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3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站在1950年的北平去看1950年的纽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李锐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绝望!如今的北平已经是全国有数的大城市了,这里作为五朝古都已经算得上是相当繁盛。

1949建国后,北平就很快开始恢复生机。

很多人以为建国以后国家就开始实行票证制度,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现如今的中国还是自由交易时代。

票证年代要到1955年才会实行。而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也很多,非三言两语能概括。

但只是早1950年的北平,除了少部分进口产品、药品等物品需要凭条子购买外,大多数物品是可以自由交易的。

所以1950年的北平已经是近30年里北平渡过的最好时光,黄金岁月了。

冯石很喜欢现在的北平,因为现在北平透着一股朝气。商店盈门,摆地摊的小商小贩们卖力吆喝,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对许多国人来说,生活就是如此。

前门外有驼队的商贩运送着远方的货物来北平。

还有列队等活的四轮马车,这是北平的高级出租车。只要有钱就可以去全聚德吃烤鸭子,也能去前门都一处吃羊肉烧麦。

还能去内联升做一双漂亮的鞋子,去瑞福祥买身漂亮的大褂。这就是如今大多数国人的最高追求。

一年能吃一次全聚德烤鸭子,买两双内联升的鞋,年底有闲钱,一家人每人买一身瑞福祥的衣裳。

对大多数现如今的基层党员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幻想到的社会主义生活了。

冯石是个很朴实的人,虽然他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但是他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其实也大抵如此。

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这便是这位将军心中的大同盛世。

但是现在展现在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有些超乎这个朴实的将军所能想象的世界。

一栋栋钢筋水泥浇筑的高楼大厦如同森林中的巨木一样扎根与纽约曼哈顿。

北平最高的建筑是前门楼子,大约45米。而纽约最高的建筑是帝国大厦,高度381米。

纽约的高楼鳞次栉比,一幢挨着一幢,一栋接着一栋。大都会人寿保险大楼,214米。

伍尔沃斯大楼,240米。曼哈顿信托银行大楼,284米。克莱斯勒大楼,319米。

这些参天高楼仅仅是看一眼就让人眼晕。

而在纽约,一百米以上的高楼已经数不胜数了。

二百米以上的高楼也不再是凤毛麟角。

曼哈顿的港口,无数的轮船在此进出。

这一个码头一个月货运吞吐量比我国所有码头一年的吞吐量还要多久。

而停靠在码头的那些船舶吨位,比全中国的船只加起来的吨位还要重。

1950年,中国还有很多人连汽车是什么都不知道。

而在纽约早已经是车水马龙的世界。

宽阔的四车道大街已经开始因为早高峰而出现汽车拥堵的情况。

极目所望,镜头下的纽约街头看不见穿着破烂的人。

所有人都西装革履,让冯石都判断不出谁有钱,谁没钱。

就连镜头里几个在帮人修车的工人都穿着没有补丁的背带裤和蓝色衬衫,头上还带着鸭舌帽。

繁华的时代广场,人头攒动。长岛的中产阶级居住区里,家家有车,户户住别墅。

纽约一个城市的汽车比全中国的汽车加起来还要多。

看着看着,陆光达的眼睛就流出了眼泪。“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的敌人。这就是1950年的美国经济心脏,纽约。这就是我们要追赶的对象。”

陆光达哽咽着流泪:“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敌人不会停下来站在原地等着我们前进。他们会走会跑,会用最快的速度想办法甩掉我们。”

“老冯,你看到了,你有什么想法?”冯石沉默了许久,最后一口气喝干了酒杯里的酒,再给自己点上一根烟抽了半晌。

最后才说了一句:“震撼。我从前并不知道,美国居然如此发达。”

李锐看了眼冯石:“怎么,老冯你不是动摇了吧。”

冯石捡起一颗花生米砸在李锐身上:“说什么屁话。我冯石这一百多斤早就准备贡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了。我有什么好动摇的!”

“不过我现在是明白了,陆教授和他那些喝过洋墨水的同行们为什么那么着急了。要是我,我也着急。时间不等人,看看纽约,再看看我们北平。这看着像同一个年代的城市吗?”

李锐也点点头:“是啊,美国在1940年就基本完成了纽约的城市建设。一直到后世的2022年,纽约的大布局都几乎没有变过。”

“从各种方面来看,如今的中国落后美国怕是有百年。或者说只差百年还是留了点面子的说法。我们要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陆光达想要趁势说加班的事情,但是李锐抢先一步说道:“所以,我特别佩服陆教授你们这样在美国读了书,然后还能想着回来报效祖国的科学家。”

“你们很难的,你的忠诚天地可鉴。”

“从我们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来看,我们估计以后很长时间不会有机会派遣留学生去美国学技术了。虽然说网咖可以找到很多更先进的资料,但有的东西有人教和自学毕竟不一样。”

“所以你们这些科学家才更重要,你们是点点星火,你们发光发热的事情要更长,而是不是短时间把自己燃烧的化为灰烬。”陆光达悻悻的坐下。

冯石看着视频里那繁华的纽约,他突然说道:“小李,你说有人去了美国,第一眼看见曼哈顿后。他们会不会直接叛逃啊?”

“会。事实证明这类人还很不少。”李锐无奈的说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和陆教授他们一样,见过繁华后还能甘于清贫的。”

“有的同志在红军时期就跟着我党了。白军围剿他们没怕过,抗日他们也没怕过,解放战争也是出生入死。可是当知道我们要和美国为敌的时候,他们就跪下去了。”

“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支持我们二十年了,有的同志还和毛主席在城楼上见证了开国大典。但是在那一刻他们怕了,没有了信心,只有绝望。”

“因为这部分同志是有知识有文化,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才会绝望。”

“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在很多人看见曼哈顿港的那一瞬间就被击破了。同理还有去苏联学习的同志。”

李锐不无烦恼的说道:“我们党内亲苏派一直不少,甚至唯苏联论的同志也有很多。说到底还是他们去了莫斯科,见过了苏联的强大。他们已经五体投地的崇拜下去了。”

“我们国家还是需要多一些和陆教授他们一样的学者才好。我们不能盲目的对人无所不从,哪怕是对苏联也是如此。”

冯石的一根烟抽完:“小李,那对于这种事情,你有没有办法?”

再旁的陆光达本来是来找李锐要求加班的事情的,但不知道怎么着话题就歪到这了。

但是他也好奇的问道:“对,小李。你平时鬼主意最多了,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同志统一思想,上下团结。不能对外人唯命是从,你有什么想法?”李锐想了想:“还真有一点想法,但是我也不知道行不行。”

第二十三章 另一处阵地

“是这样,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生,是外校的。学的是传播学,当时为了追求她,我还跑去她学校听过课。虽然最后也没追到,但是传播学的课我还是听了一点的。”

李锐并不在意的将自己过往失败的恋爱经历讲出来。

“人是一种感官动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是最能对人产生影响的。”

“以后世为例,美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且到那个时候依旧有无数的人认为美国强大到不可战胜。”

“如果你仔细追问这些人为什么美国强大的不可战胜?他们多半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原因。但他们就是觉得美国无比强大。”

“这里面除了美国本就强大的世界军队和核武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将影响力渗透到每一寸地方了。”

“从洋快餐的KFC、麦当劳。到服装鞋袜的阿迪、耐克。再到汽车的福特、通用。还有通讯设备的苹果,软件行业的微软。甚至是平常喝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这些所有东西都是美国的,让普通人很难不接触到。而除了这些之外更厉害的则是美国电影、电视剧、漫画。”

“美国电影向全世界宣传他们的普世价值,用一种大家喜欢看的方式莫名的就给你洗脑了,让你接受了他们的那一套。”

听见李锐这么说,冯石有些感兴趣:“小李,这个你展开说说。”

李锐继续道:“其实把他们的电影简单的解构就会知道他们在其中包含的政治寓意。我给你们看一段西贡小姐的片段。”

李锐说着找出著名音乐剧《西贡小姐》。这片子网络上挺好找的,李锐找了一个精剪版,内容被压缩到了二十分钟。

冯石和陆光达看完总觉得怪怪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陆光达皱着眉头说道:“这歌剧唱的不错,但为什么我总觉得有些不舒服?”

“对,如果有独立思考,那确实是会觉得内容很不舒服。”李锐接过话茬:“因为这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白人是救世主。”

“他们杀掉为非作歹的有色人种领袖,解救漂亮的女人,在有色人种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最后高喊你们获得了自由。”

“当然,现在他们如果要拍这类电影的话,会把有色人种换成苏联人。”李锐低笑一声:“他们一直这么做。”

冯石好奇道:“但这样的电影,真的有人喜欢看?”

“何止喜欢,有的人简直狂热。不给他们看就好像杀了他们的父母一样。”

李锐耸耸肩:“这种人在后世多的到处都是。”

“因为人家剧情拍的跌宕起伏,特效好,动作好。看起来很过瘾,可以刺激肾上腺素,让人有一种爽快感。”

“这种文化海洛因有时候比真的海洛因还厉害。因为这让你防不胜防啊。”

李锐忽然想到了自己很喜欢玩的一款战略游戏《文明6》。其中一种获胜方式就是文化胜利。

后世的老美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在全球要获得文化胜利了,可惜资本家的贪婪让他们最后没绷住,还是现了原形。

“小李啊,我们国家在后世就没有拍一些好的电影来对抗美国人这种文化鸦片?”

“有。但拍摄手段总归还是差点。”

“那是七十年后,你说如果你把七十年后的好电影好片子拿出来到现在用。你说怎么样?”

冯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就把那些好片子都找出来。给我们的同志看,给我们的人民看。我还就不信了,我们国家七十年后的片子还比不过现在美国佬拍的?”

陆光达也同意:“对,老冯的这个提议好。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

李锐拍了拍自己的脸颊:“这还真不是没有,不过需要找找。能附和现在这个时代背景,而且还是好电影的……我现在一时间还真就只想得起一个大字系列的老电影了。”

“什么大字系列?”“《大转折》、《大进军》、《大决战》。哦对了!我想起来了,《紫日》、《黑太阳731》都是很不错的电影。《古田军号》、《血战湘江》也是不错的。”

说到这里李锐突然停顿了一下:“不过这些后世拍的电影里,有些可是没有给现在的领导留面子啊。”

冯石笑了笑:“这事儿啊,你我说了都不算。我们喝酒聊天想到的一个思路。这事具体怎么安排,还是要听中央的,听毛主席的。”

“不过前两天我碰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所长王光英。他和我抱怨那些国府死硬派将军们不肯认错,不能虚心接受改造。”

“我觉得要不然我们先从他们那里进行试点?看看你说的那个电影和文化宣传是不是那么有用?”

“他们那里给战犯看,也不用担心泄密的情况。反正战犯们也出不去嘛!”冯石想的还是很细的。

不过李锐还是说道:“还是找个胶片摄影机对着投影屏幕拍吧,高清全彩的电影放出去还是太危险了。”

陆光达现在也一时间忘记了自己强烈要求加班的事情了,他也谈兴正浓的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

谈关于如何团结党内同志,让大家上下一心。

同时也要让新成立的共和国民众对这个国家拥有归属感。

土改是已经牢牢的抓住了占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农民的心。

但是城市里相当一分部知识分子却未必对这个新政权有好感。

还有很多市民对换个新政府这件事其实毫无感觉。

毕竟这些年中华大地打来打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已经成为常态。

有的人甚至还觉得某天蒋介石还会在打回来。

所以红旗和青天旗都在家里备着,谁来了插谁的。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了凌晨三点。

最终三人讨论决定,以电影和歌曲为核心,对同志和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感。

并试着以文化的方式感化战犯与潜在的敌特分子等人员。

今晚的夜谈被李锐整理成详细的文件上报中央毛主席,请他批示。

陆光达晃晃悠悠回屋躺下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今天不是要谈加班吗?

怎么就突然拐到其他话题上去了?这班还加不加了?!

第二十四章 换一个对手

“这李锐、冯石、陆光达三人联合发来的这份报告来的好!来的及时!”中央的某间办公室内,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报告后高兴的拍了拍桌子,并且招来了警卫员,让他将这份报告送给周总理看。

过了二十分钟,周总理拿着报告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怎么样,周总理。你觉得这份报告说的怎么样。”面对毛主席的提问,周总理肯定道:“来的很好,很及时。如今我们党不过是刚刚解放中国的部分领土,还有新疆问题还有西藏问题,还有南边的老蒋我们都还没有解决。”

“但是我们党内已经有人开始有人摆起了老爷架子了。土地改革虽然说让我们团结了农民,但也让城市内一些小有资产的市民心中慌慌,害怕自己也被打倒。”

毛主席点燃一根香烟抽了起来:“是啊,基层工作不好做。还记得我们在中央苏区的经济问题吗?”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