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85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这么多电气入户,对苏联的电力供应来说。

  只有烧变电站一条路。

  所以尼克松在给莫罗托夫介绍的时候,非常自豪的向摩罗托夫和一众苏联官员介绍着美国的种种优势。

  在他的旁边那些记者们也忠实地记录下这场辩论的开始。

  面对尼克松的炫耀。

  莫罗托夫推了推自己戴着的眼镜,然后说道:“尼克松总统,你说的这些东西很诱人。但是这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能够享受得到的,对吧?”苏联方面的官员原本以为尼克松会粉饰太平说一些官方词汇。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昨天晚上基辛格就已经和尼克松好好聊过这些问题了。

  想要赢下这场辩论,必须剑走偏锋。

  不能落入苏联的预设立场之中。

  所以尼克松根本就没有否认,莫洛托夫的话。

  也没有任何的粉丝太平,反而直言不地说道:“是的,美国是一个靠能力生活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说美国自由就在于此。在这里我们除了拥有最基础的社会福利保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给那些有能力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加优渥的生活,更强大的上升渠道。”

  尼克松笑着对莫罗托夫,同时也是对全球记者们说道:“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该有的样子。只要你有能力在美国成为医生律师或者是高级工程师。你就可以拥有这个房子的那些钱。没错,他们确实需要花钱买。但是对这些人而言,这些东西并不贵。”

  “我们美国尊重强者。我们美国无比的尊重那些有能力的人。我们不会所有事都兜底,但是我们可以保证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在美国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难道您认为一个可以创造100万美元价值的人,和一个只能创造1万美元价值的人过同一种生活吗?这不公平,先生。”

  “而我们可以为这些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尼克松如此说道。

  尼克松说了一个好像非常有道理的话。

  试问这个世上有多少人承认自己是平庸无能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

  所以尼克松这么说,对很多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就像是元时空之中那些苏联作家一样,自以为自己很牛,但是进了市场文学之后死的无比难看。

  而他的这些回应远在苏联方面的预料之外。

  正如基辛格所说的,他并不是一个有急智的人。

  这下轮到莫罗托夫麻瓜了。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辩(二合一)

  毫无疑问,尼克松的话其实是一种模糊概念,或者说是调换概念的说法。

  他把美国中高收入阶层的生活,定义为有能力者的努力,最后就能过上这种高级的生活。

  这种话正确?只能说部分正确。

  这个时代的美国为了和苏联竞争,所以还抱持着做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远不是元时空七十年后的那个德性。

  说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即便是这个年代的美国在搞反共、搞文字狱、有嬉皮士运动等等。

  但是它依旧比元时空七十年后的美国强。

  因为这个时期的美国真的在生产全世界一半的工业产品。

  轻工、重工、化工的产能吊打全球。

  在加上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让美国吃饱了红利。

  尤其是罗斯福留下的政治制度让现在的美国总统能制衡的了资本家。

  罗斯福当年搞的政策对普通的劳动阶级还是有益的。

  至少在现在美国的劳动阶级还是有钱可以赚的。

  这也让美国的劳动阶级现在活得还不错。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现在是有一种错觉的。

  觉得现在真的有一种有能力就能上,而且还能赚大钱的感觉。

  而普通人貌似在麦当劳打工,在加油站加油似乎也过的不错。

  而且最重要的是尼克松说这样的话其实是煽动一种情绪,一种:我觉得我肯定是人才,我去了美国肯定能赚大钱,过上好日子!一定比在苏联当十五年的钳工强!是的,很多人都是自以为是的。

  要不然元时空后世也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电子宠物。

  大多数人是一种主观性的动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东西。

  如果人类真的能保持绝对的理智和客观。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社会苦难与剥削将会消失,人类也将会彻底摒弃战争这种东西。

  但是想一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人类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些事情了?尼克松的话其实就是搅乱视线。

  他说能者多得,但实际上美国是能者多得吗?看似是能者多得,但本质上是赢家通吃。

  只要一个不慎就很容易掉进尼克松得预设陷阱里面。

  而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自视过高,然后就会掉进这样得陷阱之中。

  这也是让莫洛托夫非常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

  尼克松问100万美元价值的人和1万美元价值的人同属于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否合理?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认为不合理。

  即便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大家也必然会觉得有本事的人多拿一点过得好一点是理所应当的。

  没本事的人凭什么和我这种有本事的人一样呢?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去界定这个人值100万美元,还是他值1万美元?谁来界定他的价值?莫洛托夫善于思考,但没有急智。

  所以他卡住了。

  并不是他无法回答尼克松的话。

  而是他想到了这背后更深的东西。

  如果他提出了这个价值界定的问题,莫罗托夫可以肯定尼克松马上马就会转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上面。

  而一旦转到这上面就很麻烦了。

  因为现在美国经济是强项。

  美国的经济总产出发电量,用水量,钢铁生产量,水泥消耗量等等方面都是冠军全球。

  你要和美国人谈经济。

  在这个时候谈。

  那你就等着丢人吧。

  所以不是莫洛托夫没有想到问题而是想到之后立刻想到了更深的东西,他怕从一个陷阱跳进另一个陷阱,所以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沉吟着,没有立刻回答。

  而尼克松则继续在那里对着莫罗托夫和一众记者们侃侃而谈。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美国有能力的人可以活得很好。没有能力的人可以去超市当收银员,理货员。可以去加油站工作。可以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

  “这些工作在社会上是需要的,但它本身并不创造多少价值。难道我们还要那些创造了许多价值的人和他们平均分配吗。一个工厂的工程师,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为工厂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赚取了几百万美元。”

“那么工厂拿出十万美元奖励给他,是不是很合理?”尼克松侃侃而谈,周边所有的人都觉得他这话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有能力就获得奖励,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尼克松又继续说道:“那我继续举这个例子。这个高级工程师为工厂带来了几百万卢布的新的利益。但是你们只给他发几干卢布的奖金。然后将新的利益增长用作提高全厂其他人的基本工资。这合理吗?”

“那些工人并没有为这个创新付出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单纯的做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但是他们却分薄了一个高级工程师几十万的奖金。请问莫罗托夫先生,你觉得这样对高级工程师合理吗?”尼克松脸上带着微笑的问道:“我知道一些关于苏联的奖金制度。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你们给研发火箭的主要工程师发放的奖金数量仅仅只有5000卢布。太低了!”尼克松他面带微笑的说:“你知道我们美国为了研究图灵1号,给研发团队多少奖金吗?主要科学家的奖金超过10万美元。还有大量的研究经费。以及后续的专利费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这些具有才能和创造力的科学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让他们能过上非常优沃的生活。难道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美国的先进性吗?”

莫罗托夫思索了半天之后,才开口说道:“尼克松先生。你把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以一种漂亮的说辞包装美化的讲了出来。但你却没有讲在这其中更深刻的关于剥削的问题。”

  尼克松双手插兜一副细心听讲的样子。

  莫罗托夫整理一下语言。

  然后开始讲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以及国家福利待遇等等方面的解说。

  莫罗托夫说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却又非常的有毛病。

  这场直播是全球直播。

  尼克松讲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面向普罗大众,非常浅显易懂。

  以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向全世界所有的高科技人才释放美国的善意。

  并且反复提出了美国有多好的生活。

  颇有一种干金买马骨的味道。

  最关键的是他说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普通人浅显易懂的。

  而莫洛托夫现在脱稿发言,他在讲什么?他在部析所谓的市场经济和所谓的计划经济。

  在不同政体下产生的不同反应。

  以及对国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国民劳动力的不同掌控。

  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肯定是有的。

  但是普通人听不听得懂?听不懂的。

  不要说本时空的大多数普通人了。

  就算是在原时空几十年后。

  已经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了。

  有几个大学生敢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听经济原理是完全不犯困的。

  又有多少学生对马哲毛概这些课程很挠头。

  当然有学的好,理解力强的人。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普通甚至是普通偏下的人,才是占据这世界的大多数。

  尼克松的发言是调动人的情绪。

  他的发言是让那些有能力又想要赚大钱的聪明人看到美国的好处。

  同时又让那些想赚大钱,又自以为自己是聪明人的人羡慕美国。

  只要这两点达成了,那么尼克松就赢了。

  因为美国的基本盘就是这些人。

  难道美国还真的想要招一批充满信仰且意志坚定的聪明人?不要说尼克松不信了。

  基辛格也不信啊。

  这些人进来捣乱吗?莫洛托夫不想跳进尼克松和基辛格布置的关于美国经济是否强大的陷阱之中。

  但是却掉进了另一个陷阱之中。

  他在和尼克松辩论。

  没有错,尼克松基辛格美国代表团的那些智囊可以听得懂莫洛托夫的发言。

  莫罗托夫也可以在他的立场上用他的理论和尼克松一较高下,甚至辩论赢。

  但是他要如何将这些东西传达给普通民众。

  他没有办法快速的将这些发言总结出来。

  形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听得懂的话。

  而根据莫罗托夫的这些发言,尼克松则反驳道:“您说了这么多计划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兜底的优势。

  但是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们这样的计划经济兜底,以及社会主义的优势。

  是否是在剥削那些有能力的人的价值。

  用他们的价值去强行拔高那些普通人,甚至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人?这是否激发了普通人懒的可能性呢?让一个天才养活一百个懒汉?剥削一百个人养一个人叫剥削,难道剥削一个人养一百个人就不叫剥削了?”“如果在一个工厂里面,一个人一天生产100张桌子,另一个人一天只能生产80张桌子。

  但是如果这两个人拿的工资一样,这在我们美国是非常不合理的行为。

  但是在你们这里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不对?”尼克松说到这里已经完全是辩的那一套了。

  莫罗托夫既然不想和自己在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上去硬碰硬。

  那么在这方面你也讨不到好。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