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崇祯望着天边悠悠飘荡的白云,见那白云自由自在地飘浮着,他的眼神中突然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哎!
下一秒,只见他微微叹了口气,然后转过身看向朱慈烺道:
“是时候回京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
“儿臣知道了,如今辽东的事情处理完毕,确实也该回去了。”
就这样,父子二人商定两天之后回京!
接下来的两天里,整个辽东再度忙碌起来。
军营之中,士兵们脚步匆匆,搬运着各种物资,吆喝声此起彼伏。
朱慈烺则是亲自坐镇在军营中,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没办法,他要是不在的话,这里肯定会乱起来的!
之前他曾经答应过众人,在大军离开之前,会将大部分的燧发枪和火器以及热气球都留下,然后分给这些将领们。
如今圣驾即将回京的消息一经传出,那些武将们就蜂拥而至,都想多分点东西。
毕竟他们之前已经见识过了燧发枪的威力,也知道大明以后的作战方式会变得和以前大相庭径,所以他们想尽快适应燧发枪。
以便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立下大功!
比如眼下,这些人就将朱慈烺围了个水泄不通。
为首的吴三桂满脸急切,率先开口道:
“太子殿下,臣麾下的那些儿郎早就盼着能配备上这等犀利的火器,您可一定要多分给我些燧发枪呐!”
祖大寿也不甘示弱,向前一步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臣驻守辽东多年,麾下兵力众多,更需要强大的军备,还望殿下能多照顾些,让臣能装备充足的燧发枪、热气球,还有新的火炮!”
“如此一来,臣保准将辽东守得固若金汤!”
杨国柱也是粗着嗓子喊道:
“太子殿下,臣的那些兄弟们打仗也不含糊,就是缺这厉害的家伙事儿。”
“您可不能忘了臣啊!”
一时间,这些武将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的面红耳赤,眼中满是对燧发枪、热气球以及新火炮的渴望,生怕自己分不到足够的武器装备。
就连秦良玉这位女将军都忍不住开口了。
不过她到底是个女人,所以就算是开口,也没其他武将那么不要脸。
朱慈烺看着眼前急切的众人,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然后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眼看着太子爷都这样了,众人自然也就安静了下来。
紧接着,朱慈烺缓缓说道:
“诸位将军莫要着急,都听本宫说。”
“此次分发火器,乃是为了增强我大明兵马战力,自然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在场的人人都有,本宫定会公平分配。”
“另外,本宫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送来更多燧发枪、热气球、新火炮,直到每个士兵都装备上这些武器。”
“所以你们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拿到这些火器之后,尽快让士兵们熟练掌握。”
“不久之后,朝廷就要调集兵力去对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到时候还需要你们为国尽忠!”
武将们听了这话,脸上的焦急之色渐渐褪去,纷纷露出欣喜的笑容。
随后赶忙向朱慈烺拱手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负殿下所托!”
就这样,接下来的分配倒是没再出什么乱子。
带来的燧发枪朱慈烺只留了一万把以备不时之需,其他的尽数都分给了这些武将们。
至于热气球和新式火炮,朱慈烺则是全部都留了下来。
这些玩意儿又大又重,确实没有必要再带回京城,反正京城多的是。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来到了回京的这一天。
一大早的,从京城带来的五万兵马早已准备妥当。
这些将士军容整齐,士气高昂,所有人都精气神足!
毕竟是打了胜仗嘛!
所以自然也是得胜还朝了,再加上每人都得了一大笔的赏银,还有人升了官,哪有不开心的?
伴随着崇祯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开拔!
朱慈烺和崇祯坐在龙辇之中,李若琏、方正化、李虎、郑成功、张世泽等人在旁随行。
本来按理来说,即便贵为太子,也是不能乘坐龙辇的。
因为龙辇是独属于皇帝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当看不见了,毕竟只要不傻,都知道如今这太子爷几乎和皇帝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谁要是非要拿这个说事,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就连那最能挑刺的两位御史,这会儿也是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除此之外,洪承畴与祖大寿一起带领着一众文臣武将也都在一旁随行。
沿途之中,不断有辽东的百姓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送行。
只见道路两旁,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百姓,他们虽然衣衫破旧,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敬意。
有老人颤颤巍巍地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口中不断念叨着陛下万岁。
有年轻的男子则挺直了腰板,眼中满是感激之情,目送着圣驾离开。
也有妇女们抱着孩子,那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喊着什么。
辽东的百姓们这次是真的被感动到了。
因为这场胜仗让辽东重归安宁,从此再无战乱之苦。
而且崇祯之前又下旨免了辽东两年的赋税,再加上之前免的一年,三年之内这些老百姓都不用再交税了!
这对于靠土地为生的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恩赐。
除此之外,崇祯还为当地的一些百姓发了不少粮食和食盐之类的生活用品,确保他们可以活下去。
总而言之,在这些辽东百姓的眼里,崇祯确实是一位圣君明主!
崇祯坐在龙辇之上,透过两旁的窗户看着这一幕,眼眶瞬间一片湿润。
终于,这千古一帝他还是当上了!
就连一旁的朱慈烺也不禁有些动容。
就这样,大军在百姓的欢呼声中缓缓驶离锦州城,向着京城的方向前行。
当路过蒙古人和女真人居住的地方时,只见这些人也都整齐地跪在外面恭送圣驾。
他们的脸上带着敬畏与感激,一直等到圣驾彻底离开,这才缓缓起身。
洪承畴和祖大寿则是一路相送,一直送到了宁远城。
随即,他们再次向崇祯和朱慈烺行礼告别。
洪承畴神色恭敬,拱手说道:
“陛下、太子殿下,一路保重,辽东这边臣等定会悉心守护。”
祖大寿也抱拳说道:
“愿陛下和太子一路平安,早日回到京城。”
崇祯微微点头,眼中满是信任与期待。
“两位爱卿,辽东就交给你们了!”
朱慈烺没有说话,只是冲着洪承畴和祖大寿点了点头,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随后,大军再次开拔,直奔京城而去。
洪承畴和祖大寿等人目送着大军远去,直到看不见身影,这才转身回城。
伴随着崇祯和朱慈烺离开辽东,这场决定了大明生死的‘松锦之战’也终于算是彻底结束了!
就在圣驾回京时,京城这边,大街小巷依旧弥漫着明军大胜的喜悦氛围。
无论是街头小巷、还是茶楼戏院,到处都在谈论着这场辉煌的胜利。
所有人都对崇祯的赞誉不绝于耳。
当然,也有夸朱慈烺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更让人欣喜的事情。
那就是不久之前,郑家帮忙购置的海外大米顺利抵达大明了。
户部派人过去查验和结账,发现这批大米足足有六百多万石,而且颗粒饱满,色泽光亮,很明显不是一般的陈米或者旧米。
户部的官员看着这些大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因为这批大米不止是质量好,关键是便宜啊!
综合算下来,一石居然也才七钱银子,比大明便宜了三四倍!
而且他们也不用支付运费,只需要支付大米的成本价即可。
这对于户部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并且年前还会再有一批大米运来,再加上即将收获的夏粮,朝廷的粮食储备不但充足,甚至还能拨出足够的粮食去赈济那些饱受灾荒之苦的百姓。
总的来说,如今的大明朝,已然是越来越好了。
这天下午,日光渐渐西斜,洒下一片昏黄的余晖。
内阁首辅薛国观结束了一天在朝堂上的忙碌,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了自家府邸。
刚在下人的搀扶下下了轿子,一个欣喜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入了他的耳中。
“爹!”
薛国观听到这个时候,原本因劳累而略显憔悴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一抹惊喜。
因为他听出了这个声音的主人正是许久未见的小儿子薛有为。
果然,抬头一看,不是自己的小儿子又是谁呢?
薛有为今年三十来岁,身形略显富态,圆润的脸庞上带着几分随性。
因为他向来对读书和入朝为官毫无兴趣,所以薛国观就让他留在老家,悉心管理着家中那三万亩良田。
每年,他都会将一笔丰厚的银子送到京城,以供家中开销。
薛国观对这个小儿子虽有些恨铁不成钢,但血浓于水的亲情依旧深厚,此刻见到儿子,心中自然满是欢喜。
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慈爱,仿佛能将一天的疲惫都驱散。
晚上,柔和的灯火在屋内摇曳,照亮了摆满佳肴的饭桌,菜肴的香气弥漫在整个房间。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除了有公务在身的大儿子还没回来之外,一家人都在这里了。
薛国观一边慢慢吃着饭,一边随意地与家人闲聊着,享受着这片刻的温馨。
突然,薛国观像是想起了什么极为重要的事情,原本放松的脸色瞬间一凛,最后紧紧盯着薛有为问道:
“对了,之前为父曾经给你写了一封信,信中交代你要把崇祯元年到现在的税款全部交齐,你交税了没有?”
原本还面带笑意,正夹着一块红烧肉往嘴里送的薛有为听到这话,动作瞬间僵住。
脸上的笑容也像被一阵寒风吹散,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他很快强装镇定,语气尽量平稳的说道:
“父亲的话儿子哪里敢违抗?自然是交了的!”
然而他的这一丝异样,根本逃不过薛国观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