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66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就不说那个传说中不知真假的隋炀帝让人用丝绸把柳树都装扮起来的传说故事了。就说个黄维自己知道的。

  当年日本投降之后,国府为了宣传抗战胜利后的美好生活,搞了摄像机拍了一段南京市民抢购盐水鸭和烤鸭的片段。

  那大排长龙,一买就好几只的场面简直比元时空后世还夸张。弄得好像盐水鸭子和烤鸭子不要钱一样。

  而且还不是一家鸭子店生意这么好,而是所有鸭子店都生意这么好。还有卖点心的、葱油饼的各种店铺门前都大排长龙,所有人都吃的油光满面的样子。

  光看这一个片段,甚至有一种恍惚间中华民国已经全民奔小康的错觉了。连街边拉车的车夫都能一手葱油饼,一手烤鸭腿,边吃鸭子边吃饼了。

  但是黄维知道,这是扯淡。

  要是国府当年有这么好,大家都有这么好的伙食,家家户户都能一个星期吃得起一只盐水鸭,车夫午饭都能买一个鸭腿配葱油饼吃,那马列党的军队还能推翻的了老头子(蒋光头)的统治?扯淡呢!

  黄维甚至都不知道当年国府拍这样纪录片的目的是为什么。这到底是给谁看的?老百姓能信?自己能信?还是说老头子真的相信民国老百姓生活已经进入到了如此程度了?

  当真是上坟烧报纸,只能糊弄鬼。

  黄维最开始也怀疑马列党是不是专门为了糊弄他们,所以才派人给演出这场戏。

  但是这对小夫妻的表现真的不像是演出来的。他们的表演要是演员的话,那么电影演员:周旋、赵丹之类演技都被吊打了。

  黄维叹息一声,在小夫妻欢快的商讨着未来生活的讨论中默默离开。魏兰和赵春来在规划好厕所的布局后才发现,黄维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刚刚那个大爷呢?”

  “嗨,大概是我们讨论的时候怠慢了人家,人家走了。”

  “估计是他也要鼓励自家的孩子早点有自己的房子吧。”

  ……

  团结小区里,功德林的学员们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边参观一边啧啧称奇。

  尤其是当王英光告诉他们,如团结小区这样的地方在南京不止一个,而是有好几个,并且在未来规划中还会有更多的时候。他们显得更称奇了。

  即便是在南京浏览了两天,见识过很多南京的变化后,他们还是忍不住在车上不断讨论各种见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现在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很快,工厂扩张速度更快。快到他们这些国府的老人都看不懂了,新中国五年干出来的事情比民国三十年干的还要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保证工厂还在控制之下?

  对于这些国府将军来说,也许打仗不是每个人都擅长,但是政治斗争,争权夺利他们可太习惯了。

  他们也太习惯于什么叫做见利益就上了。就是因为知道这一切,他们才对新中国该如何处理工厂里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觉得好奇。

  在功德林学习这么久,这些学员们相信这世上是一定有坚定践行马列主义的行道者。如《钢铁是怎样炼成》里的保尔·柯察金,现实中一定有的。

  但是他们不相信所有人都能成为保尔·柯察金。之所以保尔的故事让人动容,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人少。

  如何保证工厂的管理,如何保证工厂利益不会被小部分团体倾吞?这都是很复杂的课题。

  而接下来的旅程,王英光带他们见识了,中国大地上更多的改革。

  如【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现在已经被推广到了几乎所有的全国中大型国营厂中了。

  这个原时空中要在1960年才诞生的,符合中国企业体制,符合中国国情,且好用的管理办法被提前搞出来。李锐带来的网咖资料不是白来的。

  最开始【鞍钢宪法】是李锐主持下,在其管理下的文化产业、出版产业等率先推广。就在李锐整顿上海文娱产业的一年后,【鞍钢宪法】已经展现出了一些成果。

  而接下去则是将这管理办法推广到全国去。并且李锐作为文化和教育的一把手,需要将这种办法告知给天下所有。

  让人明白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苏联的马钢宪法一长制显然并不是一个多么符合中国国情的玩意儿。

  一长制最后出现的可怕问题在元时空后世也深深给李锐上过课。

  元时空中,前苏联最大拖拉机厂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拖拉机厂,被厂长以及少数领导以不到一百万美元的贱卖给了美国公司。那可是一个拥有职工近四万人,年产拖拉机、起重机、铲车等大中小型机械设备约一万台的巨型企业啊!

  而诞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贱卖国有资产的问题都不必多说了。李锐听说过一个故事,九十年代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高高兴兴的放学回家,因为家里今天买了难得的排骨吃。女孩很久没有吃到肉了。

  因为工厂很长时间没给她爸妈发工资了。家里天天都是白菜、萝卜。那天女孩和父母吃了好多排骨,吃的很满足,然后这一家人第二天再也没有醒来。

  因为她的父母把家里最后的钱买了一份排骨和一包老鼠药。

  每每想到故事里的那个女孩可能和自己是差不多大的同龄人,李锐就觉得心里憋着一口气喘不上来。

  开历史倒车,这种事情李锐是坚决不允许在发生在这片大地上了。

  他觉得这也是自己回来这个时空的重要意义。他憋着这股劲奋力向前。

  而所有网咖里的技术员们也憋着一股劲。这股劲不是简单的为了让中国变成帝国列强,而是为了让国家强大,有朝一日实现共产主义,最终能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的劲。

  所以功德林的学员们的旅游是一场上课,他们去了城市,去了工厂,最后也去了农村。

  他们在感慨着中国大地的变化。

  这一场旅行,等他们再次回到功德林的时候,会发出更多的想法。

  而和他们一样,感叹着中国变化的还有另一人。

  陕西,延安。

  海明威坐在大石头上,叼着烟斗的他做在大石头上,钢笔在笔记本上留下一行行字迹。

  最后他吐出一个烟圈,在笔记本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文字的结尾处,画下了一个句号。

  “写完了,终于写完了。”海明威收起笔记本,他抬头看向身后的一座高塔。

  “这里不是意大利,你也不是比萨斜塔,但是你给我的灵感是一样的。”海明威对着高塔竖起大拇指。

  同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他将笔记本第一页翻开,点点刷刷写下一个题目:《东方良医》。

  “走吧,小王。我们去见见我们许久没见的老朋友吧。”海明威笑着招呼着跟了自己许多年的翻译。

  “去看看我们的羊皮袄医生,和他的病人们。”

第三百五十章 张金富

  乡村医生张金福。正在延安下面的村庄进行着巡检,就像他前几年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一样。

  他当乡村医生已经整整4年了。从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医生,因为在他看来医生都是一些很厉害的人物。就像自己小时候生病时,母亲帮他找来的老中医,胡子花白,说话文绉绉的。

  那时候就感觉这些人特别厉害。张金福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被其他村民千恩万谢奉为活菩萨一样。因为自己在那些乡村里真的救治了不少人。

  作为一名退伍回乡的军人,张金富是骄傲且自豪的。

  其实他不喜欢打仗。当初在延安参军,完全是因为当时中央的根据地就在延安。他时不时的会去听中央开办的各种教程。

  他就是那些被点燃的无数星星火种中的一员。他参加解放军去打仗,从来都不是为了杀敌建功。

  而是相信当初毛主席还有那些延安宣传队他们所说的话。

  【我们要创造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界,要让普通老百姓穿得起衣服吃得起饭,有学可以上,有病可以医……】

  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张金福就是想要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仅他想要生活这样的世界里,他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能够生活在这种世界里。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真的是圣母的话,那么张金福也许算一个。只不过他这个圣母并不是毫无底线的烂好。

  要达成伟大事业。就必须要有人做奉献。张金福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如此那么奉献的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因为他在党内接受的教育,让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想要有这样的世界,那么我将为之努力。国际歌里都唱到了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和皇帝。

  既然如此,那么自己做自己的神仙,自己做自己的皇帝,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救世主。

  秉持着这样的理想,张金福在部队退伍后。没有过多为个人考虑,就参加了乡村医生的培训计划。半年的培训,让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培养成一个至少能够勉强治疗常见疾病,会正确使用抗生素等基础药物的抗生素医生。

  虽然说抗生素医生在原时空,后世是一个非常强的贬义词,但是在如今这个年代,能够用好青霉素,红霉素,土霉素以及缓解常见疾病疼痛的镇痛剂,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张金福是个好人,他做的也是好事,但是好人和好事不该被人拿枪指着。所以自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上调对乡村医生的补助。

  原本乡村的赤脚医生,是一种半义务性质的劳动。它所以叫做赤脚医生,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自己也有耕地,每天需要下田干活来赚自己的口粮。

  国家给的补助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为什么最早一批的赤脚医生新中国选择从那些打过解放战争并且政治素养过硬的战士中进行培养?

  不仅仅是因为在部队里他们已经受过了基础教育,比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文化知识更强,更重要的是从事赤脚医生这一份工作确实是需要一定牺牲和奉献的。

  因为新中国建国那会儿,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和物资去无限度的支持赤脚医生的待遇,甚至说如果将赤脚医生中的医生收入当做全部收入的话,他们甚至不够养活自己。

  这是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国家资源就这么一点。想要推广农村卫生健康。想要给他们用医用药。那么就没有办法给赤脚医生更多的钱。

  在1953年之前,张金福除了自己耕地的收入之外,每个月作为赤脚医生,他可以从县里面领到5块8毛钱的补助。

  而这5块8毛钱是怎么换来的呢?

  是张金福一个月要在几个村子之间来回奔波,每个月至少走坏一双鞋换来的。

  是他在农闲时节还要去山上找各种野生草药来想办法降低村民看病开销换来的。

  更是他大半夜和同村村民一起抬着重病的村民病人赶往县医院换来的。

  这5块8毛钱大值钱了!

  一直到1953年六月,国家颁布新的执行标准。将乡村赤脚医生的补贴标准从5块8毛钱直接提升至了11块5毛钱。

  今天张金福乘坐老乡的牛车,从村里前往镇上,再从镇上搭上了前往县城的一台拖拉机。他坐在拖拉机运送的砖头之上,清点着自己药箱里还剩下的药品。

  “扑热息痛没有了,青霉素也不太够。季节变换,感冒和发烧的太多了,退烧药要备一些……”

  每个月张金福只要抽一天时间,从村里到县城往返一次。

  从村里到镇上乘坐牛车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然后再从镇上搭一班拖拉机运气好的时候会搭到一辆卡车去县里大概也需要2~3小时。

  再到县里专门开设的乡村医生中心领取他这个月的工资补贴同时再向上面报告自己每个月消耗的药品数量,以及向上申请补充药品。

  这件事张金福每个月要做一次。这种事情给后世之人看,定然觉得很辛苦。但是张金福却没有抱怨。

  今天他早上5点天还没完全亮的时候就出门了,终于赶在中午12点前赶到了乡村医生中心。

  把自己的药品报告给提交上去了并且提交了,今年村子里面好像爆发了类似于流感一样的东西。向上面申请是否派遣专家来村子里面看看。

  同时又将自己的医药箱补充满了。

  看着医药箱里面装满的药品,张金福才觉得踏实了许多。

  最后他才去领取了自己这个月的工资补贴。

  “怎么这么多?是不是搞错了?你是好像多给了我几块钱。”张金福从自己的信封里面数了数钞票的数量,比之前的要多。里面有整整15块钱。

  “张会计你钱数错了,赶紧给我换一下,别被你领导看见了。到时候得骂你一顿。”

  张金福对着和他一样姓张的女会计快速说道。还把钱偷偷塞回信封,让女会计赶紧把钱给换一换,这可是工作上的一个大纰漏啊。

  只是那姓张的女会计却掩嘴一笑道:“张大哥你是不是天天忙着给村民治病,都没有好好看政策?”

  “嗯?”张金福一愣。

  “今年9月份国家就下发通知了,你们的工资上调你们这些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现在你们的基础补助是15块了,我没有数错。”

  小张会计把装钱的信封又递回给了张金福。

  张金福喃喃道:“这么多钱啊,我都用不完……”

  小张会计却笑出了声:“存着吧,到时候你说媳妇还得花钱呢。你这年纪了多存一点,现在娶媳妇儿也得花一两百块呢。”

  张金福挠了挠头。这事他还真没想。

  就在他准备回去的时候,姓张的小会计就叫住了他:“张大哥先别走。我上次看你来县里的时候鞋子都磨破了。我爸厂里发的劳保鞋有多,我给你一双。”

  说着张会计从台的下面拿了一双用报纸包好的鞋递给张金福。

  张金福一愣:“这不好吧,这鞋也不便宜,我看。”

  “我爸是厂里的技术员,平时就在厂里面走一走。不像你走路走的那么多,我爸一双鞋能用很久呢。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的话,下次你村里要是抓到什么野兔野鸡,或者是摘到什么好吃的野果子,记得帮我带一点回来就行了,礼尚往来嘛。”小张会计不容拒绝的将一双厚底的解放鞋递给了张金福。

  在县城里忙完了的张金福,又花了同样的时间才赶回自己村子,他才刚到村里呢,就发现很多村民围观在他的房前。大家都在啧啧称奇。

  “张医生你回来了,你看你那个外国朋友又来了,还给你带了好多好东西呢!”

  在众人的拥簇下,张医生走进自己的小院,只看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那是来自美国的大作家海明威。

  而在海明威的旁边则是一堆张金福用得上的医疗器材。

  全新的听诊器,血压仪,全新的注射设备,以及医用海绵和医用纱布等等。

  “张医生,好久不见了!”海明威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

第三百五十一章 值点钱

  “好久不见啊!我当时不知道,你是那么厉害的作家。等你那次走后,我才知道你的事迹。还去县里借了你的书来看,你写的《永别了,武器》可真好看啊!”

  对于再次见到海明威,张金富也显得很高兴很激动。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