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4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所以张安民家里用的不是煤球炉烧饭,而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天然气灶。

他哼着小曲,从油壶里倒了一些豆油进锅里。

“省点,省点。一个月用一斤油就太浪费了。”张安民倒着豆油,将切好的豆腐放在锅里仔细的煎成两面金黄在用酱油一烹,撒点精盐,一道简单的红烧豆腐就做好了。

再把买来的黄瓜拍一拍,用酱油醋简单的凉拌,在配上小半截火腿肠,今儿个的晚饭就算是做好了。

从工厂食堂买来的馒头放在炉子上腾热来就齐活。

今天吃的不算多好,但是比平时是好一点。因为今天下乡的老婆就回来了。他这边做完饭呢,就听见开门声传来。

“安民,过来帮我拿一下东西!”老婆钱蕊提着一大蛇皮袋东西回来。

“哟,你这是下乡啊,还是进货啊!”张安民打趣道,接过东西一看,都是各种食物。有玉米、土豆、红薯还有粉皮,甚至还有一小袋小米。这玩意儿少见,城里粮站都不一定有卖。

“小米你放好了,你妈胃不是不好吗,这小米我特别从乡下老乡手上买来的。我央求了半天,人家也就种了一小块地的小米,是自家吃的。我好不容易买了这些,你拿去给你妈熬粥喝。那些玉米、土豆什么的能放的放着,不能放的尽快吃了。”

“那你也不用买这么多吧?”

“嗨,乡下不是便宜一点嘛。再说了,今年丰收了。复合肥产量上来了,投进农家的多了。粮食价格也就下来了不少。我饿了,饭好了吗?”

“早就好了,吃吧!”张安民让老婆先去吃饭,自己把东西归置归置。

“媳妇啊,今儿个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好东西。”

“嗯?” "

“一辆汽车。”

“车有啥,长春满大街都是。”

“一汽生产的,说是两千五一辆.我寻思着,我一个月四十三块,你在农管局一个月四十块。咱们每个月都能存五十块下来。这一年六百块,五年咱家就能买辆汽车呢!”张安民把土豆放好,回到客厅看见啃着馒头吃着豆腐的老婆斜着眼看着他。

“张安民,你听听你在说啥。汽车?那是咱老百姓能开得起的?两千五,你弄清楚是卢布还是人民币了吗?”

“人民币,真的是人民币。”

“那你也别想,买什么汽车啊。咱们这点工资哪够啊。你汽车不加油啊?油费你加的起?”

“嗨,这报纸上不是写了,大庆油田都开发二期了,产油量蹭蹭的往上涨!开车多有意思啊。”

钱蕊摇摇头,自己的丈夫就是喜欢折腾。她道:“你想要买车,咱们还不如想一想要不要存钱买一台电视机。”

“嗯?”张安民疑惑

“诺,今天坐车从乡下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南京生产出咱们国家第一台电视机了!叫做金陵牌电视机,估计年底就能铺货到咱长春了。三百六十块钱一台,十一寸的黑白电视。咱们国家也要把电视台搞起来了呢!”钱蕊到是说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东西。

相比于汽车,电视机看上去合适多了。

“你看,咱们先存钱。不是计划了后年要孩子吗?到时候你争取在调一级工资,我也争取调一级工资。孩子大点就去小区里的公立保育院。你我多存点钱,以后租也好,买也好,争取换一个大点的改善型住房。”钱蕊规划着靠谱的将来。

“你想开汽车,等把这些都解决了再说吧。”

张安民看了看报纸上金陵牌电视机的新闻,叹息一声,自己啥时候能开上车啊?

第三百一十九章 建国五年(二)

金陵牌电视机要在上市了。这也是建国五年的一场献礼,同时也不仅仅是献礼。

因为有了李锐的网咖资料,主席等人很清楚历史上之中有的部门为了赶进度出成绩,搞多赶快上,强行在建国五周年十周年的时候搞了一波献礼工程。而这种献礼工程,有意义但是意义不大。因为大多数民生工程是要落到实际上才行。

就像是电视机这玩意儿,自从李锐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迫切的推进电视机、半导体之类新型传播工具的发展。

毕竟李锐是主管这一块的,李锐很分得清自己的能力在哪儿。国家大战略制定,自己在旁边学习就好了,不要轻易插嘴,只有自己懂得项目和行业才开口发言。

不要觉得自己是后世人就天天指手画脚,觉得自己比主席、中央都聪明。自己比主席他们聪明?怎么可能呢!李锐自觉自己也就是个中上之姿。在某些领域或许有特长,但是整体水平就是中上。

自己管好自己的一摊事就好了,其他的事情自己看看,学习学习就好了。

村村通喇叭的工程现在已经进行的很不错了。多亏影音文化作品在外贸上的利好输出,李锐尝到了拍电影画漫画赚钱的甜头了。

不管是电影,还是出版去苏联及其盟国的漫画、小说,都有不错的收益李锐已经开启了第二轮文化输出计划。包括长篇连续剧、动画片等。

这些东西是要依托于电视机才能发展的。

历史上之中,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于1958年,名字是北京牌。

但是本时空之中有了些许变化,国家将早期半导体产业放在了南京。对南京原本的半导体产业线进行了升级换代。

而半导体产业中的很多技术是生产电视机时也需要的。所以金陵牌电视机也就顺理成章的诞生了。

这个只有十一寸大小的黑白电视清晰度,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能用。

李锐迫不及待的推进半导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发展,绝对不仅仅时为了单纯的让老百姓有电视看这么简单。

说来也许很多人不清楚,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电视信号制式将是本时空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三十年内冷战对抗的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你连生产电视的能力都没有你谈什么自己的信号制式呢。

如果按照历史上后世人的简化理解,可以将其视为3G信号向4G信号升级时的信号格式之争。

作为历史上之中获得了相应经验的人,李锐很清楚五十年代中期,全世界范围内的电视传播方式将进行一场重大的革新。

因为彩色电视机马上就要走出实验室(注:这里说的是民用彩电,而非1941年世界上第一台实验室研究出的彩电),进入市场了。电视传播信号格式将出现巨大的变化。原本的黑白信号格式将不堪重用了。

看上去信号格式变了好像没什么?但实际上信号格式一变,后面的摄影机、传输设备、解码器、回放用设备等等(录像带等)的格式全都要变。

什么叫做一流企业卖标准?

这就是标准。不按照这个标准走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全世界的相关产品都不兼容,你还玩个屁啊。

历史上之中,中国在这方面发展的很慢,根本没有机会在这方面说话,只能是跟着别人的路走。

而本时空之中,中国既然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部分优势。那么就不能放弃这部分优势。到时候别人信号格式卡你一下脖子,能把李锐难受的三年睡不着觉。

所以金陵电视机厂有两个重要任务。第一个是吃透网咖提供的成熟黑白显像管技术。第二个则是在曙光厂的帮助下,仿制第一代特丽陇显像管。

第一个还好说,现在黑白显像管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苏联就有相应的生产线。就算是不完全进口生产线,现在依靠曙光厂也能搓一条出来。

第二个就太难了。对金陵电视机厂来说,仿制第一代特丽陇显像管电视对他们来说,就和手搓核弹一样困难。

很多东西根本不是金陵电视机厂能搞懂的。李锐不得不派遣基地里的专家去电视机厂并且由曙光厂协助加工不少零件,花费了相当的成本,先仿制了特丽陇的先代产品Chromatron显像管。这个显像管在历史上也没有商用过,纯纯的实验室产品。

但是不把它点亮,很多特丽陇的后置技术就点不亮。

好消息是把这个复杂的玩意儿给弄出来之后,很多特丽陇技术上搞不清的东西都能搞懂了。在随后仿制特丽陇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而当特丽陇显像管电视被手搓出几台,并且点亮后,所有参与试制的工程师和技术员都惊呆了。

这年头彩色电影播放机都很少,而在色彩还原度、饱和度、对比度上第一代特丽陇显像管电视已经秒杀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初期的所有彩色电影放映机。

所有参与这项工程的技术员和工程师都呆呆的站在电视机面前,看着电视机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试机用的彩色录像带里录制的画面。

鲜艳的色彩在他们眼前不断闪过所有人只有一个反应:震撼!

而他们用来试机用的录像机和录像带是北京录像机厂在今年刚刚生产出来的【影王】第一代产品。

没得说,这要感谢随身听在全球的大卖,拉动了中国磁带产业的飞速发展。将原本应该由英国人在1956年发布的第一代盒式录像带给抢先了。

“这电视机太厉害了!咱们一共攒了三台,上级有安排怎么说吗?一名工程师问道。

“说了,一台送去北京,献给建国五周年的礼物。一台送去莫斯科,是送给斯大林同志的礼物,祝贺他们的十月革命。还有一台留在厂里,作为展示。”从北京来的同志道。

有技术员看了看特丽陇的画面,又看了看十一寸黑白电视的画面,他忍不住摇头说道:“这彩电好是好,但贵也是真贵啊!一台彩电的造价成本要接近十万块了。我看新闻,比一汽生产的重卡汽车都贵呢。”

“不能这么算,我们这个贵是因为我们现在完全是特事特办,什么东西都是专门生产专门制作,而且我们这可是超大屏幕电视,现如今不具备民用价值,所以成本贵的吓人。要是能开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小屏幕电视,那么价格就能下来了。”一名工程师道。

“即便是开一条生产线,这东西的价格下来的也有限。怕是成本造价不会低于三千人民币。我说的还是那种十二寸的小尺寸彩色电视。画面每放大三寸,价格就要往上提升百分之三十。我们国家目前老百姓怕是没几个能消费的起。就和这个录像机一样。录像机和录像带都贵啊。”

“没事儿。会降价的,你之前能想到一台收音机价格能降到一百块?要是不嫌弃做工和音质差的,八十块也能买一台。咱们贸易部的同志能把这些东西卖出去,在反哺咱们国内生产,最后总是能把价格拉下来的。”

“好了,不聊了。检查这两台电视没问题的话准备装车吧!不要误了建国五周年的国庆大典!”厂里的总工程师发言道。

众人忙碌了起来。而除了他们之外,国内众多工厂也在忙碌着。

许许多多最近一年甚至最近两个月才生产好的产品也开始一箱箱的装车发往北京。

建国五年,网咖来到这个时空也四年了。李锐带着网咖里的一众技术员和科学家们,疯狂的向本时空的新中国输出技术,向外赚取外汇。这些年过去了,终于第一批撒下去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开花、结果。

这一批成长的果实已经开始由全国各地向北京运输,建国五年的成果也将在五周年国庆大典前夕集中展示。

而中国向全世界派发的邀请函也以送达。所有人都在用一种审核的眼光看向新中国,五年了,她到底如何了?

第三百二十章 建国五年(三)

五年了,在北京教授俄语的娜塔莎都没有想到自己来中国都快五年了。作为第一批援中的苏联专家,娜塔莎已经到了援华的最后一年了,她在今年十月底就要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熟悉的斯大林格勒老家去了。

在中国娜塔莎经历了很多,也见识了很多。甚至在这里和另一名援华的苏联技术专家陷入爱河,两人都将在年底返回苏联,已经决定好了只要回老家两人就结婚。

住在专门为援华苏联专家修建的小区内,娜塔莎真切的感觉到了中国的变化。当然,她觉得自己的感觉也许也不尽然。

毕竟她只在北京待着罢了,很少去外地。和她的爱人不一样,她的爱人是一名化工类的专家,经常是去中国各地的城市到处跑。

也不知道伊万什么时候能回来。就在娜塔莎这么想着的时候,她所在的公寓大门传来开门声。

风尘仆仆的伊万回来了。

他不仅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袋礼物。

“娜塔莎,我回来了。”三十岁的男人脸上露出笑容,他献宝一样的向娜塔莎展示这他带回来的礼物:“你看我给你带回来了什么。”

娜塔莎先给爱人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再看向伊万带回来的东西。

“这是?洗发水?”娜塔莎有些疑惑。

在中国她最不习惯的就是洗护用品,苏联的洗护用品做得其实已经很一般了,而这个时代的中国您猜怎么着?做得更差!"

香皂都不普及,很多人直接用肥皂洗澡,甚至于说肥皂在一些地方都不普及,有很多地方人是直接干搓或者是用野外采集的皂角洗澡。

洗发水、护发素这玩意儿更少。基本上现在女同志都是一块肥皂洗全身。

娜塔莎是真不习惯,她在苏联的时候也是大学教员,物质条件也没匮乏成这个样子。虽然说苏联的洗护用品做得也不咋地,但偶尔东德会有一些不错的洗发水之类的洗护用品过来,甚至偶尔会有法国的高级货。

中国化工业这些年在发展,其实一年前北京的市面上已经开始大规模上市护脸霜、护手霜等等,让大家伙抵御北京干燥的冬天。

而且也开始大规模生产洗发水、护发素在内的一众产品了。只是第一代产品真的不咋滴,娜塔莎觉得香精味太重了,而且泡沫也不够丰富,不如苏联的产品。

而现在,自己的爱人伊万看起来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新一代产品。

“这是我去中国南方城市,和他们的技术员工程师一起弄出来的新的日化产品。包括新的香皂,洗发水、护发素、护脸霜、洗衣粉等等。这一年,他们的进步很快啊。产品迭了一代,但是感觉上已经快追上法国的高档货了。有了法国货的八成功力了。”

娜塔莎将信将疑的打开一瓶洗发水闻了闻,是玫瑰花香味的。相比于第一代没有了那种浓烈道不行的劣质香精味。

“这个味道柔和太多了!很舒服啊,居然有一种玫瑰花香水的气味!娜塔莎不可思议的又打开了一盒香皂。

新款的香皂质地更加细腻,摸上去没有第一代产品还略带粗粝的质感,温润细腻,淡淡的茉莉花香既清淡素雅又不会让香皂的味型显得沉闷。

“他们的调香工艺感觉一次跨越了十几年一样。第一代还是试验品,第二代已经是可以放在欧洲市场上售卖的成熟商品了。”伊万忍不住摇摇头:“比苏联不少日化厂生产的东西好。”

娜塔莎在和伊万亲热过后尝试了一下这些新日化产品的清洗效果,效果是真的非常好。

娜塔莎忍不住对伊万道:“亲爱的,回国前我们带一些这些产品回去吧!我感觉这东西比我们那儿产的更好,甚至比法国货更好呢!”

伊万点头道:“确实,不过我觉得我们的采购计划也要好好规划一下,这些年在中国存了不少钱。我和那些今年要回去的同事们商量过了,我们要采购一批东西背回去!”

娜塔莎从后面搂住伊万的脖子,在他耳朵上亲了一下问道:“什么计划?”

“诺这些,在回来的路上我刚好碰到了好几名从其他地方回来的援华专家,我们互通消息,列了一个清单。”说着,伊万将自己裤子口袋里的一份清单纸条找到并打开。

娜塔莎一开始还没什么,可是等她看清楚伊万纸条上密密麻麻的写满的东西,她惊呆了。

“这……这么多吗?这是什么?电视机、洗护用品若干、女性卫生用品若干、收音机三个,为什么要三个?(伊万:帮家人带的)便携式随身听一个影王一台,影王是什么?(伊万:怎么说呢,一种看电影的东西,配合电视机的。)

娜塔莎光是看着上面的清单就觉得密密麻麻的可怕。

“我们两个人要把这些东西都带回去吗?”

“是的,如果我们不带的话,回去苏联可就不好买了。像是电视机,金陵牌电视机那边我有朋友在那工作来着。他们会在9月25日王府井第一百货大楼举办的中国建国五周年工农业展上正式售卖。”

“我和朋友们分析了,三百八十块人民币的售价对中国人还是不便宜的。他们可是要存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钱才能买得起。我们可以直接买一台带回国去。不然在苏联我们买一台电视,可能要排队等待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伊万分析的有道理,娜塔莎点点头。只是她想着要把这么多东西人肉背回苏联,她就觉得腰疼……

而和他们一样,准备开始在新中国五周年工农业展览上采购一批,以后背回国的苏联专家不少。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参与了相关项目的建设的。

一场人肉背包客即将诞生。

而即将诞生的人肉背包客可不仅仅是这些苏联专家。

新中国这一波建国五周年不仅仅邀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们参加。甚至向在香港的几家资本主义媒体发了邀请函。这一波操作到是把这些资本主义媒体给整不会了。

其中最被整的不会的是BBC和ABC两个集团的记者。因为之前中国大水,就属他们笑的最开心了。

现在中国人居然给他们发邀请函?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