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娄师德若是诚心投靠张亮,定会举报自己,并以此获得更高的军职。
到时候,娄师德便可以完全信任之。
在这样的良将指挥下,想要打下长安城,也并非难事。
但娄师德真心向朝堂,那也无事,他程公颖则也可以借此,擒杀张亮父子,让他们成为自己向上攀登的阶梯。
虽然,没有从龙之功那样的大功劳。
但是平叛的功劳也不低,足够让他一介白衣,身居高位了。
程公颖是谋士,谋划天下,只为了自己利益。
在历史上,张亮东窗事发,也是因为程公颖举报而成的。
诚然,张亮只不过是其所养的一头肥猪罢了。
先是以批言,骗张亮说,其有天命。
从而使得张亮也越发自信起来,招收死士。
最后,程公颖一张罪纸,就让张亮被斩,而程公颖因为举报有功,得到了肥厚的赏赐。
张亮,一直都只是其所养的一头肥猪。
至于要怎么样杀了吃肉,还是有不同的杀法。
“军师慢走,我来送送你!”
娄师德思绪也是一直的清晰,连忙跟上前去。
“不用,娄将军军事繁忙,就此留步。”
城公颖回头,摆了摆手。
方才异常紧张的气氛也就此崩灭掉了。
望着程公颖渐行渐远的身影,娄师德只觉得心头一阵沉重,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了身上,令他一下子陷入到了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
之所以如此纠结,根源就在于他对于程公颖这个人实在知之甚少。
倘若程公颖当真如他自己所言那般,是完全被蒙在鼓里的无辜之人。
那么此次,无疑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契机。他们二人完全有可能携手合作,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从而拯救无数生灵于熊熊战火之中,并且建立不朽的功勋。
然而,如果这一切都只是张亮精心设计的一场阴谋和试探呢?
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只要他稍有不慎踏入这个局中,恐怕等待着他的必将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结局了。
更糟糕的是,留给他思考和抉择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假如这真的是张亮设下的陷阱,而他却迟迟不肯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默认怀有二心。
“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行事应当坦坦荡荡,做到问心无愧。既不能愧对天地良心,又要对得起忠与孝、义与道。”
娄师德紧紧地攥住了拳头,掌心传来微微的刺痛感,但此刻他已无暇顾及这些。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挣扎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只见娄师德猛地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望向程公颖离去的方向,然后毫不犹豫地迈开大步,急匆匆地冲了出去。
他选择了相信程公颖的话。
因为,他已然被逼入了一个绝境。
天色大亮,整个乱局也被平定了下来。
“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房玄龄眉头紧蹙,目光凝重地遥望着远方的敌营,心中犹如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巨石。那颗原本就一直高悬着的心,此刻更是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一般,怎么也无法放松下来。
“梁国公,早朝的时间快要到了,咱们还是赶紧入宫吧。”
一旁的褚遂良轻声提醒道,他的声音打破了清城的寂静,但却丝毫没有减轻房玄龄心头的忧虑。
两人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城头,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好久。
回想起昨夜的一幕幕,一切的变故皆在他们的亲眼目睹之下发生。
敌阵中火光冲天,喊杀声、惊叫声此起彼伏,显然是陷入了一片巨大的混乱之中。
然而,经过这漫长的一夜,待到黎明破晓之时再看过去,整个敌营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那连绵不绝的营帐依然整齐排列,士兵们依旧有条不紊地巡逻站岗,仿佛昨夜那场骚乱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插曲罢了。
加上三支奇袭的军团,无一折回。
他们也不知道,战略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先入宫,面见太子殿下吧。”
房玄龄面色凝重地转过身去,他深知此事事关重大,必须尽快向李治禀报。
此时,皇宫之内的李治早已起身,并未像想象那般过分沉溺于温柔乡之中。
晨曦透过窗棂洒落在两仪殿内,李治身着一袭明黄色的华服,正端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一张信纸。
“启禀殿下,据不良人传来的最新消息,昨夜,我军已成功烧毁掉了叛军的粮草,此役取得了重大战果!”
然而,李治脸上却并未露出过多欣喜之色,他微微皱起眉头,沉声道:
“虽然此次行动有所斩获,但在短期内,恐怕仍无法迫使叛军退兵,他们对长安城依旧存在威胁。”
站在殿下的袁天罡拱手作揖,恭敬地说道:
“殿下,微臣认为眼下或许可以考虑采取斩首行动,直接除掉叛军首领,以解长安之危。”
李治闻言,目光犀利地看向袁天罡,问道:
“可有十足把握?”
说罢,他猛地将手中的信纸撕成碎片,那碎片如雪般飘落,仿佛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无常。
“不良人虽然早已成功地渗入到了叛军之中,但那叛贼张亮生性多疑,他身边时刻都有其义子们严密护卫着,一般人根本难以靠近他身旁半分,所以并无十足的把握。”
袁天罡面色凝重,如实地向李治禀报情况。
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掌握权势之人而言,负责保护他们人身安全的那些护卫必定都是甘愿为之效死的忠勇之士。
毕竟,如果这些护卫不够忠诚或者实力不济的话,那么许多当权者恐怕早就遭遇不测,命丧黄泉了。
“不良人可以随机应变,寻找合适的时机出手。若是能够顺利地将张亮这颗毒瘤铲除,从而平息这场叛乱灾祸,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李治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并应允道。
然而此时,袁天罡又想到了另外一件棘手之事,于是赶忙开口提醒李治:
“陛下,还有一事需要你多加留意。那就是房玄龄未经圣上旨意便私自调动军队,此事恐怕已然隐瞒不住了。如今朝中百官皆已齐聚于玄武门之外,今日的早朝上,想必定会有人借机对房发起弹劾。”
李治起身,背对战袁天罡。
“孤有恙在身,这几天,不便早朝了,有事,可移交门下省处理。”
无为而治,其实也是一种治理。
第235章 李治的御人之术
在此时,那专属于李治的帝王之术,也渐渐地展露出了头角。
人与人之间尚且都存在着天差地别,而身为一国之主的帝王们所运用的御人之术,那就更是各有所长了。
李治的御人之道虽说传承自其父李世民,但其中的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
李世民作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开国之君,其威势可谓无人能及,面对满朝文武大臣时,仅凭其一言,便能产生强大的震慑力。
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李世民向来以虚心纳谏著称于世。
然而实际上,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骨子里却是极为霸道的,所谓的耐心和忍耐,也不过是相对于特定情况而言罢了。
就拿强行修改氏族志这件事情来说吧,即便因此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不满甚至兵戎相见,李世民依旧能够果断地做出决策,凭借自己的绝对权威将一切反对之声压下。
他是以势压人,强势绝伦。
可相比之下,由于李治的即位之路充满了诸多争议,且自身的威势尚显不足,所以他不得不另辟蹊径,选择一种相对更为温和、平和的帝王之术来驾驭群臣。
于是乎,他巧妙地采取了放权之举,使得朝中群臣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局面。
如此一来,他便能够高枕无忧地稳坐在这权力的核心位置上,悠然自得地俯瞰着天下苍生,如同那垂钓于江河湖海之上的智者一般,不动声色地掌控着全局。
就如同他此时一般,大敌当前,封宫避谏。
摆出了一副昏庸的模样。
实则执掌乾坤沉浮。
他不干预,那就无人可阻挡房玄龄的安排。
若是出事,那也是房玄龄几人的锅。
为君者,天下均为棋子,谁都可舍去。
君王最大的成功,那便是知人善用,其所要精通的就是御人之术。
而非什么武功文学上的造诣。
能有武功文学,也确实是好,都是加分项。
说到李世民,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心纳谏的明君。
很少有人能够了解,李世民还是一位集大成者的书法家。
当世之下,也唯有虞世南能与之匹敌。
在帝王的身份的映射下,其他的能力,也好像本该如此,就应如此。
“太子殿下染病,今日不再早朝。”
一名内侍站在玄武门高耸的城头之上,那高昂的声音传开。
一时间,原本安静地站立于宫门前等待上朝的大臣们,像是被惊扰了的蜂群一般,顿时变得嘈杂起来。
众人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梁国公,我们走吧!”
只见立于队列最前方的几位重臣,面色凝重地对视一眼后,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他们的脚步沉稳,似乎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
对于这些混迹官场多年的老狐狸们来说,自然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才是生存之道。
许多大臣心中已然明悟,原来他们这位看似温文尔雅的太子殿下,也绝非等闲之辈。
玄武门乃是是皇城的咽喉要道,重中之重。若无特殊情形,绝不容许任何人在此处过多停留。
很快,群臣各自散去。
......
“太子殿下,今日为何不去早朝呢?”
清脆婉转的声音从李治身后传来,带着一丝疑惑和担忧。
“太子殿下刚刚摄政,如此这般行事,恐怕会遭到那群谏臣们的口诛笔伐了!”
那声音继续说道,语气轻柔,
李治闻声回首望去,只见精心装扮过的武媚儿正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款款而来。
她身着一袭华丽的锦缎长裙,裙裾随风飘动,宛如仙子下凡一般。
在金色光芒的映照之下,武媚儿那张娇艳欲滴的面庞显得越发明艳动人,犹如盛开的桃花般妩媚多姿。
而她脸颊上那抹淡淡的红霞,更是给她增添了几分成熟的风情。
人妇,总是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难道是城外的战事有了变故不成?”
武媚儿忽然脸色一变,微微吃惊地问道,原本还含情脉脉的双眸瞬间充满了忧虑之色。
“确实是出了些意外状况,奇袭出去的军全都被阻拦在了城外,如今长安城内存留的兵力本就捉襟见肘,若是叛军趁机前来攻城,真不知能否坚守得住这城防。”
李治的语调平稳,听不出丝毫的惊慌失措。
心深似海,纵使武媚儿,也难从其神情之上,察觉出李治真正的感情波动。
“太子殿下,你如此淡定从容,想来心中定已筹谋好了应对之策了吧?”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