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8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虽然很朴实无华,但这就是大多数人所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如果说这边谢尔盖夫妻的生活还仅仅只是让普通青年工人羡慕的话。

  那么在李瑞和米高扬推开第2扇门展现一对中年夫妻的生活时,那就让更多的人羡慕了。

  在第1层的第2个房间里,生活着一对40多岁的中年夫妻。

  作为中级技工的。

  伊万诺夫和自己在学校里上班的妻子爱莲娜所居住的房子。

  这间房子里的成色明显要比刚刚的青年,工人,夫妻的房子显得更好一些。

  电视大了一些,家里还有电话。

  也有洗衣机和冰箱。

  整体的装修和家具都上了一个档次。

  中年夫妻有一对双胞胎的儿女。

  他们正在。

  兴奋的推开门展现着自己的成绩。

  儿子展现了自己的成绩单。

  他是一名艺术生,今年的成绩非常好,获得了来自艺术大学的录取。

  而女儿的工科成绩很好,并且在体育上面有非常好的表现,她的身体比自己的兄长更为强壮一些。

  而这对中年父母正在和自己的儿女谈论着他们人生的大事。

  他们两人要读什么样的大学?而这以下则让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极众为惊守了。

  因为在这个年代,读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仅仅是你要能够考得进去,关键是你要付得起钱。

  尤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义国家。

  读大学可都是一个相当高的消费。

  一个中级技工和一个学校里的普通老师。

  虽然说职业还不错,在美国只能说是非常勉强碰到中产的边边。

  这样的家庭构成,如果是在美国的话,是没有办法负担得起一对儿女一起进入大学读书的。

  要知道,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或者是现在的法国。

  读大学是能够让一个普通中等收入家庭陷入财务危机的事情,除非是家里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能够拿到全额奖学金。

  在原时空中,美国就拍摄过很多相关的电影。

  主角大多设定为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好学生,拥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

  然后申请麻省理工大学。

  可以申请过,但是却无法拿到全额奖学金。

  最后只能提供半额奖学金,这却让主角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麻省理工的高额学费。

  最后男主而走险,开启黑化之路。

  用他的高超大脑去做各种违法的事情来赚钱等等。

  这一类的电影,也算得上是好莱坞非常偏爱的一个题材。

  就是因为这个题材很现实。

  至少在交不起大学学费这件事情上非常的现实,让大家有代入感。

  所以当法国的咖啡厅里一群观众发出了阵阵惊呼之声。

  “刚刚那一对小夫妻的生活,虽然说不那么富裕,但是也很切合实际。

  这一对夫妻的生活虽然相对富裕一点,但是若想要支持两个孩子读大学,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在法国的咖啡馆里面,很多客人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而在现场那对中年夫妻则通过和对儿女的对话解开了大家的疑问。

  “伊里奇(儿子)波耶娃(女儿),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但是你们却不能够自己过于骄傲。”

  老父亲语重心长的说着:“虽然说国家负担了你们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学费,但是你们也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东西。”

  “学校里的教材是要花钱的,学校里的实验材料也需要花钱的。这些东西不是你们在负担,而是全苏联境内所有的人一起在负担。国家从我们身上收税,然后补贴到了你们的身上。”

  “所以进入大学之后,你们不能够觉得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因为你们的所有看似免费的东西,实际上是由全苏联人民在买单的。”

  “所以你们需要好好的学习啊。”

  一双儿女也回应:“我们当然要好好学习。我想要成为艺术家我妹妹想要成为和加加林一样的宇航员。”

  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却在全球直播中给全世界的西方世界观众造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的心理冲击。

第二百六十六章 冲麻了(端午节好!)

  伴随着画面的传播,华沙这场超市论战上出现的苏联方面的社会主义生活传播到了全球各地。这引起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

  这种巨大出现在什么地方?

  不,应该要问这种冲击没有出现在什么地方。

  在元时空后世,因为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赢得了冷战,所以他们用自己最擅长的岁月史书篡改了很多东西。

  就像是元时空后世很多人相信在冷战期间,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先进的,是更加民主自由的。而与之相反,苏联是一个落后且充满压抑和古板的,没有自由的地方。

  事实是如此吗?并不是。

  在元时空之中,尤里·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之后,无数苏联人为这一壮举而欢欣鼓舞。

  其中有一个名叫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的女性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给苏联中央。

  在信里她写道:尤里·加加林同志取得的成绩是那么的瞩目,那么的令人激动。但是进入太空的不光应该是男性,还有占据苏联一半人口的女性也应该出现一个航天员。就像是男人中出现尤里·加加林一样!

  而这个名叫瓦莲京娜的姑娘是什么出身呢?她只是一个纺织厂里的粗纺女工罢了。是一个最简单的劳动人民。

  她的父亲是个拖拉机手,在战争中牺牲。她的母亲是个工厂女工,抚养着瓦莲京娜成人。她的出身平平无奇,和无数普通苏联人一样。

  在工厂工作的期间,因为工厂组织的户外活动中,瓦莲京娜接触到了一个改变她终身的爱好。她碰到了跳伞俱乐部。就像是中国组织的摩托车俱乐部一样。这些俱乐部不仅仅是为苏联培养人民的第二技术,也为人民拓展了视野、爱好和勇气。

  瓦莲京娜强健的身体和她优秀的心理素质让她在航空跳伞俱乐部里脱颖而出。她能勇敢的在几千米的高空一跃而下,在空中展开漂亮的伞花,然后漂亮安全的落地。

  她和航空跳伞俱乐部的上百名姑娘们都将尤里·加加林视为偶像。她和那些姑娘们一起联名写了这封信。

  这受到了苏联中央的重视,最终在全国的遴选中。从女飞行员和女跳伞员等相关人员中选出了数名女性。经过长达两年多的严苛的专项训练。瓦莲京娜凭借出色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过人的胆识,成为了苏联第一名也是人类第一名女航天员。

  最终在元时空之中的1963年乘坐飞船登入太空。这是一次伟大的成功。

  因为太空不会因为你的性别而有什么改变,物理法则也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瓦莲京娜进入太空之前,全世界的西方记者和科学家都认为女性不能进入太空。因为女性做不到那么强悍的身体,无法抵抗那么强大的地球引力和重力加速的过载。他们总认为那些女性脆弱的和洋娃娃一样。

  所以当1963年瓦莲京娜进入太空的时候,给他们狠狠的一个大嘴巴。

  这边苏联的女性都已经进入太空的,那边美国的女性还在争取穿裤子的权力。1966年,美国一个名叫Bobbi Gibb的女性跑马拉松而被美国当局的组织者驱赶。因为当时女性跑马拉松都是在美国被禁止的。

  所以到底谁才是先进的,谁才是落后的?

  但是无奈,赢家的岁月史书太厉害了。明明瓦莲京娜在国家的支持下成为第一个女航天员,明明Bobbi Gibb在国家的反对和驱赶下被驱逐出了马拉松赛场。

  但是元时空七十年后,大家谈及那个年代的女性代表却只会说Bobbi Gibb,而不会说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

  为什么?

  李锐每每想到后世的很多事情就觉得很心痛。

  所以在他的安排下,这对中年夫妻的女儿可以喊出自己要成为女航天员的想法。

  而这种想法并不是异想天开,因为本时空之中,在尤里·加加林登上太空之后,苏联全国各地的女性航天俱乐部和女性跳伞俱乐部也和元时空一样。

  她们写了很多信件给苏联中央和苏联管理航天的部门。她们希望女性中也有一个和尤里·加加林—样的英雄人物。

  她们热情洋溢,参选者也不畏艰险。哪怕这个时空的女航天员训练很危险,进入太空更是需要拿性命相搏。但是她们依旧热情不减。

  所以在这对中年夫妻的房子里,他们对女儿和儿子的教导是令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的。

  在东柏林威廉的家里,威廉和伊娃的那些女性朋友和同事们看着电视里面的节目,有人说道:“我现在好像又突然不怎么羡慕美国的生活了呢。”

  “嗯哼?"威廉投过去询问的目光。

  只见那位女同事说道:“刚刚尼克松说美国生活的时候我还没注意到,现在想一想,他说的美国生活里都是男人在外面赚钱,然后女人在家里做家务和带孩子。”

  “你们想―想啊,刚刚他在厨房里拿起那些厨房电器和家里

  搞卫生的电器的时候总会说妻子用这个做卫生很方便。但是我现在在工厂里可是绘图办公室的小组长呢。而且还是闪电摩托俱乐部里的成员。”

  “我可以赚钱卖摩托骑摩托,能在工厂里生产产品创造价值。虽然说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家里做饭和打扫卫生,那就太可怕了。"说完,这个女同事不寒而栗的打了个抖。

  而旁边也有男同事说道:“这么一说也是啊。我和我老婆都在印刷厂工厂作,两个人的薪水都差不多。我们的孩子也是在全日制托育所帮忙照看。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就是两份薪水。扣掉日常开销,每个月还能存下不少。我们都计划今年年底买一辆小汽车。”

  ”这是我们负担的起的开销。但是如果让我一个人工作来养活全家的花。那光是日常开销就够我吃一壶了。哪里还有钱买汽车?“

  "所以,还是老婆上班的好。“

  其实要说最有体会的应该是威廉。大家都知道威廉是个牌佬。他在印染厂工作多年,现在已经成为了技术骨干。

  但这依旧不改他牌佬的风范。他还是东柏林桌游协会的会长。他会花很多时间去玩桌游类的东西。

  如果说伊娃是个全职的家庭主妇的话,那么威廉可以这么出去玩吗?

  显然不行!因为全职家庭主妇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被困在家中后就很难和社会接轨。

  然后就会变成一个只围着家庭转的人。

  当然,为了家庭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人这种动物,除了为了家庭之外,也需要为了自己做点事情。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自我。

  很多纯家庭妇女会因为只有这一片小天地,就变的对丈夫和孩子有巨大的管控欲。

  总会抱怨丈夫为什么不陪她,如此等等。

  像是威廉这种喜欢打桌游,和出去玩各种游戏的,这就纯纯的是站在大雷点上。

  但是伊娃并不是家庭妇女。她有自己的工作,她也参加了其他俱乐部的活动。孩子是夫妻两人一起带,白天可以在托育所不妨碍两人的工作。

  威廉和伊娃是夫妻,但也有属于各自的生活和爱好。是两人一体,但又各自独立。

  这样才保证了家庭的和谐。

  而现在电视上播放的那些生活画面,就正是印证了这些生活的优渥性。

  有的时候生活的好坏,不仅仅是房子里有多少电器。或者说房子里有很多方便的电器确实不错,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有很多电器很多奢侈品就叫做好吗?

  未必。

  李锐让人展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是西方很多普通人没有的生活。

  同时这些生活的展示也是对尼克松刚刚诡辩的最好回击。刚刚尼克松诘问:如果工程师给工厂发明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科学家为国家发明了重要科技,那么只给五千卢布的奖金是不是太少?是不是对这些有能力的人的一种剥削?

  现在李锐用这些真实生动的画面反击了。

  这不是剥削,不是千万人对一人的剥削。而是千万人对一人的供养。是那些有能力的年轻不会为了钱的问题发愁,他们可以读自己想读的大学。也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梦想。

  纺织女工可以成为宇航员,拖拉机手可以成为钢琴家。小手工业者的孩子可以成为国家领袖。

  一切都是那么充满活力。

  真实的生活片段远比空洞的言辞来的更有说服力。

  在公寓楼的第二层,一边是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妈妈。因为和丈夫理念不合而离婚。她依旧能把孩子养的很好,孩子没有辍学,她也没有失业。

  她不需要出卖自己的身体,她依旧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工厂和社会上不管是托儿所还是学校,都能帮她解决很多问题。

  而这一切都是她能支付得起的价钱。甚至学校里还有免费的钢琴和芭蕾舞班给她的孩子学习。

  而二层的另一边,则是一对年迈的科学家夫妻。他们为了国家付出了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儿女。关于他们的老年生活又是怎样的。

  李锐都让人用演绎的方式把这些全都展现了出来。

  反正就盯着一点,虽然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你们美国那么物质。也确实没有私人大游艇,没有豪华大别墅。没有你们那么多奢侈品的消费。

  但是我们依旧不错。

  因为在满足一定的日常需求之后,我们将精神需求拉满,将社会需求拉满。而这些是你们远远做不到的。

  而这些,把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给文化冲击冲麻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喝汽水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