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64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以主席对青少年身体强壮的在意程度,他对青少年营养的摄入有着极强的关注。

  网咖带来的技术需要花费一些后世的钱财,但是却可以加快本时空农业养殖技术的大规模前进,这才是叫做花小钱办大事。

  元时空中在七十年代才完全掌握的荷斯坦奶牛与中国本土牛种的杂交技术,提前了二十年问世。

  阳早和寒春看到这些技术论文的时候欣喜若狂。他们按照论文上的方式在三边农场开始将荷斯坦奶牛与本土三河牛进行杂交。

  当第一只牛犊在海明威去拜访他们时顺利产下后的一年,人工取精、人工受孕的技术开始在牧场大规模推广开来。

  从三边牧场取来的优良牛种,通过冷冻技术运抵各养殖场。与适合的当地母牛进行杂交。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中国荷斯坦奶牛开始遍地开花。

  技术上的一个前进,在农业、养殖业上便是一个阶梯越级式的大跨越。

  双塘养殖场已经有了七百多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了。而阳早和寒春也有了新的任务。他们不再是三边牧场的高级技术员工程师。

  他们被聘请为中国农业部奶牛养殖行业的专家顾问。并且在天津、北京、内蒙为他们和相关技术人员开了三个研究试验的农技站。

  “今岁粮食大丰收,牧料也大丰收。经过悉心培育的奶牛,它们的产奶量也极高。”厂长说到这里的时候脸上有藏不住的笑容。

  “有多高?”杜建明好奇问道。

  厂长说道:“一头母牛,一年平均产奶六千公斤!”

  “六吨?!”

  “对,这是咱们养殖场第一年产奶。从牛培育、养殖、产奶,我们花了整整三年半,但是现在到我们出产成果的时刻了。”厂长带着众人前往另一个产奶车间。

  学员们看见之前他们见过的大圆盘器械上站着八只奶牛,它们都戴上了专门的吸奶器,通过吸力泵,将它们的牛奶不断吸出。然后在通过管道运送到容器内。

  功德林的学员们看呆了,他们又跟着一罐罐的牛奶的脚步,前往了双塘三元奶制品厂。在这里,有的牛奶经过高温杀菌后装入包装袋。

  “这些是供应天津和北京和周边的鲜奶。需要比较好的运输和储存环境才行。”厂长介绍道。

  而在另一个车间里,牛奶经过更深的加工,被加工成乳白色的粉末,随后,装进密封包装袋内。

  “这是我们厂生产的奶粉。这最长可以保存两年。可以将它们送去全国各地。”

  ……

  河北,涿州市安州镇白庄小学,小学的校长兼一二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赵长民敲响了挂在老槐树下的大铁片。

  当当当~的声音响起,在村小门口玩耍的孩子们立刻收敛了心神。

  “上课了,上课了,别玩了。”

  “欸,不对啊,今天是星期二。赵老师现在敲上课铃……是点心!”

  原本还有些恋恋不舍,想要再玩会儿的孩子们一点玩的心思都没有了,他们飞奔回教室。

  白庄村小的规模不大,四个联排的瓦房就是他们全部的校舍了。其中一间是赵长民和另外两名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另外三间是白庄村小的教室。

  教室里,学生们排排坐好。

  当老师拿着奶粉袋子、暖水瓶、小搪瓷杯子和一袋袋点心进来的时候,大家眼神眼里只有直勾勾的渴望,但是没有人敢发出喧哗吵闹。

  因为害怕吵闹了,老师处罚他们不给他们发点心了。

  赵长民给每一个小搪瓷杯(二百毫升)倒入一勺奶粉,再用热水冲满。全班(两个年级)四十多人的杯子都冲好了,赵长民才开始点名:“李富贵……张有财……贺有牛……王金花……李荷花……”

  被他点到名字的学生走上前来,拿去属于自己的那杯牛奶,还有一份对他们来说显得包装极为精巧的点心。来自华北第一食品厂生产的花生糖块。

  有的学生拿到花生糖快迫不及待地扒开包装就塞进嘴里吃。有的吃了一半就默默收起来,想要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吃。

  滚烫开水冲的甜奶粉,他们喝的很慢。闻着牛奶的香甜味,他们小口小口的抿着。

  有人牛奶喝了一半,问赵老师还能不能加水。

  “会变淡哦。”

  “嗯!”

  学生就是想多喝两口奶味和甜味变淡也是好的。

  有路过的村民看着每周二每周五都会给学生们分发点心的村小,忍不住开口道:“现在的小鬼掉进幸福窝哦!哪有上学不收钱,还每个星期喝两次牛奶的学校哦!”

  路过的村民、教室里喝奶的学生,给学生们分发点心的赵老师都没有发现。有几个身穿蓝色工装的人站在村小门口,默默的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黄维开口,他的声音前所未有的沙哑:“所长,这样的……全中国的小学59都有吗?”

  “没有。”王英光实话实说:“受限于物资有限、道路运输等问题。我们国家现在的每周两次的营养餐只能覆盖全国百分之三十的小学。还有七成的小学目前无法覆盖,但是在未来十年内,我们要达成营养餐覆盖率八成的目标。”

  “等到这里最小的孩子毕业的时候,川西的孩子们应该也能喝到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口甜奶粉了。”王英光笑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叶立三喃喃道,他摇摇头竖起大拇指:“我服了,我真的服了!被你们关一辈子我也认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 居者有其屋

  飞入堂前燕的自然不仅仅是一个奶粉,一份点心。虽然这些东西对于功德林的学员来说已经够震撼了。

  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看一千分报纸,看一百次电视节目,都不如自己实地亲身的体验一次。

  现在他们就亲身体会到了。对于这些功德林将军来说,看着乡村能有小学,能有女孩子在学校上课,学校里还能发营养点心,哪怕一周只有两次,对他们来说也足够震撼了。

  其惊讶的程度不亚于看见新中国修建的铁道、大桥、高楼、工厂。甚至犹有过之。

  这些功德林学员们年轻的时候和其他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各种宏大叙事的磅礴故事。

  喜欢听那开天辟地的传闻。在黄埔军校或者是在其他大学里,他们高谈阔论的是什么什么思想,什么什么哲学什么忠君爱国。他日我若为将该当如何如何。

  可是宦海沉浮,时光交错。青春不在,见惯了俗世沧桑之后,很多人其实都明白了。相对于各种让人心潮澎湃的宏大叙事与磅礴故事,真正让人感到真实感的只有一粥一饭一针一线。

  大多数老百姓既听不懂也不关心宏大叙事,他们关心的就是身边的生活。因为只有当他们能吃饱穿暖了,他们有空闲的时间了,他们才可以抬头看看。

  视线离开他们工作的土地,看一眼这个世界的辽阔。他们才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更多深刻的问题。

  老百姓其实不需要耳提面命的教训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和谐向上环境,在让他们有时间停下来抬头看看这个世界。他们能迸发出超出想象的能力。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但是多少年了,却没有多少政权可以做得到。或者说他们并不想要这么做。

  元时空后世,日本非常推崇的德川家康管理法,其核心便是:不要让农民吃饱,但也不要让农民饿死。

  而这样的管理哲学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同时代的中国清朝也是如此,假如清朝时期一个人一年需要十五两银子才能活下去。

  那么清政府就要让老百姓的收入控制在十三两银子。要留下二两银子的差额让老百姓埋头苦干,想尽办法把这二两银子赚到。

  让他们头低低的,看不到外面,更没时间思考。这种管理哲学他们驾轻就熟。

  但是现在,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政府领导者们显然不想再延续中国封建统治几千年形成的权术哲学和管理哲学。

  他们希望老百姓都把头抬起来,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人类发展到了这个年代,在把头低下已经没有未来了。需要抬起来,仰望星空。

  在经过今年刚刚修通,比元时空早了整整五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时,功德林的学员们神游天外。

  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他们见过的看过的东西太多了,已经要他们好好消化了。

  也确实如此,在元时空之中,他们就被组织了一场秋游。那时候他们对新中国取得的成绩就已经是很佩服了。

  更何况在这个时空之中,新中国在李锐带来的网咖帮助下,新中国真的是开了三倍速的发展。

  还是那句话,有时候技术上的一点进步,落到实际产业上就是路越台阶式的疯狂发展。

  更何况网咖带来的很多东西不止是一点进步。

  单论网咖带来的技术资料就很珍贵了。更何况李锐还能从后世购买实际物品来本时空。

  很多玩意儿最难的就是0到1,李锐算是开了捷径,直接给了1。

  有了1之后剩下的2、3、4就没那么难了。

  所以现在的新中国真的是按照网咖里面专家们设计的一样,开始小步快跑的前进着。

  就像是这南京长江大桥一样,这是如今的中国修建的最大桥梁了。

  功德林的学员们看着桥梁,忍不住心生感慨。

  民国几十年了,真的有做出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仔细想,好像真没有什么特别杰出值得骄傲的事情。如果非要说的话,詹天佑修火车铁道大概能算是一件。

  但是那个荣耀是属于詹天佑的。而不是属于民国政府了。

  经济,民生,医疗,国力军事。仔细想想,民国好像被新中国全方面吊打了。

  这多少让这群功德林的学员有一些难受。

  没错,他们仗确实是打输了,而且他们也确实承认新中国做的比民国做得好。

  但是新中国才成立几年啊,怎么就做到这么多事情呢?他们实在是难以理解。就像是他们到达南京的时候,看见南京周边开始修建一栋栋高矮错落的房子。

  这下完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很神奇,房子这种东西对中国人就是莫名其妙的吸引力。

  尤其是那些修建的非常漂亮的用来居住的房子。

  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大的终极梦想大概就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古词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里修建的都是干部楼吗?”有人发声问道。

  因为这些楼宇修建的看起来还颇为漂亮。

  说来元时空后世的人或许都不大相信。那就是在50年代的时候中国建筑设计师急缺。缺到什么程度?

  缺到很多地方想要修建单元楼,都不知道该怎么建。

  但凡原时空中有人住过那些新建于50年代至70年代的老房子老宿舍(未改造版)。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起很多设计在使用上简直是有反人类和反直觉的。

  把厕所直接修在厨房旁边,或者是厕所门正对着卧室门,这些都算是小意思。

  有的房屋在一开始设计时根本就没有做好下水管道的设计。几平是天天堵年年堵。

  还有的则是在房屋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好整个小区所在位置的排水。导致一至夏天暴雨时节,整片小区全部内涝。

  这些堪称智障的设计。在全中国不知有多少。前前后后修修补补,改改拆拆。在这方面实在交了太多的学费了。

  所以在这方面网咖给出了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且由经过培训的施工队伍,建筑设计师以及相关的专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

  不允许某些部门脑子一热一拍脑门,随便建了个楼出来。然后各种问题,虚耗国家财产。

  就像是功德林学员们现在所看见的南京团结小区。就在他们以为这是马列党给干部们专门修建的干部楼时,王英光笑道:“这还真不是。这是南京的改善性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集合小区。面对的对象是工人群体。”

  功德林的学员们面面相觑,当大巴车停下的时候,他们几乎不可思议。

  “这么好的房子,你说都拿给工人住了?”

  有人发问,语气中满是不信。

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城的人

  建楼这种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弄。

  独栋好弄,小区不好弄。

  单家独院的生活系统好弄,上千住户的小区系统非常难弄。

  李锐的网咖吸收后世经验之后,专门培养了一支专业团队。

  搞建筑是个大事,必须要有专业团队去做。一拍脑门就决定盖个啥啥啥的事情不能在随便发生了。

  这支专业团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小试牛刀了。

  因为住房问题并不是仅限于元时空后世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巨大难题。

  为什么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呢。因为达成这两点太困难了。

  而这个时期的新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和挑战。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相继解放之后,除了粮食供应问题之外,最大的难题就是住的问题。

  从四惠河外棚户区再到苏州河两边的老百姓,从秦淮河两岸再到珠江两岸,所有能落脚的地方都挤满了来城里讨生活的老百姓。

  大城市对周边劳动力的虹吸效应从来都不是元时空后世几十年才出现的。相反,自从商朝立城,城内为国民,城外非国民开始,成为城里人就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本时空公元前1000年——公元1954年)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为城里更安全,而且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耕种面积不够,农田真的只能说饿不死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实在是没戏。

  城里的生活比农村好(本时空1954年相比)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农村想要过上不错的生活,能走的路其实不多。

  一是经营集体农场,将农民变成个职业,成为工人的一个分支。职业农民,阶级:工人。

  大型农场才拥有更好的抵抗天灾的风险,也更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粮食供给。

  同时也减少城乡交换之间(工业品与农业品交易)巨大的行政成本。因为小农的结余太零散了。

  二是集村并寨,吊庄移民。将零散的农村人口集中起来,将那些零散几百户的村子都集合起来,形成几千几万户的乡镇或县城。在进行工农业的整合发展。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