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虽然说美国人在用新闻的方式来转移话题。
但是这话题是你们相转移就转移的吗?
李锐存了好久的大杀器被他释放了出来。
那就是关于被俘虏的美军飞行员的改造的纪录片,李锐终于剪辑完成。
并且送到苏联,让苏联播放了。与此同时,因为麦卡锡正在面临质询,李锐认为麦卡锡的时代估计要提前结束。
但是美国的反共运动却还方兴未艾。相反,因为战俘事件和后续自己要播放的纪录片一定会把美国的反共火焰推到另一个高度。
因为精英阶级们真的害怕了。
所以他们必然会推选出一个人来作为代表。
也许一个更加反动的“麦卡锡”即将踏上舞台。
这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也许是不幸的。
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共产事业却可能是幸运的。
同时,经过几次在东德的影片放映让李锐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反共反左的浪潮中,整个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削弱。
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全都只剩下了爱情片,任何有深度探讨人性探讨自由,谈到民族解放的故事都不能播出。
至于反应实际的就更不能有了。太容易被贴上亲共的标签了。
西方世界文化产品的匮乏对于李锐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因为这正是自己带领着中国文化产品攻城略地的好机会。
不仅仅是要占领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盘,更是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埋下一些种子。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锐选择了要套拍两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
一部名为《赡养上帝》,另一部名为《赡养人类》。这两部小说都是刘慈欣的著名短篇小说。
《赡养上帝》讨论的是人类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否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无能?
而《赡养人类》则是一部非常激进的短篇小说,刘慈欣在小说中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概念“终产者”。
如果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资本的累计,或许有朝一日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终结所有阶级,万千伟力归于一身的“终产者”必将出现。
这本小说的题材和讨论的问题很激进。
但是李锐却认为非常适合这个年代。因为美苏之间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冷战实际上就像是一场大论战,每个国家都在证明自己走的是一个正确的道路。
但是毛主席说过,道路不正确,知识越多越反动。科技也是如此,道路不正确,科技越发展反而越是奴役人民的枷锁。
当李锐做了适当改变的《赡养人类》的剧本交给毛主席看过后,毛主席非常高兴的落下一行字“请尽快拍摄”。
李锐自然也是马不停蹄,虽然《赡养人类》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实际上里面的大科幻场面并不多,所以需要的投资也并不多。
但是其中有很多关于西方人的场景,李锐实在是不想找中国人化妆演外国人,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不像。
就像是美国人化妆拍《龙种》一样,总是怪怪的。而且考虑到这部电影以后的影响,李锐将这部电影的剧本送到了苏联,让苏联的宣传口的扎多罗夫审阅。
扎多罗夫看后兴奋的捏断了一支钢笔。
因为他第一次读这样的好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有冲突有转折,同时有如此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终产者”,好一个“终产者”!
扎多罗夫将剧本故事呈现给了斯大林观看,斯大林看完后抽了五分钟烟,最后写下批示【尽快与中国同志合理将这部电影拍摄出来,一部好的电影抵得上数百名政治讲师!】
于是乎,在李锐的推动一下,一部中苏合拍的《赡养人类》已经被正式通过了。就等着中苏合拍,再创辉煌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苏之间的比试
关于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就还这么被提上的议案。虽然说《赡养人类》其中的科幻大场面不多,但也不代表没有。
其中要构建一部分外星高度科技生活的场景。
还有外星球战舰来到地球的画面。至于其他的部分,大多数可以进行实拍。
《赡养人类》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两个点在于,第一:刘慈欣在书中创造了一个终产者的概念。
第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要按照人类最低生活标准给予所有人生活物资。
逼迫的全世界所有的富商政客们不得不进行“财富液化”计划。
这两个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既有科幻中的“科学”“幻想”,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思考。
科技越发展,富人与穷人的差距越大。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当基因编辑和生物智脑以及知识灌输的科技能力被发明出来之后,富人与穷人就彻底成为了两个物种。
科技越发达,世界越赛博朋克。当然,现在赛博朋克的概念还没发明出来。
所谓的赛博朋克指的是高科技低生活质量的世界。
比如说这个世界都已经可以断肢再生,人类都可以去月球开矿了。
但是普通人却连正经的炒菜做饭的食物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各种半成品。
新鲜食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当然,有可能会更过分。
也许是穷人以后只能吃蛋白块和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传统意义上的食物概念可能会从穷人的词典里消失。
不过《赡养人类》自然可以让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更早的出现。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科幻小说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怪圈之中。要么过于科,要么过于幻。
这也大抵上是因为冷战的影响吧,不论东西方的科幻作家都受到了影响。
所以除了少数如同阿西莫夫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外,很多科幻作家写作的书籍质量真的是惨不忍睹。
毕竟科幻不涉政治(或人性或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个阶段的苏联文学作品,你不能说它是一潭死水,这里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在科幻领域,苏联人畅想的还不够。相反,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建树反而更大一些。
这也体现在他们拍摄的电影上。一直到六十年代,苏联才拍摄了一些科幻电影。
其中的特摄水平不错,但是故事情节乏善可陈。
李锐连续几天观看了十几部苏联电影。
如果是拍大型历史剧,那苏联堪称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一旦涉及到现实和科幻领域,那真的是相当拉跨。
所以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李锐邀请苏联方面提供一些演员,以及剧组前往苏联取景,苏联也负担一部分拍摄费用等等。
但是李锐要求拍摄的主导权要在中方这边。
真不是李锐瞧不起苏联的导演们,主要是他们真的不会啊!
李锐的这些要求是连同着剧本一起送到苏联的。
对于这些小事,斯大林自然是不可能亲自过问的。
但是下面那些拿到扎罗多夫给的剧本的苏联导演们却对中方的表现的非常不配合。
“剪辑、掌镜、配乐……几乎所有后期工作都由中国完成?”
“开玩笑吧。中国人刚拍了两部电影,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了?”“这是把我们当成小工了?”有人在不满。
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是有作家协会、影视协会等类似的组织。
拍电影这事儿也是如此,苏联也有专门的电影协会。管理导演、演员、编剧等等。
1950年,在苏联第一卖座的电影是什么?
答:《地下交通站》。是的,一个低成本轻喜剧,堪称是一部加长版小品的电影,在苏联大获成功。
连续上映三个月,依旧是场场爆满。卖座程度远超《大决战》系列,也远超苏联自己去年拍摄的各大电影。
犹记得这部电影刚刚在苏联上映的时候,就有苏联的影评家在报纸上发评论写到:
“一个抗日喜剧,没有什么内涵,只有搞笑搞笑再搞笑,看不到思想的光辉,沉闷的我快睡着了。”
抱有这样想法的影评人不少,还有导演协会的一群导演也觉得这电影拍的其烂无比。
因为基本没有什么色彩、机位、运镜的运用。
本来嘛,《地下交通站》的电影就是个大号的情景喜剧。导演的功力是体现在剪辑和节奏上,而不是各种花里胡哨的拍摄技巧和光影运用。
但是现在的电影拍摄,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导演们都偏好于讲究构图讲究色彩,讲究油画的质感,讲究黄金分割等等。
这种情况下,《地下交通站》确实不算是什么优秀的作品。
但可恨的是你架不住观众爱看啊!在露天电影院,零下十几度大家冻成狗的情况下,还能满场。
这不是把那些当初嘲笑这电影的那些导演们的脸挂起来啪啪啪的打吗。
所以吧,苏联电影协会的一些导演们在看到《赡养人类》的剧本后坐不住了。
因为他们又不是没有鉴赏能力。李锐改编的这版剧本,其剧情在这个年代是极具冲击力的。
很多导演看完之后都大呼过瘾。他们都想要来指导这部电影,而不是成为这次中苏合拍中的一个小兵。
他们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其实也是想要扎罗多夫向中国施压,最好是把这部电影的主导权从中国手上拿过来。
苏联导演们的迫不及待让扎罗多夫有些无奈。
因为在扎罗多夫来看,你们这群导演真的能比中国人拍的好吗?
可别忘记了当时中国人送来的《中国印象》这样一个二十几分钟的音乐片就在苏联乃至整个欧洲引起了多大的反响。
现在这部音乐片里的几首中国音乐都已经制作成了黑胶唱片,在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内卖的极好。
听说去年的销量杀进了苏联第三,中国的那位负责宣传的李部长听说睡觉都会笑醒。
其实宣传口的扎罗多夫对苏联文人体系中的论资排辈也是稍微有点不舒服的。
原因?因为扎罗多夫很年轻。1920年出生的他,在三十岁就成为《真理报》主编。
很多人看他不爽。过于年轻在这个时候的苏联不一定是好事。
实际上,苏联的学阀风气比中国要严重的多。李森科的故事都不用再提了。
就说苏联一堆文学作家和导演们,他们羡慕欧美的同行赚得比他们多,好莱坞大导演拍两部戏就能在葡萄牙买一座小岛。
这群人眼红的很,于是天天鼓吹文化创作自由。在斯大林时期,这群人还仅仅只是有倾向,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那就是跳起来吼了。
苏联解体,这群人也是没少出力气的。等到苏联真的解体了,1991年莫斯科红场乐(实际并不是在红场举办)响彻西方摇滚,一群最后的苏联年轻人跟着美国乐队一起大声嘶吼的时候。
这群人苏联文人倒是跳起来欢呼这是文化的自由和胜利。
而在这场音乐节结束后,苏联没多久就解体了。
这群苏联导演和演员们以及文学家们获得了他们渴望的创作自由!
他们可以赚大钱了!然后……他们被欧美大量的快餐文学和美国好莱坞电影直接打死在厕所里,许多苏联时期高呼自由的文学作者和导演们在苏联解体后,只能住在苏联当年分配给他们的木质别墅里,吃着别墅外的花园里种土豆过活。
赚大钱?先睡吧,梦里什么都有。还葡萄牙、西班牙的小岛,这辈子能守住苏联给他们的别墅就已经是幸运的事情了。
所以当扎罗多夫的电报发过来,表明了目前苏联影视协会的态度时,李锐差点气乐了。
对于苏联的这帮子学阀、影阀、李锐向来是没有丁点好感的,在李锐看来他们和中国的旧文人体系一样,早就该清理了。
不过李锐又不是苏联人,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去管这些事情。
但是他们这样跳,还真就是觉得中国特别好欺负呗。于是在李锐的斟酌下,他给扎罗多夫回信道【尊敬的扎罗多夫同志,中国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能者居之”。这部《赡养人类》是我们的国家毛主席和你们的最高领导人都很关心的一部电影。
也是宣传资本主义丑恶形态的重要工具。
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它需要最合适的人来拍摄,才能让它成为我们手上最重要的武器。
既然如此,我觉得我们不如公开竞争。以半个月为期限,随意拍摄一段剧本中的片段。
长度不低于十五分钟不长于三十分钟。
然后在中国、在苏联、在各种斯坦和各种尼亚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播出。由观众们自己投票。】
李锐的电报很快就到了扎罗多夫手上,他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想着这件事的利弊。
最后想一想,觉得李锐的提议极好。能成那就没什么话说,如果不能成,还刚好可以打击一下国内这群老古董的气焰。
从各种角度来算,自己都不亏。
于是扎罗多夫很快和李锐沟通好了各种细节,并且应承下了这场电影拍摄权之间的比试。
与此同时,中苏两方的报纸同时报道了这件事。
现在几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以及欧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知道中国和苏联为了一部电影的拍摄权,居然要搞一场电影的比试。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这件事立刻传遍欧洲,所有人都在关注这件事。
不管是英国、法国、西德东德,还是各种尼亚各种斯坦,亦或者是西班牙、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