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5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同时还把分辨率拉倒了720的级别。在李锐看来这个画面已经很糊了,五十五寸电视别说720,就算是1080在李锐看来也有点糊。

  但是在这个年代,720的分辨率已经可以算是纤毫毕现了。

  看看现场记者们没见过市面的样子就知道了。

  塞宾看着画面里站在山岗上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他忍不住惊叹道:“我甚至能看清它的毛发!”

  山风吹拂,东北虎毛发被吹动,万兽之王站在山岗上睥睨天下的气势勃然而发。

  BBC和ABC的记者张大了嘴巴,已经发不出任何声音了。

  中国人为了展现技术力,给他们播放了一整段试片。这个试片主要由动物、昆虫、色彩对比强烈的自然风景为主。

  在水面上的蜻蜓在荷塘上点起一圈涟漪。

  在渤海湾里风高浪急,一艘海船劈波斩浪满载而归。

  在夜幕下的城市里,广场灯光下跳着舞唱着歌的市民工人们。

  在金秋中,将大地铺成一片金黄的麦田在秋风吹拂下形成一道道麦浪。

  在厨房里,伴随着剧烈的光火与油烟,一道道美食从后厨端出。

  所有人都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们就那么直直的看着电视画面。

  而在场的工作人员已经看过这样的画面了,但是再看一遍他们依旧感到震撼。

  因为电视上的画面搭配着大型音响系统给人带来的震撼是超过这个时代的人想象的。

  所有记者都沉醉在这些画面里。明明这些画面没有任何故事性,只是单纯的展现电视的分辨率、色彩饱和度、音箱水准等。

  但是他们却好像进入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样,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而当试机录像带播放到末尾,画面彻底停住的时候他们才醒来。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镜花水月般的梦境一般。

  而当他们回过神来时才发现房间已经站满了人,原来那些落后他们一步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和媒体代表们也来了。

  当画面停住,整个影音室陷入一片沉静,足足安静了三十秒。才有人低低的叹息了一声:“真美啊!”

  “是啊,真美啊!我能问一下,这套设备多少钱吗?”

  这句话一出,整个影音室瞬间喧闹无比。

第三百二十四章 没收中国钱吗

  “这个卖吗?多少钱?!”

  最先开口的是来自南斯拉夫的代表,因为他来这里看这个展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看能不能在东西方架设起一道桥梁来“互通有无”。

  南斯拉夫做这一类生意的人不少,国际掮客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但是这一次,这个巨大电视的生意他们是没那么好做了。

  只听工作人员缓缓说出了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一般的价格:“二十万美元一台,订货时间六个月。”

  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五十年代的美元购买力还是很强的,现在布莱顿森林体系还没瓦解,美元是直接和黄金挂钩的。二十万美元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敢奢望的财富,即便是在现在最富裕的美国,百万美金的财产已经是令人仰止的大富豪了。所以才有百万富翁的称号。

  但是你要说这东西贵吗?还真不好确定,因为在场的人也都蛮有见识的。尤其是知道美国第一代彩色电视马上就要上市的ABC集团记者罗伯特,他的面色就很不好看。

  因为和刚刚自己看见的画面相比美国即将生产的彩色电视就是一坨大便。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定价权。

  这个巨型彩电在这个时代就相当于一座由科学技术堆砌而成的国家奇观。

  也许这个奇观不那么宏伟壮丽,但也是足以让很多人高山仰止了。

  “目前这款巨型电视只生产了三台,一台庆祝我们国庆,就在这。一台在生产工厂作为展示品。还有一台送给了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领袖。这款电视造价成本极高。”工作人员如此道。

  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说,罗伯特皱起来的眉头微微放松。因为他可是买入了那个彩电公司的股票的。

  这两年美国宣传彩电的新闻三不五时就会出现,这算是产品预热了。如果中国出现竞品,而且竞品实力这么强悍的话,美国彩电会死的很难看啊。除非中国不能真正生产民用彩电,只能生产这种作为展示技术的玩意儿。

  这玩意儿的技术力很强没错,但是不能落地也就是看看样子罢了。

  和罗伯特有一样思想的人不少,很多人都露出了思考的表情。55寸电视机强悍吗?强悍,画面太好了!

  但是也太贵了!二十万美金一台,这价格已经差不多能买一架米格——15战斗机了。

  不过虽然贵,但还是有些人心中有心思,这玩意儿确实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但是这世上又不是只有一般人。

  就连一些欧美记者都想着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然后去联系本国的富豪。忽悠……不对,是推荐他们买一台。这玩意儿卖二十万美元,自己赚个一两万的佣金不过分吧?这样一座别墅不就到手了吗!

  不过就在众人各有心思的时候,工作人员拿出了一叠小册子发给所有人。

  “除了这台巨型彩电之外,我国将在半年内正式落地生产11寸屏幕彩色电视。第一年月产量不低于一万台。来年产量可翻几番……”

  工作人员介绍道:“如果有兴趣可以现在下订金。”

  相比于巨型电视带来的震撼,这个11寸彩电才是真的会落到实处的东西。这下所有人激动了,55寸太大太贵买不起,但是11寸可以啊。

  所有人的兴趣都起来了。

  “这11寸的彩色电视显示的效果能和这个一样吗?”

  “色彩还原和清晰度是基本一样的。会比这个弱一点,但是屏幕更小一点,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那价格呢?”

  “三千美元或一万一千卢布。”

  “嘶~不便宜!”

  “但是它值得。”工作人员确定的说道。

  而BBC和ABC的两个记者都从对方的脸色上看出了震惊的表情。中国人真的可以投产民用级彩色电视了?两人没有怀疑,因为五十五寸巨型电视给的震撼已经让他们相信了这一切。

  在场的其他代表也是如此。他们现在对中国的技术力没有任何怀疑。

  BBC的麦克还想找茬,他发言道:“彩电是不错,但是你们拿什么片源做播放呢?可不是有了彩电就能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的。”

  他这话一下就把刚刚还很热情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脑子冷却了一下。这话对啊!没有彩色片源,有彩色电视算什么?

  而在一旁的大李听到这话差点笑出声。BBC的麦克一脸骄傲,好像找到了中国人的死穴。只有设备平台,没有内容供给可不行啊。但是大李可是知道这方面李部长里就做好了准备,他这是把脸送上来啪啪的打啊。

  现场的工作人员摆摆手,立刻有人扛上来几个硕大的箱子。

  打开一看,满满当当都是他们刚刚用来播放片源的盒式录像带。

  “这里包括了新中国建国到现在拍摄的所有电影的彩色版本、电视剧的彩色版本,还有未发布的电影电视剧,以及歌曲视频录像带、短片故事,以及各种趣味电视节目等等。这些年我们的相关部门一直在拍摄彩色录像根本没有停过。而且我们之前的电影也全部都有彩色录像版本。”

  “这些内容加起来超过十万分钟。是彩色电视平台进入实用阶段后的第一资源。”工作人员侃侃而谈。

  这下把麦克和罗伯特给说懵逼了。现在美国投资生产彩色电视的是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其本身就有和美国众多电视台合作。他们将要在54年推出彩色电视,也拍摄了一部分彩色电视节目为平台保驾护航。还和NBC、ABC等集团签署了彩色电视推广相关协议。

  ABC、NBC承诺会为其拍摄足够量的彩色节目,换取在RCA信号和频道上的优先权。

  但即便是这样,两大集团拍摄的第一批彩色节目也就是在一万分钟左右。中国怎么有那么多啊!

  几乎是下意识的不相信,罗伯特道:“那我能随机挑选录像带吗?”

  工作人员故意轻蔑的笑了笑,并且按照李锐教的方法以一种看小丑的眼神看着他,并且说道:“当然。”

  这个眼神就让罗伯特心里打了个突。

  但是他强按心神,随机乱抽了三盒录像带要求工作人员播放。三盒录像带分别是一部从未听过的电视剧,一部中国风光记录片,红色乐队的录像带专辑。

  结果三盒录像带真的不是假的,里面真的有内容啊!

  这下麦克和罗伯特麻了,中国人居然玩真的。

  麦克不自信的继续问道:“但是你们怎么解决信号传送问题?拍摄问题还有格式问题?”

  带队的大李已经转过身去,他不能让自己的笑容被别人看见,因为自己笑的太夸张了。

  工作人员听到麦克的话,脸上都不免露出满意的笑容。甚至心想:这是李部长找的外国托吗?怎么这么配合啊?

  但是不容他多想,他就说道:“巧了,我们正好致力于解决这些事情。包括信号传送,线材铺设,录制设备,播放设备,信号格式,我们有一整套解决方案。各位有兴趣可以去隔壁我们的信号设备展台仔细询问。我们可以帮助各位在全国境内架设彩色电视信号传播站。并且价格很优惠哦。”

  麦克和罗伯特人都麻了,其他的欧美记者人也麻了。但凡有见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在干嘛了。

  他们隐忍这么久,储备了这么多节目资源就是为了这一刻啊!

  他们要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境内统一信号格式、传输手段、中转基站了!甚至他们会影响到我们资本主义国家。

  因为我们资本主义国家的彩色电视不行啊,色彩不好,有拖影,信号传输速率不够还会音画不同步。

  中国人这是真的有备而来啊!

  就在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兴致勃勃准备下定的同时,赛宾忍不住走到罗伯特和麦克跟前,说道:“你们真的没收中国钱吗?”

  罗伯特和麦克只想撞墙!

第三百二十五章 需要兜底的事情

  中国人真的太过分了!他们太过分!

  麦克和罗伯特等欧美记者心中只有这个想法。尤其是在看过电视展台旁边的各种信号设备、解码器、线材、信号交换器等等之后。

  他们的郁闷就越发的强了。

  作为电视集团下面的记者,他们真的清楚的意识到中国人在干什么了。

  而对于中国人所作的事情,他们真的无力阻挡了。

  现在这个年代的电视信号传播有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传输速率不够造成的音画不同步、信号画面卡顿等。

  等进入彩色电视时代,这个问题会被更加放大。ABC集团和BBO集团都有和RCA集团做过测试。

  问题很大,但是他们解决不了,这就很难受了。更难受的是现在的中国人有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是那种交钥匙的解决方案。

  只要你出钱,我们从设备架设到基站建设再到线路铺设,我们可以一站式全包。等到建好之后,你们直接用就好了。不用你们操心任何事情,你们只要看进度表,看看我们是不是按照进度表做事就好了。

  就中国人这种一站式打包服务确实是很动人心。尤其是对东欧那些劳动力本来就不是很足的国家(比如苏联)那可是太棒了。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也是极好的,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议题之一就是如何小步快跑进入工业化社会。

  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劳动人口,但是大多数劳动人口却被困在土地上,每日为了两三亩土地辛苦的汗流浃背。而即便是这么辛苦,他们一年劳作也仅仅只能是将将种出满足家人的口粮。几乎没有现金收入。

  想要现金收入,他们还必须要在农闲的时候做零工,或者是自己做些手工活去市场售卖。要么就是如安徽的彭家村一样,由村支书想办法给他们搞一些农村能做的产业来赚钱。

  纯依靠那么两三亩土地的那点产出,至多饿不死,但是想要过上好生活没戏。而且这种小农经济几乎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如何将这些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生产价值更高的劳动一面建设国家,一面让他们个人生活走向富裕,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对外输出劳动和基础建设是网咖里的专家们研究过大量资料后定下来的一条路子。

  现在的中国城市无法提供那么多工作岗位,用以满足数千万农村青壮劳力的需求。但是对外输出呢?由国家组织工作单位向外工作,再由国有农场承包这些在外建设的农民田地。这样也能解决相当的劳动力工作问题了。

  李锐最早看出到这个议案的时候他沉吟了一会儿。因为这和元时空后世的农民工何其相似。

  有的时候前进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不能是毫无下限的。需要有人给他们兜底,而这才是社会主义政府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时代不是完美的,总有人要背景离乡去闯荡,总有人要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思念亲人辛苦拼搏。而政府所能兜底的便是让他们流下的每一滴汗水最后都有收获。

  这也是网咖一众专家在提出这个议案后备注的东西。

  他们需要解放劳动力,需要发展工业化,中国人民需要过更好的日子。如果不想对内过度剪刀差,那么就只能想办法向外开拓了。

  输出基础建设,基站标准和劳动力,这是中国提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也是想要将更多中国人从农田里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的努力。

  这一路注定要披荆斩棘,但是路在脚下了,不闯荡是没有未来前路的。

  作为这些外国记者,他们并不清楚这里面网咖里的那些专家提出了多少想法,修正了多少对外输出劳动力的补了,才有了今天中国提出一站式交钥匙的解决方案。

  他们只看到了中国人胃口极大,要将整个产业都吃下。而东欧的那些人居然还充满了兴趣,那个苏联代表甚至要走进房间里面和他们详谈了。

  你们这些家伙怎么可以这样?你们这样弄了,我们欧美资本集团怎么玩啊!

  好吧,对于这些记者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事情了。

  而之后中国已经展示过的录像带技术家庭录像机,家庭用八毫米摄像机,中国自产的海鸥相机等等,都不算什么了。

  中国人在三楼的展台已经把这些记者给震晕乎了,因为这是和他们饭碗相关的东西,他们敏感度很高。

  导致他们对后面四到六楼的各种展品都没上心。一直到他们走出内部展台,走到外面的临时展台,他们看见用一个个防雨棚搭建起来的临时展台上正在运输来一件件非常大型的装备。

  这些记者们才缓过神来,纷纷反问:“那些是什么?”

  “哦,工农业展览嘛。除了那些日常用品之外,当然还有各种工业大件咯。”大李笑着说。

  “比如说各种大型机床、各种汽车、摩托、甚至是自行车、摩托车的小型组装线等等。林林种种几十种工业设备和大型工业产品吧。

  “我们现在能看吗?”买了一块电子表,又买了一个便携式收音机,还买了一块中国产的光学镜头(相机用)的塞宾已经花完了他兑换的一千两百人民币了。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