,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圣旨大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忆昔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披肝沥胆,守疆卫土,于皮岛孤悬之地,独撑危局,率孤军而御强虏,设奇阵以掣敌锋,使建奴不敢轻举妄动。
望毛氏后人承先辈之志,效命疆场,为我大明再立殊勋!
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之后,群臣们也有些懵逼,因为这道圣旨可太长了,比以前所有的圣旨都要长的多!
看来应该是崇祯绝对愧对毛文龙,这才整了个这么长的圣旨。
第258章 糟了!朝鲜使臣和建奴人质打起来了!
与此同时,毛文龙的三个儿子又是一阵千恩万谢,然后退到了一边。
紧接着,内阁首辅薛国观又递上一份名单,名单上面都是一些准备去朝鲜驻军将领的名字。
这份名单是内阁和朱慈烺最终决定的人员名单,崇祯之前也早就看过了,因此自然也没什么意见,随后便答应了。
就这样,关于朝鲜驻兵一事总算有了初步的确定,只等这些将领来到京城集合之后便可以前往朝鲜。
而且大军必须在十月底到达朝鲜,因为要是过了十月,北方大雪纷飞,大军可就没那么容易出发了。
除此之外,这次的去朝鲜驻扎的水师也不需要重新招募,因为这几位将领来的时候会携带一部分水师,再加上郑芝龙承诺的五千水师,合计约为三万多人。
等大军到了朝鲜之后,还会招募一批朝鲜人,总兵力会达到五万左右。
而这五万人,就是大明扎建奴后方的一根刺,时刻威胁着建奴,让建奴不敢随意侵扰辽东。
除此之外,这支军队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为将来进攻日本做好铺垫!
毕竟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是绝对不可能放过日本的。
等解决完建奴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日本!
几百年后,那场曾经发生在华夏的惨剧绝对不会再发生了!
他要将日本彻底彻底覆灭!
京城的九月,空气里依旧蒸腾着黏腻的暑气,老槐树的叶子蔫头耷脑地垂着,连蝉鸣都透着几分倦怠。
就在这样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两万多名漕工如迁徙的蚁群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京城。
他们挑着简陋的铺盖卷,扛着磨得发亮的铁镐、铁锹,沿着尘土飞扬的官道一路走来,粗布短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黝黑壮硕的脊背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却又隐隐透着对生计的渴望。
这两万多漕工皆是二十到四十岁的精壮汉子,正是气力最足、干活最利落的年纪。
至于其他的漕工,只能等到明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修建水泥路再进京了。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毕竟此番修路,工期可是紧的厉害,所有的路必须赶在今年下雪之前全部完工,否则一旦冰雪封路,所有工程都得停滞。
为了赶在下雪前完成任务,自然要挑这些年轻力壮的劳力。
而户部也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安置,城外之前那些安置灾民的房屋,此时刚好收拾出来给这些漕工们居住。
随着漕工们陆续到位,京城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工部依照先前的规划,在所有京城的主干道上竖起了醒目的告示牌,用粗重的竹篱笆将施工区域围得严严实实。
而因为《大明日报》最近这段时间天天在头版头条宣传修路的好处,所以即便老百姓们的出行受到了一些影响,但看着报纸上的宣传,想着日后能有平坦宽敞的道路,倒也没怎么闹腾。
除此之外,因为有些道路实在太过于狭窄,所以需要扩建,而这个时候,道路两边的房屋和商铺就不得不拆除了。
起初,涉及到的百姓们难免有些抵触,毕竟那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或是苦心经营的生意场所,怎么能说拆就拆呢?
这未免也太不讲道理了!
朝廷自然也是考虑到了这点,所以这次给出的补偿银子自然也是十分丰厚。
白花花的银币往桌上一放,再加上官员们苦口婆心地解释修路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少人也就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但凡涉及到拆迁的百姓和商户,大多数都发了一笔横财!
朝廷给的银子足够他们再买两座同样规格的房屋或者商铺了。
比如某条胡同里的老李头,原本守着一间破旧的小铺子过日子,正因为这间铺子刚好在路口,所以必须要进行拆迁。
一间小小的铺子,朝廷居然给到了一百五十两的拆迁补偿!
拿到补偿款后,这老李头简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因为他的那间小铺子当年也只是花了三十两银子买的,现在却是翻了五倍!
这些钱足够他重新买上一间商铺,并且养老了。
一时间,因为拆迁发家的故事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原本对修路还有些怨言的百姓,也都开始盼着这种好事能落在他们头上.
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每天还没亮透,京城的城门刚一打开,两万漕工们便扛着工具,迈着匆匆的步伐进城,朝着各个工地汇聚。
等到夕阳西下,余晖将城墙染成血色时,他们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排着长长的队伍返回城外的住处。
远远望去,这支队伍像一条黑色的长龙,在京城与城郊之间日夜穿梭。
当然也有人私下里忍不住抱怨。
“白天在城里当牛做马,晚上回城外睡破屋子,这日子可真不是人过的。”
可话虽这么说,摸摸怀里比寻常劳作多三成的工钱,又都把抱怨咽回了肚子里。
毕竟这年头,能有口饱饭吃,还能攒点钱寄回家,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
朱慈烺虽说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但始终心里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因此闲暇之余,他也会换上一身便服带人走到京城的大街小巷,亲眼瞧瞧工程的进展。
只见整个京城几乎都被施工的热潮所笼罩,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两万三千多名工匠和漕工分成数百个小组,在各自的区域里紧张地忙碌着。
有人抡起大锤,奋力砸向坚硬的石块,巨大的敲击声震得地面都微微发颤。
有人推着装满石料的独轮车,在狭窄的通道里穿梭,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还有人将搅拌好的水泥浆均匀地铺在路基上,用木抹子反复抹平,汗水不断地滴落在灰白的水泥面上,瞬间就蒸发成了小小的白印。
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朱慈烺的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担忧,忍不住向随行的工部官员问道:
“照这个样子下去,两个月真能完成吗?”
那官员擦了擦额头上不断滚落的汗珠,保证道:
“回太子殿下!按照工部的预估,最多也就两个月的时间,今年下雪之前一定可以完成!要是完不成,卑职甘愿领罪!”
他倒不是在吹牛逼,虽然要在两个月内修完一个足以容纳一百二十万人的城市道路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别忘了,现在可是两万三千多人一起动工的!
而且这是在天子脚下,朝廷又一路开了绿灯,工作效率自然没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