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8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看完孩子,张金福又马不停蹄的跑到下一家,那一户人家的闺女之前闹痢疾。

这个病在这个年代可太吓人了,建国前多少人死在痢疾之下,活生生拉倒脱水而死。

张金福当时也是硬着头皮上的,还好给人控制住了。靠着挂生理盐水补充体液,然后使用抗生素总算是把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张金福不仅仅是追访了从前来自己这里看过病的人。

还会对村子里的人进行询问,谁家有谁不舒服,赶紧过来看。村民们有头疼脑热的都赶紧过来了。

因为赤脚医生张医生的工资是国家发的,药的费用也很低,他只开村民需要的计量。

有的时候医药厂生产的药,一盒里面有二十多颗。但是治疗村民的病只需要一两颗,要让村民们把这些药物全部买回去,对他们的负担就太大了。

张金福尽可能的把药物费用控制在几分钱到几毛钱之内,最好可以控制在五毛钱之内。

因为再贵,村民就很难负担了。

海明威和小王在一旁也不是单纯的看着,他们也在帮着干了一些零碎的杂活儿。

海明威不会看病,但是他却可以帮忙递取杂物,小王还能帮着张金福进行记录。

三个人一起忙碌,效率比张金福一个人快多了。看完了一个村子,张金福马不停蹄的去了下一个村子。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钟,张金福才把三个村子跑了一遍。

而他们的午饭是村民送的糜子面黄馍馍。

里面包的是加了糖的红豆馅,有几个是红枣馅。虽然是一种粗粮,但是糜子面做的黄馍馍却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尤其是包了甜的馅料。

这是陕北农民过年过节才会吃的好东西。

海明威来之前给自己灌了一壶咖啡,他也非常大方的拿出来分享。

不过张金福和小王喝了之后都面露苦涩。

张金福更是说道:“老海,你这啥啊!咋比我的药还苦啊!”

经过一上午的协作,三人的关系进了许多。

海明威听到张金福所说的话,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是古巴的豆浆!我最喜欢的一种东西。”

“你们外国人喝的豆浆都这怪呢。也不加点糖啊。”张金福苦的眉毛都拧巴在了一起。

小王强忍着吞咽了一口:“这就是很贵的咖啡啊,真不好喝,感觉还没村民用大枣煮的水好喝。”

海明威耸耸肩:“好吧,至少这个糜子面馍馍很好吃。也许是我太饿了。”

“都有,这个既好吃,你也太饿了。”张金福笑着说:“下午你们再帮我个忙吧。”

“什么?”

“帮我把窑洞里我去年收的柴胡拿出来在晒晒。趁着今天天气好。”海明威第一次干这种事情,他和小王在张金福的指导下,用着簸箕将柴胡叶晾开。

“这些是什么?”海明威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

“柴胡,一种中药材。我去年在山上采的。经过了晒干和炮制。不过在窑洞里放了一个冬天,现在最好在晒一晒。”张金福解释道。

“这是干什么用的?”海明威不懂草药。

“治疗感冒之类的。马上就要冬春交替了,肯定会有很多村民感冒的。这个刚好治病。”

“但是我看见你有很多治疗感冒的西药啊。”

“那个对于村民们来说还是太贵。柴胡是我上山采的,也有村民帮我采集的。这样的柴胡中药价格可以压倒很便宜,一家人吃这种柴胡也用不到一分钱。”

“要知道村民赚钱很不容易,我们做村里的赤脚医生,要在治好他们疾病的情况下为他们想方设法的节省每一分钱。”

张金福在抖散柴胡叶,海明威默默的停下看着他的背影说不出话来。

当天晚上,小王和海明威住在了张金福的窑洞。海明威横竖睡不着,他就着煤油灯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来到中国的第一行文字。

【张金福是一名皮肤黝黑,面貌沧桑的中国人。他只有二十七岁,但是老练的如同三十七岁。他有着出色的医术,在乡村中享有盛誉……】

这个晚上海明威奋笔疾书,他觉得自己需要写一些什么东西。无论它能不能在美国发表,但是他觉得有必要去写。

即便不能再美国发表,他也要在法国或者是其他什么国家发表。

有的东西不写,他便觉得不快。

第二百一十八章 正确的路上

海明威和小王在窑洞里跟随着张金福待了好几天。

小王不是很明白海明威为什么对一个乡村的赤脚医生怎么感兴趣。

但是小王也必须要承认,张金福是一个称职的乡村赤脚医生。在他的窑洞里,可以看见各个村子里来看病的村民。

也可以跟着他上山采药,见识不同的中药?张金福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医生,他还在学习。

他每天空闲的时候就会抱着《赤脚医生》的书跟着学习。他也知道自己解决不了大病,他的目标就是给村民们解决小毛病。

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小事中展现出来的。

海明威从未见过这样的体系。赤脚医生,医疗下乡。

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他将自己的所见所谓都记录了下来?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赤脚医生的形象出现在他的写作故事中。

第一次,海明威开始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个东方国家。

就如同他喜欢古巴一样。海明威喜欢古巴,因为古巴的气候。因为古巴的龙舌兰酒,因为古巴的雪茄,也因为古巴碧波荡漾的大海和火辣的姑娘们。

但是他也无法无视古巴的问题。

海明威喜欢的古巴雪茄的烟叶是许多辛劳的农民在种植园里辛苦耕作养护出来的。

而那些农民往往是没什么保障的。

种植园的老板拿走了绝大多数的利益,剩下的残羹剩饭只够农民们勉强糊口。

还有海明威喜欢在海边钓鱼,他也出海钓鱼,并且和古巴的渔民一起出过海。

海明威的出海钓鱼是闲情逸致,因为他并不靠鱼获生存。他的小说在全世界发表,每天都为他带来大把大把的税金。

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球最富有的作家。

但是那些古巴渔民们不一样,为了追逐鱼群,他们什么疯狂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海明威甚至经历过一场海上械斗。为了鱼获而战斗,两边都有人受伤,最后死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巴现在分配制度极度不公正。甚至某些地方还处于奴隶制一般?即便是现在的美国,说起来好像确实是很不错?但是海明威知道,在美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话还好说。

但是如果到中西部的偏僻地区,那么想要及时的得到药物和医生的治疗,那就需要自己想想办法了。

而张金福这样的赤脚医生,根据他所说还有很多。

同时中国准备进一步的培养赤脚医生的数量,让他们去到更多的地方.“现在赤脚医生的数量还是少。”

张金福在晒中药的时候和海明威说着:“我们是第一批,听说全国一共也就搞了一万来个。听着挺多的,但实际上挺少的。”

“中国很大,有好几亿人呢。”张金福感慨道。

“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搞十个一工程,一直到现在,陕西才算是勉强达到了十个一。”

海明威很感兴趣的问道:“十个一?”

“对。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

四、每乡一所民办学校或夜校、一个识字组和读报组、一块黑板报、一个秧歌队;

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每乡一个医生,每村一个接生员;

七、每乡一个义仓;八、每乡一副货郎担;九、每户一牛一猪;十、每户种一百棵树;十一、每村一眼水井,每户有一处所。”

张金福感慨的说道:“老海,你是美国人。我听说美国人都挺有钱的对吧。”

海明威是说了一下后说道:“美国也有穷人和流浪汉,也有吃不上饭或者冬天被冻死的人。但是如果要整体比较的话,确实是美国比中国富裕很多。”

其实海明威还是比较客气的,1951年的美国何止是比中国富裕很多啊,那是富裕相当多!

1950年,美国全年小轿车销量首次突破五百万辆,全国拥有汽车数量接近三千万辆。

仅仅是这一个数据就比中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张金福并不知道中美两国之间的具体差距,他只知道美国人确实挺富有的?所以他说道:“和你们美国人来说,着十个一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我们这却是非常重要和难得了。”

“每家每户有一年的余粮,保证明年即便是欠收也不会饿死。”

“每一户种活一百棵树,这需要点时间?但是只要种活了,那我们的黄土高坡就能变成绿色的了!”

“这十个一到了今天,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就像是每户一牛一猪,每村一个接生员,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张金福说着,虽然现实没有那么理想,但是他却笑了出来:”但是我们不怕,我们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我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的。”

“乡里新修了卫生所,药也更多了。还修了乡村图书馆,书报都更多了。大家伙都可以去学习了。”

张金福所说的乡村图书馆正是李锐在推动的项目。

利用电影放映赚的钱,和《朝闻》《新世代漫画》赚的钱,开展的乡村项目。

这也是国家原本就想要推进的项目。李锐本来就是主管这方面的,他就直接接手了。

把大量的农业相关技术书籍成吨的印刷,成吨的往下发。还有寓教于乐的看图识字。

当然也少不了《朝闻》和《新世代漫画》.“乡里面今年说是要把铁匠铺给整合一下,调了一些铁匠去延安市里学习,说是要搞一个小型综合性五金作坊。”

张金福笑了笑:“老海,我说这些你会不会觉得都太小儿科了,尤其和你们美国比。”

海明威连连摇头:“不,完全不。你说的这些让我感觉到不可思议和新奇。我迫不及待的想把它们记录在我的本子上。”

“张。”海明威看着张金福:“我可能要先离开一段时间,但是也许过段时间我会回来。我也许会在这居住一段时间,你教我唱信天游,我再去放牧养羊。我也穿着羊皮袄子,和你一样。”

张金福看着海明威:“老海,虽然我们相处时间还短,但是我能感觉到你是一个好人?我欢迎你再来这。你想要在这放羊?没问题,我组织村民们帮你修一个窑洞。”

“那就这么说定了。”海明威笑了起来。

当他踏上吉普车准备离开前,他转过头对张金福喊道:“张,等回去我给你弄些更好的医疗设备来!”张金福远远的喊着:“不用了,我这里的已经足够好用了。你留给有需要的人吧!”海明威走的时候是傍晚时分,他踏上了吉普车。

落日余晖中,他离开了。

张金福穿着羊皮袄站在半山坡上高唱着苍劲有力,力道直穿云霄的信天游为海明威送行。

【热腾腾儿的油糕哎咳哎咳呦一摆上桌哎咳哎咳呦一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一咿儿呀儿来吧呦……】

【千里的那个雷声哟万里的闪一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夕阳洒下,海明威回头望着张金福,他背着夕阳只能看见一道剪影,他的影子在夕阳下那么长那么长,就像个巨人。

光芒铺撒在山谷间的通道,恍如一道黄金般的道路,海明威恍惚只觉得,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大路上。

第二百一十九章 阳早与寒春与海明威

“生了,生了!”激动得男声大声地喊到,周围的人都围了过来。

“生了?”“怎么样,都平安吗?”“母子状态好吗?”男人面对这些问题,他激动地说道:“很好!母子平安,孩子出生体重五十五斤,非常健康!已经可以站立了!”男人激动地说着。

周围一圈的人听他如此说道,都是放心地拍了地拍了拍胸口长出了一口气。

什么样的孩子一出生就有55斤,还能站起来呢?原来男人说的并不是普通人的孩子,而是一头刚刚出生。

健壮的小牛犊子。而这里是陕北定远县的三边牧场,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奶牛培育基地与繁殖牧场。

在这群身穿蓝色中山装的工作人员当中,有一对男女显得尤为瞩目。因为他们长着高鼻子蓝眼睛。

一看便是外国人而非中国人,但是在牧场里的所有人都十分尊敬且看重二人。

这二人,男的叫阳早,女子叫寒春。当然,这是他们来到中国后给自己取得中国名字。

他们有自己的本名。男的叫欧文一恩格斯特。女的叫琼一辛顿。阳早是美国农业牧畜方面的专家,在美国拥有一个大农场,生活不说多么奢华。

但至少算得上是优渥不愁吃喝。乡村大别墅住着,福特汽车开着。还偶尔去其他牧场指点经营和技术,生活过的极其滋润。

而他的妻子寒春则更厉害一点。

她是费米研究所里唯一名女物理学家。

也是整个曼哈顿计划中仅有的几名女核物理学家之一。

她亲自参与了原子弹计划。但是就这样两位在美国功成名就,可以过上人生活的人,现在却在中国的三边牧场养牛。

怎么看都觉得让人不可思议。

但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了。

尤其是当小牛犊子出生后,三边牧场的工人满脸喜悦地跑到两人面前说道:“成了,阳博士、寒博士!真的成啊,你们弄来的种牛真的行啊!”

阳早和寒春也笑了。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