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胡志明觉得有些悲哀,但是这种悲哀在中国方面的很多人看来却只能算是无病呻吟。
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是这样的。小国必然会受到大国的文化冲击,而且大概率是没有抵抗能力的。
以美国为例吧,元时空的古巴、委内瑞拉都是强烈反美的国家。但是两国依旧是抵挡不住美国文化对他们国家方方面面的入侵。
美国这一类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的入侵可是会把你吃干抹净的。
还有类似的就是法属非洲国家,曾经的英联邦国家等等。
中国对吃干抹净越南这件事没有什么兴趣。对越南搞自己的民族叙事其实也不想插手。但是有一点,你民族叙事就民族叙事,但是你别搞抗中叙事。
元时空之中越南就是一直在搞抗中叙事,你要搞抗中叙事,那两国关系就好不了了。
对于胡志明来说,他这样的越南领导人只能在夹缝中求存。
他觉得自己过的很艰辛,举步维艰。但是对于广大的北越南老百姓来说,他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
他们只觉得和中国合作之后,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越南最好的商场是中国人建设的中国商场,越南最好的中小学也是中国人在这里建设的中国工厂子弟小学。
越南最好的工作是去中越合资开设的工厂去工作。
对于那些在中国奶茶店门口排队买奶茶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所期待的未来生活中,中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尤其是很多正在读高中的学生,他们在越南已经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了。他们中有很多人期望着能去中国留学。
中国那边有几所大学每年会向越南开放一定量的留学名额。每一次招考中国大学留学名额的时候,这些年轻人都会抢破了头去考。
希望能在那每年仅有五百个的名单上看见自己的名字。
很多越南的学霸都是先考虑参加中国的招考,如果招考不过才考虑越南本地的大学。
渐渐的,这在越南年轻人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
有能力的人就该先去中国。
就像是在中国奶茶店外面,有越南的情侣共饮一杯奶茶。
男孩对女孩说:“我今年考上了中国的留学名额,你等我回来。我们就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女孩一脸仰慕的看着自己的男友,眼神中是对未来的渴望,但是女孩也担心的问:“可是如果你有机会留在中国不回越南呢?那我怎么办。”
男孩笑了笑,摸了摸女孩的头发:“到时候我要真的能在中国立足,我就把你接到中国去。我们去中国的大城市生活。听说中国有更好的基础教育和医疗,还有很多便宜的车。”
“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在中国过上越南过不上的好日子了!”
十七八岁的情侣,总以为承诺是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殊不知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而如这对情侣一样抱着对中国有着一样想法的越南年轻人极多。
已经多到胡志明也只能是一声叹息的程度了。
当然,现在整个亚洲觉得自己需要大叹特叹的可不止是胡志明了。
世界上几个大的糖类供应商已经聚集到了香港。他们是最想要大叹特叹的人。
因为中国的糖制品和原糖料已经开始对全球展开了攻势。1963年,预计全球糖产量在6000万吨左右。
而中国依靠苏联的土豆,还有生物制糖法,预估今年的糖生产力将突破到七百万吨。
这需要巨量的土豆,所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翻修改造这几年就没停过。
七百万吨听着不多,可似乎已经占据全球糖生产力的百分之十一点六了。
要知道,美国今年预计的糖产量也就是七百三十万吨。古巴糖产量为七百一十万吨。巴西今年的糖产量预计在五百五十万吨。印度是四百四十万吨。
所以在今年,中国正式跻身为全球四大产糖国。这也是中国国内今年含糖副食品生产开始爆发性增长,全国大面积铺货的原因。
从李锐1950年开始策划小甜水换汇以及哈尔滨修建生物制糖厂至今,已经一十三年过去了。
李锐致力于把中国打造成世界第一大产糖国的计划已经初见成效。
糖生产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在满足国内供给和完成苏联土豆换糖的任务之外,已经开始有余额冲击国际市场了。
预计,今年中国将有超过三百万吨的糖类产品冲击国际市场。(在满足国内和苏联的需求之后)
真正的大商人都是能预判国际行情的。因为全世界在这个行业的巨头就这么多,你动一动,别人就能猜到你要干什么了。
这一次汇聚在香港的就不是马氏糖果、费列罗、箭牌公司这些成品糖生产商了。
那些人上一次在欧洲聚会,是想要狙击中国的成品糖果(悠悠糖果)。但是悠悠糖果依靠可靠的质量和丰富的口味,强撑着挺了下来。并且生生的在这些糖果商身上撕下一块肉来吃。
以德国为中转点,悠悠糖果已经卖到西欧洲十几个国家去了(包括合法渠道和走私渠道)。
但是当时制糖业背后的巨头们并没有出手,因为成品糖果的竞争和他们这些制糖巨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依旧稳坐钓鱼台。
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制糖业的巨头已经快要坐不住了。
太古糖业(英国企业)今年新换了一个CEO。
这位新CEO走马上任的时候兴致昂扬,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一定会带领太古糖业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他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最近这些年太古糖业的发展极其蓬勃。包括雀巢、马氏、瑞士莲在内的一众食品厂都从太古糖业大量订购原糖。
整个公司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资本扩张的快要能赶上全球最大制糖公司:美国糖业精炼公司。
CEO在股东大会上给股东们画了大饼。
“三年内我们达到美国糖业精炼公司的规模。五年内我们超越美国糖业精炼公司的规模!”
此话一出,掌声雷动。
第二天太古糖业的股票都大涨了五个百分点。大家都很高兴,都赚了钱。
可是这高兴的事情还没多久呢,这位新上任的CEO就收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
“我们给马氏的十五万吨糖无法按期交货?!为什么?”
“等等,你说什么,因为亚洲的糖无法按期交货?等等,等等。我们在亚洲的生产工产厂是受损了吗?我没听说亚洲发生地震、海啸、台风之类的天灾,我们的工厂怎么就无法按期交货了?”
“你说慢一点,请你说英语。我们太古糖业的加工厂没有问题。然后呢?我们加工厂的产能不足?你在开什么玩笑。如果产能不足的话,这些年是谁在满足我们的交货?我虽然一直在欧洲总部工作没去过亚洲。但是我知道我们在亚洲的产能是最高的,你现在说……”
“你说什么?什么协议到期了?和中国购买糖浆的协议到期了?这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正在打越洋电话的CEO戴维斯拿着电话听筒满脸不可置信。
“亚洲的糖浆几乎都是从中国人手上买的。因为成本比我们自己生产的还低,所以你是说亚洲的很多制糖工厂我们都关闭了,而现在中国人因为协议到期了,他们不在给我们供货了?!”
第四百零七章 该涨涨了
现在太古糖业的新任ceo戴维斯先生可真的是有点麻瓜了。美国马氏糖果向他们订购了15万吨原糖。以满足马氏集团下半年在欧洲的需求。
现在这个年代,物流体系也还不如后世那么发达。所以在年中的时候就开始为万圣节圣诞节这一类的节日储备糖果货物,这对于这些商家来说是属于正常行为。
如果真等到了过节的那个月才开始生产。那才是真正的傻瓜了。先不说生不生产的出来,就算是生产的出来,也没有时间把那些糖果铺到所有的商场去。
马氏糖果是太古糖业这些年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大客户。之前马氏糖果一直是向美国糖业精炼公司进行原糖购买的。
如果不是因为太古糖业这些年糖价便宜了。他们还真的不一定能争取到马氏糖果集团这样的优质大客户。
结果现在传来的消息,可是让他们太不利了。原本提供低价糖品的亚洲地区。居然把大量的炼糖厂都给关闭了。采用了从中国直接收购糖浆的方式来进行商业售卖。(当然其实董事会都知道,但是没有人说什么,因为董事会没有人能拒绝花花绿绿的钞票。)
从资本发展的角度来说,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中国的糖既然那么便宜,中国愿意向自己大量供应这样的糖浆和糖制品。那么自己为什么还要费劲巴拉的去生产呢?
如果这个时候还要选择自己生产的话,那也未免太不够资本主义了。
从1955年开始,中国从香港开始少量向太古糖业供应糖浆。最开始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外汇的补充。也是李锐在国际战略中布下的一个钉子。
这么多年下来。中国供应的大量便宜糖浆,已经彻底把太古糖业在亚洲的制糖能力给养废了。
赞美自由市场的大手,赞美资本主义的买办。
早不如买,买不如租。
自己生产不如从中国进口后贴牌再倒卖。戴维斯要抓狂了。他是从欧洲部直接提上来的CEO,他并不清楚亚洲部的情况。亚洲分部对太古糖业来说就是一个会下金蛋的金鸡。
这些年太古糖业的利润增长点都来自于亚洲。也是因为亚洲的增长太快了,仅仅看财报才让这位新上任的CEO口出狂言,要三年追平五年反超美国糖业精炼公司。
“必须要稳住亚洲的供货。十五万吨原糖如果不能按期给马氏糖果交付,我们将会赔偿一大笔违约金!他们早在年初就缴纳了订金了!”
戴维斯觉得头疼。
这种大宗物品的交易,都是要打提前量的。几十万吨的糖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出来的。
而亚洲出问题的话,那就不光是马氏糖果一家的问题,自己还有和瑞士雀巢、瑞士费列罗、意大利巴姆巴等公司。
戴维斯飞快的找人来统计太古糖业现在可以生产的糖产量。最后得出的结论不乐观。
“如果亚洲分部没有办法稳定供应糖的话,我们将会有差不多三十五万吨的原糖缺口。这三十五万吨的糖如果交不上货,按照条约我们可能需要赔付上三千万美元的违约金。”
戴维斯听到这个数,他整个人都像是丢了魂一样的倒下了。
1963年,太古糖业总市值才3500万美元啊!(注:本时空之中,因为通过倒卖中国糖浆,太古集团的资本规模实际上已经扩大了好几倍。元时空之中,太古集团在1963年资本规模不足一千万美元。)
如果要赔付这么多违约金,他们是要破产的啊!
“我们在非洲和南美的种植园与炼糖厂只能提供大约四十万吨的糖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戴维斯的秘书说这话的时候心平气和。
毕竟只是秘书,领工资吃饭罢了。和你们CEO不一样,拿分红拿股份的。公司破不破产,对秘书关系不大。只是想要再找一份这么好的工作就很难了。
所以秘书忍不住提醒道:“总裁,看来你有必要去亚洲走一趟了。”
不需要秘书提醒,戴维斯都必须要去一趟亚洲了。再不去,不要说他的职业生涯了,可能他的人生都要完蛋了。
“帮我订一份机票,我需要马上去香港!”
……
香港。
三十二岁的郭师年第一次来到香港。一开始来之前他还听忐忑的,因为听说广东地区说方言的很多,他又不会广东话。
来了香港之后发现这里说普通话的很多。
负责接待他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因为香港之前就有很多从北方逃难来的人。尤其是从前北京上海的达官显贵很多。他们带动的国语的发展。后来我们从内地来的基层干事也多了,基层架设了起来。”
“还有从内地来的老师,开始在街区里开小学、中学,所以现在香港说国语的很多了,就像我啊,我是香港本地的。你听我说国语是不是很标准啊。”
郭师年听到这话有点想要笑,因为接待的工作人员口音还挺重的,不过沟通已经没问题了。他还是点头赞许道:“挺标准的了。”
而郭师年来香港是带着任务来的。因为今年在计委会的组织下,中国糖业出口总公司成立了。
这是李锐吹响中国糖出海号角的第一步。
郭师年是作为先锋来香港打头站的,因为到今年六月份为止,之前江明同志和各国糖业公司签订的协议已经到期了。
是续签协议,还是做其他打算,郭师年都要先接触那些公司的人以后才能做出分析。
而在他见到目前中央在香港的孙代表,这位孙代表对他呵呵一笑道:“你的工作应该很好做。”
“为什么?”郭师年不解?
“因为商品化经济,这些糖业公司已经把他们在亚洲的制糖厂卖的差不多了。以太古糖业为例,他们原本在南越南、泰国、印度、孟加拉都有种植园和练糖工场。但是据我所知,到了今年,他们仅有泰国的工厂还在继续开工。其他的工厂已经关闭。”
“那些种植园也已经全部转手了。”孙代表给郭师年师派了一根烟。郭师年接过后主动给两人点火。
烟气弥漫中,郭师年有些不解:“他们关闭这些工厂,就是因为我们能供应低价糖?他们没有想过如果我们不供应了,他们怎么办?”
孙代表吸了一口烟后淡淡道:“买办主义是这样的。从五五年到今年,整整八年时间,太古糖业赚的盆满钵满。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能有几个八年?”
“这些人在亚洲捞了八年,把他们下辈子的养老钱都赚到了。他们为什么要在乎八年后的问题?那都是别人的问题了。”
孙代表笑着看向郭师年:“你知道怎么办了?”
郭师年呵呵一笑:“知道了!”
就在第二天,郭师年就约谈了几个靠倒卖中国低价糖的国际糖商代表,并且给出了一个让他们足以吐血的条件。
这些人吐血没吐血不好说,反正戴维斯从飞机上下来,接到香港代表给他的信息时,他直接昏了过去。
中方条件:【糖价从原本的每吨四十美元上调至六十五美元。供货协议一年一签,不签长约。】
第四百零八章 联盟
“这个价格太高了。”
“六十五美元一吨,还是均价。你们看看,中国还把原糖按照等级分了。粗粒糖、中颗粒糖、细颗粒糖价格还不一样。最贵的细颗粒糖价格都拉到了75美元一吨了。”
“如此一来,我们还有什么赚头?”
在香港的万豪酒店内,一群西装革履的外国人正聚在酒廊内,对着中国糖价上涨一事口诛笔伐。
因为中国的糖价一上涨,他们就很难受了。说都说自己是国际糖商,但是这些年因为中国这里的糖真的太好弄了,他们其实已经快要成为国际掮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