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04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自然是有好的,但同时也有不少精致利己主义者。

文宣口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一群布尔乔亚来宣传布尔什维克主义,这能好才奇怪呢。

“那位李部长想要在电影厂里进行改制,要把好多人从领导的位置上拉下来呢。”

江明阴阳怪气的说道:“今天的会开的可谓不欢而散。”

在场不少电影圈里的工作人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是啊,搞什么啊。限制导演权利,剧本审查,还要搞什么审片制度。他这样搞,我们怎么拍戏啦!”

有人喝了两杯黄酒,牢骚话就开始出来了。

听到电影圈里有人抱怨,上海这边搞报纸的一些媒体人也开始吐槽:“这算什么,什么新闻报纸都要搞版号了,以后记者都要考试,新闻都要审查。这还有自由吗?!这就是搞独裁啊!”

这话一说,饭局上不少人纷纷赞同。

只有金福瑞敲了敲桌子道:“这话不能乱说,李部长还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呢。”

不少人哼唧唧的不吭声了,但是那种不服气的表情是骗不了人的。

金福瑞继续道:“不过李部长确实是年轻。找人拍的戏也是不大好,听说现场都是一片狼藉一片血腥啊。”

“是啊。”江明眯着眼睛喝着黄酒:“乱糟糟的。都不知道拍些什么。电影这么乱拍是不行的。”

金福瑞举起酒杯对江明敬酒道:“所以咱们也要拨乱反正一波啊。”

江明笑呵呵的举起杯子和他碰了一下。

他们所谓的拨乱反正是不是真的拨乱反正不好说。

但是李锐确实是在上海电影厂搞改制,而且准备切割一批人的利益了。

“这里是上海电影厂的基本改制方案。”李锐拿出一份草案发给了上海电影厂的相关领导与重要导演们。

包括江明在内的一众上影厂的高层们在粗粗浏览了李锐的改制方案后就差点要跳起来了。

因为李锐在这套改制方案中明确确立了好几点。【第一:所有文艺作品都逃不开政治影响,所以上影厂必须政治挂帅,制作出符合新中国核心价值观且优秀的文艺作品。】

【第二:主要领导人需要由行业内部人员担任,不要出现外行指导内行情况。】

【第三:成立电影厂员工协会,监督电影厂工作。】

【第四:……】简单来说,李锐是将1962年才诞生的《鞍钢宪法》做了一些改编,然后放到上影厂来做实验了。

为什么一个钢铁厂的企业管理办法(鞍钢宪法)能放到电影这种文艺行业?

因为电影看起来是一种生产文艺作品的工作,但其本质其实是工业化产品。

后世好莱坞已经证明了电影工业化才是最大生产力的保证。

历史上后世的中国也在七十年后开始走上电影工业化的道路。

而将《鞍钢宪法》改编后放进上影厂做实验性的管理检测,那是因为李锐有信心可以给中国电影兜底。

上影厂就算是这次试点不成功,也折损不了新中国的文宣工作。而这样一来,上影厂内的高层人员则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中。

但是很显然,公然违抗代表着公权力的李锐部长,他们是没那个胆子的。

于是乎他们和长三角地区那些一起受到李锐打压的新闻媒体一起,开始在报纸上疯狂抨击。

他们也不抨击李锐本人,而是在抨击正在拍摄的《赡养人类》的样片。

妄图以此形成一种舆论攻势,然后再让他们背后的大佬,以及一些民主派人士出面说和。

他们攻击的点也很明确,就是认为这样的样片拍摄显得过于血腥暴力,有宣传暴力之嫌疑。

新中国都不许打人了,你这样拍电影,不是和新中国价值观相违背吗!

这些人扣帽子的实力是一个赛一个的强。

并且多家报业联合起来一起发表看法,还真的在长三角一带掀起了一片舆论风潮。

而这就是金福瑞他们所想要做的拨乱反正。

对此,李锐也有自己的反击手段。

你们不是喜欢搞舆论吗?那就大家一起搞吧。最新一期的《朝闻》直接开了一个全民大辩论的专题。

而就在这一期《朝闻》上市时,同期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大城市内的各家影院悄悄的挂上了一幅幅巨型海报。

一个中国人跪在南京街头,一个日本士兵在他身后举起日本武士刀。

这幅海报的更远处则是尸山血海。海报一侧则是一行文字【《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今日上映,全彩电影,十六岁以下、六十岁以上禁止观看。】

是的,李锐把憋了许久,一直只在小范围内封闭上映的《黑太阳》系列终于拿出来在中国大规模上映了。

而且还是使用珍贵的全彩胶片放映。

这也将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放映的全彩电影。

不过《黑太阳》系列有的时候看黑白的也许比看彩色的更友好。

因为彩色会显得更加暴力血腥。

你们不是在媒体上吵吵着样片拍摄太血腥暴力了吗?

没事儿,我给你们上一个更加血腥暴力的!

第二百三十六章 地狱之门被打开

《黑太阳》系列一直没有公开上映。

因为李锐并不想一次就把手上的好牌全都打出去。

合适的好牌要在合适的时候打出去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就像是现在这样,有人跳出来叫血腥暴力。

但如果不搞清楚影视文艺作品中的血腥暴力场景是为何而存在的,只是单纯的批判血腥暴力本身,那么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因为血腥暴力本身就是这个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消灭了战争吗?还是人类消灭的歧视?

亦或者是人类消灭了贫富差距还是疾病呢?

只要这些还存在,那血腥与暴力就是人类社会组成的一个部分。

人需要正确认识到血腥和暴力,而不是故意的无视。这就像是后世的性教育一样,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是如何得知性的?

一般都是回答上网看黄片才知道。

所以后世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就怀孕堕胎的新闻,有时候真的不能全部都归罪于后世少年少女自己的堕落,更多的是成年人自己非要蒙着双眼假装看不见。

一刀切不可取,不管是在行政上还是在文艺作品的管理上。

只有为了暴力而暴力的作品才不可取。

而《黑太阳》是为了暴力而暴力吗?显然不是,李锐倒是想要看看谁会在这电影上跳出来说三道四。

如果有人跳出来,那就是最好的。因为不需要李锐自己动手,这个年代的人就会将它们撕碎。

《黑太阳》的上映可以说没有什么征兆,之前也没有做什么大张旗鼓的宣传。

但是就凭借着“全彩电影”的噱头,就可以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不少市民前去观看了。

因为这年头全彩电影可是个稀罕物。

就连这个时期的美国也不是所有电影都能使用全彩拍摄和全彩上映的。

所以当电影院门口的海报贴出来之后,很多喜欢看电影,也留意电影的人纷纷在传这件事。

这年头的上海你要说大,那也确实大。

但是和后世那个大的离谱的上海相比,现在的上海还不算大。至少现在的上海,普通人骑自行车也能相对轻松的环城一周。

后世的上海,别说自行车了,你就算是开汽车骑摩托环城一周都会觉得有些累。

现在的大上海有些小,而杭州和南京就更小了。

这年头的杭州和南京的主城区就连拉黄包车的车夫都能靠着脚底板拉着客人跑个对穿。

城市相对较小,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就相对较快了。

仅仅是各大影院的海报贴出去才一天的时间,长三角几个主要大城市的民众都知道这个电影了。

尤其是在南京,街头上的市民议论纷纷。

一群正准备去南京电子管厂上班的工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

“诶,你们知道几个电影院要放新电影的消息吗?”

“知道,知道。全彩的。不过放的那个电影叫啥拉着……哦!对了!叫《黑太阳:南京大屠杀》!”

“我是外地来的,南京大屠杀是怎么一回事啊?”

“你别问我啊,我也不知道。我是盐城来的啊。”几个工人之间相互问了一圈才发现,自己这群工友中居然没有南京本地的,大家面面相觑。

一直到去到工厂,午休的时候车间里谈这件事,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组长是南京本地人。

大家伙忍不住问他这件事。

往日里这名王组长是个开朗幽默喜欢和工友们开玩笑的人,而在听到南京大屠杀几个字的时候,他忽然一愣。

似乎是有什么东西从他的身体中涌出来一般,霎时间他已经满目含泪,双眼通红了。

“组长,怎么了?”“没事吧,组长!”工友们关切的问道,王组长低头垂泪,双手连摆。

“没事,没事。南京大屠杀……大屠杀……”王组长深深的呼吸了几次后才缓过来说道:“拍电影了吗?好啊!好啊!大家去看,全组人都去。我请客!这个月我不过了!”

外地的工友们面面相觑。

他们并不清楚王组长为什么如此激动。

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南京其他地方。

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南京的几所大学里有学生会组织学生们一起去看。

“之前和北大、清华的高中同学们有书信往来,得知这部《黑太阳》已经在清北上映过,而且他们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我想把我们学生会的同学们组织起来一起去看看。”

南京某大学里的学生会长如是说。

在上海和杭州这些大城市,人们也纷纷奔走相告这部电影。倒不是因为南京大屠杀,更多的是因为这是第一部在中国公开上映的全彩电影。

这个噱头太足了,至于南京大屠杀?

只有那些对这方面有所了解的人才知道当时南京发生了什么。

更多的人只把它当成南京保卫战了。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和《大决战》一样的战争片。

之前《大决战》系列太成功了,许多观众看完之后都热血沸腾。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更热血更容易被调动情绪。

就像是在上海二中几个高一学生,他们家境相对优越,有零花钱可以自己去买票看电影。

但是今天他们买票却失败了。

大光明的售票员冷着脸指着售票窗口处的牌子道:“十六岁以下禁止观看,你们几个小屁孩,脸上连根毛都没长,走开走开。”

售票员不耐烦的驱赶着几名高中生。

“没买到啊。”“真烦。”

“我知道大光明有个后窗,可以偷偷翻进里面的厕所哦,只要不被发现就好了。”

“好啊!到时候我们躲在最后一排,躲着检票的就好了!”几个高中生就这么愉快的做了决定。

虽然没有太多的投入宣传,但是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几个大城市的电影院已经把票卖完了。

与此同时,上影厂里的一批高层干部包括所谓的名导名演们也被李光复请去了电影院观看这部《黑太阳:南京大屠杀》。

对于这样的邀请,有些人不以为然,但大家还都是去了。

有一些导演和制片人们则在暗地里发牢骚。

在等待电影开始的时候这群人里在互相讨论。

“李部长请我们看电影,怕不是那么简单哦。”

“呵呵,电影厂改制,他是想要给我们下马威啊。”“没有我们,他一年能拍几部电影?”

“要我说,这位李部长不是显自己能耐吗?我们就不如顺着他的心意。他看我们不顺眼,那我们就不做了。停工便是,我倒是想看看最后到底是谁下不来台。”

一群人如此讨论着,因为他们始终觉得电影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