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5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对了,别玩了。帮我把香肠切一下。”妈妈指着锅里的巴伐利亚白香肠。

只从《揭秘》节目播出后,美国肉企在欧洲开始全面的败退。要知道这对于欧洲肉企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那些欧洲企业早就对二战后美国肉企在全世界瓜分利润感到不满了。现在抓住机会,他们甚至帮着中国的栏目推波助澜,发誓要把美国企业从欧洲清退。

资本主义内部的倾轧从来都不会少,他们可没有团结一心这说法。就像是现在,伴随着美国肉企在欧洲市场的败退,欧洲本地企业也想要在这分一杯羹。

德国是有制作各种肉肠传统的国家,荷美尔败退后,很多东西德的肉企获得了大量的订单。

尤其是东德企业,因为现在民众普遍相信社会主义阵营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至少不会造假。

因为它们要是造假的话,斯大林会把它们吊死在路灯上。

好吧,又是一种刻板印象,但至少这个刻板印象给很多东德企业活路。而伴随着中苏合营的肉企在苏联建立,相关的合作触角也开始蔓延到了东德。

就像是威廉家里买的这个巴伐利亚白肠都是东德的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已经和中国方面达成了合作开辟更多产品线的合作计划了。

不过这些东西是威廉一家不会关注的。因为他们只在乎那家的产品更安全更好吃更便宜,其他的其实无所谓。

而等着威廉一直忙一直忙,忙到他终于可以停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晚饭已经做好了。

“吃饭吧。”老妈招呼了一句。

而爸爸德鲁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他正舒服的坐在沙发里看着一本几乎全菜的杂志。

威廉迫不及待的想要找自己的信件。但是在茶几上只看见一个已经被拆开的牛皮纸袋,完全看不见自己的信啊。

“老妈,我信呢?!爸,你看见了吗?”威廉很着急。

“信?你不是订的杂志吗?我看见你们在忙就拆开来先看看了。”德鲁展示了一下自己手上的杂志。这个杂志印刷的极其精美,最外看起来就像是用铜版纸(并不是)印刷的真彩彩页。

杂志的封面很好看,是一位穿着帅气皮夹克的男模跨坐在“闪电I”型摩托车上,带着帅气的墨镜,穿着漂亮的翻毛皮皮靴和水洗牛仔裤。

他跨坐在那儿,目视远方,而他拍摄的背景则是在一片荒凉的旷野之中。

全真彩的照片和高清印刷将一切的细节都还原了出来,天空上厚重的云层和穿破云层偶尔闪现的阳光产生的丁达尔效应,让光芒在远处显示出一种梦幻的色彩。这种光效在欧美又一种更广为人知的名称:耶稣光。

极远处的雪山,近处的旷野和天空中的云层和穿透云层的耶稣光全部融合成了一副令人神往的背景。

再配合上前景的摩托和模特,整个画面感觉什么都没说,但是什么都说完了。

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整个照片似乎在诉说什么。它在诉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征服荒野的雄心壮志,似乎又在诉说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风景。

它给威廉带来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威廉觉得:自己也要这样!这像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影像无言,但是却又一种无声的力量。

就连对摩托车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德鲁和他老婆伊莲娜都忍不住赞赏道:“这个照片真好看。”

“哦,你要说信件的话,确实有一个。是中国那边送来的明信片,夹在书里的。”德鲁将明显片交给威廉。

【尊敬的威廉先生,恭喜你成为第3023名闪电I型车主。在这里我们代表闪电车厂全体员工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将以最热忱的态度和最敬业的精神为您献上最优秀的产品。】

【在这里,我李毛岸英作为闪电车厂厂长再次对您的选择表示感谢,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工作、学习顺利。】

明信片很短,但是威廉第一次收到来自遥远异国的明信片,而且是由一名素未谋面的中国人寄过来的。

这种感觉就很奇妙。而更奇妙的是德鲁手上的那一本杂志。

“爸,这本杂志是我订购摩托车,他们送的?”

“我看了看,好像是的。中国人真的太厉害了!这本杂志不说免费送了,即便是花钱购买也是值得的。”德鲁赞叹的将杂志交到威廉手上。

“这本杂志至少价值三马克!”

拿到杂志翻了翻,威廉很快明白为什么老爸会这么说。

因为威廉原本单纯的以为这本杂志是一本关于“闪电I”摩托车介绍的。但是真的打开看之后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翻开杂志的内容,确实是关于摩托车的。准确来说是关于摩托车厂的,里面用照片记录下了摩托车厂的生产线的模样,工人们正在努力干活的模样。

还有摩托车厂正在扩充生产线,用以满足爆单的订单。

除了这些基础介绍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说杂志上介绍了一个叫做张芳芳的女电焊工和其他男电焊工比武电焊的故事。他们比一比谁焊接的车架又快又好。

大量的的照片辅以文字将整个故事串了起来。那些彩色照片是那么鲜艳逼真。仅仅是当一个故事来看都会很有意思。

当那个名叫张芳芳的女焊工和那名男焊工打了个平手,摘下焊接面罩两人相视一笑的时候。威廉觉得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他在这一刻忽然觉得自己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而是和在万里之遥一群素未蒙面的人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而类似的小故事不仅仅有这个,还有很多。杂志里甚至记录了工厂旁边出现了一群野猪,工人们如何驱逐野猪都记录了进来。

照片里,那些中国工人用鞭炮土枪把野猪吓唬走的场景很有意思。

还有工厂招工,那些年轻人们在工厂前排队进厂面试的场景。那些年轻人眼神里充满了憧憬和不安。

这本杂志就像是一个老友在记载发生在他身边有趣的事情,然后一点点和你分享。

他还在后面告诉你,摩托车应该怎么骑,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怎么样做一名合格优雅绅士的骑士。而不是和那些退役的美国老兵一样,把哈雷的排气管拆了,轰隆隆的吵得全城的人都不用睡觉,他们还觉得很酷。

优雅的骑士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裤子,带什么手套和头盔。他们应该玩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比如说骑着摩托去咖啡厅,大家优雅的玩一局充满充智力博弈的万智牌和游戏王就很不错。

这比那些骑着哈雷取掉排气管的垃圾车,那些患有PTSD和躁郁症的美国退役老兵强。

在吃饭的时候威廉都忍不住一直在看这杂志。因为里面的内容真的很好看。虽然感觉里面好像有一些广告,但是这不影响这本杂志的可读性。

威廉并不知道,中国搞来的可不只是这一本杂志。而是针对所有在购物节上预购了中国产品的顾客都发过来了杂志。

而杂志分为很多不同的版本,那些订购了家庭用品的女性顾客给她们发的是针对女性的杂志。包括食谱、烘焙、健身运动、美容穿搭。

那些订购了工具的人,则是给他们发了关于手工DIY的杂志。

像威廉这种订购了摩托车的顾客则是发了这样的杂志。

这些杂志印刷都很精美,不管它里面是不是有广告,都会让人有忍不住想要翻看的冲动。

虽然在搞这些杂志的时候,国内有人质疑李锐这么搞是不是浪费钱。因为杂志的印刷成本将由那些工厂平摊。

但是李锐压下一切的反对意见,坚决要搞这个。

“培养顾客的消费习惯和对某个品牌的信赖,远比只是卖一次商品给他们重要!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当然有它们的问题。但是一个老字号能开一百年以上,必然有它们的优点。如何维系顾客,如何让人不断回购你的商品。”

“从曾祖开始,一直到曾孙都是一个品牌的忠实客户,应该如何做到这点。我们的企业都需要学习,放下你们的身段。对老字号去芜存菁才是正道。”

“西方说把顾客当上帝,这话我是不同意的。这本质上是压榨员工为顾客提供服务。这是不平等的。把顾客当成你的朋友,这才是正理。因为当成朋友,所以需要称心相待。我们的企业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跪着讨饭。平等相交才是长久之道。”

李锐说的这些不能说全对,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正确的。

就像是现在,威廉看着这杂志,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工厂在成长。他看见了一个产品在孕育。

恍惚间他有一种亲眼看见自己的摩托车在一点点成长起来的错觉。仿佛它不是一个工业产品,而是一个正待诞生的小马驹。

收到这份杂志的不仅仅是威廉,还有苏联的顾客,南斯拉夫的顾客,波兰的顾客等等。他们大多有着和威廉一样的感觉。

一些因为漫长等货而不满顾客在看到这份杂志后,那种不满都烟消云散了。

尤其是苏联的客人,因为在苏联买大件总是要等的。你经常不知道等多久,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等那么久,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排在你前头。所以大家都很生气,脾气都很火爆。

而现在,这份杂志把各种商品生产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都一五一十的公开了。还把工厂里的各种趣事都一并写出来了。完全是一副老友与你相谈的口吻,这让人觉得舒服。

等待也变得不枯燥了。

甚至很多苏联顾客在拿到杂志后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的工厂不这么搞?

威廉不在乎苏联工厂怎么搞,他只是觉得快乐。工作的疲惫都没了,他翻来覆去花了三个小时把杂志看了两遍。

杂志后面还有优惠券,可以去中国商城购买商品的时候使用。威廉觉得书里面推荐的皮革八角帽很酷,自己发工资了应该去搞一个,就在中国商城。

还有那个皮手套也很棒,也应该搞一个。

书里面还介绍了最近在欧洲还是挺火的“红色乐队”,之前他们在中国百货展览的开幕式上唱了一场演唱会就在欧洲出名了。

西欧很多媒体把他们的歌批评为:红色妖音!

但是这不妨碍这个乐队的音乐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杂志里面写了,红色乐队的第一张黑胶唱片将于十一月底在中国商城发售。书里有满四十马克减五马克的优惠券,可以全品类合并购买使用。并且可以多张叠加。

威廉的妈妈伊莲娜对摩托车没兴趣,但是对优惠券却来劲了。她嚷嚷着到时候去把优惠券给用掉。

一直到快要睡觉的时候威廉才一拍脑袋想起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情。

他找到穿上睡衣准备睡觉的老爸,问道:“爸爸,明天有同事想来我们家看电视可以吗?”

“唔,好朋友吗?”

“不算,只能算认识。”

“那就不要把陌生人把往家里带。”

“好的,我明天就去拒绝伊娃。”威廉轻松的说道。

他妈妈叫住了他:“等等,伊娃是谁?”

“我女同事啊,想要蹭电视来着。”威廉准备洗脸刷牙睡觉了。

爸爸和妈妈对视了一眼。

“女同事啊……”爸爸来了个长音:“嗯,同事之间还是要互相帮助的。这样吧,你还是让她来吧。看电视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妈妈也说道:“对啊,我明天刚好准备做肉酱千层面,这东西量做少了就不好吃了。刚好把女孩子叫来一起吃晚饭吧。”

威廉歪着脑袋:“妈,肉酱千层意面诶!又不是过节,你怎么愿意做这个?”

“我爱做什么做什么,要你管?!让你叫人你就叫,废话什么啊!”伊莲娜一巴掌拍在威廉的后背上,打的儿子整个人都抽条了。

“妈,我是你儿子,不是面包面团!”威廉觉得后背肯定红了。

伊莲娜瞪了儿子一眼,然后和丈夫回屋睡觉去了。

回屋子后她才小声道:“我们儿子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缺陷?这么大了,我都没见他去约女孩子。”

德鲁想了想:“应该不是,只是单纯的傻而已。”

伊莲娜想了想,然后点点头赞同道:“嗯,确实是傻!”

第四百二十章 都来看电视

“伊娃,今天晚上东德说是要播放一个特别厉害的动画片,你不是很喜欢看动画片吗?要不要来我家里看?”

印染厂午休了,一个穿着灯芯绒西服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男人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在工厂门口等着伊娃。

“不用了谢谢。”伊娃面色沉冷的回应道:“我有别的事情。而且菲尔德,你能别缠着我吗?”

“怎么叫做缠着你呢?”名叫菲尔德的男人不满的说道:“我只是邀请你看电视而已。”

这年头电视还是稀罕物,在美国电视的占有率也是平均四个家庭才有一台。在欧洲这个比率更低,而且算平均这种事特别不靠谱。

因为大城市的电视保有量肯定更高,比如柏林、汉堡这样的城市,有电视的家庭肯定比德国乡村的家庭要多得多。

再加上贫富不均,富有的家庭可能做到一个房间一个电视,甚至泡澡的浴室都来一个浴室。普通人可能一个宿舍楼才一个电视。

普通工人家庭的电视数量肯定比人均算法要少的多。这年头家里要是有电视约女孩来家里看电影,那可比电影院更好。

因为1953年才有第一个把空调装进放映室的电影院呢。

想想看,夏天是在闷热的电影院看电影爽,还是在家里吹着风扇吃着冰激凌爽。

这算是这年代的泡妞神技之一吧,另一个就是开车兜风了。

不过很显然,这种神技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管用的。就像是现在这样,菲尔德吃瘪了。

伊娃显然不甩他脸色,这个男人多少有些恼怒。但是伊娃的其他女同伴看事情不对,走上来护住了伊娃。

四个女工伴着伊娃一起走,让有些蠢蠢欲动的菲尔德理智多了。

他对着伊娃的背影喊道:“等你下班我来接你!”

伊娃强忍着转身骂他傻逼的冲动。但是她的那些朋友却忍不住了,在她身边嘀嘀咕咕。

“这个菲尔德纠缠你一个多月了吧。他是干嘛的?”

“一个二世祖,听说家里有些产业。具体做什么的不知道。”

“这菲尔德长得其实还挺帅的。伊娃你真的不试试和他交往看看?”

“谢谢了,我可是听说过他。他的前女友被他打到住进医院。我就是前两个月去医院探望我祖父的时候碰到他的。”

“啊?!为什么啊?”

“听说是他女朋友太漂亮,走在路上很多男人回头看她。那个菲尔德就觉得他女朋友在勾引男人,可能出轨了。”

“那出轨了吗?”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