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苏定方为前军,领军而出,执失思力带领突厥骑兵断后。
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未有半点慌乱。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承乾,猛然的从摇椅之中惊跳起来。
一股心悸感席卷了全身上下,没有来由,让李承乾不知所然。
待其回过神来之时,汗水已经打湿了衣裳。
睡意全无。
“殿下,发生何事了?”
武行和林动也宛如鬼魅一般,出现在李承乾的身侧。
“无事,就是做了一个恶梦而已。”
李承乾摆了摆手,也讲不出具体的缘由来。
但是直觉告诉,应该是有什么大事件发生了。
“边关那里可有什么要紧的事传来,或者是说,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承乾很敏感,一个从后世穿越而来的灵魂,对于这些冥冥之中的事件,还是非常的信服。
没有什么灵异事件,能比他穿越而来,更加的诡异了。
所以,他自认为,这是来自某方面的预警。
“边关无事,靺鞨、契丹诸国都已经退去,如今大唐那里薛延陀犯边,张亮反叛,自顾无暇,并无危及边境的兵事发生。”
“若说是境内大事,那也唯有如今解散兵员之事了。”
武行立即回道。
“难不成真的是此事吗?”
李承乾陷入了沉思之中,返回百济之后,李承乾便下令,让所有愿意归国的军士,全部放回,并资以路费。
但以如今紧张的局势来说,就是在放虎归山。
“殿下,,现在收回成命还来得及。”
武行劝道。
对于李承乾的这命令,众将均是不解。
“朝令夕改,是军中大忌,不能更改,那都是有功之士,本宫怎能忍心呢?”
思来想去,李承乾觉得问题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些唐军的军士之中。
他对这些军士,算是多有恩德,想必也不会被恩将仇报。
“如今军源短缺,忙时过后,各部加征兵员,加以训练,以备不时之需。”
府兵制,已经不合适了。
李承乾如今采取的则是,募兵制。
兵在精,而不在多。
他如今要的是一支精锐之军,那种日日训练,时刻保持军纪的那种。
而非是,那种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军制。
军制上的改革,还是离不开生产力的提升。
虽然,很多的当权者都知道,那种日日在军营训练的兵卒强度要远超府兵的兵员,但也因为生产力不足,而不能实施。
但,百济方面,已经初具这样的生产力了。
红薯与土豆,只需再播一季,就能富足了。
对于李承乾来说,百济的严寒天气,肯定不是阻碍其生产的因素。
第一批挖起之后,便可以立即种下第二批了。
如果现在有人走在熊津城外的陌田之上,便都会看见一座座崭新的木房,将良田所覆盖。
没有了战事之后,李承乾也就专心投入到了生产之中。
其提高生产的第一条计策,那便是制造温室,让作物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全年成长。
劳动量很大,但是在这时,最廉价的,也就是劳动力了。
所以,没有任何的限制因素。
在这片大地上,无论是军制还是社会生产方式,李承乾都能毫无顾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着。
第243章 祸起萧墙,兄弟之争之兆
“各道均已传令而行,兵员已经进入的招募期中,秋收之后,应该也会出具规模。“
“不过,刘仁轨将军预估,按照殿下的军制开展,军资会消耗巨大,后勤难以维持。”
林动也是回道。
募兵制所存在的缺陷确实极为明显且突出。
首先便是其所需的开支异常庞大,那些被招募而来的军卒不仅无需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且还得定期发放军饷以维持他们及其家庭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要知道,任何一项政策的真正施行都绝非仅仅依靠简单地发布一道命令,就能够顺利实现,它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然而尽管如此,募兵制度仍然是一条通向强军之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标志着职业军队建设的开端,以及军制发展史演进的必然趋势。
诸如火枪兵和炮兵这类兵种均属于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军人范畴。
由于其所涉及到的相关工艺技术往往蕴含着诸多机密要素,因此更是绝对不容许人员随意流动,或者频繁更替岗位。
“本宫已经布置下去,启时工部会根据情况,加赶钱币的制造。”
生产力已经跟了上来,李承乾因此也可以锻造钱币了。
不用担心会出现贬值的现象,从而动荡全局。
每有一条新政的推出,都离不开资金的运作。
“此外,你们下去之后,叫刘仁轨做好百济的安排,不日之后,我们一齐前往辽东道。”
李承乾此行南下,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为红薯土豆而来,其二,就是诛灭倭寇。
如今两件事都已经完成,他就没有待在这里的必要了。
行政中心,必须要往辽东转移,这也大势所趋。
他也该准备对大唐王朝展开部署了。
时间已到646年,离他所知李世民驾崩的649年也没有多少时间了。
而且到了649年,不仅是李世民驾崩,他的那一群班子,也相继离世。
当然,现在的李乾乾,并不知道李世民于已经于今天就已经驾崩。
更不会知道,他心悸的原因也由此而起。
地域的限制,待到李承乾了解到李世民驾崩的消息,怕也要推迟到半年以后了。
“诺!”
林动和武行均是点了点头,记下了此事。
“走,也不知道阎立德准备的如何了,去神机营走走吧。”
李承乾伸了伸懒腰,走出了府邸。
如今李承乾的所有重心,也都集中到了武器的研制之上。
神机营在城北的郊区之外,人迹罕至,而且防守异常严密,没有特别许可之人,休想踏入其中半步。
马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前行,当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一阵接着一阵的轰鸣声隐隐约约地传来。
这声音如同闷雷滚动,又似万马奔腾,杂乱无章。
翻上山顶,可见下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之上,一顶顶白色的军帐整齐地排列着,宛如一片洁白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草地上。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种不同的训练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与当下常见的射靶练箭不同,神机营的训练更多侧重于对士兵们体力和耐力的锤炼。
有的士兵身负沉重的行囊,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奋力奔跑;有的则身手矫健地翻越一道道高耸的障碍物,动作敏捷如猿猴。
还有些士兵手持火枪,瞄准快速移动的靶子,精准射击……
而那些枪射移动靶的场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士兵们目光专注,手中的火枪犹如他们身体的一部分,随着目标的移动迅速调整角度,然后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子弹呼啸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远处飞速移动的靶子。
所有这些独特的训练方式,无一不是依照李承乾构思的方案来实施的。
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早已超越了传统战阵的束缚。
而所用的火枪也是超前的产物,这也决定了神机营的与众不同。
可以称为特种兵。
“殿下!”
还在老远的距离,李震便急冲迎了上来。
这里布控严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李震。
“训练的如何了?”
李承乾直接问道,李震现在是神机营的统领,负责着神机营的一切事务。
“都按照计划在进行,如今神机军士达到了三千,约有一千人能操纵火枪了。”
成立的时间还尚短,规模也还并不大,还未具备参与大型战役的能力。
“工部赶造出来的火枪以及弹药,是否充足。”
李承乾则更加关心枪炮的制造进度。
将来有可能要对上的是武装到牙齿的唐军,如果是正常的攻坚战,他怕是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打到长安。
他虽挖来了许多的名将,但是朝堂之上,亦还是猛将如云。
李世民、李靖去世之后,李承乾也想不到,在兵法韬略上,还有谁能稳压苏定方一头了。
破局之法,唯有这新型的武器了。
“也只建造有三千多支,因此,末将才招收如此多的军士。”
“另外,大炮也有十台了。”
李震如数家珍,对神机营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那就先别造了,你这边的训练的先放下,让军士们处理好家事,准备启程辽东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如此的建造速度,已经超出了他意料了。
“启程辽东?难不成,殿下是准备…”
李震一惊,他第一想到的,那就是李承乾要对大唐用兵了。
“只是防范于未然,如今倭患已定,南边无事,反而是北方的国家蠢蠢欲动,不得不提前布防,不是吗?”
火器还未成熟,李承乾肯定不会在此时大动干戈。
“殿下放心,末将会尽快布置下去,及早的进行移营。”
李震也不由松了一口气,神机营背负的使命重大,但是成立日短,表现出来的战力也是极为的有限。
还不足以成为主力大军。
“你看看那些已经熟练枪械了的军卒,是否能够完成在马上射击,本宫想在这神机营之中,再组建出一支枪骑兵来,才不至于在以后的对战这种,过于被动,不能只是被动反击,还能主动出击。”
李承乾在之前的军制上,再加以改进。
骑兵,还是一如既往的强。
火器的初步应用,是根本不能替代这传统的战役方式。
在一、二战之时,马匹都还扮演着重要的战争角色。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