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尼克松认为基辛格对国际形势上的分析还是很正确的。尤其是在华沙论战他们输了第1场之后。基辛格就对尼克松说过:仅仅是一个苏联并不可怕,单单是一个中国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必须要阻止中国和苏联的联合。强大的堡垒从来都不是依靠外部的进攻而攻破。万丈高楼的崩塌,始于地基的崩坏。
美国需要给中国和苏联上点眼药。
而这个眼药就是从印度和越南开始。
北越,河内市。
这里是北越首都,也是北越最繁华的城市。来自于中国长春汽车厂的工程师刘培安,看着河内首都大街上的车流,他心中莫名的升起一种自豪感。
为什么?
因为现在河内市里面奔跑的汽车,几乎都来自于中国。而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被誉为【人民汽车】的一气之光微型面包车。
这个排量仅仅只有0.7升,装载能力可能还不如元时空后世五菱mini的小车,现在已经在全中国和全东南亚开始畅销了。
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便宜。虽然说配置是要啥没啥,虽然说性能也是不值一提。但是在它两千五百块人民币的售价面前,这一切的缺点都不是缺点。
这车就是在苏联卖的不好,因为苏联和中国北方不太好卖。因为天气太冷,冬天发动机容易打不着火,所以必须上一个特供北方的版本,贵上个几百块钱来解决冬季打不着火的问题。
但是这种简装版,在东南亚却是好用的很。不用在意天气很冷之类的。而0.7升排量的发动机也不会产生多大的热量。
这让越南街头最多的汽车就是一气之光。而越南街头最多的机动车则是闪电摩托车厂生产的,50CC两轮摩托车【幸福号】和125CC排量的带后斗三轮摩托车【金牛号】。
越南现在不发达,路上的车不多。入眼所及,全都是这些中国便宜车。只有极少数的苏联重卡和一部分中国生产的重卡。高级小轿车在越南凤毛麟角。
当刘培安穿着一汽的制服从一汽之光的小车上下来的时候,周边的越南老百姓都投来了一阵艳羡的目光。
“刘培安同志,真的是欢迎您的到来啊!“越南本地的相关人员热情的接待着刘培安。这种热情让刘培安都有些受宠若惊了。
因为这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热情的有些过分。不光是招呼很热情,还殷勤的给刘培安领包、派烟、甚至还准备了一瓶冰咖啡。
这个年轻人带着一个保温壶,壶里是冰块和越南咖啡加牛奶加糖的甜拿铁饮料。
“越南的天气炎热,很容易没有精神。喝点甜的冰咖啡提提神。"年轻人殷勤的招待着。
这让刘培安,以及和他一起来的同志有些受宠若惊了。“太客气了,这位同志您怎么称呼啊。"接过年轻人递过来的咖啡,刘培安忍不住说道:“您的中国话说的可真好,真标准啊。甚至都听不出什么口音。”
“呵呵,那是因为我天天用收音机听中国之声的广播,跟着广播里面的主播口音学的呢。哦,对了,我叫阮中华。"这位越南年轻人笑呵呵的说道。
他前面的话还好,但是他一说自己的名字叫做阮中华,这一下让刘培安和几名中国来的同志彻底绷不住了。嘴里喝着的冰咖啡都差点喷出来。
刘培安好辛苦的才把冰咖啡咽下去,然后勉强笑道:“阮同志,您这名字.……”
“是我自己改的。"阮中华颇为自豪的说道:“我本名叫阮三,家里排名第三,我父母又没什么文化,就随便给我叫这个名字。后来我读了书,又看了很多中国的节目,我就自己给自己改了这个名字,是不是很不错?“
刘培安强笑到:“确实不错。”
阮中华继续说道:“这个咖啡还行吧?越南这地方没什么特产,咖啡算是不错的了。当然,我知道现在中国云南和台湾也
都在种咖啡,还修建了现代化的咖啡豆加工厂,想来应该是比我们这的强多了。刘培安同志,你们将就喝啊。”
刘培安等人面面面相觑,这位阮同志似乎有点不对劲?
第二百八十六章 喜悦的和忧虑的
阮中华的话有点太中吹了,让刘培安和来越南的这些中国同志多少有点不适应。
因为阮中华的话有点太离谱了。别的不说,就说咖啡好了。越南因为之前很长时间被法国殖民,再加上越南气候本身适合种植咖啡,法国人又需要咖啡。所以越南的咖啡豆产业一直很发达,算是很好的经济农作物了。
同理的还有越南面包,传承自法棍的一道经典面包,和法棍又不太一样。算得上是越南特色美食了。
但是现在阮中华突然夸奖说中国的咖啡比越南好,这多少让刘培安等人不适应。现在中国在云南和台湾确实有种植咖啡,而且制造速溶咖啡。
但是听说李部长也请过一些对咖啡比较有研究的咖啡师来
尝过,目前中国生产种植的咖啡豆品种一般,风味也一般,就是拿来做速溶咖啡,满足东欧人民对咖啡因的需求罢了。至于
好喝和风味?目前不要提,估计以后才有机会慢慢追上来。
刘培安等人转移开阮中华的话,不和他讨论这个。
这次刘培安等人来越南,是因为一汽汽车厂要在广西方面帮助设厂。广西也是可以搞汽车和拖拉机这些重工业的。
毕竟广西这边的矿业和化工资源都算是比较发达的。广西部分地区还可以种植橡胶。这些都是汽车厂及其配套工业需要的东西。
而除了广西之外,越南的资源也挺重要的。
关键是本时空之中,新中国不希望在背后养一个白眼狼,所以对越南进行中国化的渗透。反正统治是不会统治你的,依靠现在的文化和经济输出,搞一个亲中的政权和民间势力很重要。
所以,经济上对越南的利益捆绑就变得很重要了。本时空之中,苏联没有对越南有那么强的支持。中国就变成了越南的老大哥了。
从技术到军事,再到工业,越南无不仰仗新中国。现在新中国在越南的地位,就有些相当于苏联在中国的地位。甚至于说更高一点,因为中国还有网咖开挂呢。
而这位阮中华是不是就有些太亲中了。
不光是他有些太亲中了,那些其他的越南人似乎也有这样的趋势。
刘培安这些人是来越南招人的。中国将在越南建设配套的橡胶厂。
越南自己的工业水平是不够的,需要中国的资本和技术指导。
而这样就需要中国的工厂来负责招工。
就在刘培安等人招工的地方,已经是乌泱乌泱的聚集了一片越南人了。
很多人甚至是从其他城市和乡下过来的。“中国的工厂招工了!快点去啊!”
“是橡胶厂呢,要招聘好几百个岗位呢!”
得知招工信息的越南人奔走相告。因为不奔走相告不行啊。
“中国的招工标准太高了,都需要小学三年级以上的文化学历才能进去呢。"在河内市区的街边,有一些河内市民蹲在路边一边擦汗一边聊着橡胶工厂招工的事情。
“就是因为招工标准搞,所以给的待遇也好啊。进了中国人开的橡胶工厂,就能享受中国工人的待遇呢。听说现在中国橡胶工厂的工人一个月能有差不多四十多块人民币的收入呢。如果是技术员,收入更高。要是干到高级技术员、工程师,一个月八十块人民币都有呢!”
在路边聊天的一名中年男人如此说道。
另一个头发都花白的男人问到:“这是多少越南盾啊?”“嗨!你能拿人民币了,你还在乎什么越南盾啊。越南盾能买到多少中国货?中国那些好的产品对我们是配额制度啊。不管是糖果、汽水,还是那些高级的半导体,甚至是那些好看的衣服和鞋子。都是配给制度,你拿越南盾根本买不到。”
那个中年男人这么说着,旁边有个年轻人附和道:“对啊。现在地下黑市里,越南盾对人民币的汇率可是官方汇率的三倍。越南盾除了能买到一些口粮之外,很多东西都买不到。人家商店根本就不想收。”
“人民币在越南是硬通货,就连南边都收人民币。从南边走私过来的东西都是用人民币或者是美元、卢布购买的。”
大家你一嘴我一嘴的,把现在越南的情况说的七七八八。那个头发花白的男人则是一拍大腿说道:“那我家的孩子今年十七,刚刚小学毕业,是不是也能报名?”
“赶紧去啊,老哥。中国在越南开设的工厂有限,要是不去就没有机会了。进了工厂,你孩子又年轻,要是学会了汉语,那就更好了。更有机会在工厂里晋升了。而且中国的工厂会开设幼儿园和学校,会有在中国学习过高级文化知识的老师教导孩子呢!”
在讨论之中,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去让自家有资格报名的孩子或亲戚去报名了。
对很多普通的越南人来说,现在去中国开设的工厂工作,就相当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好机会。越南实在是太穷了太苦了,广西都比越南发展的好许多。
所以当刘培安等人还在考虑这次橡胶厂招聘会不会困难的时候,阮中华已经开口说道:“刘培安同志,你们是不是担心要求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门槛太高了,我们越南没有这么多复合要求的工人?”
刘培安沉吟了一会后点点头诚实的说道:“不瞒你说,确实如此。但是橡胶厂是属于化工厂,化工厂比机械厂更需要纪律和文化知识。文盲在橡胶厂里干活,哪怕是干保洁都不安全。”
这话没有说错,化工厂里的废品如果处理不好,就连倾倒废水都有可能会把自己搞伤。
阮中华听到这话之后哈哈一笑:“刘培安同志,您说这话就是不了解行情了。您放心吧,虽然越南受教育的工人没有中国多。但是您放心,橡胶厂这几百人肯定能找齐。别说橡胶厂了,您要是愿意在越南建设钢铁厂,上千受过教育的越南人都有啊!”
刘培安还有些疑惑。但是当第二天他真的去招聘地的时候,他都被震惊了。
“这些简历,都是越南人投的?这些都是有小学学历的?都是过了基础门槛的?“刘培安很惊讶,足足有上上千人通过了基础门槛。
“刘工程师,不光是这些。实际上我们要不是控制了一下人数,怕是简历能多几倍呢!"负责招聘的中的国人员摇着头说道。
刘培安笑了起来:“这很好啊!我们的工厂这样就能顺利开启了!”
刘培安和一众中国员工很开心。
但是在招聘地之外,一些越南人看着这里的热闹,脸上却充满了忧虑。
第二百八十七章 谁该耻辱
“不要拥挤!不要拥挤!一个个来,一个个来啊!”
在招聘的现场,刘培安觉得自己的嗓子都快要喊哑了。这次橡胶厂一共招聘三百名越南员工。但是现场却来了一千多人。
所有越南人都希望自己能更快一点被面试选上。因为这一次中国在越南开设橡胶厂招聘员工,招聘的不仅仅是只有普通的力工,还有一些技术员和学徒的职位。
“胡南汉,你也来排队啊。”
在应聘的队伍里,有几个男子看起来就和周边的越南人不太一样。他们穿着相对漂亮的T恤和短裤,脚上穿的也不是越南人常见的草鞋(排队的队伍中,还有很多越南人根本不穿鞋),而是制作精良的皮凉鞋。
那个名叫胡南汉的年轻人抬头看去,只见另一个和他差不多打扮的年轻人笑着看着他。
胡南汉惊喜道:“李高!你不是跟着你爸爸去广西去了吗?你怎么回来了?!”
名叫李高的年轻人笑吟吟的看着他:“我当然要回来,我在柳州读完了高中。可惜中国的大学考试太难了,高中毕业之前
会先模拟考三次。只有三次模拟考的平均分数能在全市学生里排名进入前百分之十,才有资格去参加高考。而且就算是这样,高考也未必能考上。”
说到这里,李高无奈的摇摇头:“可惜了,我三次模拟考,平均分排名在全市前百分之十二,差了两个点,不然我也要试一试中国高考的。要是能考上广西大学就好了。”
“真羡慕你啊。"胡南汉羡慕的说道:“我们小学、初中都是同学。结果你高中的时候,你爸被中国那边的总工厂调动到柳州工作,当了高级工程师,你也跟着一起过去了,你还能在中国读高中,真好啊。不像我,只能在河内读一个高中。中国的高中怎么样?“
胡南汉一开始还有些情绪低落,但是聊到中国高中的时候,他的兴致有些起来,他很想听听看,中国的高中怎样。
“中国的高中?"李高道:“那可确实是比河内的好多了。柳州现在的高中建设的很好,学校里有大的操场,是那种沥青的
混合一种人造颗粒的地面。不扬尘,还防滑。字校还有很大公图书馆,一次性可以让一百多个学生在里面的食堂,食堂的伙食也不错。这两年中国受灭,但定子竹到的5牛奶,还有好几块那种中国的高级糖果。每天中午还有一顿免费的伙食,隔一段时间可以吃到肉。”
听到这些,胡南汉眼睛都瞪大了。要知道在越南现在一个高中生就属于高学历人才,高中已经是很多人这辈子不可企及的学历了。河内一中算是越南最好的高中了。
但是学校里现在连全面硬化的土地都没做到。篮球场是夯实的土地,但是一下雨就满是泥泞。图书馆虽然也有,但是明显没有李高说的那么好。
现在的中国,高中生基本上都属于定向培养的人才。党政机关和工厂企业都需要。所以高中虽然需要学费,但是高中生活其实还不错。
“胡南汉,你的汉语学的怎么样了?“李高突然发问道。“学校里老师的汉语水平一般,我都是跟着收音机学。学校里的老师还说让我们努力学习俄语……”"
胡南汉的话还没说完,李高就噗吡一笑打断道:“河内一中的老师就是搞笑。你知道现在最新的最好的技术都在中国吗?是我在柳州都能排队用上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电脑。”
胡南汉的眼睛瞪大了:“可以用电脑?”
“对,中星一号,中星二号都有。全世界最强的电脑。就在
柳州的市电脑俱乐部。只要考试过了门槛,就可以加入俱乐部,然后就可以排队学习使用电脑。苏联的电脑有什么用?还不是中国的。中国电脑的操作指令都是中文界面,不会中文,
你都学不会那些电脑。你还想要学习高级技术?知不知道橡胶厂这样的化工厂,以后也会引入数字加工。我在电脑俱乐部里的老师说了,以后电脑的发展将会影响到全世界方方面面。”
胡南汉听到这话,他忍不住点头,觉得李高说的很有道理。而且李高又在排队的时候和他用汉语聊天来练习口语。因为李高说了,以后在中国的工厂工作,会汉语和不会汉语是两码事。因为技术材料都是汉语汉字,中国不会花那么大的经历把所有的技术资料都翻译成越南语的。
不会汉语汉字,连第一手的学习资料都看不懂,那就处处要落于人后了。
李高和胡南汉的聊天也吸引了队伍里其他高学历越南人的讨论。
有人问李高,既然他爸爸都能去中国工作了,他也在中国读了高中,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国工作?
李高有些遗憾的说道:“中国的高中毕业后是包分配的政策。我因为我爸的关系,虽然因为我未成年,中国政府照顾我爸这样的高级工程师,可以去中国读高中。但是却不能照顾我工作。我只能回到越南来工作。所以这次知道了中国橡胶厂来招工,我就赶快过来了。争取在橡胶厂工作几年,积累经验,以后有机会去中国集团总部工作。”
学们努力啊。我们要争取在工厂里干出成绩,只要做的好,有能力就有可能调去总部工作,然后好去中国生活。”
—众越南的初高中毕业生都纷纷点头。
对他们来说,这大概就是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李高又说了关于在柳州工作的一些细节。比如说柳州的电影院,比如说住校的时候晚上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在大食堂看电视。
还有中国现在也有很多便宜的玩乐游戏。比如说现在欧洲最流行的卡牌游戏就是中国搞的。中国那边也可以买到简体中文版便宜的卡牌对战游戏。
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东西,各种细枝末节。除了现在的中国处于自然灾害时期,导致粮食产量减少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完胜越南的。
甚至于李高的父亲作为高级工样师士作么z左’汶郑很款也在柳州买了一辆两千五百元的一汽之光的小汽车。这都很
让人羡慕。
在越南,即便是这两千五百元的小汽车,那也定领导么能有的。普通老百姓和工厂的技术员工程师根本买不起,就算是
有钱,但是中国给的配额有限,他们在市面上也根本买不到。
李高说的这些都是用汉语偶尔夹杂越南话再说。
周围很多普通的越南人都对他描述的生活有很大的憧憬,也对李高等人很艳羡。因为他们学历更高,更有可能过上他们口中的那种生活。
而正如李高等人所预料的一样。他们这些初高中毕业生,面试基本上都被招进去。成为各个技术岗的学徒。技术岗学徒可比普工有前途的多。
向李高这种在中国生活过三年,越南话和中国话都很好,而且了解两边生活习惯和情况的人,直接被招进了行政岗,作为两边沟通的人员。
胡南汉则是在面试之后,被意向招聘为技术岗的学徒。在招聘的现场,成功应聘的狂喜,没成功的则是满是失落。
胡南汉分明看见,有人应聘成功后,他和家人狂喜不止。
而有的人明明是和男(女)朋友一起来的。当一人应聘成功而另一人没有成功后,成功的那个对没成功的那个就开始横挑鼻
子竖挑眼了。看样子就要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