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797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这些一点点强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这些东西换来的外汇和援助不仅让本时空中的中国以三级跳的方式快速成长,也让苏联的实力比元时空更强。

  这也让美国更加难以应付了。

  “真的没有想到,苏联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居然搞的美国和其盟友脚步大乱啊。”

  在破晓基地里,陆光达难得的回来了。和他一起回来的是冯石。

  当初破晓基地三巨头,现在却是天南海北难得聚首。

  李锐一直在北京待着,住持基地和曙光厂的工作,还时不时的搞文宣工作。

  冯石在新疆基地常驻,难得回来一趟。

  陆光达则是全国各地到处跑,原子弹结束了。但是氢弹项目还在继续,(注: 原子弹和氢弹项目是同时上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科学家是两边都要兼顾的)而且人造卫星项目也在搞。

  两弹一星,元时空要搞的工程,现在也是要搞的。而且要比元时空更早的实现。

  只有核平衡了,大国之间才相对平等的对话权力。

  如今三人是难之又难的聚在了一起。李锐个人掏钱搞了不少好菜。让厨房准备了相当丰盛的一顿饭。

  “现在市面上是繁荣了啊,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要啥啥没有,现在你们都在这河北的山沟沟里头了,这鸡鸭鱼肉什么都齐全了啊!“冯石看着一桌相当丰盛的菜肴,他忍不住笑道。

  而陆光达则是对饭菜没任何兴趣,他现在只对李锐配合克格勃搞的这次宣传行动特别感兴趣。

  陆光达菜还没吃,先把桌上的汾酒打开了,先给三人都来上一杯。

  先喝了一口后,他才说道:“这下我可这真的是见识到了,北约赏金令前十的威力了。

  “李主任你这一招啊, 直接让美国差点陷入经济危机啊。

  冯石微笑的看着两人。

  李锐则是豪迈的挥挥手,一副浑不在意的模样说道:“这才哪到哪啊。 要是美国人喜欢,我们还可以多搞一些呢。”

  陆光达哈哈大笑:“那美国人可就难受了。斯普特尼克1号1设计飞行时间长达三个月。”

  "再加上我们技术的支持。它说不定还能飞的更久一点。就这么来说,它可是能让美国人难受三个月啊。

  李锐哈哈一笑:“美国人要是难受,那就把它给打下来啊。他们打的到吗?

  还真别说,美国人还真的想要把它给打下来。

  因为苏联人公开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飞行寿命。预计寿命一百天。

  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九十六分钟。

  一百天的时间,美国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可以接收到斯普特尼克1号的无线电波。

  现在美国国内群情激愤,尼克松刚上台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威信严重受创。

  而苏联的卫星上天之后,尤其是在天上开始放声歌唱红歌之后,对全球的共运行动则是出现了巨大的支持。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明明苏联这次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援助,只是放了一颗卫星上天。

  但是却让全球共运行动变得更加扎实了一样。

  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国际共运也是如此。物质要给,精神也要给。

  李锐做到了把战术上的[1] 放大成为了战术上的[10]。

  “美国现在肯定焦头烂额。我们却是该给他们上点眼药了。“冯石吃了口卤牛肉后放下筷子道。

  “我们本国的导弹发展虽然快,但是还是不够快。我们要尽可能的争取和美国同步搞出类似的洲际导弹和航天卫星。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东西两头对美国形成双面夹击。”

  冯石算的是战略的账,他的要求倒是没错。不过有点难完成。

  陆光达只能摇摇头:“难,钱总等人已经忙的一天没几个小时睡觉了。全国相关的工场和建设工地都几乎是连轴转。”

  “我们的同志几乎是用意志在完成接下来的氢弹工程和洲际火箭工程。还好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生活水平上来了,物资补给比从前好多了。不然我都怕他们给累到了。”

  李锐用筷子敲了敲下吧:“是啊,难啊。尤其是氢弹技术上面,我们还没有突破。后世也没有解锁任何有关氢弹的技术知识,我们想要搞路径依赖也不行啊。”

  说道氢弹项目,陆光达下意识的问道:“那于敏怎么说?

  “那小子?沉迷计算机软件不可自拔! "李锐笑着摇头。

第九十八章 依赖与突破

  破晓基地内。

  氢弹小组现在的研究条件比元时空之中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如果单说科研设备的话,比元时空之中强了百倍不止。

  元时空之中,氢弹研究的时候,全中国一共就只有几台计算机。北京一共有两台,其中一台要供原子弹小组使用,水利部门和电力部门测算数据也要用电脑。

  所以氢弹小组只能去上海计算机研究中心去借用计算机来用。

  而现在,李锐可是给了氢弹小组拨款买了五十台电脑。这些电脑的算力可是比元时空那些打孔纸带计算机的几万倍都不止。

  更不用说,破晓基地现在物资条件尽可能拉满了。河北有一家小型电厂,发电基本上算是专供曙光厂、破晓基地使用。

  氢弹小组的办公室里有空调有暖气。

  条件不知道比元时空之中好多少倍了。

  不过大家还是非常节俭,办公室、实验室里到处张贴着[节约用电] [随手关灯] 之类的纸条。

  提醒着大家不要浪费一丝一亳的资源。

  不过在这提倡节约的地方,倒是有一个”浪费大户”。这就是于敏了。

  这家伙每天用电脑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而且经常“不关机”。

  谁要动他的电脑,他就跟谁急。

  “我跑东西呢,不许关!" 这是于敏经常和人说的话。

  是的,于敏的电脑总是在捣鼓一些很神奇的玩意儿。 就像是现在,他的电脑正在跑着一堆数据。

  就算是小组里面都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他在干嘛。

  因为于敏学电脑用软件在他们这批人中是最快的。反应和理解能力好的超乎寻常。

  这大概就是有一失就有一得吧。

  本时空之中的于敏没有元时空中那么多工作经验。没有那么多触类旁通的解题思路。

  但是本时空之中,他更加年轻。学电脑这些玩意儿也更快。他现在是整个基地里用电脑的高手。

  就像是现在,基地里很多人的电脑问题都会叫他来解决一下。

  组里的陆杰正抱着抱着一摞文件走 了过来,对于敏道:“于敏,这里的东西你帮我弄一下。我们在试验的……

  ……于敏让陆杰先安静,他道:“我这边的计算到了关键,你先别吵我。”

  “你还在鼓捣你的模型数据呢? "陆杰推了推自己的眼镜道:“不是说我们的数据不足,支撑不起一个模型吗?你这是靠连猜带蒙的弄模型,行不行啊。”

  陆杰的语气里多少有些开玩笑。

  作为基地了的科学家,大家都是一方俊杰。 陆杰一开始对于敏还挺不服气的。即便是阅读了元时空的历史,知道于敏是个大拿。

  但是不能拿元时空的历史来判本时空的案嘛。

  毕竟条件和时间都变了。

  陆杰心里也是憋着一股劲的, 谁说氢弹就要于敏弄出来?我不行?

  其实不光是陆杰有这样的心里,基地里心气高能力强的科学家都有这样的想法。

  也就是于敏这个人心态极好。根本不为外事所动。

  任由他八方来风,我自巍然不动。他心态放的够平,所以他在着压力之中反而没受多少影响。

  反而是在基地里静下心来好好搞自己的东西。

  就像是陆杰所说的于敏在那天天好似连猜带蒙的搞东西。

  但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连猜带蒙。只不过于敏自己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不是特别有把握,所以虽然和人说过一些。

  但是却并没十足把握。

  人家说猜就猜吧。

  大家天马行空的一起猜其实也挺好。现在资料太少,苏联也不会给中国氢弹的任何资料的。

  要是平时,于敏肯定会放下手上的活来帮陆杰。但是现在,于敏却对陆杰道:“你等一下, 你等一下。我这个数据推算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了。”

  “我们对于氘氘模型和氚氘模型到底应该怎么样做,不是一直都有争议吗。 前面几次我们开了好几次茶话会。让大家一起分头讨论马行空的聊。我把大家意见都统合了一下。然后也和国外的资料进行

  了对比,还有基地里可以查到的后世资料全都比对过一遍。

  “我觉得好像是找到了一个方向。你先等我算完。

  于敏看上去非常的认真。这让陆杰不得不小心应对。

  他看着正在计算机面前非常认真的于敏。

  陆杰开口道:“开了几次会议,很多东西大家其实都是天马行空的乱说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于敏却道:“实际上在基地里面,我们这些同志们眼界已经异常的开阔了,有着这些电脑为我们带来后续的各种资料。其实我们在这方面的了解,可能已经不下于外国那些资深研究所里面的科学家们

  所掌握的信息了。

  “在这里几年,我所能学到的东西可比我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还要多得多。我们大家伙自己一直待在这里,所以一直没有感觉。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反而不觉得自己好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上次钱总回来的时候还给我们开过一次会,你还记得吗。”

  面对于敏的提问,陆杰点点头道:“当然记得钱总工程师教导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求我们提振自己的自信……

  “对!“于敏没有等陆杰把话说完直接打断他,并且说道:“就是这样。钱工程师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我们小组和原子弹小组的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没有原子弹小组那么详细的资料。”

  “后世对于原子弹资料的解密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让我们原子弹研究小组的成员们有一种路径依赖。而这种路径依赖是好是坏很难说。因为原子弹的大多数资料依靠的依旧是西方解密资料。或者说

  我们还是在跟着西方人的脚步去走。

  "而现在氢弹上面我们没有任何相关的资料。我们所能够查到的资料并不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明明已经计算了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依旧依没有信心。”

  于敏看着计算机上面算出来的一条条资料,他头也不抬的继续说道。

  “其实我个人一直认为在茶话会上如我们的同志开诚布公的讲了很多东西。那些通过类似玩笑或者是天马行空推断出来的东西,反而是同志们内心想要讲的。

  “但是因为氢弹的研究意义重大,而原子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所以导致了我们同志们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心理包袱。”

  “他们不敢讲,因为担不起方向错误的责任。同时又没有国外的权威资料为他们背书,所以他们明明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是对自己依旧不够自信。”

  “可是我觉得恰恰是我们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国外的权威资料帮助背书,所以他们想出来的东西,反而更有意义。上黄山有很多条路, 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是正确的。”

  “也许我们的才是正确的!“于敏看着计算机将最后一条条数据收完后,他抬起头对陆杰说道:“我们的模型完成了!”

  陆杰看着计算机上的资料,他原本只是大致的看一眼,可是当他仔细看这些数据的时候,整个人越来越震惊。

  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不断的移动鼠标,翻看每一条细节。

  这里面有很多事项,并不是于敏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同志们开会的时候,闲聊的时候,大家时不时会讲起来的东西。

  有的时候大家会尝试测算一下自己所想的东西是否正确,但有的时候大家却又不尝试。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肩膀上都背着一个重大的担子。

  依靠原时空后世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大家来说有好有坏。

  好的地方自然是可以直接知道答案是什么。

  但是坏的地方就是会产生路径依赖。

  生怕自己和原时空后世所研究出来的东西不符。在科学领域更是如此。现在洋人的权威没有了,但是后世的科学在基地里面建立的权威却出现了。

  所以陆光达也好,钱学森也好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基地里的同志们要放下思想包袱,想出自己的想法。

  很显然于敏做到了。

  有的时候,一个天才科学家所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天才的头脑, 更是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

  陆杰看着于敏完整的模型,眼神中充满了惊讶,手都微微颤抖了起来。

  这个模型并不是于敏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包含这个小组里面所有人的推断猜测和怀疑。是大家想做,但是又怕浪费时间的问题。

  就像是大家爱护基地里的电脑,很小心的实用基地的能源,生怕把电脑弄坏,生怕浪费了能源。生怕给国家造成了负担。

  而现在,大家调侃为浪费大户的于敏去给所有人一个重重的大锤。

  “我们的想法没有错!这是可以实现的!”

  于敏脸上露着笑容。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