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33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而且据太医所说,父皇的病可能再也治不好了,所以.你应该懂本宫的意思吧?”

  既然已经造反了,那朱慈烺肯定不会再让崇祯接触大臣和朝政,所以崇祯以后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崇祯想不通,然后一直被囚禁在后宫,直到朱慈烺彻底掌握了朝廷和军队,然后强迫崇祯退位做太上皇。

  第二条,是崇祯想通了,主动退位做太上皇。

  当然,如果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其实也有第三条路可走。

  那就是崇祯意外嗝屁,然后朱慈烺顺利继位。

  当然,在朱慈烺看来,应该是不需要走第三条路的。

  总而言之,不论是哪一条路,崇祯都不可能再插手朝政了。

  以后的大明都是朱慈烺说了算!

  与此同时,毕懋康已经被再次震惊到了。

  因为在这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皇帝病重,太子监国的消息。

  而且根据太子最后那句话的意思,他也知道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那就是崇祯很有可能快要死了。

  就算不死,也无法再处理朝政了。

  这也就是说,眼下的太子爷随时都有可能会成为大明新的皇帝.

  想明白了这点之后,毕懋康哪里还敢带有丝毫的犹豫。

  他赶忙起身,颤颤巍巍的就要下跪。

  边跪边道:

  “老臣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得太子殿下如此重用,老臣必不负太子殿下所托。”

  “若是不能为我大明改良火器,老臣死不瞑目!”

  这次没等朱慈烺出手,一旁的马宝就已经上手扶住了毕懋康。

  朱慈烺心中一喜,知道毕懋康这是答应了,连称呼都变了。

  “毕大人,既然你答应了本宫的请求,那么你以后就是本宫的太子太师了。”

  “既是本宫的老师,以后见了本宫就不要再跪了,这是本宫的命令!”

  “另外,因为火器研究院属于东宫,所以不需要上朝,但俸禄、待遇方面与六部相同。”

  “所有的支出皆由东宫出,你觉得如何?”

  朱慈烺开口道。

  “一切皆有太子殿下做主!”

  毕懋康此时已经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了,要知道他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想要改良现有的火器。

  但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支持。

  最终只能在朝廷的党争中黯然辞官。

  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结果没想到快要入土的时候居然碰上了太子爷这位明君。

  火器研究院独立于朝廷之外,且不需要上朝,这就代表着朝廷里的那些党争跟他再也没有任何关系了。

  接下来他可以全心全意的为大明改良、研发新火器了!

  可是他毕生的夙愿啊!

  他又怎么能不感动呢?

  再次看着手里这本全新的《军器图说》,朱慈烺突然有些沉思了起来。

  之前的这本书,毕懋康在写完之后可是进行了刊印的,也不知道刊印了多少本,反正到满清的时候,他的这本书依旧还存在着。

  也就是说,《军器图说》这本书也有可能已经流传到了建奴那边。

  不过朱慈烺并不怎么在乎,因为之前那本书上面所描述的燧发枪只是介绍了一个大概,并没有细节上的描述。

  朱慈烺曾经拿着《军器图说》去找兵仗局的工匠,想让他们制造出燧发枪。

  结果那些工匠压根就搞不明白燧发枪的核心技术,自然也造不出来了。

  连大明技术最顶端的工匠都没法按照《军器图说》上面的记载制造出燧发枪,以建奴那三脚猫的功夫,自然更加不可能制造出来了。

  这也就是说,就算他们真拿到了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不过,现在这本《军器图说》无论如何都不能流传出去,因为这本书可是毕懋康用了几年的时间重新编著的。

  里面记载的实在是太详细了,甚至所有的零件都被单独罗列了出来,配和插图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朱慈烺毫不怀疑,只要把这本书拿给工匠去研究,但凡懂点火器的工匠都可以制造出燧发枪。

  想到这里,朱慈烺再次开口问道:

  “毕大人,这本书有进行过刊印吗?”

  毕懋康听到这话,随即摇了摇头。

  “没有!这是老臣告老还乡之后,闲来无事根据之前的《军器图说》重新编著出来的。”

  “而且直到现在也没编著成功,每当有新的想法,老臣总会再加进去,所以从来也没有进行刊印。”

  “甚至除了老臣的家人之外,也没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毕懋康说的是实话,自从告老还乡之后,他就变得无所事事了。

  加上脑子里总是会冒出来新的想法,他就有了重新编写《军器图说》的念头。

  再然后,就有了这本全新的《军器图说》。

  而且这本书至今都没有写完,因为时不时的,他就会涌现出新的想法,然后再将其添加进去。

  朱慈烺点了点头,总算是松了口气。

  随后继续说道:

  “这本书你可以继续再研究,但是万万不能再进行刊印了,也不能流传出去。”

  “因为这本书是国之重器!”

  “里面所记载的东西可以为国家带来强大的力量!万万不能落在建奴和其他异族手里。”

  “这本书以后只能在火器研究院进行研究,而且必须是值得信任的人才能接触。”

  “除此之外,所有火器的零件都只能交给指定的工匠制造,确保一个工匠只能熟悉一个零件的制造。”

  “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效率和品质,二来就算有工匠被建奴抓到,也无法得到火器的技术。”

  “你或许以为本宫的担心是多余的,但要知道,建奴那边现在也已经使用火器了!”

  “毕大人,你也不想你穷尽毕生心血研发出来的火器,最终会成为建奴残杀我大明百姓的武器吧?”

  毕懋康听到这话,脸上的神情也瞬间变得严肃了起来,赶忙道:

  “太子殿下请放心!臣知道该怎么做,臣可以保证,这本书绝对不会流传出去!”

  说这话的时候,毕懋康都有点后悔以前非要刊印那本《军器图说》了。

  不过现在后悔也没什么用了。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保证这本经过完善的《军器图说》不会再流传出去。

  毕竟说到底,他之所以会研究火器,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可要是这样的技术被建奴得到,反而让建奴变的强大的话,那他可真就是千古罪人了!

  就算是死了,也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第42章 本宫现在最想要的,就是燧发枪!

  “对了,毕大人,你有没有认识的火炮专家?”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继续开口问道。

  虽然毕懋康是个难得的火器专家,但看得出来,他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改良火铳这类的火器。

  火炮这玩意儿还需要更专业的人来做!

  毕懋康沉思了片刻之后道:

  “老臣还真知道两个人,他们对于火炮都有相当独特的见解。”

  “一个是宋应星,一个是汤若旺!”

  宋应星,明末科学家,他的科技创新对于后世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的那本《天工开物》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

  他在农业方面的研究非常高深,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除此之外,他在手工业、冶金业、以及纺织业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发明了许多可以提高生产的工具。

  总而言之,他确实是一位大才!

  至于汤若望,他就比较特别了。

  因为他不是明朝人、也不是汉人,而是来自德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明末的时候,大量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了明朝,想要将他们的信仰传播到明朝各地,汤若旺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是,汤若望除了会传教之外,自身还具备非常多的西方先进知识。

  他不只对天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甚至汤对于火炮也是如此。

  崇祯曾经命他帮助兵仗局改良现有的火炮,汤若望最终不辱使命,成功改良了火炮,甚至还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名为《火攻挈要》。

  这本书里记载了欧洲目前最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甚至一直到满清后期影响都很大。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当然知道这两个人的存在。

  其中宋应星之前已经派人去找了,用不了多久就会来到京城。

  至于汤若望.

  这家伙其实一直都在京城,甚至每天上朝的时候,朱慈烺还会看到他。

  因为他现在是大明钦天监的监正。

  钦天监,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古代国家的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

  而钦天监鉴正这个职位,就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

  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代人比较迷信,所以自古以来,钦天监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看来明天得先去见见汤若望了,要是能说服他加入火器研究院的话,肯定可以研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

  本来在朱慈烺心中,最好的火炮专家应该是徐光启,还有他的徒弟孙元化。

  但可惜的是,他们都已经死了。

  徐光启倒还罢了,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但是孙元化死的就有点惨了。

  崇祯五年,孙元华因部将孔有德叛明降清,之后登莱被攻陷,孙元化自杀未遂,被叛军放了回来。

  但最终崇祯将这次的事情归罪于孙元华,将其处死!

  身为一个难得的火炮专家,却死得这么冤枉,朱慈烺只是想想就觉得无比可惜。

  回过神来之后,朱慈烺这才开口道:

  “你说的宋应星本宫之前已经派人去找了,不日就可以抵达京城。”

  “至于汤若望,本宫明天去见见他。”

  毕懋康点了点头,随后又道:

  “老臣还想再举荐一人,此人名为王徵,早年喜爱古器和机械,曾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还将其写成了一部书。”

  “名为《新制诸器图说》。”

  “之后又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