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3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秀开始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舞台上,舞台上漆黑一团,好似什么都没开始。

威廉和伊娃也忘记了刚刚的不快,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舞台,想要看看等会儿会出现什么。

而比起眼球,先让所有人鸡皮疙瘩起来的却是四面八方传来的音乐。

先是一阵低沉的打鼓,随后是号角的呜咽。声音逐渐由低到高,鼓声越来越快越来越激烈。忽然一阵高亢嘹亮的唢呐撕裂黑暗,高亢的声音刺激的人全身上下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打开段评,点配音,有我录制bgm)

如明光划破黑暗,似在闪山巅云海间一轮大日恍然升起,金色光芒铺盖大地。一切邪祟黑暗在这一刻仿佛都被撕碎。

伴随着高亢的音乐,场内原本细碎的声音瞬间被压下。

所有人看向舞台,唢呐响起,聚光灯如太阳一般照亮舞台。一道人影从黑暗中破影而出,他混着音乐的节奏翻着跟斗前几,从后到前。

他身姿矫健如羚羊猎豹一般,伊娃和威廉已经忘记刚刚到不快了。他们死死的盯着舞台,只见舞台上那人已经翻到台前,他居然能定在台前原地翻跟斗!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他还能越翻越快!

当最后一声鼓响,他一个高翻身,如猛虎落地一般扑下。猛然抬头,他脸上画着浓重的油彩,眼神如光如电。

而现场的观众已经被彻底折服了,所有人都在猛烈的拍着巴掌。威廉的手掌都拍红了。

他喃喃道:“这就是时装秀吗?真好看啊!”

次席设计师女士听到威廉的话,她鼻子都气歪了。这哪里是走秀,这明明是马戏杂技啊!

但是现场谁在乎呢,观众们只会用力鼓掌。

而这场名为《古典与现代》的时装秀,也在这被次席女士嗤之以杂技的表演中开场了。

第五百二十六章 秀

这段《日出峨眉》的曲子和开场的武生表演就是开场的炸场。

因为李锐并不想要中国的服装设计行业和历史上一样,完全被欧美捏着鼻子走。所以虽然给相关的设计中专提供了很多教材,但是却并没有规定死他们应该走什么样的风格。

那种历史上后世里欧美那种死妈脸走秀当然也在中专里搞过,那种日本走秀的亲切可爱生活风也搞过,而且还搞过后世那种中国风的走秀。

历史上后世的国风走秀,说是走秀,其实更偏向一种表演。每一小段的走秀,都可以说是一小段故事表演。

只不过这种国风走秀大多数民间在搞,而且愿意出钱的还都不是什么大品牌,而是在网上卖汉服的店主,和手工做簪子的簪娘。没什么钱,也请不起什么模特,很多时候都是一群爱好者为爱发电。

所以有的时候这种国风走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廉价感。衣服有时候穿着像窗帘布,音乐配的也很有问题,一群爱好者也缺少专门的表演训练。

但其实这套表演形式是没问题的,一套服装一个主题,走秀并不一定是和欧美一样,死妈脸然后疯狂扭胯踩猫步,并不是只有那种恨不得把台子踩穿的力度才是好的走秀。

这种还在萌芽的中式走秀,以服装衬托人物,再以故事反衬服装的形式其实很好。

这个形式也是在现在开办的设计中专里大家尝试走秀时用的最多的一种。因为中专里缺少专业模特,虽然有表演课,但人还是少。

这种表现形式能避免欧美死妈脸走秀对亚洲人的不友好。毕竟人家设计的死妈脸走秀是出于他们欧美人种的特点和优势设计的,亚洲人强行一比一复刻。不过是照猫画虎,一辈子都不可能超越对方的。

所以当《日出峨眉》的炸场过后,全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舞台。虽然台下的各个欧洲设计师们并不赞同也不喜欢这种开场用激烈的音乐炸场,并且采用杂技的方式来夺人目光的手段。

但是毫无疑问,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方式才能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目光。

而今天的秀名称叫做《古典与现代》,很快观众们便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

在武生表演之后,伴随着低沉的号角声再一次响起。这一次响起的是之前就在欧洲传播过的曲子《象王行》。

而随着《象王行》的音乐响起,一名身着甲胄的卫士迈着雄壮的步伐扛着一面旌旗踏步而来。

没有现在欧美模特的台步,而且穿着甲胄也没办法走所谓的台步。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他脚踩鼓点,如古时将军巡视营寨一般威武雄壮。

砰!

鼓点砸下,旌旗的支柱被他重重的立在台上。

“嗨——呀!”

四面唱和声响起,观众席边,数十名没选上上台走台步的戏剧演员同时开嗓,大戏开锣。

琵琶之声如玉珠落盘,嘈嘈切切错杂弹。

伴随着琵琶之声,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员们登台了。他们没有和欧美走秀的模特一样板着脸,冷冷的踏着猫步前进。

各种身穿不同服装的人,都以符合各自身份定位的方式在走着各自的台步。

谁说台步就要扭胯学猫?扭胯学猫不过是其中一种表现手法罢了,欧洲人自己都会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展现的是美,那么用什么台步其实无所谓。

就像是小家碧玉的女生迈着小碎步。穿着布衣短打的汉子则迈着大步。

服装秀走的是服装吗?是,但也不全是。更多时候服装秀走的是打一种文化牌。五十年代是如此,七十年后也是如此。

真把走秀当成单纯的衣服展览,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单纯的服装展览只需要中国商场给顾客们发宣传册,让他们到店里看看实物服装就好了。

实际上每一次的服装秀,都是一次对时尚话语权的争夺。所谓的世界级设计师确实有点东西。但要说他们无所不能,可以一直推陈出新?那是不可能的,人的创造力是有上限的。

但是掌握了时尚话语权的他们可以不断的用自己现有的模板拼拼凑凑,等到拼凑完毕没了新东西那就再来一个轮回。

只有真正玩明白这个底层逻辑,才会明白真正的秀应该要怎么玩。

新中国在东柏林开的这场秀显然已经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所以携五千年历史厚重而来,便是想要在这敲响自己的重重一鼓。当然欧美对立国家肯定会否定和抹黑,你们可以假装没听到,但这不妨碍我来敲鼓。

有第一槌就会有第二槌。这鼓声你们可以假装听不到,但是却无法真的让所有人都听不到。

很显然,在场看秀的欧美设计师们的脸色不是很好。因为中国人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不是按照他们设计的秀场规则在玩。

同时中国人显然已经捕捉到了秀场的底层逻辑了。他们以国家为单位,不是某一个品牌某一个大师,不以单纯的卖某一种服装和潮流元素为主要目的。

他们再推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是一种高级的玩法。

在场的设计师和时尚杂志的编辑中当然有高人,他们能明显的看出这场秀的背后有高人指点。但是谁都没有听说中国有人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啊。

那位原本打算走的香奈儿次席设计师站在过道上,她嘴唇微动,已经无法走了。

三楼的《生活》杂志编辑安德鲁有些出神。因为中国人的这场秀超出了他原本的想象。他们没再欧美的规则里玩啊!

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这样怎么算是走秀?!

没有猫步,没有扭胯,没有死妈脸,他们算个屁的走秀!对了,就从这个方面批判他们!

设计师们和编辑们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对可能出现的搅局者赶尽杀绝。

而柏林的老百姓们却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秀。

娇俏可人的小女生,梳着漂亮的月牙髻,披着大红色的斗篷穿提着月兔宫灯。她脸上甜甜的笑着,一步步走来如邻家小妹一般清纯可人。

月兔宫灯微微一提,烛光照亮她的脸,额头的朱红月牙点缀的她俏皮可爱。

宫灯轻轻转了一圈,小姑娘似乎才刚发现台下居然有那么多人。她露出吃惊的表情,随后有些害羞的对大家摆了摆手,随后小碎步的往回跑着。

音乐一转,丝竹之声响起。(点开有BGM)

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让人涌上心头。台下很多观众都发出了会心一笑。

伊娃忍不住对威廉说道:“她好可爱哦。这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吗?很有意思呢。”

威廉也说道:“是啊,和我们的传统服装不一样呢。真的很有异国特色,我现在真的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去中国旅游看看呢。”

伊娃道:“我也想去看看呢。”

威廉几乎是没有思考的说道:“啊,那我们刚好可以结伴一起去。”他说的意思很简单,就真的是“结伴一起去”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

但是伊娃却莫名的脸红了,头转到一边去。还好是晚上,还好舞台上还在表演。所以威廉看不清她的面孔。

而他自己也被舞台上的表演所吸引。并没有注意这边。

舞台上,演员们已经轮换的走了十几位了。他们现在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典服饰。从古时贵族的服装,再到平民百姓的装束都有。

每个演员穿着代表着不同身份的服饰时,都会在舞台上尽可能的表现这种人物的性格和他应该做什么工作。

如穿着短打的农民扛着锄头,耕田犁地汗如雨下。又如穿着富贵的王孙公子鲜衣怒马。

荆衩布裙的女子表演着洗衣浣纱。衣着华贵的贵女们则流光扑蝶。

这都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分,是需要正视的历史。

搞设计中专,李锐还让人把现在还活着的,对传统服饰、纹样有研究的大家们都找来,让他们去当老师。他们手上的东西和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对中国文化有大用。至少不用出现以后以倭代唐的事情,也别让其他人去号称中华正统了。

而在这场秀中,有两个演员模特是最出彩的。

一个便是那提着宫灯奔跑的娇俏少女王玉珠。珠

而另一个则是以女子之身反串男角的李若梅。当她穿着古典装束踩着音乐的节奏出场时,只听见现场响起了一片哗然之声。其中大多数都来自于现场的女孩们。

无他,因为李若梅的扮相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翩翩佳公子,风流美少年。

第0章 番外,科普向,传统艺术现代化

最近的章节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现代化之路的剧情。我从书友的评论中可以窥知,一些书友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太深,对传统艺术现代化的过程很多人其实也并不清楚。

实际上以最常见的戏剧为例,传统剧种其实很多人都在求新求变。因为有识之士都知道,不变就会死。

而那些死守着所谓传统不放的人是真的为传统文化好吗?这值得思考,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东西。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作为联合国制定的一个文化保护项目,它自然有它的用处。

可是当所有人都敲锣打鼓的恭请XXX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遗产”是什么意思?

纤夫的号子可以是文化遗产,因为长江不再需要纤夫拉纤了。

象牙雕刻工艺可以是文化遗产,因为保护大象,我们不该在捕猎大象了。

可是当把京剧或者其他剧种敲锣打鼓的抬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时有没有考虑过一点,它们还没死呢。

只有死了的东西才叫遗产。

把一个还活着的东西抬进去,是不是就是要它们死了?或者说已经认定它们要死了。

实际上传统剧种的求新求变,可不仅仅是我前几张写的《三堂会审伽利略》这种项目。

八零后或者七零后,小时候家里有电视,看过浙江频道的话应该会有一些印象。当年浙江电视台拍摄过很多浙(越)剧的电视剧。都是一些短片,上中下三集,或者是上下两集的。

就是那种在实地取景拍摄,普通对话用白话,一些表达情绪的地方采用越剧的唱词和身段身法。在保留越剧精髓的时候,让没有接触过越剧的人能简单入门。

那时候我还小,但是看的津津有味。虽然听不懂唱,但是有字幕,而且故事内容也很好看。

但是后来浙江台没搞下去,因为大家发现直接购买港台电视剧更赚钱。

越剧电视剧并不是不赚钱,只是因为赚的不如港台电视剧多,所以被抛弃了。这让我现在都觉得很可惜。

要说现代化,其实台湾的歌仔戏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跑的更前面一点。

我在上一章里最后在段评里放了一张台湾歌仔戏反串女小生孙翠凤的照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她的《界牌关传说》、《李靖斩龙》、《蓬莱大仙》。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这些歌仔戏除了闽南语唱腔唱戏可能会让人觉得不习惯外,其他的表演形式绝对不会让人觉得烦闷,觉得“这个戏好无聊啊”。

如果没时间看全本的,也可以在B站搜索一下精剪片花感受一下。

在这里还需要提一下另一个台湾做得很成功的现代化古典艺术,那就是布袋戏。虽然现在金光和霹雳两个布袋戏有些跑偏。但它们刚出来的时候绝对是惊艳全场的存在。

时至今日,布袋戏的打戏依旧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现代武侠、仙侠片。

而歌仔戏和布袋戏的现代化改进是诞生于台湾经济最繁荣时期,走向保守不思进取则是在台湾经济裹足不前时期。

现在内地经济相对从前要好多了。所以才会有一众京剧名角搞了一版《新编赤壁》出来。在这里我非常推荐大家尝试去听一听。听不了全本可以听选段,比如说B站上有舌战群儒的那一段就很精彩。可以让外行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而在粤剧中,前两年出了一个粤剧大电影《白蛇传?情》。我必须要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作为戏剧电影是出色的,放在全中国所有类型的商业片里做横向对比,它都是足够优异。甚至可以排进国产片最近三年里的十大佳片里。

保留了粤剧的精髓,融入现代化的视效,堪称一流。唯一的门槛是粤唱腔,但是问题不大有字幕。我不信大家连英语电影看字幕都行,看这个电影有什么不行的。

只可惜很多影院一听说这是个戏剧电影,连排片都不给排。只有广东地区的部分影院排片了。

这真的非常可惜,真的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样一部好电影。

目前网络上有网站买了版权,正在免费播放这部电影。我推荐大家去看,绝对不会浪费你人生中的一百分钟。甚至会为你推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个人是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不希望它在商业化功利化的世界里就此消亡。但我所能做得很少,只能在书里尽可能的推广科普它们了。

希望书友们有空能去了解一下这些传统艺术。

第五百二十七章 成功了一大半

惊叹之声此起彼伏,威廉分明听见自己身边的伊娃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声:“哇哦!”

大家的眼睛都盯在舞台上,他们分明看见了一名如旷世画作里走出来的俊美少年。但这幅旷世名画肯定不是达芬奇或者是哪位西方名家画的,而是来自东方的一名大艺术家所做。

因为只有大艺术家的笔下才能绘制出如此举世无双的翩翩公子。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