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62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中国一口气推出了一堆他们这五年的成果。其中一部分已经落地生产了,而另一部分只是展示技术力,在全球寻找潜在买家。

  里面的那些东西真的令人很眼热。传统的百货和零食等等就不必说了。

  这些东西中国原本就做的很好。这几年中国商城在社会主义国家开了好多家了,每一家的生意都是好到爆棚。

  尤其是开在南斯拉夫的那家,生意好到过分。因为会有很多欧洲倒爷来这里进货,然后在倒卖到欧洲去。

  老欧洲已经失去了他们的荣耀和王冠了,很多东西他们真的不行了。

  就像是在纺织上面,新中国这些年攻克了不少难关。毕竟网咖都开挂了,很多从前因为技术资料缺失而搞不懂想不明白的东西,现在是一点就透啊。

  这些东西在网咖收集的技术里根本不算什么。毕竟纺织行业虽然有技术门槛,但是门槛没有特别高。如果是特别高的那种新材料,完全可以慢慢来。

  先把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纺织工业吃透了就好了。

  在网咖提供的技术支持下,中国的纺织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再加上大庆油田的开发也比元时空快多了,大多了。

  其他资源的勘探也容易许多(网咖开挂)。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就已经进入到了快车道。

  所有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说国家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点都不为过。

  以纺织为例,中国现在私底下和美国杜邦达成协议,中国提供某化工材料升级全套技术,杜邦向中国提供大型化工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中国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搞定的涤纶大规模生产线,在1954年已经初见规模了。

  腈纶、涤纶、绵纶,人造纤维在元时空后世被很多人嫌弃,大家都说这些东西不如纯棉麻的天然材料。确实,从亲肤性和质感来说,它们确实不如,但是它们却能解决中国人最大的问题:穿衣!

  如果没有化工设备,没有人造纤维。那么把中国所有可耕种土地全部种上棉花,都满足不了中国数亿人口的穿衣需求。

  中国人要先穿暖再穿好。

  所以国家再大力发展良种外,毛主席最关注的就是纺织业的发展了,其重要性并不比原子弹低。

  而来自功德林的学员们,在国庆之后就被组织出门秋游了,第一站就是化工、纺织厂。几辆大巴车将他们从北京拉到天津。

  五年了,很多人这是第二次离开功德林的高墙之内。第一次是前几天的国庆阅兵观礼。

  不过那时候是从功德林到长安街距离不算长,他们虽然观察到了北京的变化,但是却也不觉得有多少惊讶。因为北京是一国首都啊,修建的好一点是应该的。

  而真正能看出一个国家如何的,不能仅仅看首都,更要看它的地方城市。当大巴车行驶出北京城区,来到北京市郊的时候,连片的农田已经是一片金黄。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

  天地里并没有看见太多的农民在劳作,而是一台台收割机在工作。这对于功德林的学员们来说有些科幻了。

  “这?!现在中国都用上收割机了?!”王耀武惊呼出来。

  因为他是懂种田的。当年他在山东被俘,解放军查抄他住处的时候很意外,别的国党将军家里藏得都是大洋、黄金,最不济也是古玩字画之类的。王耀武不同,他家里最有价值的两台美国产的拖拉机。带收割、犁地、播种功能。

  很贵的玩意儿,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机。

  王耀武被俘后交代,他原本买这个是打算退休养老的时候,去弄个农场。和他看过的美国农场主一样,用机械化农机来耕种土地,山东大平原用这个正合适。

  他这和一般国党将军的爱好还真不一样。不过倒也不算出人意料。毕竟在一众国党将军里,也就只有王耀武一人是一口兵血都不喝,反而在山东办了饼干厂补贴上面下发军费的亏空,让下面的士兵能尽可能拿到属于他们的薪水。

  面对他的疑问,车上的王英光所长道:“当然不可能全国都这样。这是北京周边的集体农庄,现在北京周边和周边城市都在大量吸纳劳动力进厂工作。进厂虽然辛苦,但是所得却比耕种两三亩土地强多了。”

  “国营集体农场没有那么多人手,只能使用机械。而且北京周边这些农田平整,用机器比较快。”王英光笑着回答。

  而坐在车窗边一言不发的黄维看着两面缓缓掠过的晚稻田,他忽然开口道:“这晚稻亩产有没有六百斤?”

  “嗯?”王英光一愣,然后转头和旁边的人低声询问了一下,才说道:“六百五十斤每亩。”

  黄维闭上眼睛,他好像喘不过气来一样,过了好久他才吐出一口气道:“晚稻田一亩,亩产基本不超五百斤。能有四百五十斤都是天大的丰收。我当年在江西教书种田的时候对这很清楚,你们这怎么能这么高的亩产?”

  “呵呵,因为对于我们新中国来说有三件大事。第一是抵挡住来自外界的恶意,第二是解决人民百姓的吃饭问题,第三是解决人民百姓的穿衣问题。”

  “国家大力发展良种,发展化工化肥。这是去年新搞出的麦种,截至到今年十月,我国化肥的年产量比建国时期1949年的产量翻了十番不止!”

  “有良种,有化肥,有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我们凭什么不能高产呢?!”王英光这话说的一众功德林的学员们都忍不住点头。

  有的人还将信将疑,因为他们真的很怀疑,新中国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搞来这么多化工设备?

  但是他们的怀疑很快就打消了。因为当大巴车缓缓停下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工厂。

  远远看去管道错综复杂,巨大的罐体一个个的树立在大地之上,工厂的大烟囱白烟滚滚(水蒸气冷凝)。

  一座年产化工材料近八万吨的乙烯工厂出现在他们眼前。

第三百四十三章 每个人的革命

  乙烯工厂,尤其是大乙烯工厂,属于化工工业王冠上的明珠。

  那一条条或横平竖直或弯弯绕绕的管道在大地之上让人看着都眼晕。对这产业完全没有了解的人只会觉得这些弯弯曲曲的东西看着和一条条钢铁大蛇样。

  对于功德林的学员们来说,这些东西他们确实是看不懂。但是没有关系,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硕大便是美。

  化工厂很符合这个形容词。硕大的罐体,密密匝匝排布的线路,错综复杂的管道阀门。给外行人一看就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诸位,这里是我们生产设备的冷却区……”

  “这里是高压区、请勿靠近……”

  “这里是出料区……”

  厂里派来的程技术员为功德林学员们讲解着工厂里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都太过于专业了,对于功德林的学员来说差不多是左耳朵进右且朵出。

  听到最后,王耀武代表所有学员开口道:“程技术员啊,我打断你一下啊。你说的那个什么PE啊,什么裂解深度啊,这些我们听不懂的呀。”

  “你和我们讲,我们也是听天书。”王耀武这话没说错,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化工这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普通人连雾里看花都算不上。

  所以王耀武代表学员们问出了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程技术员,你就和我们说。这个厂子生产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有多大作用就好了。”

  技术员推了推自己的眼镜想了想,嗯,自己刚刚确实说的太深了。他们又不是部里相关的领导,听不懂这些技术名词也是正常。

  算了,自己按照给普通老百姓说的简单易懂的那套给他们说吧,

  “简单来说呢,就是我们这个厂生产的东西呢主要为乙烯、丙烯、甲醇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材料。来,诸位请看就是这些东西。”

  程工带着他们来到工厂里的出料车间,这里已经可以看见具体的产品了。就是一粒一粒洁白的塑料米。

  “这就是我们工厂的主要产品,也是中国现在最缺的东西之一!”程工一脸骄傲。

  但是功德林的学员们大多面面相觑。因为国党的将领大多是接受国文化教育的,但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不足以让他们了解这些塑料米是干嘛的。

  他们当然知道塑料,当年还在当党国将军的时候,他们见过用过的各种设备里,塑料件的使用量也是用的。

  对于这些乙烯材料,他们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拿去做塑料件。

  所以当即就有人说道:“程工啊这些都是塑料吧?中国现在这么缺塑料件吗?”

  “这塑料米不能拿来吃吧?”有功德林学员拿起一粒塑料米放在嘴里咬了一口,发现咬不动,根本咬不动。最后只能是吐掉。

  “哈哈,这当然不是拿来吃的。”

  程工对于功德林学员们的疑惑并不意外,因为不是这个专业的人根本就想不到这些塑料米到底能拿来干什么。

  “就在我们工厂旁边五公里,我们的兄弟单位就可以看见这些材料是干嘛的。”

  程工让功德林的学员们坐上大巴车,一起前往乙烯工厂的下游单位。一家化纤纺织厂。

  相比于乙烯工厂,化纤工程的车间建设更符合普通人对工厂的想象。

  有大量的生产车间,还有大量的工人在忙忙碌碌。

  在生产车间里,他们将原材料的乙烯投入加料口,在通过复杂的机械设备进行加工,在出料口那边被拉扯成一根细细长长的纤维。

  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丝线一样。

  这些功德林的学员们不懂化工,但是其中懂纺织的却不少。

  毕竟当年民国时期号称的黄金十年,其主要发展的就是纺织业。很多功德林学员那个时候或多或少和纺织行业打过交道,敲过竹杠,甚至是自己掏钱搞过纺织印染业去捞快钱。

  “这?这是把塑料直接拉成了丝线?”不少人颇为惊讶。

  有人上手去拉扯这些乙烯制作的丝线,发现这玩意儿真牢固,单纯论抗拉扯能力的话,比传统棉线要强太多了。

  “这玩意儿真的是坚韧啊。想必也很耐磨吧。”

  在尝试拉扯后,没有直接把丝线拉扯断,杜聿明放下手中的丝线好奇的问道。

  程工推了推眼睛笑道:“对,相比于传统棉布,这种化纤纤维制作的布匹,耐磨性更好,抗拉扯能力更强。传统棉布因为纺织工艺的问题,想要其坚固耐用,那么就必须要做的极其厚实。”

  程工这话说的诸位直点头。因为都是带兵打过仗的人,国党的贪污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包括军服。

  上面下发的军服就和开玩笑一样有一些用的都是烂布,别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多下水洗几次都能烂。

  那些烂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织的很疏,布料还很薄。所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鉴别布匹好坏的方法也特别简单。那就是布料摸起来厚不厚,重不重就能分辨好坏。

  厚的,重的,那就是好东西,反之就是垃圾。

  这种靠重量辨别东西质量好坏的经验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元时空后世都没变。

  很多人买东西上手就是摸重量,重就是好。不仅仅是衣服鞋子,包括电器也是如此。

  电扇,买重的!

  电冰箱,买重的!

  手机(2000—2008年),买重的!

  汽车,越重越好啊!

  当然,这也不能说那一辈人这样选东西有错。因为在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中国材料科技没有多少提升。东西好就要用料足,用料足就要堆各种很重的材料。

  这些功德林学员就是如此。当程工带着他们走过纺织厂的车间。

  他们看到了整个纺织厂的全部流程。

  从产棉地运来的棉花,抵达这里。它们离开土地,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在与化纤丝线进行混纺,最终编织成一块温暖的布。

  一卷卷捆扎堆放,敦厚扎实。等待着它们的是温暖天下的旅程。

  坯布车间里,功德林的这些学员们忍不住上手去抚摸这些敦厚扎实的布料。

  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些布料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沉重。

  “混纺面料,质地柔软。保暖性亲肤性都很好。尤其是我们可以将它们编制的很密,这样一来不用纺织的很厚,我们也能达到牢固扎实的效果。

  这样的编织方式,我们可以制作出质感更好的布料,而且减少厚度后我们才可以纺织出更漂亮的衣服。”程工说道这里莫名的有些激动。

  “各位呀,请看看这些。这是腈纶布和涤纶布。”

  功德林学员们上手摸了摸纯化纤的布料。嗯,手感没有混纺棉纶的好。绵纶的布料摸起来手感非常惊艳。

  是那种绵软柔和的手感。在这个时代,纯棉纺织工艺没有突破,纯棉布的手感偏硬。需要穿一段时间才会柔和。

  而绵纶新布摸起来都是那种让人无比舒适的感觉。是真正的高档布料。

  而腈纶和涤纶就显得差不少。

  “不如绵纶啊。”当年坚守天津的陈长节道。

  “是不如。但是这种布不需要棉花。只要化工材料足够,我们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程工的语气中有一种迷离梦幻,一种不可思议。

  “诸位,我父亲当年在解放前就在棉纺厂工作,那个时候我们能生产什么啊。最便宜的粗布都生产力不足。不要说支持华北地区的布匹了,就连天津的都不够啊。”

  “瓦匠家无三尺瓦,木匠只能坐板凳。纺纱轮转人冻死,耕田一年去讨饭。这是当年我们这的顺口溜啊。”

  程工指着这车间里的布匹道:“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这边八万吨的乙烯化工厂,主要生产的产品就是为了供应这里的纺织厂。现在这间纺织厂一年产布包括化纤、混纺、纯棉麻等合计约为八万五千吨。”

  程工报出了这样一个数字,但是功德林的学员面面相觑,因为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概念。

  还是王耀武开口:“程工啊,那我问你啊,这八万五千吨布能生产多少衣服啊?”

  “如果是我们常穿的T恤的话,一吨纺织材料,扣除损耗,大约能生产五千件。”程工回答道。

  这群人在心底里盘算了一下,忽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心算最好的叶立三颤颤巍巍的伸出手指说道:“四……四亿两千五百万件!仅仅这一家工厂,就差不多能做到中国人一年一件T恤?!”

  程工点点头,他胸有壮阔:“对!这一家乙烯工厂,一家纺织工厂,加起来一年生产的材料比解放前十年都要多。而和我们这样规模的工厂,全中国目前有三座。五千吨级和一万吨级的工厂超过十五个。未来五年内,陆续兴建投产的工厂产加起来可以把我国的这些材料产量拉升到一百万吨!”

  “我们这里还有使用化工材料生产的摇粒绒保暖材料,保暖性甚至比棉花还要好。后年就将大规模投入市场,对传统服装材料进行革新。进一步减少我国对棉花的依赖。”

  杜聿明提出了一个他的顾虑:“可是化工材料多是石油,我国缺油吧。”

  “对,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已经探索出多煤少油的新方向。只要不断前进我们就可以不用顾虑这些。”程工说道。

  功德林学员面面相觑,五年内,一百万吨的产量。如果按照刚刚程工的计算,那么是不是就基本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呢?

  一直沉默不语的黄维突然开口道:“我在江西教书种田时,农民一年买一套冬天新衣一套夏天新衣服便不得了。如果你们产能真的能达成一百万吨,不……只要有二十万吨,应该就能满足全中国人的穿衣需求了。”

  程工却摇摇头:“不,不够。我们去部里开会,部里要求我们这些人不要仅仅盯着眼前芝麻绿豆点大的成果沾沾自喜。我们要有更大的追求。”

  “一百万吨仅仅只是起点,我们的目标是二十年后,中国乙烯产量突破千万吨。”

  如果说在来这里之前,这些功德林的学员还会觉得有人说这话是吹牛皮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却有些相信了。

  因为程工带他们看到了实物。看见了高耸的化工厂,看见了脸上带着认真表情工作的工人,也看见了路上越来越多人穿上的新衣。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