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26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所以,杨村长你的意思是国家希望我们出人力去外国修路去?但是咱们不会外国话啊。"老杨支书挠了挠脸庞。

  杨静点头:“是的。出国务工,由国家统一管理。出去务工的人员服从管理,不需要会外国话。出去务工者,即便只是普通的体力劳动,在外国务工时月薪资最低也在七十元人民币,同时包吃包住。各位都是老干部了,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杨静环顾四周,看着一众村干部道:“目前政策就是如此。你们要不要去动员村民去外国务工,就看各位的了。

  现场突然之间变得很安静,老杨在内的许多村干部开始吧嗒他们的旱烟。这事儿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就看村民怎么看了。

第一百五十三章 需要有人争

  村委会内,一群村干部开始吧嗒旱烟,没人在说话了。

  其实下发的文件他们也有。国家准备召集一批人前往国外 进行工作这件事并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

  因为国家和苏联签订了一个很大的合同。中国的国字号工程队已经签下了对苏联十几个城市居民区扩建改善的订单了。

  那些苏联专家是来中国考察了,看了那些新中国建造的住房之后,那些苏联专家都赞不绝口。

  其实建房子这种事情也是很有技术合量的。看起来不是很起眼的单元楼该怎么建,其实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元时空之中,新中国在建房子这件事上其实没什么底气。虽然说有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大师,但那总是少数顶级的学者。

  四十年代上海有知名的八大公寓,说是全亚洲最高级的商品房。设计师清一色的都是外国人。

  中国自己的房屋设计师太少,能规划一堆大楼一整个小区, 并且和整个市政网络联起来的设计师太少太少了。

  因为造房子和设计房子这种事就一个诀窍:菜,就多练!

  这玩意儿就是靠经验和试错堆积起来的技术。元时空后世,不管怎么说,中国都是建设房子、道路、桥梁都是全世界最多的。踩的坑爆的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最多的。

  那可都是巨大的试错成本,把这些东西都总结起来,然后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图来施工的话,现在新中国在建筑理念和设计不好说能超越苏联、美国。但是至少在大规模的住宅小区的设计上是极其合理的。

  不管是小区的供水设计、供电设计、采光通风设计、运动场所设计等等。那些最高只有六层楼的中国小区都给前来考察的苏联专家极大的震撼。

  因为一句[设计合理、建造安全]背后是多大的辛苦,只有这个行业里的人才知道。

  元时空之中,这个时候苏联也要进行大规模建造赫鲁晓夫楼来解决苏联日益紧张的住宅问题了。

  现在到不用建造赫鲁晓夫楼了,苏联盯上了中国开始兴建的中式小区。

  这可是事关苏联全民的大工程。往小了说,全苏联至少需要数百万套新住房来满足苏联工人日益高涨的对住宅需求的情绪。

  苏联愿意拿钱出来搞,不说大赚特赚了,但是至少能给现在的新中国带来巨大的外汇收益。

  而且还可以培养一批熟练的建筑工人, 为了之后国内需要兴起的大基建做准备。破晓基地的推算计划是在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开启新一轮的国内基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解决国内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将农业工业化进一步深化。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第一批大规模出国务 工这件事成型。不然的话都是空谈。

  但是中国有句话说得好,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现在还不是所有人都期望去外国务工的时代。毕竟现在出一趟门很难, 很多农村老百姓一辈 子去过最远的地方不会距离自己的出生地超过二十公里。

  在这个山高路远行路难的时代,要和一群人说:我们去八千里外的地方.上班赚钱吧!

  大家只会觉得觉:你是傻逼吧?

  对于这些村里的村干部来说,他们也是有这样的想法。

  彭学武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他笑着开口道: "嘿嘿,咋的,给大家指了个发财的地方,你们这一个个的咋都不说话呢? 一个月七十块呢!在城里赶上大工工资了。”

  之前的老杨书记吧嗒着旱烟道:“你彭学武说的简单,文件我看了。最近的是去西伯利亚修路。那西伯利亚我去县城打听了,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去远一点, 跑去什么斯大林格勒建房子,那地方距离咱们这地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就算是孙猴子都不能一个跟斗翻过来。这青壮出去一趟就是好几年。 没结婚的耽误结婚,结婚的让老婆守活寡。”

  老杨支书说道这里摇摇头:“这事哪里好办?要是有谁家的老婆守不住这活寡,在外面找了个姘头。人家男人到时候在外面干了五年回来了,说都怪我鼓动他外出五年,到时候我咋说?'

  老杨支书说的话确实是实情。这也是一众村干部犹豫的地方。

  彭学武和杨静对视一样,两人早就知道会这样了。

  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

  彭学武一脸怒其不争的对众人说道:“你们啊,我搞大队的时候,你们看着。我搞砖窑的时候你们也是看着。等我搞好了,你们再来搞。事事慢我一步,真是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彭学武一副怒其不争的模样。

  “你们啊,现在不争,以后就没得争了! "彭学武如此道。

  而杨静则适时的说道:“各位,这件事我和你们说。如果你们现在第一批不报名, 以后可能就赶不上了。很多大城市,包括合肥、南京、南昌、上海有很多初技的学生毕业后会参加这一次出国务工。等到那些城里的初级技工出去了,都在外国务工赚到了钱。以后等他们回国了,投入国家的基础建设,他们都成了工人,每个月拿工资,吃商品粮。到时候大家可不要后悔。

  “我们彭家村是准备动员一些青壮年出国务工。到时候您们各位不要又说我们彭家村发财了不告诉你们了。”杨静淡淡道。

  这话说的比什么都管用。当在场的村干部们听到城里初技学校的毕业生都会去外国务工的时候,他们就有些坐不住了。

  因为对现在很多的农民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城里当工人,然后吃上商品粮,拿着城里的工资可以买各种现代化商品。

  但是现在城里人都要去,那……

  还没等其他村干部表态呢,江佳奇先站起来说:“我们上游村的空闲劳动力至少有好几十。如果都能去外国务工,那么至少有大几十个家庭的生活富裕起来。我支持杨村长的提议,我上游村准备动员村民们报名。免得以后看着别人富裕了,村里的老百姓戳我脊梁骨。

  这世上的事情啊,有时候真不是告诉别人好就行的,要有人争。只有争,大家才会觉得这玩意儿好。

  现在开始争了,不仅仅是彭家村和周围的村庄。包括许多城市里也是如此。

  这一次中国对外输出的劳动人口将多达百万。其中城镇内的招工数量不超过两成。剩下的都将从农村筛选。

  而接下来数年,破晓基地的规划之中,中国的劳务输出将会更多。

  李锐只求一点,他在内部开会的时候说:“不要让我们的人民成为用过既弃的一次性用品,我们的人民不该成为推动时代列车前进的燃料,而是同舟共济的战友!”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一路向北

  “葛蛋,你可要想好了。一旦签订了这份用工合同,那就是五年的时间。你要去苏联工作五年哦。”

  在彭家村的村委里,彭学武非常严肃的对着村民葛蛋如此说道。

  各村的村委领导会议早就结束了。那些村干部知道城里的学生都要抢着出国赚钱之后,他们的心思就不一样了。

  当真是只有抢着吃的饭才香,只有大家抢的岗位才是好岗位。人呐, 有时候确实是有些贱皮子。

  有时候好说歹说都不如来个竞争对手有用。

  现在各村都在组织人手参加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国务工行动。

  第一次出国务工行动招收的农村人口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稠密的省份或者是三年自然灾害中受灾非常严重,并且国家短时间内还无法对其做出什么改变的省份。

  说白了,李锐和破晓基地的那帮专家就指望一点,这些人出国去工作,把自己养活咯!顺便赚点外汇,从国外弄点粮食回国,来支援国内那些嗷嗷待哺的老百姓。

  能走一百万,那就剩下一百万壮劳力的口粮,再加上这些壮劳力从外国赚回来的外汇粮食。这里里外外可能就能救下几百万人。

  如果出国务工的人口够多,那国内压力也更少,给国家带来的外汇也更多。同时也可以满足这些农民靠双手致富的愿望。

  就像是葛蛋,他从前是彭家村的村溜子。还是彭学武回来之后搞生产大队才把他给救了。

  葛蛋听着彭学武这话,他一擦鼻头道:“支书,我当然知道。我现在识字了,村里的扫盲班我都参加了。这么多年了,我都学了小一千字了。简单的四则运算也会了。我就是想进城当工人!“

  葛蛋的理想很简单,他就是想要进城当工人。

  自从他在寿县看到淮南钢铁厂的工人早餐能花钱吃豆浆油条吃到饱的时候,他就立下了这样的愿望。

  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已经是宏大的愿望了。要进城,要当工人,要开工资,要吃商品粮,要买刚需房,甚至葛蛋还想着买台电视、洗衣机这些玩意儿。

  这些东西对于农村人来说有些太不切实际了。

  彭学武道:“葛蛋,签字按手印之前,我在和你说一遍。 这次去苏联的劳务派遣,国家有领导带队管着你们。管理很严格,五年时间,你是回不来的。最多只能和我们通信联系。国际信件很慢,一

  两个月可能才有一封。’

  “你如果出去了,你就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彭学武说的很认真。这是他对彭家村每个准备出国务工的农民所交代的话语。

  葛蛋听到这里也点点头: "嗯!”

  在葛蛋后面排队的有一个二十四岁的汉子,汉子开口道:“葛蛋,你也老大不小了。今年也二十三了吧。你还没娶媳妇呢。你现在出国五年,不什么都耽误了。"

  葛蛋道:“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怕啥。到是你,大许,你和老婆才结婚四年,一对双胞胎才三岁吧。你这一走五年,你那漂亮老婆受得住嘛。哈哈~”

  “滚蛋! "大许踢了葛蛋脚:“我老婆我还能不放心。五年,一个月七十块。一年就是八百四十块。五年下来是四千两百块!在外面干活包吃包住,这四千两百块存下来,我能起三间大瓦房。剩下

  来的钱存银行吃利息,以后都够娃娃吃饭上学了。我当爹的不拼一把,难道等我孩子拼?”

  大许嘿嘿说道。这也说到了其他准备外出务工的村民心坎里。

  葛蛋嘿嘿笑了笑,他没说什么。大许的老婆秀莲,是十里八村算漂亮的女子了。大许当年娶到这个老婆,很多人都说大许祖坟冒青烟了。

  原本葛本蛋也是这样觉得,一直到他和支书因为养殖场和辅酶的事情去了一趟城里。

  葛蛋看见了纺织厂的女工下班,那些二十来岁的纺织女工穿着整齐的制服,头上带着方巾固定头发。她们说说笑笑,气质自信昂扬。

  葛蛋在那一刻突然觉得村里最好看的秀莲也不过如此。他想要娶一个这样的女子,大方自信昂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然,他现在一个农民想要娶一个城里的女工, 多少有些痴人说梦了。所以这话他从来都没有说过。

  因为说出去也只是徒增笑耳。

  但是他想要这么做。这些年他努力学习,就是想要等着城里招工的机会,看自己能不能去城里做工。

  但是这些年自己运气一般,淮南那边没怎么向这里招工。导致葛蛋一直没有成为工人。

  而现在他在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按下自己的指纹,他是一点后悔都没有。甚至有一种:老子终于成为工人了!的喜悦。

  当然,签了意向合同之后并不是直接送去苏联。这些人还要去淮南市里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还要进行简单的考核。

  最少要认识五百个常用字,会简单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这样才能经过筛选。

  而这些农村的农民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他们前往外国务工,做的基本上都是体力劳动。

  而从城里初中技校招过去的则是预备的技术员。

  葛蛋和他的那些同伴们在淮南。集合之后再通过火车一路北上。

  1957年中国调集了大量的铁路运力将如葛蛋这样的空闲劳动力集中起来,一路向北运送。

  许许多多的农民这辈子第1次离开自己所生活过的县城范围。

  在火车上葛蛋碰到南腔北调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们。

  大家带着大包小包。根据他们在不同县城、市里的不同组分好。

  在火车上葛蛋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如他一样是个单身汉,想要去往国外拼一拼前程。成为一名工人。

  有的人和大许一样。想的是5年的时间多挣点钱给家里修上房子。给老婆孩子以后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

  中国铁路的长龙上运送装载着不同理想的人们。他们撇家舍业一路向北。

第一百五十五章 老大哥仗义

  从哈尔滨出发,路途经过将近一万公里才能抵达那个叫做列宁格勒的地方。

  这是葛蛋去过最远的地方,也是这一车中国人 去过最远的地方。

  当火车缓缓停靠在斯大林格勒火车站的时候。葛蛋从硬座上缓缓醒来,他伸了个懒腰,全身骨头发出了噼里啪啦的脆响。

  “妈的,我这辈子第一次做这么长的火车。妈呀,我的腰都要断了。这是不是能停站休息一会儿了? 我都想要下车转转了。”

  葛蛋嘟嘟囔囔的说着。现在这一万公里的旅程可不是好受的。

  即便是中国和苏联达成了协议,苏联开了专列来运输这些建筑工人。

  但是也只能提供硬座座位罢了。

  而且不算国内的旅途,就算从哈尔滨出发的时间,也需要接近十七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列宁格勒。在这个火车还没提速的时代,十七天还算是快的。

  算是苏联方面特事特办,把第一批三千名中国工人拉过来了。不然按苏联的道路状况,二十天也是有可能的。

  毕竟现在苏联的铁道网络运载量其实已经有些不堪重负。苏联迫切的需要修建新的铁路,或者对原有铁路进行提速。

  对于苏联来说,这两件事需要一起做。 但是这俩都算是大基建,就苏联现在的壮劳力数量,他们是真的没太多人员投入进来。就算是有钱有资源都没法弄。

  火车上,葛蛋嘟嘟囔囔的声音也把其他人给吵醒了。现在是莫斯科时间早上六点。

  但是圣彼得堡的天色还没大亮。外面还有些灰蒙蒙的。

  “咱们这是到那儿啊? "和葛蛋一个村的大许揉了揉眼睛:“这在哪儿也看不清啊?这在车上都多少天了?二十天了?”

  大许坐车都坐昏了。其实不光是他,车上大多数人都坐昏头了。

  谁都没有在火车上坐过这么久。这对这群人来说都是考验。

  葛蛋伸了伸腰说道:“哪有二十天,才十七天呢。大许,你是没坐过这么长的火车吧。”

  大许翻了个白眼:“说的好像你做过一样。这是到站了,还是中间停啊?”

  说真的,大家都希望是到站了。因为这十多天了,这些人在火车上都有味了。毕竟这火车上是真没什么办法洗漱啊。

  就算是在不注意卫生的糙汉子,现在都快憋不住了。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